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论删了加拉黑。

首先,他回答中关于国军伤亡近70万的数据,并没有相关史料数据支撑,完全是异想天开自己骗自己。(国军一共就投入了70万,难道全死光了?)我看过的数据中最多的国军伤亡30万,一般认为国军伤亡在20万左右。

其次,他认为不应该在上海打而应该把部队保存到华中与敌决战,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自己开了上帝视角不说,请问,不打淞沪会战,日军主力怎么可能乖乖跑来上海顺著你的想法沿长江攻到武汉?他们早就在华北平原长驱直入由北往南打到武汉,并继而占领湖南四川等大后方,中国能不能挺到相持阶段都难说。

最后,如果有不同意见不妨好好交流,取长补短何不乐哉,骂你一句然后把你拉黑这操作,只能说明你素质不好。


实名反@籽暇 的答案。

数字和观点都有问题,建议多读书。

关于淞沪会战(813)知乎上有很多问题问,自己逐个看一下也不会有如此离谱的想法。

就伤亡数字而言整个淞沪会战期间(37年8月至11月)中日双方的战损比在2:1~3:1之间。比较数字基于a、日方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战史》数据战死1.9万人,战伤7.8万人,合计伤亡9.7万人;b中方以《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数据伤亡25万人。这个交换比在整个抗战期间应该说是不错的。

至于所谓损失70万,整个淞沪和70万这个数字有关联的是淞沪期间国府共从全国调集75个师,近70万人。但淞沪一战并没有全部损失。比较惨的也就是南京保卫战,表面损失了13个师及其他要塞部队,但实质上大多是淞沪会战撤下比较早的几个调整师(36 51 58 87 88 教导总队)、地方部队(159,160),只有徐源泉的2军团两个师(41 48)算足额师。


1


1937 年 8 月 9 日傍晚,大山勇夫有点烦躁。


身为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海军中尉,大山勇夫认为眼前阻挡他的中国士兵很无理——他们拦住了他和他手下的一等兵斋藤与藏,不准他们进入上海虹桥机场。


对方说,这是中国的军事重地,不能进入。


以大山勇夫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军队在上海——这座属于中国的城市——做得已经有点过分了。


按照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的《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是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的,只能部署「保安团」。但这几个月来的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政府正在运用各种手段增强在上海的军事力量,包括在各个重要建筑和街口修筑工事。据可靠情报,他们甚至已经让中央军的正规部队换上驻上海保安部队的服装,分批渗透进来。

大山勇夫

大山勇夫


这也是大山勇夫带著手下来到虹桥机场的目的:和之前的多起侦查一样,他们需要知道中国军队到底打算干什么。尽管日本方面利用《淞沪停战协定》获得的谈判优势不停在上海增强军事力量,也有在上海打一场的准备,但是,中国政府如果也想这么做,无疑是不被允许的!


想到中国人居然还敢暗暗打大日本帝国的算盘,大山勇夫的斗志不禁燃烧了起来。他让斋藤踩下汽车的油门,准备硬闯进去,探个究竟。在这次硬闯中,双方起了冲突,最终二人被中国士兵击毙。


打死他们的,确实不是保安团的普通中国警察,而是隶属于中国正规军第二师独立旅的士兵。他们早就受够了日本人在上海横冲直撞、嚣张跋扈的气焰,今天终于等到了机会。


大山勇夫没有猜错:中国军队的正规军已经进驻了上海。


一场中日双方其实都有预谋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据后来披露的大山勇夫的日记,其实他去虹桥机场前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知道这是一次挑衅,而目的是为日军增加借口。

2

1937 年 8 月 12 日清晨,张治中一脸凝重地抵达上海南翔。


作为京沪警备司令,他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抵达上海,并不是来处理日本海军大尉(8 月 9 日当天,大山勇夫死后,日本内阁就追他为大尉)大山勇夫被中国守军击毙一事的——尽管这件事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日本总领事冈本季正在第一时间就会见上海市长俞鸿钧,向中国表达了日本「举国震惊」的态度,并要求中国军队立刻拆除在上海的一切军事工事,撤出一切军队。


而让日本人震惊的是,之前一直打太极但至少态度谦逊的中国人,这次却非常强硬——俞鸿钧表示是日本人擅闯中国军事禁区,并打死中国军人在先,所以拒绝日本一切要求。

上海政府态度的强硬,与张治中抵达上海大有关系。


因为就在抵达上海的这一天,张治中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命头衔: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而第九集团军的使命,就是围攻在上海的日军。


蒋介石对张治中说的原话就是:「把在上海的日军,赶到黄浦江里去!」


这让张治中感到非常兴奋——在上海与日本人大打一仗,一直是他主张的。


与张治中主张一致的,还有当时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武昌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等一批在蒋介石身边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从战略上讲,由于日军无论装备还是军官士兵素质,均远胜中国,如果放到华北平原进行大决战,中国军队的主力肯定会被具有机械化优势的日军辗轧,届时再败退到东南沿海,大势已去;


第二,从外交上讲,上海是当时远东第一大城市,欧美列强在上海的利益盘根错节,如果在上海开辟一个「第二战场」,日军肯定投鼠忌器,且列强很可能干预战争;


张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出任第五军军长与日军作战,一直反对内战,希望共同抗日。一直为蒋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接受周恩来劝告留在了北平。电影《开国大典》中蒋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说的就是他
张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出任第五军军长与日军作战,一直反对内战,希望共同抗日。一直为蒋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与中共谈判失败后,接受周恩来劝告留在了北平。电影《开国大典》中蒋介石那句著名的台词——「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说的就是他

