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造反的很多很多,但是鹽商並不多。

自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以來,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造反起義。這些起義的參與者以農民為主,但是領導者卻很少有農民!

一般造反起義的領導者主要分為一下幾種:

第一種人,名門望族和地方實力派。

比如,秦末農民大起義。除了陳勝吳廣這一路,其他的起義軍都是六國貴族。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除了黃巾軍,其他各路勢力都是各地權貴。

隋末,十八路反王,有十七路都是隋朝的高,官。最後造反成功當皇帝的李淵,還是皇親國戚。

唐朝末年,真正要命的不是黃巢起義,而是各地的藩鎮。最後造反把唐朝搞死的,也是藩鎮。

為什麼地方勢力造反的這麼多呢?因為他們有實力。造反這種事情是個技術活,要有人有錢有頭腦有勇氣纔行,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沒條件造反。地方勢力,有於實力強大,具備造反的條件,又常常引起皇帝的懷疑。

臣強主疑,就只剩下了造反。第二種人,各種神棍。

中國人其實很迷信的,很多人的愚昧程度超乎你的想像。在這樣的土壤裏,各種封建迷信肆意瘋長。出身底層的造反者,往往利用這些封建迷信吸引和控制羣眾,匯聚力量。我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有五斗米教、明教和白蓮教、拜上帝教。

五斗米教,連續搞事情幾百年。東漢的黃巾起義,東晉的孫恩起義,都是五斗米教乾的。

明教,又叫魔教、摩尼教。北宋末年的方臘,據說就是明教的頭目。元末農民大起義,很多都是明教搞的。也有傳說其實是白蓮教在搞事情。

白蓮教,這一夥實在太能搞事情。有清一代,一直折騰,從未停息。它的分支天理教,還殺進了紫禁城。

拜上帝教。不解釋了。

至於鹽販子,造反的其實不多。

鹽販子是些什麼人呢?

有於我國古代很多時候都是鹽鐵官營。私人是不允許販鹽的。

有些人為了暴利,鋌而走險販賣私鹽。其實就是一些犯罪分子亡命徒。這些人主要求利,所以造反的可能性其實很低。而且他們有錢,不像普通老百姓往往走投無路去造反。

所以,鹽販子造反的並不多。


鹹,五味之首,鹽在調味品中位列第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在古代,鹽業收入更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漢武帝時始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由官府統一調配給指定鹽商販賣。所以,古代鹽商十有八九都發了財,非富即貴。鹽商造反,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本優勢:

一、古代正規鹽商具有壟斷特權,一般掌握在有權的達官貴人手上。他們佔有生產和銷售渠道,從中牟取高額利潤;私鹽販賣更是屢禁不止,高風險帶來高回報,有些私販鹽商不惜鋌而走險,在虎口搶肉。歷史上很多富翁均是靠販鹽發家致富:陶朱公范蠡、吳王劉濞、明朝首富沈萬三等。當天下大亂之時,鹽商們握著手中萬貫家財,還有平常積累的名望,要組織一支成千上萬的軍閥隊伍,那是分分鐘的事。程咬金、黃巢、張士誠等亂世首領,皆自販鹽發家;

二、「官逼商反」。每當朝廷腐朽,昏君奸臣當道,天下即將大亂之時。首當其衝受圧榨的其實也是這些商人販子,畢竟普通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賦稅有限,而這些現成的富人理所當然成為官府的「取款機」。當鹽商們的利益跟朝廷的利益衝突,到達白熱化,他們也會狗急跳牆、跟朝廷來個玉石俱焚。歷史證明,程咬金、黃巢、張士誠等輩能力不俗,非普通百姓可比,不是鹽商愛造反,確是亂世當道,惟有順潮流,自立山頭,一旦這些人造了反,那是勢如破竹、魚死網破。總之,歷史告訴我們,鹽商不好惹!

