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东突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在之前和最初的几年中,李渊为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对付中原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对突厥称臣,启于东突厥始毕可汗曰:「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战争初期唐朝马匹数量的变迁与周边事件。尽管如此,突厥仍不断入侵,特别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9月突厥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劫掠人口数千名,标志著唐朝与东突厥战争的开始。唐朝因为中原尚未平定,通过献礼和和亲安抚突厥颉利可汗(于621年继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军终于平定四方,统一全国,开始商议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闰七月,唐朝有人提议迁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对,李渊决定不迁都,并于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使突厥退兵。这一年是唐朝正式对突厥作战的开始,因此也有人认为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于此时。之后,唐朝和东突厥在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境内多次交锋,多为东突厥进攻,唐朝防守,双方互有胜负。渭水之盟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当时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渊禅位,李世民即皇位。八月,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此时唐朝政局不稳,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又赠予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这就是渭水之盟,唐朝对突厥的战事跌至谷底,此事也坚定了李世民反击突厥的决心。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7]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定襄袭击战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公谨提出进攻突厥的六条有利条件,坚定了唐太宗出兵反击突厥的决心。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东突厥进扰河西(今甘肃酒泉、张掖一带)为借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𪟝、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统领的10余万兵马,在李靖的总节度下分6路进击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开始了.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从马邑趁夜北进,占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战略据点—恶阳岭。此举出乎颉利的预料,以为唐军大部队赶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间谍至定襄城中游说,说服突厥将领康苏密归顺唐朝。之后,李靖又趁夜突然袭击并攻克定襄,颉利于是率军北撤。李世𪟝率部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截击突厥成功,大败突厥军。颉利率余众数万退驻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夜袭阴山由于受到唐军打击,东突厥开始同唐朝修好。二月,唐太宗派遣唐俭、安修身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在使节还在东突厥的时候,李靖率领1万人,仅带20天的粮草,趁夜前往东突厥驻地阴山。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200骑偷袭东突厥,颉利可汗果然放松了警惕,当发现苏定方军队时,唐军距东突厥营地仅15里了。颉利仓促应战,被李靖大败,损失约1万军队,李靖还俘虏了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施和10万多突厥人。唐俭安然返回。颉利可汗在退兵途中又遇到李世𪟝部队的截击,被俘5万余人。颉利可汗逃脱,投奔突厥另一个部落可汗鼠尼施,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唐朝。不久,鼠尼施把颉利可汗交与唐军,颉利被俘押往长安。自此,东突厥汗国臣服.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漠北。

薛延陀的兴起薛延陀居于漠北。本为匈奴别种铁勒之一部,初与薛族杂居,后灭并延陀族,称为薛延陀,官制和风俗,与突厥大抵相同。隋炀帝大业中,东突厥强大,居于漠北的铁勒诸部都臣属于它。处罗征税无度,铁勒诸部颇有怨言,处罗大怒,诛杀铁勒酋长一百多人。铁勒诸部于是武力反叛,共推契苾首领哥愣为易莫真莫贺可汗,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易咥小可汗,臣属于西突厥。贞观二年,西突厥内乱,乙失钵之孙夷男率其部落七万余户臣属于东突厥,却又逢上颉利可汗的残暴统治。夷男乃率其部众,武力反抗,颉利派大军镇压,反被夷男所败,颉利部众归附者不少。十一月,铁勒诸姓共推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当。这时,唐太宗正在设法削弱颉利势力,认为团结夷男,有利于唐对东突厥最后的反击,便遣游击将军乔师望暗里联络夷男,册拜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大喜,遂成立了薛延陀汗国,建牙于大漠郁督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下,与东突厥分庭抗礼,并遣使入贡,成为唐在漠北的一个附属藩国。薛延陀汗国成立后,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其境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有精兵数万。贞观三年八月,夷男派遣其弟入贡,太宗赐以宝刀及宝鞭,对他说:「卿所部有大罪者用剑斩之,小罪者用鞭鞭之。」夷男得到太宗这样的鼓励,更不把颉利可汗放在眼里,频频出兵攻击。颉利可汗腹背受敌,遣使入唐称臣。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后,把大多数东突厥部众迁到黄河以南安置,设置了很多羁縻州府,委任原东突厥贵族担任州府长官。这样以来,朔塞空虚,薛延陀趁机迅速扩大势力,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并将牙帐由郁督军山迁至都尉捷山北独逻河之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流域),有精兵二十万,进入了全盛时期。