第三,从战术上讲,上海高楼众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和日军打巷战,对方的重武器优势就很难发挥。就算我方撤退,日军面临的也是江南的水网地形,机械部队很难长驱直入;

第四,从地形上讲,一旦上海开战,将把日本「从北向南」的攻击引入「从东向西」的「仰攻」路线中(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这样就算中国一路退守,西南还有大后方。


让这批人感到宽慰的是,蒋介石最终也认同了这种观点。


为此,张治中其实一直在抽调自己能指挥的正规军,填充到上海的「保安团」中——在虹桥机场击毙大山勇夫的正规军,就是张治中调动的。


不过,日本人在大山勇夫被击毙之后,很快也嗅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味道,立刻命令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进入特别戒备状态。


日本海军则调动「龙骧」号和「凤翔」号两艘航母,外加原本对苏联实施警戒任务的「加贺」号,逼近离上海 130 多公里处的马鞍群岛。在上海的原有日军,再加上第三舰队机动部队 2400 人,一共达到了 4000 多人。


按照张治中的估计,如果要全歼在上海的日军,那么只凭他能指挥的几个师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切,就取决于蒋介石到底有多想打这一仗。

3

1937 年 8 月 13 日中午,孙元良下令,先头部队汇报抵达位置。


孙元良,黄埔一期毕业,中央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在 8 月 12 日率全师搭乘火车抵达上海。他心里知道,如果哪场战争蒋介石一上来就要调用他这支部队,那说明校长一定是下了大决心了。


因为他的部队不是一般的部队,也不是一般的中央军,而是中央军王牌中的王牌。

孙元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演员,叫秦汉

孙元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演员,叫秦汉


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蒋介石的算盘是借助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训练 60 支德式步兵师。但时间紧迫,到卢沟桥枪声响起时,只训练出了 20 个师。


而在这 20 个师中,由原中央警卫第一师改建的第八十七师、中央警卫第二师改建的第八十八师,以及在这两个师补充旅基础上建立的第三十六师,德国化最彻底。


以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为例,师以下辖两个旅,旅下辖两个团,团以下的营、连、排、班均为三建制。团一级有自己的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机炮连(6 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而师一级更是拥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营、卫生队。全师配德式钢盔,绝大多数配纯德式毛瑟步枪,轻机枪用的是捷克造,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这些配置和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已是顶配。


中央军的德械师
中央军的德械师

如今,为了在上海大干一场,蒋介石上手就甩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一方面是体现对这场战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向全国的各路军阀显示了自己的诚意:你们看,我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出来了,诸君看著办。


就这样,在 8 月 12 日前后,从苏州、无锡到上海的公路上,全都是载满士兵的卡车,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车也停止了客运,被辟为运兵的专列。


8 月 12 日那天的清晨,上海市民从睡梦中醒来,忽然发现窗外的马路上,全都是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从 1932 年之后,上海市民就再也没有在自己的城市看到过自己的正规军了。


一时之间,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怀著兴奋的心情在传播这样一条信息:终于要打小鬼子了!


自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而等待变成现实的那一根导火索,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下午 3 点终于被点燃。


孙元良在 8 月 13 日得到的汇报是:五二三团一营营长易瑾,率全营进驻了 1932 年《淞沪停战协定》规定的中日停火线:八字桥。


随后,易瑾就发现了迎面扑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


双方军队迎面撞了个正著,几乎都没有犹豫,同时开火。


按照张治中原定的计划,全面总攻其实应该是在 8 月 14 日,但因为这次遭遇战,历史就被定格在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


张治中在这一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4

1937 年 8 月 14 日下午,高志航听到笕桥机场拉响了防空警报。


高志航,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的 9 架飞机刚刚降落,而第二十二中队和第二十三中队正准备降落(关于中国抗战期间空军的故事,参看《历史的温度 1》中收录的《抗战期间的中国空中经营》)。


防空警报拉响的原因,是笕桥机场上空出现了 9 架日本「九六式轰炸机」——它们是来报复的。


8 月 13 日,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五二三团一营在八字桥的遭遇战中与日军交上了火,但陆上战斗还没全面打响。

所以,淞沪会战先正式开打的,其实是中日两国的空军。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1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历史的温度:大变局下的生与死

馒头大师 复旦新闻学硕士

¥13.99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7-1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知乎用户知乎用户

我外公参加过淞沪,而且是在最惨烈的血肉磨坊罗店,顶到一线一个小时不到,他所在的一个团战斗兵员就剩下19个人下来了,都是轻伤,因为重伤已经送不下来了

他是后勤军需官侥幸逃过,手下10几个人,有8-9个吧运输物资跟随部队一起上去,一个也没下来,更加可悲可怕的是,一个团跨下来根本没和鬼子对上,全跨在鬼子的炮兵上

他认识的几个其他团的人,此战过后,全部不在了,他生前说的,很多单位都是整建制被打掉的


我外公参加过淞沪,而且是在最惨烈的血肉磨坊罗店,顶到一线一个小时不到,他所在的一个团战斗兵员就剩下19个人下来了,都是轻伤,因为重伤已经送不下来了

他是后勤军需官侥幸逃过,手下10几个人,有8-9个吧运输物资跟随部队一起上去,一个也没下来,更加可悲可怕的是,一个团跨下来根本没和鬼子对上,全跨在鬼子的炮兵上

他认识的几个其他团的人,此战过后,全部不在了,他生前说的,很多单位都是整建制被打掉的


这仗必须打,光头说要抗战就要行动,不然大家凭什么听他的,也正是让全国看到了他的决心,才开始听他的。打这么惨是他的责任

淞沪会战国军投入总人数70万左右,殉国战亡33万左右,日军现在的资料查的是投入30万左右,死了4万左右,不过日本人战报习惯性缩水,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新的资料。

