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筆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晚年的張廷玉確實仕途不太如意,但是算不上晚景悽涼,而且死後得享太廟,可見說這是位極人臣的大事,在此之前沒有一位漢臣能夠享受到如此殊榮。我們可以好好了解一下這位生於安慶桐城,父子「雙宰相」,張廷玉發跡於康熙年間,因為天資聰穎,20多歲的時候就收到康熙的賞識,在康熙人生的最後20年裡面,可以說對他頗為倚重的,而雍正對於他可謂是依為肱骨,在雍正執政的十幾多年裡面,一直是位列軍機大臣之首,享受首輔的待遇的,而乾隆即位後,啟用滿人開始打壓漢臣,這時期的張廷玉日子開始不如意了,但也算不上晚景悽涼,主要是由於皇十五子的死,乾隆頗為傷心,而作為老師的張廷玉卻急了告老還鄉,此時乾隆頗為震怒,準了他的回鄉,但是此時的張廷玉卻提醒乾隆不要忘記了自己配享太廟的待遇。此舉引起了乾隆的極大憤怒,這可能就是他晚年不如意的主要原因吧。但是,死後還是位列太廟,可謂是功成圓滿了


悽涼是相對的,其政治上沒有大的錯誤。

我們要回顧一下張中堂的一生。

張廷玉是康熙晚年的舊臣,受到康熙的賞識,陪伴了康熙二十年的政治生涯,正因為在權力交接時能夠遵守康熙的遺願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也是因為其處理事情機敏聰慧在雍正上位之後特別受到依賴。

雍正上位後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於西北的邊事的處理,因為西北籌集糧草,張廷玉在這期間,忠誠幹練,特別是西北平叛成功之後,因為年羹堯恃功傲主,驕傲自大,擅自處殺御史孫嘉誠,雍正此時不在京城,張廷玉與怡親王一起罷去年羹堯的西北大將軍的職位。

後來,在雍正掀起的如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再如火耗歸公等這些活動中,張廷玉都是處理得當。所以雍正去世的時候,不但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而且給了中肯的評價,我們摘引原文:

和平端正,學問優長,自簡任機務,夙夜匪懈贊朕之不逮,正資倚任

緊接著乾隆帝上臺,可能是張廷玉的好運到頭了,和他一起作為輔政大臣的還有滿人鄂爾泰,鄂爾泰滿人的身份比較受到尊重,所以在軍機處理當第一;但是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其實心裡並不服氣,他們自然勾心鬥角,這是第一個因素,也是現實因素,第二個因素就是乾隆帝作為古往今來最後一個明君他的政治平衡術堪稱一流,所以他內心支持軍機處鄂爾泰和張廷玉之間互不和睦,保證穩定的局面。所以張廷玉第一個不順心可能發生在這裡。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提到的他退歸家鄉的事情,這個事情開始蠻順利的,但是張廷玉運氣很背,這可能和他以前小心翼翼的性格有關,他擔心自己得不到配享太廟的榮譽,就要求皇上開張證明,乾隆不但開了,還寫了首詩。但是第二天,他卻讓自己兒子謝恩,乾隆很不愉快,告示軍機處要他自己謝恩,但是軍機處不小心泄露消息,張廷玉提前過來了,乾隆帝就認為軍機處失誤,罷去配享太廟。後來第二年,乾隆十五子死去,張廷玉上折要回家,乾隆發嚴旨,要他自己想想是否配享太廟。後來張廷玉死的時候,乾隆還是準許其配享太廟。這就是其晚景悽涼的說法。

