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

在秦汉之前,中国社会属于贵族社会。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所有的诸侯都能上溯到数百上千年前的某个古圣先贤,那个祖先一脉相承下来的血统,就是他们能够成为贵族的理由。

秦灭六国,把这一切都给打破了。秦始皇灭掉了所有六国的贵族,只剩下了秦国王室这一家贵族。而秦朝国祚太短,最后这一家贵族也被山东豪杰给推翻了。

想一下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为在那个时候,平民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诉求,想要站到历史的前台来。

但是以项羽为首的六国贵族,想要复辟贵族占主导的社会,结果却被刘邦这个平民出身的「流氓」给打败了。楚汉相争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发展方向的斗争。

汉朝建立之后,因为连年的征战,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所以推崇黄老之术,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什么是黄老之术?无为。什么是无为?就是自由放任嘛!所以汉初的这几十年实际上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各地逐渐出现了一批地方豪强。因为六国的贵族已经大受创伤,所以这些地方豪强逐渐成了地方实力派。他们就是在汉初宽松的政策之下,通过自由竞争成长起来的。

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豪强地主们必然要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或是支持游侠,或是入朝为官,他们开始影响汉朝的政治生态。这就必然与最高的皇权之间产生冲突。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是要与朝中的军功贵族斗争,另外一方面,也在平抑豪强,与地方的实力派做斗争。西汉一朝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在加强以及维系中央集权。

可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中的官僚与地方的豪强相勾结,甚至他们就是同一批人,逐渐威胁到中央的统治。西汉末年的元成哀平诸帝暗弱无能,最后抬出了王莽来做最后的努力。

王莽上台的时候,本来是一个皇权和儒生都能接受的人物。但是他的改革推行太过急切,很多措施又过于迂腐,不仅没能压制豪强地主的势力,反而失去了底层人民的支持,最终归于失败。

而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借助豪强地主的势力上台的,所以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央朝廷即使想压制,也已经不可能。于是汉朝的豪强地主,逐渐发展出了大型的庄园经济,把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向「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发展,掌握了未来数百年的历史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至于东汉灭亡之后,他们的命运,就不在这里说了。


豪强地主的产生,与中央集权的帝制是同时出现,只要有中央集权的政权,就会产生豪强地主,这是政治制度的必然,就如同西方议会制分权必然产生大资本家。

要回答豪强地主的产生,就要回过头去看先秦分封制是怎么瓦解的,周代立国以后,由殷商余族经济和人口实力远超周国,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室分封了巨量的诸侯国,用以分化瓦解殷商族人,当时实行的奴隶制,除了少部分商人被分封,大部分沦为了周人的奴隶,所以当时占据金字塔顶的是少数周王室和贵族,他们团结在一起来统治中原大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周王室东迁,东迁之后周王室实力快速下降,直至被诸侯郑国打翻在地,大家一看周王实力不过如此,于是各个诸侯国开始争霸是为春秋开始。

春秋争霸就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了,团结供养一帮周围诸侯去争老大当(结近攻远),而一个诸侯国要强大,就要想办法提高生产力,这就要提高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办法就是废井田给奴隶们剩余产品,就相当于今天你业绩做的好,给你一点提成,诸侯国的实力也就上去了,能供养的起周边小国然后去争霸,但是即便如此也长久支撑不了,所以霸主都得换著做。

到了吴越争霸时,这种模式到达顶峰,吴国夫差为了争霸放勾践回国(让越国好为他争霸贡献资源),但勾践从南方楚国身上,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隐忍而后灭吴国(战国远交近攻的开端),进而推动历史进了战国,而战国开始后大家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源,把一些未开发的土地授予奴隶们,奴隶交税服徭役即可,扩大收入又增加了兵员,从此时开始周国形势就大变了,战国诸侯越来越强大,奴隶主与奴隶界限越来越模糊耳,这只是政治和土地边界上,更麻烦的是文化思想上。

在当时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我们说百家其实对也不对,说对是有百多家以上的学说,说不对是因为根本意义上来说只有两种,即奴隶主文化和奴隶文化,代表者道家和法家,其它的都是两种思想碰撞的产物,包括儒家和墨家等等都是,道家是讲什么了无为而治,你给奴隶主好好当奴隶,我也不乱来大家好好过,典型的奴隶主思想;而法家则讲我们订一个规矩,大家都按这个来,奴隶主犯了也要处罚(虽然可能不对等),但毕竟是奴隶们争取来的。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无数有了土地的奴隶,实力上升开始争取权利,他们通过自已的双手创造学习,一部分人开始上升到金字塔中间了,当然这也是一部分诸侯国为加强实力做的妥协(吴起、卫鞅等人变法),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最初道家法家又是同源的,百家也是同源的,在那个年代中原人口不过一千多万,能识文断字的百分之一就不错了(大中原应该不会超过十万),所以大家想找个能聊的来人都不难,学说自然的相互影响成一片,真正能让大家根本对立的也就是出身了(奴隶主对奴隶)。