如著名的昆仑关战役。

实时,日军第5师团的第21联队、第42联队遭到第5军的猛烈之围攻伤亡巨大,中队长、小队长接连倒下,就连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都被第5军给击毙。但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给出的日军第5师团损失数字只有,战死军官18人、士兵358人、战伤军官27人、战伤士兵728人。

但是按照《步兵第四十二联队史》记载,当时第9旅团长及川源少将向第5师团长中村均中将发送的电报写道,昆仑关、九塘一带的3000余人伤兵全部收容在第42联队阵地内。这比日军战史给出的负伤人员整整多出2000多人。

日军之所以谎报伤亡,主要是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王牌中的王牌,其管辖的第11联队号称全日军步兵联队中的战斗力最强的。战斗力如此之强的师团,遭到中国军队围歼,少将旅团长阵亡,部队伤亡惨重,一旦被军内、国内民众知道会打击军中的士气。因此,日军给上面上报的损失尽量降低。

在日后的作战中,日军依然在伤亡数据这方面造假。比如1943年11月份的常德会战,《战史丛书·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记载:「日军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合计4251人。」

常德会战是12月26日结束,也就是说整个数据没有统计后18天日军的损失。就算不加入后18天的日军损失,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数据也实在太低了。

按照《步兵第六联队历史追录》、《步兵第一百二十联队史》记载,主攻常德城的不少中队伤亡殆尽,有的中队不算负伤者仅剩2人,有的中队仅剩十来人;基本上每个中队都死伤130~150来人。第120联队第3大队由于伤亡人员庞大,会战末期直接缩编成一个中队。

按照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日记记载,当时参战日军减员约1万余人。损失数是日军战史的两倍以上。

日军中下层军官和军部喜欢缩小损失数字,主要是因为顾及陆军颜面,鼓吹皇军英勇神武。加上一些会战、战役日军损失实在巨大,日军直接造假的伤亡数字,以此掩盖日军损失惨重的真相。


淞沪会战起止时间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也就是大概3个月。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国军算三十万整,平均到这三个月,92天,也就是每日伤亡3261人。如果加上日军伤亡(按4.5万算),平均每日伤亡3750人。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起止时间为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双方损失1979619人。其中苏联共1129619人损失,这其中又有478,741人死亡或失踪,650,878人受伤及染病,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轴心国约850000人损失。其中750,000人死亡或受伤,91,000人被俘。鏖战的200天内,苏联方面平均每天伤亡5648人,轴心国每日伤亡3750人,双方合计每日伤亡9398人,也就是日均伤亡近一万人,是淞沪会战的约2.5倍,而总伤亡数量是淞沪会战的约6倍。

库尔斯克会战,起止时间为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参战兵力为苏联:1 910 361人 ,德国:912 460人。伤亡情况为苏军损失80万人,德军损失50万人。53天内,苏军日均伤亡约15094人,德军日均伤亡约9434人(5962人)。合计日均伤亡约24528人。日均伤亡约是淞沪会战的6.5倍。总伤亡是淞沪会战的3.8倍左右。

甚至很多人认为的的大怂逼法国人,没打几下居然就投降了的「黄色方案」,也就是德军闪击法比荷,起止时间为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诺大个法兰西,仅仅坚持了43天,大概6周就投降了,看著似乎确实有点怂逼,堪比铁血大怂。

而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联军共伤亡155000人,其中阵亡45000人,受伤110002人。盟军日均伤亡8140人,德意联军日均伤亡3605人。合计日均伤亡11745人,日均伤亡数量甚至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远超淞沪会战,约为3.1倍。

很多人认为的德军行云流水,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就解决掉了还拿著大刀长矛的波兰骑兵的波兰战役,起止时间为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打了36天,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其中波兰军日均伤亡5556人,德军日均伤亡1136人,合计日均伤亡6692人,也是远高于淞沪会战的日均伤亡的。

另外波兰军队虽然武器装备比起德国比较落后,但是大炮虽然旧还是有的,坦克虽然薄皮,也还是有的。所以人家也是知道坦克对马刀长矛免疫的。

1939年的波兰炮兵,看得出火炮比较落后,这是一战结束后赔偿给波兰的原一战时期的德国火炮。
1939年的波兰坦克,看得出车型比较小,装甲比较薄。

其中的华沙保卫战,起止时间为1939年9月8日—28日,打了21天,守军付出了损失14万人,死亡18000名市民的惨痛代价,德军伤亡大约为2万人。不算平民伤亡,华沙保卫战波兰军日均伤亡6667人,德军日均伤亡952人,合计日均伤亡7619人,也是远远高于淞沪会战的。

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群人在沙漠里度假的阿拉曼战役,起止时间为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12天,伤亡情况:轴心国人员损失:36939人,日均伤亡3073人,盟军人员损失:33560人,日均伤亡2797人,合计日均伤亡5870人,也是远高于淞沪会战。


@籽暇 拉黑禁言不让人回复是知乎之屑哦,劝你好好看书了解一下淞沪会战,好家伙一句「伤亡+失踪的兵员接近70万人」就搞得战后没有健全人了


战争不应该用惨烈与否来判断得失。蒋介石把战场摆到上海就是希望日本军队在上海打仗影响英美利益,以获取英美的支持。上海这个战场选择地点就是错误的,利于日军~完全可以发挥日军的海空优势,不利于武器落后的中国。而华北就不一样了,地形比较复杂不利于日军行动。


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战斗打得惨烈,战壕被炸平了,士兵们只能用战友的尸体来构筑工事,死者的鲜血染红了军服,流满了大地……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在所有研究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战役的选题中,都少不了淞沪会战,在所有研究二战主要战役的选题中,也都少不了淞沪会战。


这是一场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蒋介石的黄埔精英前赴后继战死沙场,中央嫡系部队也几乎成编制地拼光,整个战役的国军总伤亡更是高达 29 万以上。


面对如此大的牺牲,国军又岂能用一个惨烈来概括?而日军又真的胜利了吗?


