中国历史上造反的很多很多,但是盐商并不多。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反起义。这些起义的参与者以农民为主,但是领导者却很少有农民!

一般造反起义的领导者主要分为一下几种:

第一种人,名门望族和地方实力派。

比如,秦末农民大起义。除了陈胜吴广这一路,其他的起义军都是六国贵族。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除了黄巾军,其他各路势力都是各地权贵。

隋末,十八路反王,有十七路都是隋朝的高,官。最后造反成功当皇帝的李渊,还是皇亲国戚。

唐朝末年,真正要命的不是黄巢起义,而是各地的藩镇。最后造反把唐朝搞死的,也是藩镇。

为什么地方势力造反的这么多呢?因为他们有实力。造反这种事情是个技术活,要有人有钱有头脑有勇气才行,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条件造反。地方势力,有于实力强大,具备造反的条件,又常常引起皇帝的怀疑。

臣强主疑,就只剩下了造反。第二种人,各种神棍。

中国人其实很迷信的,很多人的愚昧程度超乎你的想像。在这样的土壤里,各种封建迷信肆意疯长。出身底层的造反者,往往利用这些封建迷信吸引和控制群众,汇聚力量。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五斗米教、明教和白莲教、拜上帝教。

五斗米教,连续搞事情几百年。东汉的黄巾起义,东晋的孙恩起义,都是五斗米教干的。

明教,又叫魔教、摩尼教。北宋末年的方腊,据说就是明教的头目。元末农民大起义,很多都是明教搞的。也有传说其实是白莲教在搞事情。

白莲教,这一伙实在太能搞事情。有清一代,一直折腾,从未停息。它的分支天理教,还杀进了紫禁城。

拜上帝教。不解释了。

至于盐贩子,造反的其实不多。

盐贩子是些什么人呢?

有于我国古代很多时候都是盐铁官营。私人是不允许贩盐的。

有些人为了暴利,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其实就是一些犯罪分子亡命徒。这些人主要求利,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其实很低。而且他们有钱,不像普通老百姓往往走投无路去造反。

所以,盐贩子造反的并不多。


咸,五味之首,盐在调味品中位列第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在古代,盐业收入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汉武帝时始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由官府统一调配给指定盐商贩卖。所以,古代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财,非富即贵。盐商造反,有著得天独厚的资本优势:

一、古代正规盐商具有垄断特权,一般掌握在有权的达官贵人手上。他们占有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牟取高额利润;私盐贩卖更是屡禁不止,高风险带来高回报,有些私贩盐商不惜铤而走险,在虎口抢肉。历史上很多富翁均是靠贩盐发家致富:陶朱公范蠡、吴王刘濞、明朝首富沈万三等。当天下大乱之时,盐商们握著手中万贯家财,还有平常积累的名望,要组织一支成千上万的军阀队伍,那是分分钟的事。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乱世首领,皆自贩盐发家;

二、「官逼商反」。每当朝廷腐朽,昏君奸臣当道,天下即将大乱之时。首当其冲受圧榨的其实也是这些商人贩子,毕竟普通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赋税有限,而这些现成的富人理所当然成为官府的「取款机」。当盐商们的利益跟朝廷的利益冲突,到达白热化,他们也会狗急跳墙、跟朝廷来个玉石俱焚。历史证明,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辈能力不俗,非普通百姓可比,不是盐商爱造反,确是乱世当道,惟有顺潮流,自立山头,一旦这些人造了反,那是势如破竹、鱼死网破。总之,历史告诉我们,盐商不好惹!

  历史上的盐贩特别爱造反?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一个道理,不是盐贩爱造反,而是造反的当事人或者背后几乎都有盐贩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造反是常有的事情,王朝兴衰跌宕起伏,自从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造反的事情就层出不穷,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大到足以能够推翻一个王朝,小的顷刻间便被镇压。

  那造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造反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这一点从历史上造反成功的人数上便可以认识到,而成本却又是极高的,所以底层人士造反一般都是真真正正的活不下去了,遭受天灾,政府不但不抚恤反倒更加剥削人民。

  上层人士造反,一般就是由于自己的野心或者其他一些个人因素。

那为什么盐贩容易掺和进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情呢?

