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5年8月8日上午,明贤法师于青海北海禅院祥和菩提塔为前来参加北海禅院禅修营的各大高校学子等营员作《信仰的群众路线》开示。明贤法师说:「某些佛教道场在集中服务于「高端用户」的时候,实际上有著极大的异化风险。除了卖门票、拈高香、被上市,佛门还和这个时代人们最为痛恨的贪腐等纠缠在一起,成为民愤的公共假想敌,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今日刊登开示全文的第三部分:

2006年,明贤法师、慧在法师在「重走玄奘西行路」途中(图片来源:资料图)

群众路线:形式左右内容,路线决定实质

我们谈第三个主题:形式左右内容,路线决定实质。或者说是把脉时代,规避危机,抉择路线。

时下有部分信仰者、追求信仰的人、一些道场,有意无意走了一条服务于「高端用户」的上层路线。然而,各界名流云集道场,却有著相当的概率使得寺庙异化为「权钱资源集散地」。

这种脱离民众、甚嚣尘上的发展路线,有著浓郁的投机精神和淡漠的责任意识,却丢掉了「俯身为众生」的最基本的宗教情操,陷佛门于「不足相托付」的合法性危机之中。

然而,在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深处、生活深处所呈现出来的和美互利的人性走向,已经在倒逼佛教反思宗门得失、加速路线调整,以回归佛法本质、坚守大乘初心的方式来赢得时代的生存和弘传空间。

1.形式左右内容,路线决定实质

我们看到,时下有一批名流和精英,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等之后,率先地开始强占「信仰资本」,频繁出入宗教道场,热衷于环绕在各种大师周围。

大都市里的诸多佛教丛林,也有一些回应了这种需求,迎来送往各路大富长者,以至于佛教给世人留下的观感,有时候真的就像人们所说的「富人的宗教」,供给著安全感、精神庇护、运势投资等等的一些「高端消费」。

当然,并不是说「度达官显贵」就不叫度众生,而是说「只度达官显贵」的宗教可能就不是佛教了。进一步说,某些佛教道场在集中服务于「高端用户」的时候,实际上有著极大的异化风险。

一个不尽贴切、但近在眼前的例子,我们看到王林的这个情况,有很多人跟著受连累,尤其是那些明星大腕。王林的事件一发生,这些明星他们也马上为自己开脱。

曾经环绕在王林身边的政界、商界、文体界名流们,或多或少是因为「对生命好奇」才跪倒在那里的,但演变到后来,却因为权贵云集,道场逐渐成了人脉资源的集散地,而「大师们」则有意无意成了金钱和权力的掮客,给大家相互间解决问题、牵线搭桥。借用一位学者的话讲,这甚至「大大固化了官借财生、财借官长的官商勾结模式」。

这似乎也回应了《娱乐至死》这本书里的隐喻。大众媒介的形式,看起来是本身是中性的,但实际上它们对娱乐性内容的偏重选择和释放,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类社会的整体智商拉低,并让人们心甘情愿成为这一传播形式的附庸。思想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被形式宰割的,公众会话的方式可以规范乃至决定会话内容,稍有不慎,便将导致「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随时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同样,佛教弘传选择哪个档次的「用户」,走的是奢华的形式还是朴素的形式,看上去几乎也是中性的,但前者很有可能会让整个佛门的氛围变味,甚至影响到佛教的未来走势。

当迎来送往的应酬把丛林和弘法利生的使命抽换掉后,佛教有时候甚至就只剩下一个标签。如果这个标签配上一些虚玄奥妙、讲不明白的高深概念,徒有其表,实质沦丧,甚至还开发出一些所谓的「管理禅」「健康禅」——世人要什么,你点什么菜,我给你什么菜,你需要什么品相,我给你出什么品相。让有产者们如何更为精致地制约手下,甚至一身祖衣披到一个EMBA的教授身上。这真是让人不堪其忧!