1. 开端——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1937 年 8 月 9 日下午 5 时许,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他手下的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都喝了点酒,随后二人就借著酒劲,身著戎装,开著军用小汽车沿著虹桥路由东向西急行,准备去撒个酒疯。


因为大山勇夫最近对中国军队有点不满,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日本兵都对这群出现在上海停战区的部队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在某些战友的撺掇下,他出发了。


这支部队虽然穿著保安团(宪兵)的服装,但实际上却是不久前由国民党军委会秘密调遣来的正规军。


这件事蒋介石谋划了很久,在长期忍受日军骄横的态度后,他决定要主动谋划一场战役,一来缓解华北方面的压力,二来争取战场上的主动,第三,也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想逼迫美、英出面,再进行一次调停,哪怕仅仅是给日方一些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


实际上早在五年前,中日在上海就曾经爆发过激烈冲突。



图片

1932 年 1 月,「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飞抵东京,参与制定了在上海发动战争的计划,并致电日本驻上海公使馆陆军辅助武官田中隆吉少佐,电报中提到:


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请利用当前中日前紧张局面进行拟策划之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田中隆吉接到电报后,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随后川岛芳子就著手策划了「日僧事件」。


骚乱和挑衅最终升级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在历时一个多月的鏖战后,中国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之后美、英、法、意等国从中进行调停,中日双方遂签署《上海停战协定》,协定中规定:


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昆山、苏州一线。也就是在上海停战区内,中国不得驻扎军队,只能有维持治安的保安团存在。


所以,大山勇夫对近来中方的行为非常不满,他隐约觉察到中方可能在向上海停战区秘密派遣士兵,甚至会把附近的保安团都换成正规军,他准备去打探一下消息。但是让大山勇夫气愤的是,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居然态度强硬,阻止自己进入机场。


大山勇夫并不会说中文,也听不懂,他认为中国宪兵不但态度强硬,而且还有意挑衅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掏出了手枪,想给这些在他眼里的「软柿子」来个下马威。


「中国人都是外强中干的软柿子,蒋政府也只会一再妥协,息事宁人」,这就是当时日本人的普遍看法。可今天的中国宪兵似乎强势过头了,不但没有被吓倒,还朝天鸣枪示警,要求二人迅速离开。


刺耳的枪声让大山勇夫顿时清醒了一半,受到惊吓后他与手下迅速驾车逃离,由机场东侧闯入了牌坊路,机场附近正高度戒备的中国士兵听到枪声,又看到有日本人闯进来,一时没搞清楚状况,再加上平时对日本人的跋扈态度早已忍耐多时,遂以入侵为由向大山勇夫等的车子开了枪。


车胎被毁后,二人弃车逃跑,而国军的一名机场厨师听到枪声后迅速爬上墙头观察,看到举枪逃窜的日本人,随即丢出一枚手榴弹,大山勇夫当场被炸死,惊慌失措的斋藤要藏则冲到附近正构筑工事的中国军队阵前,被击毙。


然而事发后,上海警备司令部的做法却有些弄巧成拙,命令士兵连夜把大山勇夫二人的尸体移到损毁的军车旁,之后击毙一名监狱死囚,伪造成日本人强行闯入机场时先开枪打死国军宪兵,宪兵反击并击毙日本人的迹象,但因为破绽太多而被识破,日方认为这是中国在有意挑衅。



图片

11 日的例行谈判最终在双方都没有诚意的情况下宣告失败,当天晚上,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在得到「开进上海、准备围攻日军」的命令后,迅速行动,调遣手下最精锐的德械师之第 87 师、88 师以及第二师补充旅分别从常熟、无锡、苏州等地推进至上海市区附近。


同时,日本驻上海第 3 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也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同时命令在日本佐世保待命的海军第 1 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一场关乎国运的大会战即将在上海打响,但局势却不容乐观。


2. 头响——陈纳德与中国空军


8 月 13 日,晨钟初响,上海市民出门后,惊喜地发现,以有有五年时间不见的中国军队,突然出现在了上海市区的街道上,他们统一配备著德式装备,军容整齐,神情中透露著坚毅和骄傲。


人们对这支队伍并不陌生,他们是五年前参加过上海抗战的 87 师和 88 师,德械师中的精锐,也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


但早在 8 月初,一个美国人就已经察觉到了上海即将成为主战场的一些端倪,这个人就是陈纳德。


时年 44 岁的陈纳德原本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于 4 月份刚刚退役,随后应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邀请,来华考察空军建设,原本计划在中国停留 3 个月,但 7 月份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


陈纳德随即写信给蒋介石,表示如有需要,愿意尽力为中国服务。



图片

国防会议后,宋美龄私下告诉陈纳德,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即将成为战场。当时的他正准备赶往河南开封,进行抗日作战,忽然接到中国政府指示:


日本要在上海登陆作战,于是他立即折回南京,根据指示赶往上海,顺道告诉那里的上海侨民,要他们迅速躲避。


8 月 10 日,在赶往上海的列车上,他看到大批从南京首府涌出的日本侨民,正逃往上海,想躲在日军的掩护之下。


这是陈纳德看到的第一个大战迹象。


到了上海后,他又看到大批日本军舰驶进黄浦江,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1 日,陈纳德来到美国领事馆,赶忙通报了「要在上海开战」的消息,可这里的官员却对他一笑了之,没有人愿意相信他。


