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先自己回答一下,希望各位大神改正。 当时南朝遍地都是地主豪强(个人猜测是东晋门阀士族的遗物)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在萧道成死了之后在公元476年改革,为的是解放农奴,打压地主豪强,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压力太大,放弃了,导致了国家的巨变,跟著你干的人倒了霉,和你做对的人还要置你于死地,南朝齐就在地主豪强的反对中崩塌了。继任者南梁,虽同宗同族,但为了安抚他执政的主要支持者,改国号,显示与南齐的区别。


哎呀,好开心可以回答这个!超喜欢~(≧▽≦)/~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萧衍和齐高帝的血缘关系太远了

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样排继承次序表,但对于皇冠戴在谁头上,还是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无特殊情况下,继位者需要具备一条可以追溯到皇冠拥有者的血脉。

刘秀可以无阻碍复汉,除人心思汉以外,其血缘上可以追溯到正牌皇帝汉景帝,也为他提供了旁系入继的合法理由。

刘裕则不同,刘裕与汉室天子之间的共同祖先,是「太上皇」刘太公。刘太公本人并没有称帝,刘邦也没有给予刘太公追封帝号,所以刘裕无法以旁系血脉入继的理由获得汉朝皇冠,只能另创一个宋皇冠。

萧鸾的情况也是如此。作为齐高帝的侄子,由于齐高帝没有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帝,所以萧鸾只能通过过继手续,变成齐高帝的儿子,才能合法即位。

萧衍那就更不必说,齐高帝又没有追封到萧整,这个皇冠要想落到萧衍头上,萧衍就必须模仿萧鸾变成齐高帝的儿子。所谓第一个做是天才,第二个做是人才。萧衍要当天子,不要当凡人,就干脆另创一个梁皇冠,学刘裕不去理前朝算了。

【奉狗算了】


1、梁武帝萧衍出身南齐疏宗,亲缘关系淡薄。

2、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愿意复汉,是因为汉室余威犹烈,人心思汉,品牌价值不低,擦擦灰还能挂个两百年。

而南齐那个牌子已经烂透了,根本没有保留的必要,不如破产重组、另起炉灶算了,说不定还能给人一种「新朝新气象」的感觉。

3、延续南齐,那么就要给南齐宗室、旧臣、旧人以相应的待遇,宗庙里的灵位也是个问题,有点麻烦,不如把房子推到,刷新重来。


虽然梁武帝萧衍和齐高帝萧道成都是东晋初年的淮阴令萧整后人,但是两个人也仅仅是同族罢了,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名字叫做萧承之,在南朝宋官至汉中太守,曾经随同族兄弟萧思话一起奉宋文帝刘义隆之命北伐后仇池国。宋文帝刘义隆把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废为庶民后,也是由汉中太守萧承之将彭城王刘义康押送到豫章郡软禁起来的。因为汉中太守萧承之一系列优秀的表现,加上萧思话和萧承之都是宋武帝刘裕继母豫章公太夫人萧氏的族侄,所以宋文帝刘义隆就让萧承之长子萧道成做建康令,建康令萧道成长子萧赜做赣县令,这是萧道成事业的开始,后来建康令萧道成与其长子萧赜同王玄谟、沈攸之、沈庆之等一起平定了南郡王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豫州刺史鲁爽、晋安王刘子勋等人叛乱,并且在王敬则帮助下废了苍梧王刘昱,而立扬州刺史安成王刘准,最后废宋顺帝刘准为汝阴王,自己篡位为皇帝,在这些斗争中,梁武帝萧衍父亲萧顺之好像真没有出什么力。

不过因为齐高帝萧道成和萧顺之毕竟是同族兄弟,加上萧顺之还协助齐武帝萧赜镇压了巴东王萧子响的叛乱,所以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父子二人对萧顺之和萧衍父子二人还是不错的,让萧衍做雍州刺史,与荆州刺史萧颖胄一起镇守襄阳,雍州刺史萧衍与沈约、王融、谢朓等七个人更是受到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邀请,结为「竟陵八友」,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雍州刺史萧衍与齐武帝萧赜堂弟豫州刺史、西昌侯萧鸾的关系也就比较疏远了,西昌侯萧鸾甚至有点怨恨雍州刺史萧衍这个族弟站在竟陵王萧子良那边。