这实际上从更彻底的层次上消解了佛教的神圣和庄严性。除了卖门票、拈高香、被上市,佛门还和这个时代人们最为痛恨的贪腐等纠缠在一起,成为民愤的公共假想敌。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2.投机精神:高端路线的心理基础

客观地讲,「大客户资源」有其天然的吸引力,那么佛教的信众们要借力振兴佛门,表面上看也算是有理性选择的心理基础。但事实上,如果权贵们本身就是来寄托安全感的,而你把佛门发展的安全感也反过来寄托在他们身上,彼此间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种相互寄托怎么会是理性精神,而不是一种投机精神呢?后面的问题不言而喻。

何况,在此之上还有一重更大的投机,就是自己明哲保身就能长盛不衰。走上高端路线之后,面对社会大形势之下娱乐经济对佛门的戏谑、商业旅游对丛林的裹挟、地产经济对寺院的侵吞,丝毫不以为意、不发声、不作响、不伸援手,免得强硬的护法姿态吓跑了朋友圈中那些高冷的精英们,因为他们原本也有类似的计划。

把上述行动选择的基础说成是「投机」实在太轻。抛却整个佛门的声誉和前景,自顾清高,这何尝不是麻木,甚至是一种狡诈?这种单个经济人理性的水平之短浅,一眼望穿。

难道在佛教背著数口黑锅越来越走下坡路的背景之下,在佛教神圣性甚至合法性不断遭到质疑的情形下,个别高冷朋友圈所支撑的丛林或道场真的能独善其身吗?

「高端路线」实际上是目前个别佛弟子间存在的最为隐晦、暗钝的隐喻。如果这种个别思路叠加成一种普遍模式,它直接预示的就是佛教的不可长期的存在性。

3.个人主义:高端路线的人性基础

投机的心理基础,更根源于个人主义的人性基础。佛法应世,原本是为了度脱人性,是要救度众生于业力漩涡之中的。而个别佛法的信仰者甚至住持者,却恰恰在这人性的弱点中打转。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大家的手上转来转去,看得很频繁。是现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5 年的毕业典礼上一段总结的话。她说:「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这是在诠释一个自恋和自私的个人主义人性走势。

营造一个不缺供养、坐享围观、笑谈间笼络人心的安全氛围,把自己的这一片小天空打造得精致可人,发发新闻,晒晒庄严,就以为大事了毕,沾沾自喜。这样的大德们,还真的就像是自拍杆一样。他们无疑已迈入了一种「小确幸」,或者是一个「小时代」。

《小时代》是个电影,你们看过,我没看过,而「小确幸」这个道理我懂。「小确幸」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的一个概念,在日本没有流行,一到台湾就流行。因为台湾的经济从外向型经济体渐渐衰弱了以后,逐渐人们开始内敛,并且在内敛的过程中去寻找小小的安全感。那么「小确幸」成为了台湾人非常时尚、特别喜欢的一个代名词。人人都有代入感,所以它就迅速地蔓延、被使用,尤其是青年人。

对于它的解读,有人说,我在搬房子,整个房子里一片狼藉,却一不小心从一个抽屉里面掏出来了一盒小饼干,是非常精致、我最喜欢、很早就存起来、一直找不到的。把小饼干放在口里,搬不搬房子的事也不管了,躺在那开始享受,这就是「小确幸」。

在那些时常上新闻,晒建筑群的宏大的道场之外,我们看到,像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就沿袭著他们历史以来的拓荒精神,不断地在开辟著中国腹地,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信仰阵地。而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肯入泥入水的个别佛门四众弟子,或者是一些法师们,已经在当下中国人文精神回归的大势中输掉了第一局。

异化了的以丛林为单位的个人主义、过度的自我关注,淡漠了对于众生的责任感,削弱了服务意识,这几近于背叛了大乘佛弟子的入世原则,实质上也削弱了对于「法无我」空性去进行实证的潜质。

4.合法性危机:宗教情操的丧失

贵族宗教、高端路线、投机精神、个人主义这些标签,已经在预示著本该俯身慰众生的我们的团队,有少数人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宗教情操,暴露出了不足以为人所托付慧命的合法性危机。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当僵化的道德标准和鱼龙混杂的神通异能不足以简别一位合格善知识的时候,宗教情操的有无,已经成了特别敏感的标准,应该是教职人员的底线。