  歷史上的鹽販特別愛造反?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一個道理,不是鹽販愛造反,而是造反的當事人或者背後幾乎都有鹽販的身影。

  在中國古代造反是常有的事情,王朝興衰跌宕起伏,自從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造反的事情就層出不窮,規模有大有小,大的大到足以能夠推翻一個王朝,小的頃刻間便被鎮壓。

  那造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造反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成功的可能性極低,這一點從歷史上造反成功的人數上便可以認識到,而成本卻又是極高的,所以底層人士造反一般都是真真正正的活不下去了,遭受天災,政府不但不撫恤反倒更加剝削人民。

  上層人士造反,一般就是由於自己的野心或者其他一些個人因素。

那為什麼鹽販容易摻和進造反這種掉腦袋的事情呢?

  這裡所說的鹽販,不是那種官方許可的鹽販,而是私底下自己販賣私鹽的私鹽販,這種職業被抓到就是掉腦袋,但是老百姓們仍然是趨之若鶩(利益使然)。

  鹽作為一種重要的飲食原料,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控制了食鹽就等於控制了經濟命脈,因此古代封建王朝將食鹽進行了壟斷專賣,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還為了維護社會和物價的穩定。

  經營食鹽的利潤巨大,因此每個王朝都對鹽進行專賣,由於苛政天災等元素,老百姓也有喫不起鹽的時候,於是販私鹽這個職業就由此應運而生。

  由於販私鹽利潤巨大,私鹽販子資產累積地很快,再加上這本來就是一個掉腦袋的職業,所以販私鹽猖狂的時候,往往都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加上本來販私鹽也是被朝廷所逼,這也間接導致很多私鹽販子直接參與了農民起義。

  由於販私鹽相當於黑道生意,這種生意要做得大,人脈就需要廣,各種綠林好漢都得認識,所以即使有些沒有直接參與軍事鬥爭,也是許多造反起義的支持者。

  比如寫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對於黃巢來說,販私鹽可謂是家傳產業,產業之大,人脈之廣,大家可以對照下現在金三角的毒販。

販私鹽在唐朝是死罪,但利潤奇高。所以作為私鹽販子,黃巢家裡經營數代,不說富可敵國也算是一方富豪,並不缺錢。而黃巢從小便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願意子承父業幹這種違法的勾當,但是這個願望隨著屢次落榜而落空,再加上販私鹽的家世,黃巢膽子自然不小,由於朝廷的壓迫,被逼無奈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造反。

  值得一說的是黃巢剛起義的時候,他的追隨者王仙芝也是個鹽販子。

  元末的張士誠也曾販過私鹽,在販私鹽之前,張士誠專為政府運輸官鹽,也就是擁有營業許可證,但是運費極其低,入不敷出,賺不了幾個錢,生活還得持續下去,所以張士誠才鋌而走險夾帶私鹽。

當時在鹽場工作的鹽民也經歷著非人的遭遇,張士誠祕密聯合鹽民,起兵反元,也曾經盛極一時。

  而混世魔王程咬金在隋唐演義中也是私鹽販子出身(歷史上不是),因為販鹽過程中被官差發現,殺死官差才投奔瓦崗。

而私鹽販子大多都是有錢人。並且販賣私鹽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做成的,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這類人,有錢,有人,並且這些人還膽大心黑武藝高強。所以每到亂世,私鹽販子總能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中,鹽販確實是出農民起義領袖比較多的。

讓我們看一下看,做一個古代好鹽販的條件,以及好鹽販在亂世中的處境,箇中原因就一目瞭然了。

較強的武裝能力是做一個專業鹽販的基礎

鹽,作為生活必需品,長期是官營的。因此,販鹽是違法的,是個殺頭的行當。

因此,販鹽是必須要武裝護身的。路上遇到少量不懂事的巡查人員,或者遇到「黑喫黑」的同行,是要有護身能力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販鹽是個殺頭的事情,一般都不會傻乎乎地走大路,而多選擇各處山間小道運輸。生逢亂世,山間各路綠林可是很喜歡這些鹽販的!什麼叫劫富濟貧?富裕的官員一般是劫不到的,大地主的護院你一般也是難搞的,這些鹽販就是最好的肥肉了!