吐蕃崛起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著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11]又称「雅隆部」。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12]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13]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14]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持国政。[15]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史实都少于「上丁二王」。「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16]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时在位。抛开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当达日聂赛父子在位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度量衡和杂交牲畜犏牛和骡,畜牧业已实行储草过冬。[17]此时,悉勃野部以武力兼并邻部,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囊日论赞亲自向作战有功的臣下,封赐了土地和奴隶。[18]这是古藏文史籍中关于「奴隶」一词的最早记载,时当公元6世纪。当然,悉勃野部绝非此时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只是在此之前古藏文史料中未见有关奴隶制度的任何记载。在悉勃野部兴起的同一时期,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19]它们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据一方,分散发展,其社会发展阶段,也与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且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随著悉勃野部实力的发展壮大,它们与悉勃野部的关系,或联盟,或对峙,或先盟而后叛,情况各异,[20]直到囊日论赞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独占的优势地位。囊日论赞时,悉勃野部的实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扩展到拉萨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带。当悉勃野部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时,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但是,此时新建立的奴隶制吐蕃政权还很脆弱。囊日论赞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21]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22]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新唐书》作弃宗弄赞,?—650)幼年嗣位,开始了他显赫一生的政治生活。松赞干布即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主,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位后,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叛离的属民,又都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23]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邻近诸部往来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4]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时,吐蕃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度量衡也适应生产的发展而趋于统一,[25]吐蕃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

灭吐谷浑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李世民大为震怒,下决心大举征伐吐谷浑。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伏允烧尽野草,轻兵入碛。唐军诸将认为,马无粮草,已很疲弱,不可轻易深入。唯独侯君集主张吸取段志玄的教训,应乘其初败,人心离散之机,穷迫不舍,一举将其击灭。李靖采纳其意见,分兵两路追击,亲率李大亮、薛万均等部由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二十三日,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带)大败吐谷浑军,斩其首领,俘获大批牲畜。二十八日,李靖率军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击败吐谷浑军,接著又在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再次获胜,共俘斩名王数十人。南路唐军在沓无人烟地区行军2000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时,只能「人龀冰、马瞰雪」,于五月间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伏允向西败走,准备渡突伦川(又称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投奔于阗。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河源(黄河源)迫至且末(今属新疆)。李靖部将契苾何力闻伏允逃至突伦川,遂率骁骑干余追击,因沙漠无水,将士皆剌马饮血,终于追上伏允,袭击其牙帐,歼数干人,缴获甚众,伏允侥幸脱逃,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自缢身亡。侯君集率部进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黄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与李靖军合师。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松州之战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西藏之后,富于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一面积极主动地派遣使者赴邻国泥婆罗(今尼泊尔),互相进行贸易,推销手工艺品并聘请工匠及艺人传授建筑、绘画、雕刻技艺;一方面与唐王朝取得联系。缔结和发展了藏汉两族的亲密友好情谊。当时,中原地区的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世民的统治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声威远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松赞干布对于盛唐有著深远的仰慕之情,贞观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唐太宗对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当即派使臣冯德遐持书信前往致意还礼。松赞干布「见德遐,大悦。闻突殿与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可是,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也未能如愿,便决定用武力通婚,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爆发了唐蕃松州之战。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唐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率部退出其击破的党项、白兰羌,退出青海地区,遣使谢罪。松赞干布再次遣使请婚,并遣其相禄东赞到唐朝,献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翌年,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揭开了藏,汉两族人民友好的新篇章。