佛教的追随者、爱好者,也应当擦亮眼睛,看清这个所谓「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时代。「道」大多只会停留于和功利无关的环境里,勇于到这样的环境里去追求的,才有可能求得到「道」。而到黄金铺地、钞票横飞的场合里面,既然能够满足世俗的功利之欲,那么大道定然只能逃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只能遥望而不可渎玩。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天天挂在我们佛弟子嘴边的话语,表达的其实就是「群众路线」。对于四众弟子来说,脱离群众的发展路线,是遗忘了三宝团体存在于世间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

这样的遗忘让我们的修行变得犹如《楞严经》所讲的「蒸沙作饭」。意图到最难以找到「道的」地方,却希望一把赚个「真理在握」,一下子弄一个「大道满怀」,希望把沙子蒸成米饭,希望在沙子里榨出油来,这其实是可笑的妄想叠加妄想。

5. 群众路线启示录:把脉时代,更客观地尊重因缘与业力

群众路线并不是一个陈旧的古董概念,它意味著走下「神坛」、走出小资情调的包围圈,深入众生、深入生活,更为客观地尊重事实,更客观地尊重时代,更客观地尊重众生的因缘和业力。

今天,金字塔基座上的芸芸众生,也被普遍网罗在互联网上,在这个场域中敏锐探知时势的变化,确定佛门在弘传、当代的正法方面的善巧路径,也应该是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

我们看到,时下人们口头上总挂著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家」,和以往在传统社会中的思维模式及其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已经大相径庭了。

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滴滴和快的互相争市场,58同城与赶集网互相争市场,一开始是互相拼杀、投入了很多资本,然后在网路上互相拼杀得不分高下的时候,他们迅速转型成了好伙伴,变成一家人了。现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了,58同城和赶集网也合并了,成为了一家网站。

互联网思维里,由对手打成兄弟,这是一个极速转身的时代。互联网市场当中的竞争,往往在两相对峙、难分高下的时候,便迅速转身合并,他们成了一个人。

竞争不再成为一个你死我活、按个儿排序的互掐过程,而成为一个试金石,让彼此之间敏锐探底对方,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让彼此生存得更好的角度和方式。《水浒传》就是讲这个的,梁山泊的好汉不打不相识,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群众深处、生活深处所展示出来的和美与互利的走向,这种大数据时代远离投机精神和个人主义的走向,值得佛门的住持者来进行深度的思维。

以虚拟来规定现实的互联网及其运作模式,将进一步地将其影响力延伸到社会更加广阔的范围,延伸到各种机构、文化和信仰领域中。佛教的发展事实上也已经处在了一个走出围墙、面向大众的转型当口,从院子里的信仰逐渐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意识里的公共事物。

那么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转型,停滞在传统认识里,沉湎在固有格局里,都有可能渐渐被群众智慧抛在后面。而调整转身越快的宗教团队,则会在更大几率上赢得深广的生存与弘传空间。

把脉时代、跟进变革的基础应该是我们满满的对于众生的祈愿、对于生命的关怀,是我们秉持不变的宗教情操与信仰情怀的一个表现。

所以,正所谓「道也者,每下愈况」,「道」在最为平实的生活当中。既然,虚拟的网路也已经成为平实生活的常用品,那么它也像擦地做饭上洗手间一样,那也是一个平常处,那也是一个让「道」再现的地方。

当虚拟遇到了网路,我们一切将不再可能逃避,因为网路很有可能本身代表一种实体,支撑著人的一种个性的烦恼以及虚拟的躁动、虚拟的欲求。遇到网路以后,网路把它实现了,把它变成世界上真正存在的事物。那么在这个时代,有什么可以逃避呢?

网路很显然也成了一个「道也者,每况愈下」的场所,我们有必要把大道也印入到这个场所当中去。在最为平实的生活当中,佛教的初心和未来,也呈现在最为平凡的人群当中。

我们今天在座的,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们天天用网路,可以把自己当成网路上的一个最为平实、最为平凡的人,那么,很显然我们也就有分享大道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分享大道的资格。群众路线将带我们有效地规避佛门发展的有限理性、工具理性,规避合法性危机,葆有宗教情操的底线,抉择出最为坚实和可靠的发展路径。

以上是北海禅院禅修营历年信仰观察课中2015年的课程——信仰的群众路线,送给大家!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