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请点关注和赞,你们的关注是我写写下去源泉和动力)

两条即可证明

慕尼黑阴谋可以看出媾和一直存在。

柏林战役前大批科学家和主要军事科技转入美英例如V2火箭为代表。

具体史实如下:

二战爆发前,美英法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向东引;苏联则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立自保,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苏美都先后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例如:

从慕尼黑会议可以清楚理处英美和苏联的同床异梦。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义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祸水东引:

二战之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希望将希特勒的战争危害引向东部,使其首先攻打苏联,同时维护英法的即得利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美国表示无疑干涉日本在在「满洲」的行动。

2.1934年,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并没有封锁苏伊士运河。

3.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1935年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破坏凡尔赛合约。

4.1936年,希特勒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5.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英法表示不干涉。

6.1938年,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

6.1938年,慕尼黑会议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发展到顶风。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原因:1.害怕战火蔓延本国,;2.祸水东引,企图以此打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经济危机之后,英法等势力受到明显影响,无力遏制德国;4.国际的反战情绪较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促使。

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1.法西斯势力膨胀,军事工业迅速发展;2.许多国家成为绥靖政策的牺牲品,被法西斯国家侵略或兼并;3.绥靖政策同时使英法放松了警惕,导致二战开始后准备不足。慕尼黑会议被德国强占的苏台德区:慕尼黑会议―「害人终害己」:说到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慕尼黑会议这个故事要从捷克斯洛伐克说起,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多居住在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后以后,扶植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党制造民族纠纷,企图将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来,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苏台德日耳曼人发动暴乱,德捷边境环境趋于紧张。此时,英法不愿再次被拖到战争的混水中,为了求得一时的和平,他们威逼捷克斯洛伐克向法西斯德国屈服。因此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企图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并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祸水东引。9月30日,经过幕后策划,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义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在慕尼黑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义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移交给德国;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虽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4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之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

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当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著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

所以二战中,到柏林战役时当时美军101空降师和巴顿的第一师甚至已经做好了进攻柏林的作战计划。

为了赶在英美军队之前攻克柏林,苏军统帅部决定1945年4月发动进攻柏林征服者的荣耀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苏军最近的部队距离柏林市区不到60公里,当时东线的苏军已经从东面北面两个方向包围了柏林,二战末期,当盟军会师易北河后,纳粹德国其实已无力再战,攻下柏林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美国人先到柏林,不打柏林是不想多让士兵流血牺牲。苏联为了打柏林,牺牲了十万多人。..............让盟军来啃一样痛....不死个十几万是打不下来的...不过说不定盟军保证投降后不转交战俘给苏军的话,估计会好打很多

盟军统帅蒙哥马利认为:攻取柏林可能会造成盟军十万以上的伤亡,代价太大,所以放弃了进攻机会。

东线往苏军这边倒,这是老天决定的,外加上一千万名苏军士兵的性命为代价

所以瓜分德国冷战的前奏;意识形态的分歧,不过客观的二战中,柏林战役时(瓜分德国)二战都是盟军,作用在欧战上是浓重的一笔。但是从上述史实来看,包括V2火箭在内一大批科学家在苏联发动柏林战役前转向西方,所以美国最先造出原子弹,苏联攻占柏林付出惨痛代价,得到的是德国科技和工业的皮毛。由此可见媾和一定存在。


是。

在二战末期,德国败象已显,不少的前线指挥官都已将投降的事列为心里的一个秘密了,区别在于向谁投降的问题。

在战争后期,只有被贬官的将军才会被派到苏联战场。那里已不是一个获得军功与荣耀的地方了。

对于与苏联的合作,英美一直是貌合神离的,尤其是丘吉尔,他对红色的苏联感到恐惧。丘吉尔甚至设想,欧战一结束,就要发动对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苏联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时候,一举击败苏联。这与二战前,英法两国想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的想法是一致的。

丘吉尔设想的最好的结局是:苏联被打废了,而德国躺在了手术台上。

斯大林也有遍布世界的谍报网,丘吉尔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他也清楚。在南斯拉夫发生的一件英美空军袭击苏联陆军的事,实际是一次英美对苏联的试探。最后双方以极大的克制,以一场意外事故来了结了此事。但斯大林意识到,必须要有一次炫耀肌肉的行为,来阻止可能发生的英美联合军队对苏联的入侵。