就在他完成任务,于 11 日晚从上海返回南京的途中,陈纳德再一次看到了一个确认无误的迹象,当时他正坐在列车内,怀疑情报是否出了问题,突然列车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所有乘客都被赶下了列车,随后大批中国部队进入车厢,列车调头开往上海去了。


他一连找了几趟列车,都被部队征用了。


陈纳德这才确认,宋美龄当初告诉他,上海即将爆发战争的消息是真的。


12 日上午,中国军队的先头部队已经赶到了上海,按照计划,王敬久率领的 87 师进驻吴淞镇、杨树浦一带,孙元良率领的 88 师进驻大场、真茹一带。


但是,孙元良考虑到真茹距离上海北站还有十几公里的开阔地,既不利于进攻,又对防守不利,于是当机立断,命令 262 旅继续向闸北地区推进,率先占领上海北站、宝山路、八字桥以及江湾路一带的战略要地,直逼虹口的日本军事据点。


当日晚,所有先头部队已经全部进入指定位置并完成作战准备,张治中即致电统帅部,请求在 8 月 13 日拂晓发起进攻,但统帅部却回复:等候命令……避免小部队之冲突。


因为此时的蒋介石还抱著一个期望:希望美、英能出面调停。


早在五年前,上海抗战爆发后,中日就在上海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最后经过西方国家调停,上海迎来了五年的和平,而这一次蒋介石仍然抱著这个企图,甚至可以说,这场战争就是打给美、英看的。


美、英在上海都有租界,日本一旦占领上海,必然会触犯到列强在上海的利益,这是美、英极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战斗却在充分准备后,又没能预料地爆发了。


13 日晚,国防会议在南京中央军校再次召开,主要商讨如何应对上海的局势,会议期间,一份紧急电报送到了蒋介石的手中,上海市长余鸿钧在报告中称:


当日上午 9 时 15 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支小部队冲入宝山路,与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中国保安队发生冲突,下午,日军又炮轰闸北、江湾等地,中国守军奋力还击。随后,余鸿钧迅速向「路透社」、「美联社」发布消息,声明日本首先发动攻击。


接到报告后,蒋介石当场向众人宣布,上海的战事已经打响,他下令,中国军队在 8 月 14 日发动总攻,把日军赶下黄浦江。


至此,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也是在当天晚上,陈纳德接到了蒋介石下达的紧急召任务——帮助中国空军计划并组织空战,准备于次日投入上海的战斗。


但是接到这项任务后,陈纳德却发起愁来。有著多年空战经验的他在初步见识过中国的空军基础后就断定,想用这种部队打败日本空军,真的是毫无把握。


当时的中国空军才刚刚成立 5 年,缺乏作战经验,最重要的是缺乏装备,能形成可观战斗力的飞机仅仅只有 90 多架,不足日军飞机总量的百分之一,这场战斗的胜利天平从一开始就严重向日军倾斜。



图片

然而空军的首战却大大激励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14 日,为掩护陆军进攻,日军鹿屋及木更津海军航空队 18 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14 时 50 分由台北松山机场起飞,轰炸上海沿海机场。


其中 9 架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但由于天空乌云密布,能见度极差,投弹命中率不高,中国空军第 4 大队队长高志航为给其他战机争取起飞时间,当机立断单独驾驶霍克-3 战斗机腾空迎战。


从云层上方摸索到云层下方,发现敌机后利用高度优势抢先开火,一轮短射后击中了两架敌机,其中一架旋转著跌进了钱塘江,另一架则撞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四分五裂。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战机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不到 15 分钟,日军飞机就被打下了 6 架(后经考证,实际击落的飞机只有 3 架)。


而第 4 大队仅有一架战斗机轻伤,日本航空队队长石井义受不了溃败的打击,刨腹自杀,消息震惊日本,中国空军首战告捷,一时之间,飞行员成为振奋人心的民族英雄。


而这些胜利,都离不开陈纳德的战术理论和指导。


「八一四」空战后,陈纳德紧接著就制定了对日军指挥部、重点军事设施以及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舰船的集中轰炸,同时,张治中也在空军的配合下对日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初期作战的首要目标,就是日本驻扎在上海的数千部队以及位于日租界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但是中国军队在缺乏重型炮火的情况下,攻坚力量不足,未能及时肃清目标部队并摧毁据点,随著日军部队源源不断地从长江各登陆点登陆,中国军队被迫转入第二期作战,作战重点也由据点拔除作战进入到抗登陆作战,战斗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3. 初战——围攻日军司令部


8 月 14 日下午 3 点,张治中下令陆军的两个师向日军据点发起总攻,87 师主攻杨树浦之敌,88 师则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位于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上,这是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中心,也是日军在上海的大本营。


这栋建筑呈「口」字型,内部是一个面积达 2200 平方米的操场,可以容纳 2000 多人,装甲车也可以自由进出,楼顶设有瞭望台,还配备有多枚火炮居高临下扼守著附近的交通要道。


整栋大楼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墙体厚度达到 0.8 米,十分坚固。


考虑到要攻克这种建筑,张治中在开战前就请示了最高统帅部,请求调配最好的几个炮团支援上海,蒋介石也不惜血本,将一年前刚刚从德国购买的 150mm 野战榴弹炮调配给了他,这种新型火炮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重炮,全国也仅有 24 门,蒋介石为这一战可谓倾尽了家底。


