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笔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晚年的张廷玉确实仕途不太如意,但是算不上晚景凄凉,而且死后得享太庙,可见说这是位极人臣的大事,在此之前没有一位汉臣能够享受到如此殊荣。我们可以好好了解一下这位生于安庆桐城,父子「双宰相」,张廷玉发迹于康熙年间,因为天资聪颖,20多岁的时候就收到康熙的赏识,在康熙人生的最后20年里面,可以说对他颇为倚重的,而雍正对于他可谓是依为肱骨,在雍正执政的十几多年里面,一直是位列军机大臣之首,享受首辅的待遇的,而乾隆即位后,启用满人开始打压汉臣,这时期的张廷玉日子开始不如意了,但也算不上晚景凄凉,主要是由于皇十五子的死,乾隆颇为伤心,而作为老师的张廷玉却急了告老还乡,此时乾隆颇为震怒,准了他的回乡,但是此时的张廷玉却提醒乾隆不要忘记了自己配享太庙的待遇。此举引起了乾隆的极大愤怒,这可能就是他晚年不如意的主要原因吧。但是,死后还是位列太庙,可谓是功成圆满了


凄凉是相对的,其政治上没有大的错误。

我们要回顾一下张中堂的一生。

张廷玉是康熙晚年的旧臣,受到康熙的赏识,陪伴了康熙二十年的政治生涯,正因为在权力交接时能够遵守康熙的遗愿帮助雍正登上了皇位,也是因为其处理事情机敏聪慧在雍正上位之后特别受到依赖。

雍正上位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于西北的边事的处理,因为西北筹集粮草,张廷玉在这期间,忠诚干练,特别是西北平叛成功之后,因为年羹尧恃功傲主,骄傲自大,擅自处杀御史孙嘉诚,雍正此时不在京城,张廷玉与怡亲王一起罢去年羹尧的西北大将军的职位。

后来,在雍正掀起的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再如火耗归公等这些活动中,张廷玉都是处理得当。所以雍正去世的时候,不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而且给了中肯的评价,我们摘引原文:

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

紧接著乾隆帝上台,可能是张廷玉的好运到头了,和他一起作为辅政大臣的还有满人鄂尔泰,鄂尔泰满人的身份比较受到尊重,所以在军机处理当第一;但是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其实心里并不服气,他们自然勾心斗角,这是第一个因素,也是现实因素,第二个因素就是乾隆帝作为古往今来最后一个明君他的政治平衡术堪称一流,所以他内心支持军机处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互不和睦,保证稳定的局面。所以张廷玉第一个不顺心可能发生在这里。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提到的他退归家乡的事情,这个事情开始蛮顺利的,但是张廷玉运气很背,这可能和他以前小心翼翼的性格有关,他担心自己得不到配享太庙的荣誉,就要求皇上开张证明,乾隆不但开了,还写了首诗。但是第二天,他却让自己儿子谢恩,乾隆很不愉快,告示军机处要他自己谢恩,但是军机处不小心泄露消息,张廷玉提前过来了,乾隆帝就认为军机处失误,罢去配享太庙。后来第二年,乾隆十五子死去,张廷玉上折要回家,乾隆发严旨,要他自己想想是否配享太庙。后来张廷玉死的时候,乾隆还是准许其配享太庙。这就是其晚景凄凉的说法。

