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競爭發展起來的。

在秦漢之前,中國社會屬於貴族社會。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所有的諸侯都能上溯到數百上千年前的某個古聖先賢,那個祖先一脈相承下來的血統,就是他們能夠成為貴族的理由。

秦滅六國,把這一切都給打破了。秦始皇滅掉了所有六國的貴族,只剩下了秦國王室這一家貴族。而秦朝國祚太短,最後這一家貴族也被山東豪傑給推翻了。

想一下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喊出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因為在那個時候,平民開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訴求,想要站到歷史的前臺來。

但是以項羽為首的六國貴族,想要復闢貴族佔主導的社會,結果卻被劉邦這個平民出身的「流氓」給打敗了。楚漢相爭本質上是兩種社會發展方向的鬥爭。

漢朝建立之後,因為連年的徵戰,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所以推崇黃老之術,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什麼是黃老之術?無為。什麼是無為?就是自由放任嘛!所以漢初的這幾十年實際上實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在這樣的政策之下,各地逐漸出現了一批地方豪強。因為六國的貴族已經大受創傷,所以這些地方豪強逐漸成了地方實力派。他們就是在漢初寬鬆的政策之下,通過自由競爭成長起來的。

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後,豪強地主們必然要謀求自己的政治地位。或是支持遊俠,或是入朝為官,他們開始影響漢朝的政治生態。這就必然與最高的皇權之間產生衝突。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方面是要與朝中的軍功貴族鬥爭,另外一方面,也在平抑豪強,與地方的實力派做鬥爭。西漢一朝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在加強以及維繫中央集權。

可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朝中的官僚與地方的豪強相勾結,甚至他們就是同一批人,逐漸威脅到中央的統治。西漢末年的元成哀平諸帝闇弱無能,最後擡出了王莽來做最後的努力。

王莽上臺的時候,本來是一個皇權和儒生都能接受的人物。但是他的改革推行太過急切,很多措施又過於迂腐,不僅沒能壓制豪強地主的勢力,反而失去了底層人民的支持,最終歸於失敗。

而漢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藉助豪強地主的勢力上臺的,所以在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中央朝廷即使想壓制,也已經不可能。於是漢朝的豪強地主,逐漸發展出了大型的莊園經濟,把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向「詩書傳家」的世家大族發展,掌握了未來數百年的歷史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至於東漢滅亡之後,他們的命運,就不在這裡說了。


豪強地主的產生,與中央集權的帝制是同時出現,只要有中央集權的政權,就會產生豪強地主,這是政治制度的必然,就如同西方議會制分權必然產生大資本家。

要回答豪強地主的產生,就要回過頭去看先秦分封制是怎麼瓦解的,周代立國以後,由殷商餘族經濟和人口實力遠超周國,為了鞏固統治,周王室分封了巨量的諸侯國,用以分化瓦解殷商族人,當時實行的奴隸制,除了少部分商人被分封,大部分淪為了周人的奴隸,所以當時佔據金字塔頂的是少數周王室和貴族,他們團結在一起來統治中原大地,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周王室東遷,東遷之後周王室實力快速下降,直至被諸侯鄭國打翻在地,大家一看周王實力不過如此,於是各個諸侯國開始爭霸是為春秋開始。

春秋爭霸就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大了,團結供養一幫周圍諸侯去爭老大當(結近攻遠),而一個諸侯國要強大,就要想辦法提高生產力,這就要提高奴隸們的生產積極性,辦法就是廢井田給奴隸們剩餘產品,就相當於今天你業績做的好,給你一點提成,諸侯國的實力也就上去了,能供養的起周邊小國然後去爭霸,但是即便如此也長久支撐不了,所以霸主都得換著做。