沒有那三板斧,就好好種地吧,別出來發鹽送死了。

因此,沒有基本的武裝能力,你這鹽生意,根本就不要想做了!

對周邊山川形勢的把握才能進退自如

但是,畢竟兄弟們跟你來做鹽販子是要賺錢養家餬口的,不是專門出去找茬打架的,一般,能避免的戰鬥盡量都要避免。

而販鹽,一般是有很長的運輸距離的,因此,一個專業的販鹽人,是要對沿途大路小路,土匪分佈,山川地勢都要瞭然於胸!

僅僅只是瞭解附近的山川地勢,對於造一個黃巢那麼大的反來說當然不夠!可是,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鹽販子們獲得的是快速摸清山川地勢的能力和經驗,這對起義軍的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販鹽往往走南闖北,如果沒有辦法摸清形勢,分分鐘團滅。

有錢,但一遇亂世,生存環境艱難。

鹽販子一定是有錢的。廢話,不賺錢,誰去幹這殺頭的行當呢?

在太平歲月還好說,拿點銀子打發好關係基本就能相安無事了。

到了亂世,那就慘了!打點好幾個當官的有毛用!周邊的匪軍、起義軍,外地調撥的官軍,都缺餉呀!貧苦老百姓榨不出什麼油水來,就指著靠抓鹽販、富商過年呢!

除了有錢有打架經驗。像黃巢這樣,販鹽也販得好,還不忘加強文化學習,寫得一首好詩的魔王級人物,當然很容易就能在起義軍中脫穎而出。

所以,有錢的鹽販,有條件造反,有壓力造反。而由於他組織武裝、勘察地勢的能力遠遠強於一般的農民,他們也往往在起義中脫穎而出!


鹽販在古代分正經鹽商、鹽販和販私鹽的幾種。像販私鹽的可不是正經商人,放現在應該算作走私販吧。能幹這種事情的人大多數都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膽子大,不怕殺頭。像一些嘯聚山林的草莽,還有一些社會關係硬邦邦的,出了事也有人給頂著富家子弟。比如黃巢本來就是鹽商家庭出身,家裡富有不說還有權勢,這樣的人就是出點什麼事也能擺平,只不過最後玩大了,把皇城長安都給打下來了。還有一些私鹽販子本來就是乾的腦袋掛在褲腰上的勾當,這些人膽大不怕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對朝廷極度不滿。黃巢因為科舉落榜和後來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一樣,對當時的朝廷極為不滿,再加上他們本就是讀書人,有一定的能力和煽動力,所以往往在朝廷昏暗無能時這些人揭竿而起一呼百應,很容易形成造反的格局。

第三、經濟實力雄厚,可以廣交天下豪傑,容易起事。鹽商鹽販甚至是走私鹽的人大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甚至有些富可敵國。

袁崇煥家本來是流民,在袁當官的數年中就一躍成為鹽商,可見袁崇煥很廉政啊,廉政得袁家成為鹽商。督師是自己當官,弟弟做生意,當白手套,這招在明朝就已經很流行了。

東林黨大佬李三才的兒子也是鹽商,李三才家產七百多萬兩。老子當清官,兒子當鹽商,老子是裁判員,兒子是運動員,老子利用手中權力影響國家政策,兒子鑽老子預留的政策漏洞發財。得虧明王朝那時候沒有金融業,否則李三才的兒子絕對是金融寡頭。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以前家中也是販鹽的,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繼續擴佔土地,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邊。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後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綜上所述:鹽商鹽販造反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特定產物。


鹽販子經常活躍在古代改朝換代之時,這和他們的職業有關係。

歷史當中,黃巢是鹽販子出身,而且是「鹽販世家」;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曾經也幹過官鹽販運;而歷史當中的程咬金,其實不是私鹽販子出身,只是在《隋唐演義》中曾經販過私鹽而已,實在算不上是一個出眾的私鹽販子。

那麼,為什麼私鹽販子喜歡「改朝換代」?為什麼常會為改朝換代推波助瀾?