其实说其晚景凄凉不过是一个没有太大意思的话题,其在政治上根本没有大的错误。

乾隆帝有很高的评价:「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首先这个问题有些偏颇,张廷玉晚年并不凄凉,古代和现代不同,非常讲究一个礼,六部里专门有个礼部,规范一大堆事情,张廷玉最后配享太庙,这是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都享受不到的待遇;而且大家都知道丹书铁券,但是铁券这玩意皇帝说收就收走了,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但是配享太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丹书铁券,参考张居正,要挖出来挫骨扬灰,但是在怎么样,皇帝不可能把自己老爸的坟动了,就算挪出来,也是很大的一个事情,这也是张廷玉内心的一个重要的算计,他舔著老脸,也要提醒乾隆,先帝答应过自己这个待遇,也是包含很多深意的,最后乾隆遵循了这个诺言,就是代表了君臣的和解。所谓的凄凉也仅仅只是和乾隆皇帝的关系,不像和他的父亲、祖父那么密切,被皇帝责问了几句,好比班里的好学生,班长偶尔被班主任批评一下;对于前朝重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庙堂还是私家,新君上位,老臣子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需要做注意的是,张廷玉发迹于康熙,但是因为康熙皇帝寿命长,雍正这些儿子成年后就开始承担政务,雍正分管户部,和张廷玉的业务很多交集,具体可见电视剧,所以张廷玉和雍正皇帝,并不是简单的前朝重臣和新君的关系,而是接近同事,同僚的关系,在工作中积累彼此对对方的能力 人品有深入的了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积累了一定的革命友谊,而且年龄接近,所以在雍正朝继续受到重用,但是到了乾隆朝,张廷玉和乾隆本身年龄上有代沟,一个凤凰正茂的年轻人,一个是耄耋老人,而这个老人资格又老,朝中羽翼丰厚,参照小六子和杨宇霆,明神宗和张居正,太多了,历史上直接突突,还杀全家的反而是最正常的一个结果,因为搬到一个重臣,本身需要一足够的理由,而这种理由,只能是触犯 觊觎皇权,这种罪名只能是满门犯斩, 否则就不会有伴君如伴虎的名言,而成长来说,雍正受到自己当年夺嫡的困扰,也是考虑减少皇子和官僚系统的勾连,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开府办事,而是长期生活在皇宫里,所以弘历多半成年后代表皇帝出席场合,于公于私都和大臣们保持了君臣而非类似同僚,但是乾隆没有对张廷玉发起大案,只是斥责,最后还是遵照了皇帝家和张廷玉的诺言。


张廷玉是康雍干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达50年。起于康熙帝,重用于雍正帝,亡于乾隆帝。

1 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以张廷玉年近古稀为由免去了其首辅大臣的职位,张廷玉知道皇上用意欲告老还乡,同时提醒乾隆帝,康熙皇帝曾应允张廷玉配享太庙,由此若怒了乾隆帝。

2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不顾自己是永璜老师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南归故里。遭到乾隆呵斥。

张廷玉病逝后,乾隆帝做出留念老臣之式,允其入享太庙。张廷玉成为唯一一个入享太庙的汉臣。


遇到了乾隆这个腐败皇帝


晚景何来凄凉 已配享太庙了

他所谓的落点恐怕我努力十辈子也达不到

或者弘历上位 他已经料想到最后的结果 或许比他想得还要好了 木秀于林 后果是怎么已料到 在那个位置上谁不是人精

我认为他不凄凉


张廷玉是雍正看好的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可见在雍正对其有多欣赏。

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张廷玉为首的汉臣朋党越来越发展壮大。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还有个康熙),以他为首的汉臣朋党与鄂尔泰为首的满臣矛盾越来越深,乾隆受雍正影响,最恨朋党,这样直接威胁到了乾隆的统治。自然要被打压了,过得凄惨点都算好的了,好歹最后死了乾隆也准了他进太庙。


其实这个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三朝元老本来就是功成名就的时候,但是其本身属于比较小心谨慎的人,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无完人,他有自己的所图故而就暴露其弱点,古代有句话叫无欲则刚,假如他不去关注前任皇帝许诺他的荣耀、自身的得失与荣誉,不去算计,那他的一生也算是传奇的一生,但是人就是人不是神,所以终其一生也算是善终并没有太大的悲剧


乾隆绝不是一个容人的君主。

得罪了乾隆,还想好?退休了就完了?没门!活著,让你张廷玉担惊受怕寝食不安,死了,追封殊荣!沾显乾隆顾念老臣,厚恩厚德!


张廷玉在雍正时期,还是谨慎小心深受器重,但是乾隆继位后,发现张廷玉的势力越来越大,包括他的九族,深深扎入朝廷内部,让乾隆深感不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