到了吳越爭霸時,這種模式到達頂峯,吳國夫差為了爭霸放勾踐回國(讓越國好為他爭霸貢獻資源),但勾踐從南方楚國身上,看到了時代前進的腳步,隱忍而後滅吳國(戰國遠交近攻的開端),進而推動歷史進了戰國,而戰國開始後大家為了得到更多的資源,把一些未開發的土地授予奴隸們,奴隸交稅服徭役即可,擴大收入又增加了兵員,從此時開始周國形勢就大變了,戰國諸侯越來越強大,奴隸主與奴隸界限越來越模糊耳,這只是政治和土地邊界上,更麻煩的是文化思想上。

在當時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我們說百家其實對也不對,說對是有百多家以上的學說,說不對是因為根本意義上來說只有兩種,即奴隸主文化和奴隸文化,代表者道家和法家,其它的都是兩種思想碰撞的產物,包括儒家和墨家等等都是,道家是講什麼了無為而治,你給奴隸主好好當奴隸,我也不亂來大家好好過,典型的奴隸主思想;而法家則講我們訂一個規矩,大家都按這個來,奴隸主犯了也要處罰(雖然可能不對等),但畢竟是奴隸們爭取來的。造成這樣的結果是無數有了土地的奴隸,實力上升開始爭取權利,他們通過自已的雙手創造學習,一部分人開始上升到金字塔中間了,當然這也是一部分諸侯國為加強實力做的妥協(吳起、衛鞅等人變法),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最初道家法家又是同源的,百家也是同源的,在那個年代中原人口不過一千多萬,能識文斷字的百分之一就不錯了(大中原應該不會超過十萬),所以大家想找個能聊的來人都不難,學說自然的相互影響成一片,真正能讓大家根本對立的也就是出身了(奴隸主對奴隸)。

話說回到秦國商鞅變法後,奴隸全部變成了自由民,東方六國奴隸蜂擁而來,從此資源生產和兵員上徹底輾壓東方六國(對比楚國地大人也多但國力孱弱),從而一統天下從此把封邦建國的奴隸制掃進了垃圾堆裏,雖然六國貴族在秦末反撲了一把,但隨之而來的漢朝又把他們打了回去,中央集權帝制是生產力巨大進步後,資源豐富到少部分人憑藉部分剩餘資源,就能供養征服天下的武力的結果,但生產力既然進步了就不會停下來,還會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漢朝在汲取了秦亡的教訓後,實行了過渡的封國和郡縣並行,由於沒有了春秋戰國那種頻繁的戰亂,由原來奴隸轉換過來的自由農階層快速發展,這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生產力飛速發展,得到的資源不但可以供養中央政權,剩餘的還能在地方供養出一些豪強地主,所以西漢中央的基本國策就是抑豪強,從劉邦遷六國貴族開始,到武帝遷全國豪強至關中,就是和地方爭奪多生產出來的資源,不讓地方有威脅到中央的權力,帝國中央又需要有力量穩定地方,所以是雙方不斷的拉據。而隨著地方力量的增長,中央也會不停的加強實力,當生產資源的極限供應來臨後(稅賦不斷增長),自由民要麼失地(土地兼併)、要麼投靠地方豪強(人戶減少),漢末這就造成了中央實力急速下降(財稅、兵員銳減),地方豪強實力劇增,自由農等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綠林赤眉),在此期間王莽為了限制地方豪強復用井田等,用力過猛大開歷史倒車,讓地方豪強也加入造反的行列,從此開始豪強正式進入舞臺中央,即便後來劉秀復建漢室,但是豪強大勢已成,豪強地主代表雲臺二十八將,做為開國君主他都動不了,他能做的只有禁止豪強們收納、並放還流民,然後授予他們土地,擴大中央的支撐基礎,明章之治以後,地主豪強們更是一路狂飆,把資源搶到自已手裡,直至帝國中央瓦解,而恰好此時大一統的文化也有利於豪強地主。