私鹽販子罪大惡極,按律法當斬

「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生活資料,從春秋戰國起,大部分時間都是有國家專賣,一家獨大。對於私人生產、運輸、加工、銷售,那是不允許的。就算是現在,私人也不可以進行生產、加工等(終端銷售倒是可以),只能有專門的鹽業公司來經營。

古代,販賣私鹽是暴利,因此很多人都想介入,但國家是堅決不允許的,不僅不允許,而且對於私鹽販子,抓住就是嚴格處理,一般稍微上點規模的私鹽販子,抓住就是打頭。

如果做個形象比喻的話,過去的鹽販,就如同現代的毒販,抓住就會嚴肅處理,根據販賣私鹽數量,被打頭者比比皆是。

像黃巢、張士誠這樣的私鹽販子,一旦被抓,只會被殺。

鹽販子就是上了官府「通緝榜」的人物,除了東躲西藏,別無良策。此情此景下,鹽販們當然希望「改朝換代」,那樣就不用擔心被原有政府抓了。

鹽販們有錢

古代的鹽業就是暴利,鹽販子們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往口袋裡使勁撈錢。所以,鹽販子當中富可敵國的大有人在,黃巢、張士誠等人那錢財是多了去了。

想一想,鹽是百姓離不開的,而官鹽價格又高,私鹽自然成為了很多中底層百姓的選擇。於是,鹽販的荷包就鼓起來了。

鹽販這麼多的錢,平時歸自己和家屬揮霍,如果風雲突變,就可以揭竿而起(或者支持揭竿而起的人),鹽販的「資金」,如此就成了持續造反的本錢。有鹽販的資金支持,可以讓起義事業的成功率大增,畢竟打仗時,武器裝備是要錢的,駿馬是要錢的,打仗的人員也是要給錢的。

所以,鹽販子們的錢,可以幫助自己在混亂之時發展自己的力量,或者支持自己看中的組織。

有錢,真是間頂重要的事情。

鹽販們人脈很廣

鹽販們想要販賣私鹽順利,必須結交兩股勢力,一股是道上的朋友,如果沒有道上的朋友,可能還沒運到地方就被搶完了。私鹽生意做得越大,結交的道上朋友就越多,認識道上朋友的規格也就越高。

另外一股是在官府的朋友。歷朝歷代,都有「人在官府」,卻常常為「不法分子」開綠燈的官員。說白了,就一個字「利」。鹽販們通過打點官員,取得私自販賣鹽巴的方便。這些官員中,有些是身居重位的人,有些是「身居重位官員」的熟人,還有些是進行執法抓捕的人。這些官員的存在,讓私鹽販子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個「腰纏萬貫」的私鹽販子,黑白兩道必須有人。這兩股人,平常是為了保命用。但情況發生變化時,這人脈會成為建立自己基業的一大基礎,道上的朋友可以發展成私人武裝,為自己保駕護航,為自己浴血奮戰;政府的官員朋友,可以給自己傳達信息,發現機會,方便抓住機會,如果夠猛,條件合適時,可以和自己裡應外合,取得「萬年基業」。

鹽販們容易成為造反者或支持造反者,是因為:一是罪孽深重,是朝廷罪人,通過造反,可以站到陽光下來;二是有錢,這讓自己造反或輔助造反,提供了資本支持;三是有人,鹽販們認識的黑白兩道的人物,可以為自己的造反事業添磚加瓦。


歷史的發展都遵循它的客觀規律。固執己見地說鹽商特別愛造反有典型的「職業黑」歧視的意思。讀中國歷史不難發現,歷朝歷代都有起義的事件。

近現代史上有一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這是促成起義的主要原因。而鹽商之所以起義也是受到了壓迫。自古以來,鹽都是一個國家管控的主要對象,它是古時稅收的主要構成部分。鑒於它的重要性,所以它的流通取決於政府,被稱為「官鹽」。當時對鹽的禁令非常苛刻:如有發現民間私自販賣鹽,重者直接砍頭。所以,敢過販鹽這種生活的,都是膽子非常大的人。碰到了官府抓捕,橫豎都是死,敢跟官府直接對抗。