虽然有国内最好的火炮,但面对日本的工事,孙元良还是有些头疼。在日本司令部的周围拱卫著许多军事堡垒,要想进攻司令部,就必须把这些堡垒挨个拔除,在一番思考后,孙元良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手下的得力干将——黄梅兴。



图片

黄梅兴是 88 师 264 旅旅长,作为黄埔一期的学员,他算得上是国军中有名的勇将,早在 5 年前淞沪抗战中就与日军交过手,由于作战勇猛,胆识过人,而被日本人称为「黄老虎」。


国军从上海撤军时,黄梅兴满含热泪,发誓坚决不当亡国奴,此次重返淞沪战场,他暗下决心要一雪前耻。


战斗首先就在虹口和闸北之间的八字桥爆发了。黄梅兴带著满腔热血,向敌阵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这一仗,他足足等了五年。经过几番血战,他率部连续攻破了日军十几个堡垒,并于下午 6 时攻击前进到了日军设在爱国女校的据点。


这是日军位于司令部前的最后一个堡垒,只要拔除,日军的大本营就将触手可及。黄梅兴如是想著,再次振臂高呼,将士们都受到鼓舞,跟随他直扑向日军的阵地。


日军的密集炮火扼住了爱国将士们的攻势,头顶还有无数飞机轰炸,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此时的黄梅兴隐隐觉得,自己毕生追求的战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已经近在眼前,他没有犹豫,率先杀向了敌人。


此刻,将不惜高低,军无分老幼。


在激战中,黄梅兴不幸被炮弹击中,当场壮烈殉国,年仅 40 岁的他为国家流干了一腔热血,成为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追授陆军中将。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开战第一日,264 旅就伤亡逾千人,仅 527 团一天之内就抬下来 7 位连长,原 527 团 2 营重机枪连特务长武干卿在回忆中说:有的喊一声来生再见,有的同志就喊,补我一枪喽,补我一枪喽,我受不了了……到处喊声不断……


15 日凌晨,88 师再次向日军司令部发起冲锋,日军也在战车和炮兵的掩护下依靠街道民房顽抗,并向八字桥以南发动反攻,战斗陷入胶著的对一屋一巷的争夺战中。


天黑之后作战对视野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进入室内作战,连对方的样子都看不清,只能靠徒手摸头盔来分辨敌我,战斗中甚至连牙齿都用上了。


经过三天鏖战,中国军队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张治中于是采取德国顾问的建议,除由 264 旅继续正面进攻外,另从各旅抽调精锐组成了一支约 500 人的突击队,从闸北向虬江路一带发动突击行动,目的则是切断日本海军司令部与虹口租界之间的联系,孤立其补给。


8 月 17 日拂晓,张治中下达了第三次总攻的命令,为了配合突击队行动,炮兵首先对目标据点进行了一轮覆盖火力轰炸,虽然基本摧毁了日军的建筑和堡垒,但日军在街道上布设了许多障碍物,又以装甲车作为活动堡垒,突击队在几轮突击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计划。


此时,开战后日本的第二批海军陆战队援军大概 2400 人抵达了上海,加强了各据点的守备兵力,同时,驻日本使馆的情报人员发回消息,日本陆军的两个师团已经向上海进发,形势非常危急。


好消息是,当日夜,宋希濂率 36 师从西安急行军赶到了上海,作为与 87 师、88 师拥有同等配置的德械师,这支部队的到来为张治中带来了巨大信心。


在此之前,蒋介石对与西方大国的调停一直存在著幻想,因而战斗打得都非常保守,并没有对一水之隔的日本租界进行攻击,但随著日本的不断增兵,留给国军的时间也越发不足,蒋介石当即决定,由 88 师和 36 师从正面进攻,进攻地点就选在了日军防守相对薄弱的汇山码头。


为了一举突破汇山码头,蒋介石再次掏出了家底,将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装甲兵团派往了前线。中国的装甲兵团虽然成立时间尚短,但已经初具规模,配备了多款由英国和德国生产的主战坦克,突破性能优异。


可当时的国军根本没有所谓的步坦协同作战的理念,数量稀少的战车孤独地挺进到敌军阵前时,步兵却难以及时跟进,这就导致无法占领阵地,当第二次再行突破时,日军已经调集来了战车防御炮,几轮炮击打坏了战车,攻势也只能被迫停止。


当时负责主攻的是 36 师的 216 团,团长胡家骥逢战必先。由于时间紧迫,中国军队来不及逐屋推进,只能顶著日军架设在道路两侧的交叉火力网,靠血肉之躯强行冲锋。


最终,216 团凭借高昂的士气和巨大的牺牲代价冲破了日军的封锁,团长胡家骥硬是拖著五处负伤的身躯带领先头部队抵达了汇山码头,消息传回后方,全军为之雀跃欢呼。


也是在同一天,8 月 23 日凌晨,日军增援部队在吴淞口登陆,中国军队被迫转入反登陆作战,张治中忍痛将前线的 36 师紧急调回,眼看就要对汇山码头发起进攻的 216 团三营营长顾心卫接到撤退命令后悲愤不已,望著近在眼前的日军据点,几欲拔枪自尽。


对日军据点的围攻持续了整整十天之久,国军最终没能将上海的日军赶下黄浦江,随著日军大批部队在长江南岸登陆,国军开始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战斗逐渐陷入胶著中。


4. 防御——血肉磨坊


1937 年 8 月 23 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战局的事情。


这天凌晨,借著夜色,日军第 11 师团从川沙口和狮子林登陆,第 3 师团从吴淞口登陆,不久后,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抵达了上海,并与此前一直困守在江上的日本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碰了面。