攻打柏林,不单纯是一个军事任务,而是一个政治任务。斯大林命令士兵不顾一切地汇集到柏林周围,在略做准备后,就发动了柏林战役。

其实,在易北河会师后,德国战败已不存在疑问了,攻击柏林,要承受惨重的伤亡,盟军在犹豫。所以,虽然盟军的攻击位置,距离柏林可能会更近,但是斯大林还是让他的军队开足了马力,抢在盟军之前,发动了柏林战役。

实际上250万进攻柏林的苏军,阵亡30万人,牺牲不可谓不惨烈,但是柏林一战,让丘吉尔们看到了苏联强大的军事能力,彻底打消了其趁机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想法。

鉴于英美国家对苏联一直有意识形态的敌对想法,所以英美国家在战争中对德国的讲和是一直存在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有的战争,基本上都会谈谈打打的,谈是谈条件,打是谈不拢再打。打仗不是目的,人都死光了,财富都化为乌有了,也不是政治家的目的,那成了种族仇杀。所以,英美国家与德国,自二战开始一直在讲和,只是条件的问题。比如,海狮行动过程中,德国的一个汉斯,说是作为希特勒的特使,要跟英国讲和,不过丘吉尔强硬派,根本就不信。盟军进攻义大利,在义大利半岛中部,一打就是一年,随著战争局势的进行,这中间也少不了各种讲和。

德国人清楚自己在西方世界的位置和分量,他们认为,德国是阻挡苏联洪流的一道防火墙,从战前到战后都是如此,西方国家应当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德国对英美国家一直留有余地,做事不赶尽杀绝,而在苏联却是为所欲为。所以,当战争发展到必须要以德国的失败为结局,德国人迫不及待的要与英美国家达成战略合作。所以,尽管是苏联第一个打进了柏林,但是德国的科学家和技术资料都被美国人弄去了;苏联只能拉回去机器设备。

不管是种族,还是意识形态,还是民族情感,还是战争发展的趋势,德国人更倾向于认同西方。两害相权取其轻,德国倒向西方,是对其最有利的选择。这时的德国,已经没有选择体面的活法的权利,只能选择体面的死法。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想你要问的,应该是「法西斯德国是否与英美单独讲和」,因为作为占上风的英美一方,不需要主动与德国讲和,事实就是如此(而另一边,苏联也曾与德国有过秘密会谈,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而到二战后期,德国人已然意识到自己必败无疑,所以他们考虑了很久应该向谁投降会得到较好待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起重要作用的人不是希特勒,而是不同战场上的德国官员(投降这种事,当然是上层的决定,没下层什么事)。

北欧的德军,据说拍板的人是希姆莱,他很仇视苏联,原因大家都懂的,面对东西两面的夹攻,确实只能选择西方。他在通过瑞典大使转交给盟军的信中表示,德国即将成为美苏争霸的桥头堡,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铁幕里他愿意扮演坚定的反苏战士,并且他相信希特勒死后的德国,只有他能组织起来继续与苏联对抗。而为了取得西方的信任,1945年1月,希姆莱同意以25万美元为代价,在一个月内释放1400名犹太人。到2月,1200名犹太人被释放,他甚至没有要钱。由此,华盛顿判断出了希姆莱想要寻求达成和平协议的愿望。随后此事被希特勒发现,希姆莱被贬,但仍未放弃该计划,他甚至与世界犹太人大会代表秘密会晤,并同意释放一批犹太妇女。

但希姆莱最终正式表达愿意投降,还是晚了。那是1945年4月底,在盟国看来实际已经没有多少价值。随即希特勒宣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背叛」,希姆莱被希特勒剥夺一切职务。于是希姆莱开始逃亡,两周后被英军逮捕,最终服毒自尽。

(实际上包括希特勒本人也曾有过与西方单独媾和的念头,他认为西方民主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根本就不合,一旦解决了德国问题,苏联和英美必交恶,而在两者之间选边站的话,老希也认为西方比较靠谱,当然,关键在于此时他已经没有谈和的资格)与这份失败的谈判相比,义大利北部的德军是比较幸运的。与英美的谈判,大概开始于1943年,德国人在瑞士与美国人(美国有驻瑞士公使)的联系。据说为了表示诚意,他们还带著两名重要的俘虏以及一份珍贵艺术品清单,上面列满了当时由纳粹德国控制的、一批欧洲大师级艺术家的杰作。德国人表示,只要谈判顺利,可以将这些艺术品交给盟军。这场秘密谈判,叫做日出行动。

实际上涉事方不仅是美德双方,也包括当时的英国与苏联。英国参与了本次秘密谈判,苏联则向瑞士派去特工,试图搞清楚谈判内容是否对自己有利。日出行动的谈判进行到第三轮之际,便有莫名的牧师模样人闯进谈判地点,美国人于是立刻提议更换地点(后来证明那名牧师就是苏联特工,他临终之际将此事透露给儿子,儿子又透露给记者)。