漢建國以後,前期休養生息主要採用的是對統治集團用道家,大家有福一起享,對中下層用輕法,輕稅輕役,推動了帝國實力整體向前邁進,進入中期武帝開始後,為了北擊匈奴急需上下一心,所以漢初的那套上下有別的就行不通了,這時侯用法家有秦亡的教訓在前,不給上層特權人家也就不維護你,用道家那套打匈奴也就沒戲了,所以這時候納百家於一身的儒家就大放異彩了,他不僅能統一思想,而且其吸收了百家之長後,所標榜的規則,可以做出各種不一樣的解讀,更能讓地方豪強有上升的希望(修齊治平),同時帝國一手拿著儒家規則、一手握著法家這把屠刀,外儒內法讓天下威服,讓漢帝國強盛了一百年,可後來漢元帝信對儒家道德以為真,專用儒家規則而廢法家利刃,限制了帝國法家暴力,讓後面引來了王莽篡漢、豪強並起,從此豪強們手握儒家規則不撒手,讓帝國法家不能出手,從文化層面上形成了對帝國的壓制。

回過頭來總結,漢朝豪強地主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造成了帝國中央和地主集團對剩餘資源的爭奪和消耗,最終超出了其時代生產力的供養極限,帝國中央進而瓦解崩潰,國家格局重新洗牌,直至清末大平天國之亂都是如此,是中央集權式帝國的宿命,而豪強地主紮根更深,可以說是春風吹又生,倒了這個還會有更多,而帝國中央犯錯就意味著洗牌重來。再加上東漢後儒家在文化上的優勢壓制了帝國法家暴力,豪強地主終成尾大不掉之勢,開啟了漢末三國亂世。


這是個好問題,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一直沒有一個合理的有體系的答案。留個腳印看看別人的回答,順便說說的的理解。

豪強不是漢朝(西漢以及東漢)獨有的,而是從秦漢時期開始的。商鞅變法之前中原爭權都是貴族政權統治的,貴族與平民涇渭分明,各守其分。直到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自此平民可以擁有了自己耕作的土地,改變了故有的統治秩序,促使秦國統一六國,一舉滅掉了延續千年的貴族統治。

劉邦建立漢政權,平民走上最高統治中心。在戰爭中形成了新的各層級的優勢羣體(豪強的雛形)。

中國歷史上的中原文明是農耕文明,這個文明的基礎就是耕地,最重要的關係就是農民和地主的關係。農民和土地就是統治的基礎。

劉邦建立漢政權,分封功臣,親屬等王侯爵位,各有采邑郡縣。逐漸形成地方的守望。財資豐碩。遇到天災人禍之年,耕種的農民食不果腹的時候就會賣兒鬻女,典質房產土地,於是土地逐漸集中到大地主手中,農民無敵耕種只能依附於地主而生存。從而產生新的隸屬關係,形成後來的豪強。和如今的貧富差距一樣,地主做大為豪強(互相聯姻形成集團,與地方政權甚至中央政權關係盤根錯節多行不法之事),遊離於中央及地方政府統治之外,對中央集權形成威脅。於是漢武帝劉徹大舉遷徙豪強地主,瓦解地方豪強的氣焰。

但是土地流轉不變,豪強產生的根源就在。王莽看到了這一點,規定土地不得買賣,交換。但是一條鞭往往矯枉過正,事實證明他的變法不會被執行的。

豪強事實上到了民國時期仍然是存在的,不過是體量和影響力變小了而已。


謝謝邀請!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代,西漢的時候由於秦末戰亂原東方六國的貴族基本上都沒落了,這個時候地方地方豪強由貴族向士大夫階層轉變,由於讀書人天然優勢到了西漢中期漢武帝獨尊儒家使儒家思想快速覆蓋全國,這就為地方豪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士族,也為西漢末年王莽改制留下了伏筆。可惜王莽改制也無法動搖士族導致天下大亂。到了東漢士族的實力更加壯大,皇族已無法遏制其發展也只好妥協了。於是就有了後來三國亂世至到唐朝武則天士族的力量才被瓦解。士族的控制能力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國家大量人口依附於大的門閥下,就連皇帝都有士族門閥推舉其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