齐武帝萧赜的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去世后不久,齐武帝萧赜又重病缠身,此时又正当北魏孝文帝元宏在任城王元澄、彭城王元勰、尚书令李冲等人帮助下打著「攻打南朝齐」名义将北魏首都从平城南迁洛阳之时,西昌侯萧鸾便让大将陈显达到寿春防备北魏的入侵。黄门侍郎王融想要趁此机会拥护竟陵王萧子良为皇帝,可惜却被西昌侯萧鸾先发制人,于是萧鸾立了文惠太子萧长懋与文惠太子妃王宝明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虽然雍州刺史萧衍并没有参与王融的谋划,但是就凭他与竟陵王萧子良的亲密关系,也足够让西昌侯萧鸾忌惮他了。

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去世后,他的堂弟西昌侯萧鸾堂而皇之成了顾命大臣,之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中,西昌侯萧鸾先后以文惠太子妃王宝明名义,废了文惠太子萧长懋两个儿子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兄弟二人,并且自己篡位为齐明帝,给他的生父始安王萧道生上皇帝谥号和庙号。同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到洛阳,雍州刺史萧衍与其兄豫州刺史萧懿、荆州刺史萧颖胄、大将陈显达等一起在襄阳、江陵、寿春等地抵抗北魏任城王元澄的入侵。

齐明帝萧鸾父亲始安王萧道生与齐高帝萧道成也只是同族兄弟,萧道成和萧顺之更不可能有多少交流了,更因为雍州刺史萧衍与竟陵王萧子良关系不凡,而竟陵王萧子良争夺皇帝之位的行为对于齐明帝萧鸾掌握大权是构成威胁的,所以齐明帝萧鸾对于雍州刺史萧衍这个族兄弟自然不可能重用,不给萧衍穿小鞋就是龙恩浩荡了。要知道齐明帝萧鸾对于他堂兄齐武帝萧赜和他叔叔齐高帝萧道成的儿孙们可是一点不客气,基本上杀光了,萧衍生活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对于南朝齐又能够有多少感情呢?齐明帝萧鸾篡位后的齐朝早就改朝换代了!

齐明帝萧鸾去世后,昏庸的皇太子萧宝卷登基为皇帝,一段混乱的统治开始了。陈显达、崔慧景等人先后起兵谋反,崔慧景甚至直接从宣阳门攻入南朝齐首都建康城,齐帝萧宝卷只好逃跑到朱雀航。豫州刺史萧懿从寿春起兵勤王,攻破建康城,杀死了崔慧景,没想到齐帝萧宝卷竟然把豫州刺史萧懿杀了,还打算派兵攻打襄阳。是可忍孰不可忍,萧宝卷杀死了萧衍哥哥萧懿,还要把萧衍杀了,大哥为国家尽忠职守,平定叛乱有功劳,凭什么这样无辜被杀死!君待臣如土芥,臣待君如寇雠,这样的君主根本不值得辅佐,于是雍州刺史萧衍联合荆州刺史萧颖胄从襄阳聚集数万人起兵,南下攻打建康城。雍州刺史萧衍先攻破江陵,在江陵拥护南康王萧宝融为齐和帝,又接著从江陵南下攻破郢城,接著从宣阳门进入建康城,以文惠太子妃王宝明名义将萧宝卷废为东昏侯,尊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太子妃王宝明为宣德太后。并垂帘听政。宣德太后王宝明封雍州刺史萧衍为建安郡公,不久改封梁国公,加九锡、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不久升为梁王,建天子旌旗,冕十有二旒等。

正如同七年前齐明帝萧鸾篡位时屠杀堂兄齐武帝萧赜和叔叔齐高帝萧道成子孙一般,齐武帝萧赜那几个「宝」字辈的儿子也遭受了梁国公萧衍的迫害,只有鄱阳王萧宝夤随北魏任城王元澄到北魏首都洛阳投奔北魏宣武帝元恪,才逃过一劫。最终南朝齐宣德太后王宝明只好下诏,让齐和帝萧宝融让位给梁王萧衍了。