  这里所说的盐贩,不是那种官方许可的盐贩,而是私底下自己贩卖私盐的私盐贩,这种职业被抓到就是掉脑袋,但是老百姓们仍然是趋之若鹜(利益使然)。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饮食原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控制了食盐就等于控制了经济命脉,因此古代封建王朝将食盐进行了垄断专卖,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还为了维护社会和物价的稳定。

  经营食盐的利润巨大,因此每个王朝都对盐进行专卖,由于苛政天灾等元素,老百姓也有吃不起盐的时候,于是贩私盐这个职业就由此应运而生。

  由于贩私盐利润巨大,私盐贩子资产累积地很快,再加上这本来就是一个掉脑袋的职业,所以贩私盐猖狂的时候,往往都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加上本来贩私盐也是被朝廷所逼,这也间接导致很多私盐贩子直接参与了农民起义。

  由于贩私盐相当于黑道生意,这种生意要做得大,人脉就需要广,各种绿林好汉都得认识,所以即使有些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斗争,也是许多造反起义的支持者。

  比如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对于黄巢来说,贩私盐可谓是家传产业,产业之大,人脉之广,大家可以对照下现在金三角的毒贩。

贩私盐在唐朝是死罪,但利润奇高。所以作为私盐贩子,黄巢家里经营数代,不说富可敌国也算是一方富豪,并不缺钱。而黄巢从小便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愿意子承父业干这种违法的勾当,但是这个愿望随著屡次落榜而落空,再加上贩私盐的家世,黄巢胆子自然不小,由于朝廷的压迫,被逼无奈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造反。

  值得一说的是黄巢刚起义的时候,他的追随者王仙芝也是个盐贩子。

  元末的张士诚也曾贩过私盐,在贩私盐之前,张士诚专为政府运输官盐,也就是拥有营业许可证,但是运费极其低,入不敷出,赚不了几个钱,生活还得持续下去,所以张士诚才铤而走险夹带私盐。

当时在盐场工作的盐民也经历著非人的遭遇,张士诚秘密联合盐民,起兵反元,也曾经盛极一时。

  而混世魔王程咬金在隋唐演义中也是私盐贩子出身(历史上不是),因为贩盐过程中被官差发现,杀死官差才投奔瓦岗。

而私盐贩子大多都是有钱人。并且贩卖私盐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做成的,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类人,有钱,有人,并且这些人还胆大心黑武艺高强。所以每到乱世,私盐贩子总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盐贩确实是出农民起义领袖比较多的。

让我们看一下看,做一个古代好盐贩的条件,以及好盐贩在乱世中的处境,个中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较强的武装能力是做一个专业盐贩的基础

盐,作为生活必需品,长期是官营的。因此,贩盐是违法的,是个杀头的行当。

因此,贩盐是必须要武装护身的。路上遇到少量不懂事的巡查人员,或者遇到「黑吃黑」的同行,是要有护身能力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贩盐是个杀头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傻乎乎地走大路,而多选择各处山间小道运输。生逢乱世,山间各路绿林可是很喜欢这些盐贩的!什么叫劫富济贫?富裕的官员一般是劫不到的,大地主的护院你一般也是难搞的,这些盐贩就是最好的肥肉了!

没有那三板斧,就好好种地吧,别出来发盐送死了。

因此,没有基本的武装能力,你这盐生意,根本就不要想做了!

对周边山川形势的把握才能进退自如

但是,毕竟兄弟们跟你来做盐贩子是要赚钱养家糊口的,不是专门出去找茬打架的,一般,能避免的战斗尽量都要避免。

而贩盐,一般是有很长的运输距离的,因此,一个专业的贩盐人,是要对沿途大路小路,土匪分布,山川地势都要了然于胸!

仅仅只是了解附近的山川地势,对于造一个黄巢那么大的反来说当然不够!可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盐贩子们获得的是快速摸清山川地势的能力和经验,这对起义军的生存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贩盐往往走南闯北,如果没有办法摸清形势,分分钟团灭。

有钱,但一遇乱世,生存环境艰难。

盐贩子一定是有钱的。废话,不赚钱,谁去干这杀头的行当呢?

在太平岁月还好说,拿点银子打发好关系基本就能相安无事了。

到了乱世,那就惨了!打点好几个当官的有毛用!周边的匪军、起义军,外地调拨的官军,都缺饷呀!贫苦老百姓榨不出什么油水来,就指著靠抓盐贩、富商过年呢!

