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的人脑回路怎么开的。

我挂我老师名字了吗?没有。如果不是对他的说法有质疑,我来问问题找骂?

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对错都不是绝对的。我说真理不辨不明,不是说,张治中的问题可以辩,因为某些原因他的属性已经被确定了。

真理不辨不明,是有疑问才去问去辩,不是来找骂的,不是有问题你来知乎干嘛?约炮?我也没有为我老师洗白过,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心安理得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开骂,我只是一个学生,我没有什么屁股决定脑袋的因素。有些人非要把这个上升到人品、阶级的高度,难道不可笑?


从大局上来看,张治中是国民党中的亲共分子,当然他的亲共是公开的,不能算共谍。毕竟再交恶的两个阵营也需要能对话的人,文白就扮演这个角色。至于和谈之后该不该留北平不重要了,他毕竟只是个谈判者的角色而非投降的将军,谈不上气节上的争议。况且他在国民党阵营尽自己能力释放了不少政治犯,帮共党不少忙,最后的归宿是随蒋还是随毛从一个普通爱国者的角度看谈不上变节之类的问题了。如果在战场上带著部下投敌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从个人上来看,有这么几个小细节:

第一,他一生从一而终且没有花边新闻。

第二,张治中任职国民党高官时曾数度谏言蒋介石,离开国民党后则从不批评蒋介石,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他的回忆录写于大陆1959年,即便是那种语境下,也没有抹黑老蒋。

第三,文革期间,当大家都批斗彭德怀伪装艰苦朴素故而是「伪君子」时,他站出来说:若说一个人在短时间里搞伪装,还能够说得过去;但若说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搞伪装,就很难说得通了,一个人「怎能伪装一生呢?!据一个原人大附中红卫兵头目回忆:在当年被他们抄家的那一个个名人政要中,绝大多数者都对他们这些「红卫兵小将」点头哈腰,低声下气;只有两个人不买他们的账,非常硬气,令他们感到很是威严。在这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就是张治中。
张治中贫苦出生,这个人的经历确实传奇,在国民党里可以算是元帅级人物,解放后也差点成了共产党的开国元帅(被婉言拒绝),这样矛盾的经历难免伤害了一大批国民党爱党人士,在解放后的国民党舆论里,被称为「张逆治中」,「丧国辱权」,国民党高官陈诚干脆直接把文夕大火的罪责全指向张治中。张治中的战场抗日无能更是被放大(人家好歹也是上过前线,写过遗书的),连张治中亲弟弟张本禹与日军战死沙场,却无法得到烈士应有的待遇,张本禹的烈士称号是80年代大陆追认的。

评价一个人,一定要看人品,我觉得这几点可以抛出来,大家自己评价:

1、张是国民党里唯一只娶一位妻子(相貌平平并且不识字)的高官。2、张治中很重视教育,身为黄埔教育长,从黄埔毕业名将都得叫声老师,张治中在自己的家乡仿照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并且投入很大精力去办乡村教育,深知教育改变农村的道理。3、严于律己,张的五女儿曾经回忆,小时候有次上学坐了父亲的汽车,被父亲发现,受到严厉批评。「家里的汽车是公家的,汽油也是公家的,小孩子不可以坐汽车上学」(想想现在国内真是太腐败了,公车公款用的理所当然)。张治中非常痛恨党内的奢靡腐败,多次面谏蒋介石。4、新疆解放,新疆有两次重大危机由张化解,第一次危机是伊利暴动事件,伊利事件的爆发,新疆分裂出去近在咫尺,后来由张治中神奇化解(不赘述),第二次危机是49年解放,西北几个大省包括新疆在国民党手里,如果真的要枪杆子解放恐怕新中国就不会49年成立了,张治中利用自己多年在西北的人脉成功和平解放。

5、面谏毛泽东,敢于挑战文革批斗。张治中晚年执意要见毛主席,当时他的身体很不好了,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后他说:「毛主席啊,你老人家走得太快我跟不上了。现在被打倒的干部早就超过5%,党内我有许多老朋友都被打倒了。他们被打倒,你老人家怎么办?」这句话意味深长。对家人和机要秘书余湛邦说:「今后若干年,这将是一个大笑话。」(神预测啊)


张治中在淞沪会战里的表现并不算差,这个锅不能都让他背,他打的态度还是比较坚决的。也没有怎么瞎指挥,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抗日将领了。不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亲自骑自行车穿过日军封锁到前线,总觉得这很喜感。

读民国史的时候,张治中这个人物一直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角色

一方面,他的人品真的很不错。

在KMT整体贪腐的大背景下,张治中一不贪钱二不好色,一生就是原配夫人一位老婆,国府历次贪腐案件中也从无他的身影

张治中的权力欲望也不大,各个派系人物的回忆录中,很少看到张治中卷入到民国各派系的互相暗算上去。

「一·二八」淞沪会战的时候,他担任比他级别低的蔡廷锴的副手,带领第五军(两师一总队+税警总团,非后来的杜聿明第五军)和十九路军互相掩护。这在中央军高层中很少见。(中央军将领别说张治中这种高级别的,就算是胡宗南这样的后生,薛岳这些地方派系的大佬指挥合作起来也特别费劲)另一位跟地方派系将领合作比较顺利的将领是宋希濂,而宋希濂和张治中是老上下级了,很可能也是受了张治中这方面的熏陶。

张治中后来作到人大副委员长,但是他的回忆录中对蒋介石陈诚等人也没有口出恶语。

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虽然他公开说话很少,但是还是为彭德怀等人公开说过话,而且一直没有为了苟活毫无尊严的对其他人泼脏水(就这一点,别说KMT留在大陆的,就是TG自己那些建国将帅们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相反,很多人为了保全自己……)

所以,单论为人,称他一句谦谦君子不为过


但一方面,他的军事指挥素质确实一般,即便是在KMT高层这些整体指挥水平堪忧的群体当中,单论抗战期间的表现,不但傅作义(五原),李宗仁(台儿庄),薛岳(万家岭,长沙),王耀武(上高,雪峰山),宋希濂(富金山)这些人比他强,就连大家公认军事素质平庸的陈诚表现也比他更好。

淞沪会战期间,张治中的中路军部队组成不比陈诚的左路军差甚至犹有过之(36,87,88三个师,加上钟松的独立旅,这几支部队都是早期的调整师,装备最完整),但是中路军的表现比左路军差很多。这也直接导致张治中提出辞职的时候蒋介石也没有挽留。

具体指挥上的失误有不少,比较被人诟病的就是没有集中兵力,尤其是炮火没有集中使用。当然咱也不是专业的军事学者,不多说了。

不过这里小小的为他辩解一下,张治中原本计划是提前一天发起进攻,结果因为蒋介石要等外交调解耽搁了,给了日本一天时间做准备。多多少少影响了战果。

文夕大火这件事也是张治中军事上的一个失误,对战局判断完全失误导致过早的执行了焚城的命令。(不过这里也要说一下,长沙一旦失手立刻焚城的命令是早就有了的,张治中的失误在于对战局误判,原本正常情况下,完全有时间在日本逼近长沙的过程中先行把百姓和留守人员撤出之后最后再焚城,主要的破坏目标也是机场和桥梁等交通要地,结果因为战局判断错误,导致仓促行动,后果一发不可收)


不恋虚名,一心为国的儒将。所谓的败类也许是说他代表国民党和共产党谈判,却最终留在大陆不愿出走台湾吧。但是这能算败类?挑起战争,祸害百姓的战犯反而是民族英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