通過積累,有資本。

古代販鹽的人,敢於擔當殺頭的風險,不用說其中的利潤非常高。通過積累,有一定的資金實力,遇到事情緊急支持他做不法之事。

所以說,並不是說鹽商喜歡造反,而是歷史上造反中的人有鹽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具備了造反的條件而為之。歷史上喜歡造反而且成功性比較大的是貴族等級。


先說一點題外話,食鹽是人類生存下去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用經濟學的術語講,食鹽的需求彈性很小,不管食鹽價格高低,人們對它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政府的稅收長期依賴農業稅,為獲取更多更穩定的稅收,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管仲率先提出「官山海」即食鹽專賣政策,實行食鹽生產運輸販賣官營,寓稅於價,大大提升了齊國的國力。後來的歷代王朝雖幾經廢立食鹽專賣政策,但自唐朝後期以來,食鹽專賣已經成為歷代王朝既定的國策,只是方式手段有所區別。

現在回到正題了,首先要糾正一下,說中國歷史上鹽販特別愛造反,這個觀點有點武斷。因為鹽販可以分為在編和不在編兩種類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合法鹽商和私鹽販子。應該說的更明確一點,是私鹽販子經常參與到造反活動中去,或者說為數眾多的造反中都或多或少有私鹽販子的身影。那麼,為什麼像程咬金,黃巢,張士誠等私鹽販子熱衷於參與甚至領導造反活動呢?這主要是與私鹽販子普遍的個性和從事販鹽活動形成的習慣和膽識有關。

從事販賣私鹽的人往往膽大心細

由於食鹽販賣長期被官家壟斷,利潤非常豐厚,販賣私鹽無疑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但這是跟官家搶生意,所以即使時至今日,官府都是對私鹽販子進行嚴厲打擊,歷朝歷代都有成立專門的緝私隊伍專門查繳私鹽,一旦被官府抓獲,經常被處以重刑甚至處死。在古代社會,敢於從事販賣私鹽的人大都是亡命之徒,其私鹽販子的首領更是要膽識過人,身手了得,從這一點上看,私鹽販子大都具備成為造反領導者的潛質。

私鹽販子充滿了對現政權的不滿情緒,一旦遇到造反出人頭地的機會,往往會付諸行動

由於販賣私鹽是提著腦袋的違禁行為,一般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不敢加入其列。只有那些日子活不下去或是對朝廷現狀不滿的人才會鋌而走險,從事販賣私鹽活動。長期從事這種刀口舔血的生計,接觸到的大都是底層買不起官鹽的貧苦農民,又不斷遭到緝私官兵的追緝,比一般民眾更加敵視朝廷,一旦朝廷的統治出現鬆動甚至崩潰的跡象,私鹽販子更一般人更敏銳地洞察到,加上私鹽販子往往獲利頗豐,一旦有想法可以很快地招兵買馬起事。以唐末的黃巢為例,他家境不錯,曾試圖通過科舉入仕,屢舉進士不第﹐善擊劍騎射。曾賦詩明志,「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就回去繼承販賣私鹽祖業,在唐末動蕩之際,糾集人馬響應王仙芝起義,最終險些終結了大唐政權。

事實上,在朝代更替之際,有許多人各懷心思起事造反,由於私鹽販子往往有餘財有膽識有想法,很容易趁勢而起,成就一番事業。


首先不是他們特別愛造反。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就想著我要造反,我要起義的,這樣的不安分分子。即使有這樣的,那麼他們也不是造反分子,而是恐怖組織。黃巢張士誠像這一類曾經販賣過私鹽的,他們之所以造反,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逼得他們不得不造反。