图片

得知日军舰队大规模靠岸的消息后,张治中只身赶往江湾镇的 87 师师部,调 87 师半数兵力和教导总队一个团增援吴淞口,同时调刚刚抵达上海的第 11 师增援罗店,顶住登陆敌人的攻势。


同日,为缓解上海局势,蒋介石电令陈诚,立即组织部队向日军实施反登陆作战,要不惜一切代价护住围攻市区日军的张治中第 9 集团军侧背,陈诚接到命令后,即调 98 师、11 师、67 师分别向吴淞口、罗店和嘉定前进,幸所属部队都预期到达了。


按照命令增援罗店的第 11 师师长彭善在刚刚抵达罗店后,就遇到了大麻烦,遵照之前的《上海停战协定》,这一带并没有修建任何防御工事,只能临时构筑野战阵地,可往下挖不到半米深,地下水就冒了出来,战士们只能趴在 积水中作战。


构筑的工事也无法形成有效防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 11 师硬是用了一天时间,冒著日军飞机的轰炸,成功收复了罗店。


8 月 25 日凌晨,第 67 师 201 旅也赶来支援,与日军第 11 师团激战在了一起,旅长蔡炳炎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全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


战斗持续到下午,整个旅的将士几乎都阵亡了,蔡炳炎情急之下,亲率仅剩的特务排和另外一个营杀向敌军,直到被击中,壮烈殉国。


日军沿江将军舰开进内河,对沿岸进行无差别炮击,不只是国军的阵地,就连无辜的中国老百姓也受到了牵连,人们四处奔逃,逃向临近的美、英租界进行躲避,只要不小心跌倒,就会立刻被后面的人流踩踏。


一位美国人事后回忆说:一个女工怀抱著两岁的小女孩,脸上充满恐惧和忧伤,小孩的整个面孔已被炸掉,我希望,我不要像现在这样,总记得当时可怕的情景。


战斗持续到 8 月底,中国军队已经在蕰藻浜以北,长江南岸的吴淞口、宝山、月浦和杨行四点之间构筑了一个菱形防御地带,与日军展开了阵地战。


到 9 月,重镇宝山陷入危急,陈诚令 98 师派部队死守,于是,98 师 292 旅 583 团姚子青营奉命接防。不久后,随著日军天谷支队的增援到达,为了将吴淞口和狮子林之间的登陆阵地连成一片,第 3 师团主力开始发起对宝山的总攻。


9 月 5 日下午,98 师师部收到了姚子青发来的最后一封电报:敌兵舰三十余艘排列城东门江面,飞机十余架轰炸各城门,战车向我城门冲击,职决遵命死守。


次日一早,日军在装甲车的牵引下向四个城门发起冲锋,并向城内投放了硫磺弹,战至中午,城内所有的建筑基本都被摧毁,姚子青全营仅仅剩下二十余人,仍然毫不退缩,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肉搏战。



图片

战斗一直进行到 7 日清晨,姚子青已经精疲力尽,连眼睛都被凝固的鲜血和灰尘糊住而导致视野模糊,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士。


就在这时,他模糊地看到一队日本兵又摸了上来,神经立刻紧绷起来,低沉地呵令了一声,就提枪冲了上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杀,刀刃卷了,就用拳头,用牙齿继续战斗。


激战中,一枚弹片击中了姚子青的腹部,随著一阵剧痛,姚子青低头一看,发现肚子上被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肠子都流了出来,他一手捂著肚子,一手仍拿著半截刺刀,高声喊著: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再次冲向了敌人。


将士们被姚子青激励,奋战至最后,全营皆壮烈殉国,仅有事先突围出去报告战况的 9 连士兵魏建臣一人生还,成为宝山保卫战唯一幸存的历史见证人。


9 月 11 日,两个日军登陆师团的登陆点阵地已经连成一片,陈诚遂下令部队进入第一预备阵地,前线的战斗由攻势转为守势,此后,中日军队开始围绕著罗店,逐渐拉开了主力决战的态势。


5. 决战到底——最后的要塞


9 月下旬,罗店镇已经基本化为了焦土,日军攻击的重点开始指向刘行附近,中国军队利用河汉一步步地顶,防线慢慢后移。陈诚亲临刘行指挥,为持久作战,他判断要适时转移阵地,逐次抗击。


但是蒋介石却不同意,下令「死守刘行」,这时,胡宗南的第 1 军赶来上海增援,第二天就投入了刘行附近的血战,激战了一个星期,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


胡宗南苦不堪言,顾祝同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今晚派别的部队前来换防。胡宗南如释重负,这才说道还好你打电话来,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了。


胡宗南所辖的第 1 军是中央军的王牌,战斗力强悍,但身为王牌部队伤亡都如此惨烈,更别提其他部队了。


由于上海海拔较低,又是江河淤积而形成的冲击平原,难以构筑临时的防御阵地,中国的士兵全凭血肉之躯抵挡著来自地面、空中和海上的炮弹,常常整营整营地被敌人的炮火毁灭,日军巡洋舰上口径 200 多毫米的火炮一炮的威力足以覆盖大半个足球场的范围。


张发奎将军后来回忆:军车日夜不间断地宾士,把一师一师的部队送来,加入填补火线。


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回忆: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地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战斗打得惨烈,战壕被炸平了,士兵们只能用战友的尸体来构筑工事,死者的鲜血染红了军服,流满了大地……



图片

战至 9 月底,刘行阵地全毁,陈诚再一次向蒋介石报告,前线不堪再战,强调若无援军加入,就应该撤退,调整阵势。蒋介石这才勉强同意退守广福、蕰藻浜一线。


后来陈诚反思说,国军并没有集中兵力于一点进攻,平均用力,处处都想防守,结果处处薄弱,最终处处失守。


就在中日双方在上海鏖战之际,日本参谋本部通过了「临参命」第九十九号令,下令派遣第 9、第 13 和第 101 师团增援上海,至此,日军在淞沪战场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 5 个师团,近 10 万人。