唐灭高昌高昌王曲文泰早在贞观四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献方物。后曲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十三年,唐太宗征召曲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曲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沙碛阔约2000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时,曲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十四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曲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曲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

文成公主与安西都护府634年,松赞干布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没有被允许。[1]松赞干布的特使回来后告诉松赞干布唐不答应婚约是由于吐谷浑。松赞干布大怒,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和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虽然唐军在侯君集、牛进达的率领下击退了吐蕃军,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松赞干布遣使谢罪,再次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以厚礼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到长安向唐太宗请婚,娶了文成公主(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传说布达拉宫即为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柏海在乌海西南,乌海在青海西南2000多里)迎接。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在之后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没再发生战争。)文成公主带至西藏的佛像,松赞干布建造了寺庙,来供奉它。几件流传迄今的故事有: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松赞干布立刻废除这项习俗。而受到公主影响,松赞干布「渐慕华风」,遣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诗书。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3],吐蕃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祭奠。安西都护府公元640年9月19日(贞观十四年八月癸巳,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设西州。[2]公元640年10月11日(贞观十四年九月乙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2] 用以针对西突厥。[3]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3]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3]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3] 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4] 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4]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5]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3]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3]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4]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蒙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6]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4] 期间,唐朝廷曾两复两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7]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4]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7]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3]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4]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3]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1]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4] 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4]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4] 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4]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8]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9] 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10]

玄奘西游史载,玄奘本洛阳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市)人。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所述,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与兄长捷离开洛阳往长安,接著又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著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寻典西行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以下简称「波颇」)咨询佛法。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成实》、《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武德九年(626年),由中印度那烂陀寺来我国传授那寺学说的高僧波颇到达长安,在善兴寺译《大庄严经论》,传播戒贤的学说。这年,玄奘正在长安大觉寺,想必是受到波颇的启发,得知印度有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和佛学大师戒贤在那里讲授《瑜伽师地论》的信息,因而决心西行,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发足西行。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结束了十七年的游学生涯,可谓满载而归。此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在此期间,他「专精夙夜,不堕寸阴」。译经之外,「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唐太宗对辽东的征讨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句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

灭薛延陀唐朝贞观初年,其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归附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统治著「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率领其部帐7万重返漠北鄂尔浑河流域﹐暂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在位)。时颉利政乱﹐薛延陀联合附近九姓铁勒中回纥等部共起反抗﹐受到突厥北边铁勒诸部落的拥护﹐共推夷男为首领。此年﹐唐太宗派将间道持诏书﹑鼓﹐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遣使入贡。次年夷男联合回纥助唐朝攻东突厥﹐立牙帐于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胜兵20万。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阿跌﹑霫诸部。东突厥破亡后﹐回纥势力壮大﹐立牙帐于土拉河上﹐但仍附属于薛延陀。当时﹐唐朝采取扶助回纥抑制薛延陀的政策﹐贞观十二年﹐下诏封真珠毗伽可汗二子大度设﹑突利失为小可汗﹐各赐鼓﹐以分其势﹔翌年立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南﹐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监视薛延陀。因此﹐引起夷男疑惧﹐于贞观十五年乘唐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李思摩﹐直抵长城﹐在山西朔州遇唐将李绩大军﹐大败而归。次年﹐夷男遣使于唐﹐献马3000匹﹐谢罪请婚。唐太宗以绝婚挫其势。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当时,薛延陀的能战之士有20余万,而且同活动在北方的回纥、仆骨、奚族等都有著密切的联系。薛延陀与唐朝之间也建立了联姻关系,唐朝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前,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将东突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东突厥部众。唐军数路并出,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迫使薛延陀离开白道川,并在「诺真水」一带(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与其交战,击败了其首领大度设统领的部队。此后,薛延陀时叛时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公元645~646年)被唐朝灭掉,薛延陀汗国灭亡。其余众有的归于后来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归顺了唐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贞观十九年(645)﹐夷男死﹐嫡子拔灼自立为颉利俱利失薛沙多弥可汗。他乘唐太宗东征高丽未还﹐引兵攻河南朔方郡﹐但唐朝有备﹐引兵北退﹔其内部因多杀贵臣﹐遂致骚乱。贞观二十年﹐多弥可汗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后被回纥人所杀﹔国人另立夷男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遣使向唐朝表示「愿保郁督军山」。唐遣将李绩征伐﹐遂灭其国。咄摩支于当年降唐﹐封后武卫将军。原属薛延陀统治的铁勒各部附唐﹐「请置唐官」。贞观二十一年﹐唐于其地共置6府7州﹐各以其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又设燕然都护府於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 以统上述6府7州。于是大漠南北均属唐﹐而回纥于铁勒诸部中始独强。在关系融洽时期,薛延陀经常以马、牛、羊、驼、貂皮等进贡唐朝。数量之大,动辄千万,甚至数万。由此可见其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发展水平。