除了有钱有打架经验。像黄巢这样,贩盐也贩得好,还不忘加强文化学习,写得一首好诗的魔王级人物,当然很容易就能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所以,有钱的盐贩,有条件造反,有压力造反。而由于他组织武装、勘察地势的能力远远强于一般的农民,他们也往往在起义中脱颖而出!


盐贩在古代分正经盐商、盐贩和贩私盐的几种。像贩私盐的可不是正经商人,放现在应该算作走私贩吧。能干这种事情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胆子大,不怕杀头。像一些啸聚山林的草莽,还有一些社会关系硬邦邦的,出了事也有人给顶著富家子弟。比如黄巢本来就是盐商家庭出身,家里富有不说还有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出点什么事也能摆平,只不过最后玩大了,把皇城长安都给打下来了。还有一些私盐贩子本来就是干的脑袋挂在裤腰上的勾当,这些人胆大不怕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对朝廷极度不满。黄巢因为科举落榜和后来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一样,对当时的朝廷极为不满,再加上他们本就是读书人,有一定的能力和煽动力,所以往往在朝廷昏暗无能时这些人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很容易形成造反的格局。

第三、经济实力雄厚,可以广交天下豪杰,容易起事。盐商盐贩甚至是走私盐的人大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甚至有些富可敌国。

袁崇焕家本来是流民,在袁当官的数年中就一跃成为盐商,可见袁崇焕很廉政啊,廉政得袁家成为盐商。督师是自己当官,弟弟做生意,当白手套,这招在明朝就已经很流行了。

东林党大佬李三才的儿子也是盐商,李三才家产七百多万两。老子当清官,儿子当盐商,老子是裁判员,儿子是运动员,老子利用手中权力影响国家政策,儿子钻老子预留的政策漏洞发财。得亏明王朝那时候没有金融业,否则李三才的儿子绝对是金融寡头。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以前家中也是贩盐的,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边。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 自缢死。

综上所述:盐商盐贩造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产物。


盐贩子经常活跃在古代改朝换代之时,这和他们的职业有关系。

历史当中,黄巢是盐贩子出身,而且是「盐贩世家」;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曾经也干过官盐贩运;而历史当中的程咬金,其实不是私盐贩子出身,只是在《隋唐演义》中曾经贩过私盐而已,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出众的私盐贩子。

那么,为什么私盐贩子喜欢「改朝换代」?为什么常会为改朝换代推波助澜?

私盐贩子罪大恶极,按律法当斩

「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资料,从春秋战国起,大部分时间都是有国家专卖,一家独大。对于私人生产、运输、加工、销售,那是不允许的。就算是现在,私人也不可以进行生产、加工等(终端销售倒是可以),只能有专门的盐业公司来经营。

古代,贩卖私盐是暴利,因此很多人都想介入,但国家是坚决不允许的,不仅不允许,而且对于私盐贩子,抓住就是严格处理,一般稍微上点规模的私盐贩子,抓住就是打头。

如果做个形象比喻的话,过去的盐贩,就如同现代的毒贩,抓住就会严肃处理,根据贩卖私盐数量,被打头者比比皆是。

像黄巢、张士诚这样的私盐贩子,一旦被抓,只会被杀。

盐贩子就是上了官府「通缉榜」的人物,除了东躲西藏,别无良策。此情此景下,盐贩们当然希望「改朝换代」,那样就不用担心被原有政府抓了。

盐贩们有钱

古代的盐业就是暴利,盐贩子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往口袋里使劲捞钱。所以,盐贩子当中富可敌国的大有人在,黄巢、张士诚等人那钱财是多了去了。

想一想,盐是百姓离不开的,而官盐价格又高,私盐自然成为了很多中底层百姓的选择。于是,盐贩的荷包就鼓起来了。

盐贩这么多的钱,平时归自己和家属挥霍,如果风云突变,就可以揭竿而起(或者支持揭竿而起的人),盐贩的「资金」,如此就成了持续造反的本钱。有盐贩的资金支持,可以让起义事业的成功率大增,毕竟打仗时,武器装备是要钱的,骏马是要钱的,打仗的人员也是要给钱的。

所以,盐贩子们的钱,可以帮助自己在混乱之时发展自己的力量,或者支持自己看中的组织。

有钱,真是间顶重要的事情。

盐贩们人脉很广

盐贩们想要贩卖私盐顺利,必须结交两股势力,一股是道上的朋友,如果没有道上的朋友,可能还没运到地方就被抢完了。私盐生意做得越大,结交的道上朋友就越多,认识道上朋友的规格也就越高。