既然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父子的子孙已经被齐明帝萧鸾血洗,那么齐明帝萧鸾以后的齐朝又和梁王萧衍有什么关系,更何况萧衍大哥萧懿一心为了国家,平定崔慧景叛乱却被萧宝卷冤杀,萧衍又凭什么要帮助萧鸾和萧宝卷父子延续国祚,既然自己当时是梁国公,就建立梁朝好了,汉高祖刘邦、魏文帝曹丕、东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不都是这样的吗?于是建立了梁朝,齐和帝萧宝融被降为江阴王。

豫州刺史萧懿的死对梁武帝萧衍打击应该是很大的,甚至可能让梁武帝有些愧疚,以至于梁武帝对大哥萧懿的儿子萧渊明格外宠爱,当南朝梁贞明侯萧渊明被东魏名将慕容绍宗从寒山俘虏到东魏首都邺城后,梁武帝萧衍立刻答应东魏勃海王高澄,用河南王大行台侯景交换贞明侯萧渊明,导致侯景提前与部下任约等从南豫州起兵叛乱,使梁武帝萧衍落了个悲惨结局。大哥萧懿的死也是萧衍决心起兵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想到一件事,东晋有一个地方叫做梁国,从前后赵首都邺城内乱时,后赵将军姚襄和姚苌兄弟带著六千人从襄国经陈留南下到寿春,投奔东晋豫州刺史谢尚,当时执政的康献皇太后褚蒜子,以及会稽王司马昱和武陵王司马晞兄弟就是封姚襄为梁国内史,这个「梁国」离南朝雍州治所襄阳又有多远,萧衍从襄阳南下攻打建康城时候是否会经过梁国呢?南朝梁国号由来是否与这个有关系呢?(此处纯属猜测,没有任何史书根据)


齐德沦微,危亡荐袭。

宋高祖刘裕是汉太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刘裕也没有用「汉」作为国号,就是因为汉这个国号已经被玩坏了,匈奴民族的天授大汉帝国才亡几年啊,已经没有了号召天下的威望了。

此外就是彻底和前齐宗室割裂,削藩除国,不让他们有反扑自己子孙的法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是梁接受了齐的天命,而不是齐换了一个皇帝。


同宗同族并不意味著就不能改国号,历史上类似但年代不一的事例如下:

1.契丹人,没事就把辽和契丹两个国号换来换去。

2.徐知诰/李昪篡夺杨吴,奉徐温为祖先,但先后使用了齐和唐两个国号,到了李煜,干脆变成江南国。

3.刘岩割据岭南建国,一开始国号大越,后来改成汉。

4.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复国,国号初称代,后又改代为魏。

5.野猪皮建立后金,他儿子又改成清。


窃以为,萧衍改齐为梁,主要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

1.南齐国号已经臭了。在萧鸾、萧宝卷等萧道生一系后裔的共同作死下,齐的权威和名声已经江河日下,对于有志开创新事业的萧衍而言,他自然无法容忍头上有这么一坨屎的存在。

2.清算萧道生一系的需要。萧鸾是篡位登基的,高、武后裔可谓深受其害,而萧衍本身又与萧宝卷有杀兄之仇。如果沿用国号为齐,那么萧道生一系就仍然是宗室,萧衍就会面临抉择:优待不杀吧,兄长九泉之下死不瞑目;大开杀戒吧,自己又会和萧鸾篡齐并列。虽然以萧衍的实力,他重复萧鸾的举动也无人能挡,但自己的名声可就好看了。

3.宗系疏远。萧鸾本就与萧道成一系疏离,而萧衍与萧道成、萧道生都疏离,如果不另起炉灶,萧衍就无法名正言顺把自己一系的先祖抬入太庙,而萧衍又不愿意靠过继当人子的办法登基,于是乎,另起炉灶去也。

4.手下人对权力洗牌谋取利益的强烈欲望。换句话说,即使萧衍肯沿用齐的国号,但他难免会因此受制,盼著升官发财的沈约、范云等人自然系唔滞啊。换了国号,意味著有大把红利可图,如果你系老细,咁你识做啦?


