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一种方式,大家推选一个人出来讲开示。光听,不学著讲,总以为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只有让你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少,很多知识都不懂。如果一个人对修行真的通达了,不仅会用功,而且会讲,讲出来的理论都是系统的,不会颠三倒四,前后不一致。如果你讲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明白,你用功也肯定无法上路!

学佛修道最关键的就是几句话,而几句话里最关键的就是几个字。要把这几个字落在自己的言行中,既困难也简单。心态没有转变时,就会觉得很困难;心态转变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

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个事物,当心里不愿意接受时,就会觉得是一种痛苦;当转变心态去接受时,这个事物对他而言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前后面对的是同一个事物,只是因为心态转变了,对这个事物的感受也完全改变了。

就像一个爱喝酒的人,说酒香得不得了。而一个不会喝酒的人就说酒辣得不得了。一旦后者学会了喝酒,就不会觉得酒辣了,也会觉得酒很香。其实酒并没有变化,只是这个人的感觉变了。

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刚开始觉得这件事不对,那个人不好。有一天心态转变了,就会觉得这件事对,那个人也好。那个人与这件事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心态转变了。

就像你们没来这里之前,觉得万行很有修行,修得很高。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之后,又觉得万行什么都不是了。那么在此期间,万行是否倒退了呢?就万行本人而言,不仅没有退步,而且一直在努力提升。可是在你们看来,万行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笨了。究竟是谁变了?

为什么前后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也都在进步。只是我们对身边的人期望过高,总是带著自己的知见看对方,给对方定性。如果不带著自己的知见看对方,也就不存在对方前后不一致的感觉了。实际上是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所以看对方也就前后不一致。

我看大家来到这里以后都在进步,但是进步比较慢。究其原因,一是我教导的方法不得力,二是你们原有的成见太深了,很难转变。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学习,就要把自己过去的成见暂放一边,不带任何成见去学习。学完之后,再把所学的与自己原有的知见作比较。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对方一句话就会让我们受用终生。问题是我们能否心平气和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呢?

在座的接触佛教都好多年了,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让你们讲的时候,你们就要大胆地讲。你讲的只是你自己的理论,不代表佛,也不代表某位祖师。你讲的也不应该与佛、与祖师一样。你就是你,并不是你讲的必须与佛、与某位祖师的相同,才是对的。佛与佛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也有差别。

内在的东西不往外掏,永远都没有。只有持续不断地往外掏才能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实、丰富和圆满。如果不断地把外面的东西往里塞,反而会使里面的东西失去更多。

今天晚上我那个叫什么师的湖北老乡没有来吗?每次我讲的时候,他都会对答,好像什么都懂。如果一件事你真懂了,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一定行得通。别人按你的方法去做,也必然行得通。如果你认为自己懂了,做起来又行不通,说明你的认识还是错的。

为什么方法重要?因为方法就是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方法。学佛的人只有通过规则才能入道。尤其是刚学佛的人,更需要规则。

可是很多学佛的人都自由散漫惯了,看上去像很有规矩,实际上什么规矩都没有,都是无拘无束。既然无拘无束,你怎么管得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呢?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管,同样你也不会自己管自己。如果你能接受别人的管束,你也能自己管自己。你做事喜欢按规矩去做,你学佛修道同样也能按规矩走进道里面。

这样讲大家可能很难接受。因为你们都认为学佛就是为了自在,为了超越。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经过一段正规的训练,没有学会正规地走路,你怎么可能把路走好呢?就像学书法一样,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楷书的练习,没有楷书作功底,你怎么可能把行书、草书写好呢?你从来没有按规矩正规地训练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怎么可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呢?又怎么可能超越方法,超越自己呢?规矩就是各行各业入门的基本功。禅修 心理学 宇宙 吸引力法则 冥想 灵修 打坐 佛学 国学 哲学

本文节选于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著作《降伏其心》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千万余字著述、17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000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著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