另外一股是在官府的朋友。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官府」,却常常为「不法分子」开绿灯的官员。说白了,就一个字「利」。盐贩们通过打点官员,取得私自贩卖盐巴的方便。这些官员中,有些是身居重位的人,有些是「身居重位官员」的熟人,还有些是进行执法抓捕的人。这些官员的存在,让私盐贩子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总之一句话,想当一个「腰缠万贯」的私盐贩子,黑白两道必须有人。这两股人,平常是为了保命用。但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人脉会成为建立自己基业的一大基础,道上的朋友可以发展成私人武装,为自己保驾护航,为自己浴血奋战;政府的官员朋友,可以给自己传达信息,发现机会,方便抓住机会,如果够猛,条件合适时,可以和自己里应外合,取得「万年基业」。

盐贩们容易成为造反者或支持造反者,是因为:一是罪孽深重,是朝廷罪人,通过造反,可以站到阳光下来;二是有钱,这让自己造反或辅助造反,提供了资本支持;三是有人,盐贩们认识的黑白两道的人物,可以为自己的造反事业添砖加瓦。


历史的发展都遵循它的客观规律。固执己见地说盐商特别爱造反有典型的「职业黑」歧视的意思。读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有起义的事件。

近现代史上有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是促成起义的主要原因。而盐商之所以起义也是受到了压迫。自古以来,盐都是一个国家管控的主要对象,它是古时税收的主要构成部分。鉴于它的重要性,所以它的流通取决于政府,被称为「官盐」。当时对盐的禁令非常苛刻:如有发现民间私自贩卖盐,重者直接砍头。所以,敢过贩盐这种生活的,都是胆子非常大的人。碰到了官府抓捕,横竖都是死,敢跟官府直接对抗。

通过积累,有资本。

古代贩盐的人,敢于担当杀头的风险,不用说其中的利润非常高。通过积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遇到事情紧急支持他做不法之事。

所以说,并不是说盐商喜欢造反,而是历史上造反中的人有盐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具备了造反的条件而为之。历史上喜欢造反而且成功性比较大的是贵族等级。


先说一点题外话,食盐是人类生存下去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用经济学的术语讲,食盐的需求弹性很小,不管食盐价格高低,人们对它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政府的税收长期依赖农业税,为获取更多更稳定的税收,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率先提出「官山海」即食盐专卖政策,实行食盐生产运输贩卖官营,寓税于价,大大提升了齐国的国力。后来的历代王朝虽几经废立食盐专卖政策,但自唐朝后期以来,食盐专卖已经成为历代王朝既定的国策,只是方式手段有所区别。

现在回到正题了,首先要纠正一下,说中国历史上盐贩特别爱造反,这个观点有点武断。因为盐贩可以分为在编和不在编两种类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合法盐商和私盐贩子。应该说的更明确一点,是私盐贩子经常参与到造反活动中去,或者说为数众多的造反中都或多或少有私盐贩子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像程咬金,黄巢,张士诚等私盐贩子热衷于参与甚至领导造反活动呢?这主要是与私盐贩子普遍的个性和从事贩盐活动形成的习惯和胆识有关。

从事贩卖私盐的人往往胆大心细

由于食盐贩卖长期被官家垄断,利润非常丰厚,贩卖私盐无疑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但这是跟官家抢生意,所以即使时至今日,官府都是对私盐贩子进行严厉打击,历朝历代都有成立专门的缉私队伍专门查缴私盐,一旦被官府抓获,经常被处以重刑甚至处死。在古代社会,敢于从事贩卖私盐的人大都是亡命之徒,其私盐贩子的首领更是要胆识过人,身手了得,从这一点上看,私盐贩子大都具备成为造反领导者的潜质。

私盐贩子充满了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一旦遇到造反出人头地的机会,往往会付诸行动