宗法上的原因是萧衍和南齐皇室的血缘差的还是远了点,萧鸾好歹是齐高帝的侄子,萧衍之父萧顺之才是齐高帝族弟,法统上不足以入继南齐大统,另外的原因是南齐自武帝死后,后续所有的统治者都是昏庸残暴的君主,民心已失,萧衍想要做一个好皇帝就必须扔掉「齐」这个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破招牌,另起炉灶


请看南齐诸帝的庙号:开国皇帝萧道成,太祖高帝。

而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庙号,高祖武帝。梁朝的太祖皇帝是萧衍之父萧顺之,太祖文帝。

从宗法制度上来说,太祖不仅仅是开国皇帝的含义,而更意味著一个新的宗族的诞生。萧顺之并非南齐太祖萧道成的后嗣,仅仅是族亲。萧顺之和萧衍无法纳入齐朝的宗族位置之中。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在一个宗法家族或王朝继承系列中,萧衍的皇帝都没有正当的位置,是纯粹的篡位。只有通过天命转移的禅让制度,把天命从萧道成家族转移到萧顺之或萧衍家族中,萧衍的皇帝位置才能获得正当性!

用标题的话来说,南齐和南梁虽然是同族,但是并不同宗!一个宗南齐太祖萧道成,另一个宗南梁太祖萧顺之。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刘裕(刘裕为什么建立的是宋朝,而非另一个汉朝)。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高帝(而非通常说的汉高祖),是一个皇室宗族的创始人!而刘裕的祖先刘交是刘邦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并非是刘邦宗族的后嗣,因此无法纳入汉朝的宗法传承之中!而东汉的刘秀、蜀汉的刘备,其祖先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都是汉太祖高帝刘邦的后嗣,是可以纳入刘邦的宗法传承之中的!


这个问题有点逗,当时南北朝历史上有一句打油诗叫做「府柳萧萧万景沉。"即府为北府,柳为刘宋,前萧为萧齐,后萧为萧梁,万景即侯景,沉为南陈。即从东晋后期至隋朝统一近两个世纪内中国六个割据南方的势力集团或者政权。

其中南朝第二、第三个朝代都是由兰陵萧氏所建,为什么要另取国号呢?同族所建国号沿用旧有国号当时己经有刘秀所建东汉沿用刘邦所建西汉,刘备所建季汉沿用刘秀所建东汉。十六国时期还有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的五个燕国。

这就得从割据政权带有的地域色彩说起了,三国时期魏国曹氏发迹于陈留,这一地区是原魏地,吴国孙氏发迹于吴郡,这一地区是旧吴地,季汉刘氏虽发迹于南郡,但是大部分时间偏安蜀地,又称蜀汉。西晋司马氏发迹于原魏地,但魏被用了只好用前一个政权名称即晋。刘裕发迹于原魏地,但是被用了只好效仿晋国用宋。萧道成发迹于山东,当然用齐,萧洐发迹于河南,魏国被北方元氏用了,所以取其别称梁。

萧洐且不说没有对南齐政权的较近顺位即承权,而且自己本身就在南齐政权皇族五服之内,九族之中。一部分的南齐皇族本身也是南梁皇族。如果萧洐通过杀光前面有能力的南齐皇族继承人来获得继承权无异于自断活路来饮鸠止渴。兰陵萧氏这个外来大士族力量会大量削弱,所果不杀光可能会有野心的旁侄想重演一起「曲沃代晋",复制自己的成功。两难之际,另选一条。建立一个新政权不光获得开国皇帝的红利,而且重置了兰陵萧氏对政权的继承顺序。


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

士大夫攀龙附凤冀尺寸之功

说的很明白了,硬是不愿意信书上么


类似的问题有好几个,随便搜搜看啊。一方面有萧衍和南齐皇室的亲缘关系较远,另一方面可见另一个个人比较赞同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18300/answer/448402327(如有侵权/侵犯,联系即删)。


记得萧衍曾说过,他的皇位夺取自萧鸾,而不是萧道成的,如果还光明正大的用齐这个国号,那他岂不是跟萧鸾一个德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