王玄策の打击与安西都护府、坚昆都督府王玄策(?-?),唐朝人,生于河南洛阳。唐太宗与唐高宗时期曾4次出使印度地区,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天竺(北印度)摩伽陀国王戒日王朝戒日王在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派使节来唐朝访问。643年(贞观十七年),唐派使节正使李义表、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县令王玄策为副使,去天竺,这是他第1回赴天竺。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以正使身份再次出使天竺戒日王朝,副使蒋师仁。途经吐蕃、泥婆罗。戒日王已死,北印度混乱,戒日王臣下阿罗那顺篡位,要抓捕他们。王玄策逃脱发檄文请求援军,7000泥婆罗军和1200吐蕃军,合计8千人余兵。王玄策、蒋师仁率两国军队大破天竺军,生擒阿罗那顺,史载「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12,000人、牛马20,000余以诣阙」。648年(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向太宗献俘虏阿罗那顺,升任朝散大夫。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自称200岁,随王玄策一起前来。657年(显庆二年)、王玄策第3回赴天竺。10年间,升任和籴副使左监门长史、道王(李元庆)友(陪臣)、右骁卫率府长史。661年(龙朔元年)访婆栗阇国,后任骁卫长史。后来又第4回出使天竺。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已亡佚。坚昆-黠嘎斯唐代,坚昆被称为「黠戛斯」。当时,他们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和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首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自到唐朝朝贡。唐太宗隆重设宴招待。在宴席上,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向唐太宗表达了做唐朝臣子的愿望:「臣既一心归国,望得国家官职,持笏而已。」唐太宗就在黠戛斯生活之地设立坚昆都督府,授予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左屯卫大将军军衔,任都督,隶属燕然都护。此后,唐高宗时,黠戛斯两次派遣使者前往唐都长安。景龙二年(708),黠戛斯使者又前往长安贡献地方特产,受到唐中宗的热情款待。唐中宗提起黠戛斯人中有一部分是汉将李陵后代的传说,以示亲近,使者听后很受感动。开元六年(718),唐朝派30万大军征讨后突厥,坚昆都督右武卫大将军骨笃禄毗伽可汗及其部众也参加了这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黠戛斯兵众英勇善战,受到唐玄宗的夸奖,称赞其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在此前后,后突厥与唐朝关系趋于缓和,交往增多,这种气氛对于黠戛斯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发展十分有利。开元十年(722),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与后突厥大首领一起前往唐朝,唐朝分别授予其中郎将、将军之号。第二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忠颉斤与后突厥大首领一起前往唐朝,唐朝又分别授予其郎将、将军之号。第三年,坚昆又遣使前往唐朝贡献良马。7世纪中叶,回鹘人推翻了突厥在蒙古高原的统治,建立了回鹘汗国,黠戛斯又处于回鹘的统治之下。840年,黠戛斯人趁回鹘汗国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政权内讧之际,联合其汗国内部的反对派,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回鹘汗国,建立黠戛斯汗国,并恢复了与唐朝的联系与友好往来。唐朝对黠戛斯恢复与唐朝关系一事非常重视,特地命令大臣将黠戛斯朝贡之事绘图并撰文,「以示后世」,称为「王会图」,由宰相李德裕亲自作序,以晓谕后世。此外,唐朝还将黠戛斯可汗编入宗室属籍。大中元年(847),唐朝还下诏命鸿胪卿李业持节前去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直至咸通年间,黠戛斯共向唐朝朝贡3次。后来的朝贡及册封情况,史书缺乏记载。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指中国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七年,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破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本突厥同族,世为小可汗。东突厥灭亡后,迫于薛延陀,斛勃退保阿尔泰山。646年,薛延陀灭亡后,斛勃自立为乙注车鼻可汗,意欲统治漠北铁勒诸族,不向唐朝进贡。引起了唐朝的不满。649年,唐右骁卫郎将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650年六月,高侃至金山擒车鼻可汗,九月,高侃执车鼻可汗至京师长安,唐高宗赦免了车鼻,拜为左武卫将军,其统辖之地置狼山都督府。