其實說其晚景悽涼不過是一個沒有太大意思的話題,其在政治上根本沒有大的錯誤。

乾隆帝有很高的評價:「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首先這個問題有些偏頗,張廷玉晚年並不悽涼,古代和現代不同,非常講究一個禮,六部裏專門有個禮部,規範一大堆事情,張廷玉最後配享太廟,這是曾國藩 李鴻章左宗棠都享受不到的待遇;而且大家都知道丹書鐵券,但是鐵券這玩意皇帝說收就收走了,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但是配享太廟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丹書鐵券,參考張居正,要挖出來挫骨揚灰,但是在怎麼樣,皇帝不可能把自己老爸的墳動了,就算挪出來,也是很大的一個事情,這也是張廷玉內心的一個重要的算計,他舔著老臉,也要提醒乾隆,先帝答應過自己這個待遇,也是包含很多深意的,最後乾隆遵循了這個諾言,就是代表了君臣的和解。所謂的悽涼也僅僅只是和乾隆皇帝的關係,不像和他的父親、祖父那麼密切,被皇帝責問了幾句,好比班裡的好學生,班長偶爾被班主任批評一下;對於前朝重臣,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廟堂還是私家,新君上位,老臣子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需要做注意的是,張廷玉發跡於康熙,但是因為康熙皇帝壽命長,雍正這些兒子成年後就開始承擔政務,雍正分管戶部,和張廷玉的業務很多交集,具體可見電視劇,所以張廷玉和雍正皇帝,並不是簡單的前朝重臣和新君的關係,而是接近同事,同僚的關係,在工作中積累彼此對對方的能力 人品有深入的瞭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積累了一定的革命友誼,而且年齡接近,所以在雍正朝繼續受到重用,但是到了乾隆朝,張廷玉和乾隆本身年齡上有代溝,一個鳳凰正茂的年輕人,一個是耄耋老人,而這個老人資格又老,朝中羽翼豐厚,參照小六子和楊宇霆,明神宗和張居正,太多了,歷史上直接突突,還殺全家的反而是最正常的一個結果,因為搬到一個重臣,本身需要一足夠的理由,而這種理由,只能是觸犯 覬覦皇權,這種罪名只能是滿門犯斬, 否則就不會有伴君如伴虎的名言,而成長來說,雍正受到自己當年奪嫡的困擾,也是考慮減少皇子和官僚系統的勾連,沒有讓自己的兒子開府辦事,而是長期生活在皇宮裡,所以弘曆多半成年後代表皇帝出席場合,於公於私都和大臣們保持了君臣而非類似同僚,但是乾隆沒有對張廷玉發起大案,只是斥責,最後還是遵照了皇帝家和張廷玉的諾言。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達50年。起於康熙帝,重用於雍正帝,亡於乾隆帝。

1 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以張廷玉年近古稀為由免去了其首輔大臣的職位,張廷玉知道皇上用意欲告老還鄉,同時提醒乾隆帝,康熙皇帝曾應允張廷玉配享太廟,由此若怒了乾隆帝。

2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病死。初祭剛過,張廷玉不顧自己是永璜老師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請南歸故里。遭到乾隆呵斥。

張廷玉病逝後,乾隆帝做出留念老臣之式,允其入享太廟。張廷玉成為唯一一個入享太廟的漢臣。


遇到了乾隆這個腐敗皇帝


晚景何來悽涼 已配享太廟了

他所謂的落點恐怕我努力十輩子也達不到

或者弘曆上位 他已經料想到最後的結果 或許比他想得還要好了 木秀於林 後果是怎麼已料到 在那個位置上誰不是人精

我認為他不悽涼


張廷玉是雍正看好的人,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可見在雍正對其有多欣賞。

自然,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張廷玉為首的漢臣朋黨越來越發展壯大。雍正駕崩後乾隆繼位,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還有個康熙),以他為首的漢臣朋黨與鄂爾泰為首的滿臣矛盾越來越深,乾隆受雍正影響,最恨朋黨,這樣直接威脅到了乾隆的統治。自然要被打壓了,過得悽慘點都算好的了,好歹最後死了乾隆也準了他進太廟。


其實這個跟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三朝元老本來就是功成名就的時候,但是其本身屬於比較小心謹慎的人,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人無完人,他有自己的所圖故而就暴露其弱點,古代有句話叫無欲則剛,假如他不去關注前任皇帝許諾他的榮耀、自身的得失與榮譽,不去算計,那他的一生也算是傳奇的一生,但是人就是人不是神,所以終其一生也算是善終並沒有太大的悲劇


乾隆絕不是一個容人的君主。

得罪了乾隆,還想好?退休了就完了?沒門!活著,讓你張廷玉擔驚受怕寢食不安,死了,追封殊榮!沾顯乾隆顧念老臣,厚恩厚德!


張廷玉在雍正時期,還是謹慎小心深受器重,但是乾隆繼位後,發現張廷玉的勢力越來越大,包括他的九族,深深扎入朝廷內部,讓乾隆深感不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