话说回到秦国商鞅变法后,奴隶全部变成了自由民,东方六国奴隶蜂拥而来,从此资源生产和兵员上彻底辗压东方六国(对比楚国地大人也多但国力孱弱),从而一统天下从此把封邦建国的奴隶制扫进了垃圾堆里,虽然六国贵族在秦末反扑了一把,但随之而来的汉朝又把他们打了回去,中央集权帝制是生产力巨大进步后,资源丰富到少部分人凭借部分剩余资源,就能供养征服天下的武力的结果,但生产力既然进步了就不会停下来,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汉朝在汲取了秦亡的教训后,实行了过渡的封国和郡县并行,由于没有了春秋战国那种频繁的战乱,由原来奴隶转换过来的自由农阶层快速发展,这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生产力飞速发展,得到的资源不但可以供养中央政权,剩余的还能在地方供养出一些豪强地主,所以西汉中央的基本国策就是抑豪强,从刘邦迁六国贵族开始,到武帝迁全国豪强至关中,就是和地方争夺多生产出来的资源,不让地方有威胁到中央的权力,帝国中央又需要有力量稳定地方,所以是双方不断的拉据。而随著地方力量的增长,中央也会不停的加强实力,当生产资源的极限供应来临后(税赋不断增长),自由民要么失地(土地兼并)、要么投靠地方豪强(人户减少),汉末这就造成了中央实力急速下降(财税、兵员锐减),地方豪强实力剧增,自由农等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绿林赤眉),在此期间王莽为了限制地方豪强复用井田等,用力过猛大开历史倒车,让地方豪强也加入造反的行列,从此开始豪强正式进入舞台中央,即便后来刘秀复建汉室,但是豪强大势已成,豪强地主代表云台二十八将,做为开国君主他都动不了,他能做的只有禁止豪强们收纳、并放还流民,然后授予他们土地,扩大中央的支撑基础,明章之治以后,地主豪强们更是一路狂飙,把资源抢到自已手里,直至帝国中央瓦解,而恰好此时大一统的文化也有利于豪强地主。

汉建国以后,前期休养生息主要采用的是对统治集团用道家,大家有福一起享,对中下层用轻法,轻税轻役,推动了帝国实力整体向前迈进,进入中期武帝开始后,为了北击匈奴急需上下一心,所以汉初的那套上下有别的就行不通了,这时侯用法家有秦亡的教训在前,不给上层特权人家也就不维护你,用道家那套打匈奴也就没戏了,所以这时候纳百家于一身的儒家就大放异彩了,他不仅能统一思想,而且其吸收了百家之长后,所标榜的规则,可以做出各种不一样的解读,更能让地方豪强有上升的希望(修齐治平),同时帝国一手拿著儒家规则、一手握著法家这把屠刀,外儒内法让天下威服,让汉帝国强盛了一百年,可后来汉元帝信对儒家道德以为真,专用儒家规则而废法家利刃,限制了帝国法家暴力,让后面引来了王莽篡汉、豪强并起,从此豪强们手握儒家规则不撒手,让帝国法家不能出手,从文化层面上形成了对帝国的压制。

回过头来总结,汉朝豪强地主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造成了帝国中央和地主集团对剩余资源的争夺和消耗,最终超出了其时代生产力的供养极限,帝国中央进而瓦解崩溃,国家格局重新洗牌,直至清末大平天国之乱都是如此,是中央集权式帝国的宿命,而豪强地主扎根更深,可以说是春风吹又生,倒了这个还会有更多,而帝国中央犯错就意味著洗牌重来。再加上东汉后儒家在文化上的优势压制了帝国法家暴力,豪强地主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开启了汉末三国乱世。


这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有体系的答案。留个脚印看看别人的回答,顺便说说的的理解。

豪强不是汉朝(西汉以及东汉)独有的,而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商鞅变法之前中原争权都是贵族政权统治的,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各守其分。直到商鞅在秦国施行变法,自此平民可以拥有了自己耕作的土地,改变了故有的统治秩序,促使秦国统一六国,一举灭掉了延续千年的贵族统治。

刘邦建立汉政权,平民走上最高统治中心。在战争中形成了新的各层级的优势群体(豪强的雏形)。

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文明是农耕文明,这个文明的基础就是耕地,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农民和土地就是统治的基础。

刘邦建立汉政权,分封功臣,亲属等王侯爵位,各有采邑郡县。逐渐形成地方的守望。财资丰硕。遇到天灾人祸之年,耕种的农民食不果腹的时候就会卖儿鬻女,典质房产土地,于是土地逐渐集中到大地主手中,农民无敌耕种只能依附于地主而生存。从而产生新的隶属关系,形成后来的豪强。和如今的贫富差距一样,地主做大为豪强(互相联姻形成集团,与地方政权甚至中央政权关系盘根错节多行不法之事),游离于中央及地方政府统治之外,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于是汉武帝刘彻大举迁徙豪强地主,瓦解地方豪强的气焰。

但是土地流转不变,豪强产生的根源就在。王莽看到了这一点,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交换。但是一条鞭往往矫枉过正,事实证明他的变法不会被执行的。

豪强事实上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是存在的,不过是体量和影响力变小了而已。


谢谢邀请!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代,西汉的时候由于秦末战乱原东方六国的贵族基本上都没落了,这个时候地方地方豪强由贵族向士大夫阶层转变,由于读书人天然优势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独尊儒家使儒家思想快速覆盖全国,这就为地方豪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士族,也为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留下了伏笔。可惜王莽改制也无法动摇士族导致天下大乱。到了东汉士族的实力更加壮大,皇族已无法遏制其发展也只好妥协了。于是就有了后来三国乱世至到唐朝武则天士族的力量才被瓦解。士族的控制能力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国家大量人口依附于大的门阀下,就连皇帝都有士族门阀推举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