灭西突厥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著西域地区,并拥有如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有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640年(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唐军攻克高昌,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地,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23]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佣兵数十万,自立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逝世,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并发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高宗李治遂派兵平定西突厥叛乱,将军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没有成功。655年,唐高宗又派程知节、王文度等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亦无功而返,其中只有苏定方因为能够安抚边民,被升任行军大总管(即主帅)。[24]有观点认为高宗派程知节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治罪,以瓦解长孙无忌集团,因此平乱失败是必然的。[25]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这次北路的主帅就是苏定方,南路则由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唐灭百济与扩地吐火罗唐朝于辽东攻打高句丽效果不大后,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任命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八月,苏定方率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成)启航,横渡黄海,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百济宣告灭亡。扩地吐火罗公元前2世纪中叶,吐火罗国灭掉以巴里黑(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巴尔赫)为都城的大夏,于其地建国,是为贵霜王朝。3世纪中叶,贵霜王朝为波斯萨珊王朝(见萨珊朝波斯)及印度笈多王朝所颠覆,吐火罗名称重新见于史籍。5世纪30年代,自阿尔泰山南下的白匈奴人据有其地,遂与白匈奴杂居。563~567年,突厥与波斯萨珊王朝合力灭哒,其地遂为突厥所有,突厥派通设﹑呾度设统治吐火罗故国。629(或630)年,玄奘行经该地,记吐火罗国领域:东起帕米尔,西接波斯,北据铁门(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相当于今阿富汗北部地区。此地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西域与伊朗﹑印度等地交通往来必经之处。玄奘时,吐火罗王族已绝嗣数百年,酋豪林立,分为二十七国(玄奘实际列出二十九国)。吐火罗国多为土著人,女少男多。当时的吐火罗,信仰佛教的人会被当地土著认为是异教徒而驱逐出境,然而无边的佛法还是逐渐感召了世人。堪称世界之最的巴比扬大佛就是一个历史的见证。8世纪初,大食东来,在萨珊王朝末代诸王﹑突厥和吐火罗国故地的君主与大食交战的时期,吐火罗故地的君主号为叶护,可能是突厥葛逻禄部的首领。大食进逼,吐火罗君主曾要求唐朝保护。8世纪中叶以后,大食人取得决定性胜利。安史之乱时,曾有吐火罗兵助唐平乱。13世纪后,吐火罗国一名逐渐消失。