最终,这场谈判还是取得了成果,一系列谈判和密商,最终算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局落幕,随即驻意德军无条件投降协定宣告生效。那么,为什么德军从上到下,都不太愿意向苏联投降?除了制度原因,苏德之间的战争仇恨显然要深于德国与英美(据说在战俘问题上一直恪守日内瓦公约的只有英国),德国人显然害怕苏联会报复,事实上后来也真的报复了——为什么不报复呢?不报复的,貌似只有国民党中国,但德国人显然没机会做国军的俘虏。


没有这个可能。早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时,公约明确指出:「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和和约。」之后的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一致作战计划,这也为盟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同时,纳粹德国遭受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后,攻势锐减。喘过气来的苏联开始在东线大举反攻,英美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第三帝国已显颓势,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在柏林战役前夕,英美与苏联就进攻柏林的问题产生过分歧,德国高层也有意向英美投降,但对英美双方来说也并无意义。


曾经有过,纳粹德国有一部分军官同英美有过讲和。而且时间还更早,在诺曼底登陆后不久,就有一些纳粹军官秘密和英美暗中接触。

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就知道败局已定,因为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站稳了脚跟,回去后不少军官就像希特勒提议,希望希特勒能够以德国为重。也就是暗示希特勒,再打下去,如果打到本土,德国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希特勒投降。

因为以隆美尔为首的一批纳粹军官,已经知道了战争形势,德国再打下去,也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所以只能希望通过尽早投降,用仅有的筹码,在利用苏联与英美的利益关系,使得德国损失最小。

但是希特勒没有回复,于是一场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开始了。非常遗憾的是希特勒没被炸死,于是希特勒彻查了此事,为了威慑其他军官,便将隆美尔赐死。

结局也正如隆美尔预料的一样,在两线夹击下,德军迅速覆灭,德国成为了一片废墟,而且还被一分为二!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别说柏林战役前,政治媾和贯穿二战的始终,既有英美苏主动的,也有纳粹德国主动的,要按战事的具体进展来说。苏德战争初期,由于德军摧枯拉朽的攻击,苏联红军一泻千里,斯大林就曾与希特勒单独媾和,但希特勒那时顺风顺水,拒绝了斯大林的提议。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被围后,纳粹德国风光不在,希特勒曾派人联系英美,希望单方面媾和,但英美与苏联等61国签订了大西洋公约,承诺了不单独和法西斯媾和,所以断然拒绝了希特勒的请求。

到45年柏林战役前,胜败已经基本注定,这种媾和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纳粹必须被根除是全世界的呼声,英美政府的任何人不可能背历史而动 ,去和奄奄一息的德国讲和,另外,苏联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赢得了东线的胜利,英美不顾大西洋宪章的规定单独和德国媾和,必将极大的损害苏联的利益,这是要挑起新的战事的节奏啊,谁都不会去冒这个险。而且,在日本人的问题上,美国还指望苏联伸出援手,以减轻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日益加重的伤亡,更不可能单独和法西斯德国媾和。


如果说柏林会战前是否有过英美与法西斯德国单独媾和?提问应否定英美有过这种主观愿望,盟军一直处在战争上风,也就没必要有这种意想。相反,1943年有一部分在义大利的德军却是很幸运地与盟军取得了秘密谈判,达成了投降协定,先行走在了投降前列。

然而有这一次的投降成功,致使了希特勒的高官层也意识到二次大战,纳粹党必定失败,再耗也就是彻底灭亡。这时有一个叫希姆莱的高官却在权衡英美和苏联方面寻找著媾和的选择。不过,希姆莱是一个坚定的反苏份子,他不会将筹码放在苏联这一边。

到了二战后期,德国人预期到要失败,因此有一种考虑,那就是讲和的心理表达十分强烈。当然,谈判的对象选择十分重要,即便谈判也要有利于德国才行啊!此时的希姆菜在苏联与英美的爽击中,权衡利弊,只能选择盟军。希姆菜写信给瑞典大使,信中表达了媾和的愿望,试图通过中立国来传达他的这种愿望。信中表示:德国形将失败,而英美与苏联的角逐会以德国作为桥头堡而来争夺世界霸权的地位。希姆莱透露的信息中表示:坚定地站在反苏的立场,同时表明:希特勒死后,只有他能够调停国内局势。希姆菜在信中还表示:在1945年的1月以25万美元作为交换1400名犹他人作为释放的条件。事后希姆莱释放了1400犹太人而并无索要25万美金的报酬。在此,华盛顿清晰知哓了希姆莱的意图,但还没等到华盛顿作出反应,希特勒却发现了希姆莱的叛变行为,然后贬去了希姆莱的职务。但希姆莱又一次的释放犹太妇女,使希特勒不得不痛下杀手。于是希姆莱只能逃亡,途中遇见英军,英军逮捕了希姆莱,到了这种地步,希姆莱只有选择了自杀。