由于贩卖私盐是提著脑袋的违禁行为,一般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不敢加入其列。只有那些日子活不下去或是对朝廷现状不满的人才会铤而走险,从事贩卖私盐活动。长期从事这种刀口舔血的生计,接触到的大都是底层买不起官盐的贫苦农民,又不断遭到缉私官兵的追缉,比一般民众更加敌视朝廷,一旦朝廷的统治出现松动甚至崩溃的迹象,私盐贩子更一般人更敏锐地洞察到,加上私盐贩子往往获利颇丰,一旦有想法可以很快地招兵买马起事。以唐末的黄巢为例,他家境不错,曾试图通过科举入仕,屡举进士不第﹐善击剑骑射。曾赋诗明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回去继承贩卖私盐祖业,在唐末动荡之际,纠集人马响应王仙芝起义,最终险些终结了大唐政权。

事实上,在朝代更替之际,有许多人各怀心思起事造反,由于私盐贩子往往有余财有胆识有想法,很容易趁势而起,成就一番事业。


首先不是他们特别爱造反。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就想著我要造反,我要起义的,这样的不安分分子。即使有这样的,那么他们也不是造反分子,而是恐怖组织。黄巢张士诚像这一类曾经贩卖过私盐的,他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逼得他们不得不造反。

就以黄巢起义来说。皇朝本身是一个读书人,然而当时唐朝已经腐败的不能再腐败。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控制,地方节度使地方割据十分严重。中央政府内部又有宦官专权和奸臣当道。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屡不中,空有满腹的才华无处施展。最后被生活所迫,无奈去贩卖私盐。食盐是当时一种重要的生活和战略资源,从春秋战国以来便是官营的。也就是说当时贩卖私盐和现在贩卖枪支弹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政府必然要去围剿抓捕。

她本来就生活不下去了,你再去抓捕他,围剿他,如果抓到了还好,如果抓不到,那么你只有把他逼上造反之路。

于是黄巢就揭竿而起发动了撼动唐王朝统治根基的黄巢起义。从此之后,唐王朝更加腐败,更加动荡。他的造反是由于个人悲剧命运和社会腐败,而并不是因为他爱造反。假如他生活在一个太平安康的时代,不用为生活所迫去贩卖私盐,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也许中国历史上会多一个诗人,而少了一个赵凡奇的草莽英雄。

张士诚和皇朝的经历虽然大不相同,但本质上也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统治阶级的腐朽所造成的。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所以不能说他们爱造反,是因为有人逼著他造反。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谢谢评论指教。


如果不是时局动荡,当权者昏庸无能,谁又愿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造反的道路上呢?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

程咬金在小说故事里是一个贩卖私盐,而在正史里是隋朝的一名小武官,后来随著天下起义军的风起云涌先后加入李密和李渊这两个阵容,最后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奠定了不可一世的功绩。

黄巢起义

黄巢这个人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盐商世家出身,因为自幼爱好学习,长大后颇具文才,不想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盐商这一行业(因为在古代商人的身份低微是最为低下的)于是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或许因为自己身份和唐末腐败的官僚制度的原因,使得自己屡次不中,一气之下弃笔回乡。

几年后天下旱灾洪灾不断,唐朝地方官员为了私欲隐瞒不报,再加上统治者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因为长期贩卖私盐家底殷实,抓住时机散尽家财,聚集千人开始了起义。

黄巢因为屡考不中,早对当时的朝廷心生怨念,于是借用盐贩首领的身份发动周边百姓聚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的起义推翻这腐朽的唐末统治。

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著,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老百姓明知去河里捞金要处死刑还要去干,是因为存在著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居然还能通过大赦出狱,确实让人费解。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就很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个,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著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处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从而张士诚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上,同时也可以说元朝统治者触及到了这些盐贩的根本利益,再加上张士诚等人亡命之徒的性格,与其憋屈的饿死倒不如放手一搏地去起义。因此诞生了元末三大势力之一(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

盐贩爱造反的原因

一、盐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种极其赚钱的行为,因此十个盐贩九个有钱还有一个是超级有钱,因此给他们打下了起义的物质基础。

二、要作一个盐贩,时刻都要与官府打交道,一不小心就会有牢狱之灾并且把自己所赚的一切都充公,所以能成为盐贩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狡诈恶徒,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就会狗急跳墙,反戈一击,从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上!

三、当权者的腐败无能,要不然怎么会给这些人钻了空子造反呢?他们造反的前提都会顺应民心民意!

结语:其实历史上并不是盐贩特比爱造反,而是被他们所压榨的底层阶级罢了。就像陈胜所说的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者:安夏历史君。原创不易,关注不迷路哟!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