白江口之战百济既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日本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天皇将此百余人安置在美浓国不破郡、片县郡二地,这里也就是今天位于本州中部的岐阜地区。百济的覆灭,对日本来说是极大损失。如果听任百济亡国,则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被全灭。日本齐明天皇七年(661年)正月,以天皇亲征的形式,向百济发兵数万。齐明天皇随军西征到九州,突然病逝于朝仓宫,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齐明天皇之死,并没有动摇日本出兵百济的决心。8月,另派安昙比罗夫等为前将军,阿倍引田比罗夫等为后将军,统帅全军开赴百济。9月,新天皇天智天皇派狭井槟榔等率军五千护送王子扶余丰回国,至百济境,鬼室福信等前来迎入周留城,即王位。唐高宗在出兵百济获胜后,于龙朔元年(661年)4月,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与鬼室福信联合,共同抵抗唐军。鬼室福信率军曾一度围困刘仁原军于百济王城,但遭刘仁轨与新罗军夹击,被迫撤军,遂解围城之危。高句丽惟恐鬼室福信兵败,使本国遭南北夹击,因而也遣使于662年3月赴日本乞师,敦促日军迅速开赴战场,与唐军作战。决心参战的日本政府,遂命令百济战场的日军立刻投入战斗。662年6月,日本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夺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这时的战争形势已非常微妙,朝鲜半岛形成南北两个战场。在北方战场,高句丽与唐军基本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由于地形限制的缘故,唐军的进展始终不大。而在南方战场由于日军的介入,战争形势已经转向日军和百济军方面了。唐军兵源在南方得不到补充,虽然唐军与新罗的联军的还未遭到败绩,但总体上已经开始居于守势。但是不久,百济发生骤变,栋梁大将鬼室福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济王扶余丰,以谋反之罪被杀,百济国人心思动,其战力受到极大的削弱。663年8月初,日本援军将至,百济王丰率部分军队自周留城赴白江口(今锦江口)迎接。白江口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周留城则有百济王子及日军联合守卫。这时,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援军与刘仁轨会师后,分兵两路进攻周留城。刘仁原、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统帅陆军,从陆路进攻周留城。刘仁轨、杜爽率领唐水军和新罗海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夹击周留城。8月十三日,刘仁原所部进逼周留城周边。而百济则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气极其低落,尽管有日军相助,但还是难以抵抗唐军的进攻。周留城周围的城池,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续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势险要,为周留之扼口,将军克死用兵,唐军围攻一个月依旧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保全。在刘仁原率军向周留城进军的同时,刘仁轨率唐和新罗海军驶向白江口,企图溯江北上进逼该城。当刘仁轨所率海军驶抵白江口时,与先期前来的日本海军相遇。「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刘仁轨立刻下令布阵,170艘战船按命令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663年8月27日上午,日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水阵。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日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的指挥员慌忙下令战船撤回本队,其指挥互相计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日军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竟然认为将智兵勇,唐军见之,必然自动退去,于是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唐军的埋伏圈。唐军统帅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日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日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新唐书》记载:唐军与日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百济王先在岸上守卫,见日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唐海军白江口大捷的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余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日本陆军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内日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本国。唐日海军白江口之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日本受到严重打击。日本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的扩张,大约在九百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另一方面,唐灭百济,五年之后灭亡高句丽,与唐友好的新罗强大起来,终以统一朝鲜半岛。

设立西南永徽二年(六五一)八月,朗州(今湖南常德)白水蛮进攻唐麻州,左领军将军赵孝祖率兵前去镇压,白水蛮酋长秃磨蒲等帅领部众据险抗拒,被赵孝祖斩杀。赵孝祖率兵乘胜西进,将小勃弄酋长殁盛杀死,俘获大勃弄酋长杨承颠,并击破当地的聚落,压服西南蛮。麟德元年,即664年,唐朝设置姚州都督府,统辖滇西地区。以此,唐朝建立了对云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九州既定,唯此一隅干封元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九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徵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军交战不利,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句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句丽军。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