其实,希特勒在战事处于极度的被动阶段,他又何尚不是在寻找投降的出路呢?出于他的内心也是希望能与盟军媾和;不选择苏联的原因有二点:一是美英是民主主国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西方是二个意识形态的不同概念而是全面的排斥。第二点:苏联红毛的野蛮成了与德国的世仇,二战反攻中,红毛就有1000军人对德国民众进行了烧、杀、抢、奸的犯罪行为,这件事在受到国阿社会的遣责后才刹住了这股歪风。

显然,不营希姆莱也好,希特勒也好,在世风直下的档口,求和的愿望已是十分苍白!最终德国还是由W凯特尔元帅签订了无条件投降的意向书。


柏林战役前,英美是否与法西斯德国单独讲和,这个问题貌似不成立。历史真相是这样的:柏林战役前夕,美国参战的始作俑者罗斯福去世。如果此时德国能利够不惜一切代价与美英盟军达成议和或停战(当然是如果),我想德国肯定可以守住柏林,柏林这个城市经过几代德国军事家的建设加入第三帝国十几年的经营,早已变成一座固若金汤的保垒,柏林会战极有可能将会成为德国人的"莫斯科"。

事实上战争到了1944年底,虽然元首的威信仍在,除了少数第三帝国的狂热信徒,大多德国将士都士气低落,感觉战争胜利无望,如果能在1945年与英美议和,相信会使大多数士气低落的德国人重新振奋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与大半个世界为敌,接下来仅仅就是对付苏联人了。

柏林会战中,由于美英军队的牵制使得德国三路大军无法靠拢柏林,从而被苏军分成三段进行合围,以至各个击破,如果没有美英军队的威胁,这些军队将会迅速汇聚柏林,加入德军完全可以从挪威抽调数十万精锐守军来,柏林将变得坚不可摧,苏军将在这里遭受比1941更巨大的失败,苏军将会在这里耗干所有的血,直至战争以德军胜利或体面的结束战争而结束。


谢谢邀请

柏林战役前的历史背景是:东线的苏联红军已经组成一千多万人攻入德国和德国的仆从国领土,苏军从东向,东北向,南向三个方向向柏林进军,纳粹德军设置的三条防线均被突破,纳粹德国进行过全国动员,全国总体动员,全国超总体动员的三次部置,搜括至十几岁的孩子和六十岁的老人当兵去阻挡盟军,在西线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开展第二战场后,四百万以上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军队亦把德国分布在许多占领国的军队歼灭了大半,德国军队有些将领,德国政府有些高官亦要求与美英法等国讲和,但仅仅是试探性动作,德国意图被西方拒绝后,美英法军队反而加快了歼灭各地德军的行动,柏林战役前,美苏两军已经在易北河会师,从此,柏林地区己处于盟军四处包围之中。讲和一事已经无从提起。


实际上整个二战各国之间的谈判一直在进行,只不过因为战争进程的改变谈判条件不断变化一直没谈拢。

在柏林战役前德国败局已定,这种时候英美的敌人又成了苏联了,为了抵制共产主义扩张,抢夺胜利果实,英美与法西斯德国单独讲和成了必然,只不过苏联红军果断攻破柏林让英美的如意算盘落空。

其实从纽伦堡审判的结果上就可以看出英美和德国内部的权势人物达成了默契,真正死的全是希特勒的亲信,铁杆纳粹分子。德国内阁、参谋本部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没加入纳粹党的人几乎全部逃过了审判,巴本、沙赫特、弗里切被无罪释放,克虏伯等为纳粹提供战争机器的公司更是干脆没审判。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柏林25万工人举行罢工抗议。汉堡几千市民集会,要求国际军事法庭将沙赫特等人判死刑。法共《人道报》认为,「释放巴本等人等于邀请希特勒匪徒重新开始活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犹太人联盟致函国际法庭,抗议释放沙赫特等3人。奥地利政府要求纽伦堡国际法庭将开释的巴本、沙赫特及判处20年徒刑的席腊赫引渡给该国,以便对这些侵略奥地利的战犯重新审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