就以黃巢起義來說。皇朝本身是一個讀書人,然而當時唐朝已經腐敗的不能再腐敗。中央政府根本無法控制,地方節度使地方割據十分嚴重。中央政府內部又有宦官專權和姦臣當道。他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屢屢不中,空有滿腹的才華無處施展。最後被生活所迫,無奈去販賣私鹽。食鹽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生活和戰略資源,從春秋戰國以來便是官營的。也就是說當時販賣私鹽和現在販賣槍支彈藥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政府必然要去圍剿抓捕。

她本來就生活不下去了,你再去抓捕他,圍剿他,如果抓到了還好,如果抓不到,那麼你只有把他逼上造反之路。

於是黃巢就揭竿而起發動了撼動唐王朝統治根基的黃巢起義。從此之後,唐王朝更加腐敗,更加動蕩。他的造反是由於個人悲劇命運和社會腐敗,而並不是因為他愛造反。假如他生活在一個太平安康的時代,不用為生活所迫去販賣私鹽,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良民,也許中國歷史上會多一個詩人,而少了一個趙凡奇的草莽英雄。

張士誠和皇朝的經歷雖然大不相同,但本質上也是由於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朽所造成的。在此就不再贅述了。所以不能說他們愛造反,是因為有人逼著他造反。即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謝謝評論指教。


如果不是時局動蕩,當權者昏庸無能,誰又願意將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在造反的道路上呢?

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

程咬金在小說故事裡是一個販賣私鹽,而在正史裏是隋朝的一名小武官,後來隨著天下起義軍的風起雲湧先後加入李密和李淵這兩個陣容,最後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奠定了不可一世的功績。

黃巢起義

黃巢這個人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鹽商世家出身,因為自幼愛好學習,長大後頗具文才,不想子承父業繼續從事鹽商這一行業(因為在古代商人的身份低微是最為低下的)於是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或許因為自己身份和唐末腐敗的官僚制度的原因,使得自己屢次不中,一氣之下棄筆回鄉。

幾年後天下旱災洪災不斷,唐朝地方官員為了私慾隱瞞不報,再加上統治者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濮陽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因為長期販賣私鹽家底殷實,抓住時機散盡家財,聚集千人開始了起義。

黃巢因為屢考不中,早對當時的朝廷心生怨念,於是借用鹽販首領的身份發動周邊百姓聚集數千人響應王仙芝的起義推翻這腐朽的唐末統治。

張士誠起義

張士誠,男,1321年生人,職業是販私鹽,泰州人,在這裡要先說一下販私鹽這一封建時代長期存在的行業。鹽是國家管制的物品,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老百姓明知去河裡撈金要處死刑還要去幹,是因為存在著僥倖心理,所以要加大處罰力度。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的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約一百斤)私鹽就要處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看他的個頭,應該不止賣一百斤私鹽,居然還能通過大赦出獄,確實讓人費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就很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幹這個,此外,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有錢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後,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著刻骨的仇恨,因為這個政府不讓他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從而張士誠走上了起義的道路上,同時也可以說元朝統治者觸及到了這些鹽販的根本利益,再加上張士誠等人亡命之徒的性格,與其憋屈的餓死倒不如放手一搏地去起義。因此誕生了元末三大勢力之一(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

鹽販愛造反的原因

一、鹽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種極其賺錢的行為,因此十個鹽販九個有錢還有一個是超級有錢,因此給他們打下了起義的物質基礎。

二、要作一個鹽販,時刻都要與官府打交道,一不小心就會有牢獄之災並且把自己所賺的一切都充公,所以能成為鹽販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狡詐惡徒,一旦觸及到他們的利益就會狗急跳牆,反戈一擊,從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上!

三、當權者的腐敗無能,要不然怎麼會給這些人鑽了空子造反呢?他們造反的前提都會順應民心民意!

結語:其實歷史上並不是鹽販特比愛造反,而是被他們所壓榨的底層階級罷了。就像陳勝所說的那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安夏歷史君。原創不易,關注不迷路喲!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