由于罗店至嘉定一线久攻不下,松井石根的心情非常糟糕,在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后,他决定改变策略,开辟新的战线,沿沪太公路由北向南进行突击,在南翔和江湾镇之间实现突破,直取大场和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北岸,但是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难点,那就是蕰藻浜,这个关卡的存在让松井石根迟迟难以下决定。


9 月底,日军开始强渡蕰藻浜的计划,中国军队在沿岸驻防,战线绵延 20 公里,双方死战不休,打头阵的 101 师团几乎被打残,减员近三分之二。


渡河后,指挥官伊东政喜甚至不愿意继续进攻,称再打下去,就连军旗都无法保住了,松井石根无奈之下,只好把预备部队第 13 师团派上去,继续向大场进攻。


四十天里,日军向前推进不足五公里,这条刘行通往大场的路几乎被尸山血海填满。双方不断地投入新的战力,又快速被消耗完,消耗完后,又从后方将援军继续派来加入火线。


10 月下旬,在日军持续不断地进攻下,大场宣告失守,日军从北部和东部分两路对江湾镇和闸北发动进攻,驻扎在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即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处境中。


就在部队损失惨重,按计划一步步后撤的时候,蒋介石却又临时改变了主意。


适逢「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他对列强干预仍然抱有著希望,为了在会议上争取有利位置,他希望至少在会议召开前,中国军队能守住上海,于是命令手下各部长官,「务必要坚守 10 天至两个星期」,这种反复的军令让前线将士的士气大受打击,队伍秩序也开始出现混乱。


得到坚守命令的 88 师师长孙元良经过再三权衡,决定派一个加强营坚守苏州河北岸,率领该支部队的就是第 524 团团副谢晋元,他们的阵地就是 88 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


10 月 26 日,谢晋元临危受命,与第一营营长杨瑞符边打边撤,向四行仓库集中,到 27 日黎明前,全部 400 多人已经全部进入了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日军,他们对外号称有八百人,后来的世人就以「八百壮士」将他们载入了史册。


原本的 524 团第一营是个加强营,的确有 800 多人,但经过惨烈的蕰藻浜一战,全营都已经阵亡,此时谢晋元所率领的 400 人已经是第五批补充进来的兵员,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面对疯狂涌上来的日军,所有人心里也非常清楚,此行,有死无生。


在部队撤退后,四行仓库就成了苏州河以北唯一的国军阵地。谢晋元在进入仓库时曾对众人说: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座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棺木,只要我们还一息尚存,就要拼尽全力,勿愧对国之期待。


多年后,有人在四行仓库的墙壁上发现了当年将士们留下的一封遗书: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仁,要杀身以成仁。



图片

由于提前做好了防御工事,加上四行仓库墙体坚固,谢晋元部又配备了德式装备,战斗力较强,面对数万日军仍然打得有来有回,因为仓库毗邻外国租界,日军不敢大范围轰炸,只能用步兵进行地面进攻,火力优势无法有效发挥,竟然一时拿这「八百壮士」毫无办法。


经过四天激战后,谢晋元率部击毙日军 200 多人,击伤无数而自己伤亡三十余人,不但掩护了大部队西撤,更赢得了列强的钦佩和敬仰,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度空前高涨。


在阻击四天后,谢晋元再三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无奈之下只好撤退,进入租界内躲避。


可令人愤怒的是,进入英租界躲避的「八百壮士」却被英军背叛,英国人碍于日本人的威胁,将他们羁押在了位于胶州路的「孤军营」,并最终造成了谢晋元惨死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叛徒刀下,其他将士们也沦为日军苦役,客死他乡。


11 月 5 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的第 10 军在柳川平助的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


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驻防在此处的三个师抽调出了两个师驰援北方,留守此处的部队连一个师地兵力都不到,一经接触就溃不成军,日军成功登陆,向国军部队的后背直插而去。


得知消息后,蒋介石急忙电令陈诚做出应变处置,陈诚也是急得焦头烂额,只能先拿右翼的东北军吴克仁第 67 军增援松江,阻止日军攻势。


但下辖 3 个师团、一个旅团的日军第 10 军足足有 12 万兵力之巨,67 军顽强防守到 11 月 8 日夜,终宣告失守,日军分三路攻入松江,67 军全军覆没,包括中将军长的吴克仁将军也在此役中壮烈殉国,成为淞沪会战中阵亡的最高军衔将领。


当晚,无奈之下的蒋介石最终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所有部队撤出上海的战斗,分两路退往南京、苏州,但由于命令仓促,加上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大撤退最终变成了大溃败,无数部队挤在公路上,被日军飞机狂轰乱炸,导致撤退中的伤亡甚至占到了战役总伤亡的三分之一还多。


自 9 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等地。11 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在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任务的国军部队奉令撤出阵地。


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淞沪会战最终以国军惨败、日军惨胜而终结。


此次战役中方共投入了 80 余万部队,日方则投入了 29 万部队,但实际上因为运输困难,许多部队在动员令下达后并没有及时赶到战场,真实参与战斗的国军远没有 80 万那么多。事后中方统计的伤亡是 30 余万,而日方则宣称自己的伤亡是大约 4 万人。


淞沪会战的结局可以说是出乎了双方的预料,蒋介石原本是打算打一场「假仗」,争取国际调停来换取和平,其次则是减轻华北的压力,而日军却没有料到会在淞沪战场遭到国军如此顽强的阻击,巨大的伤亡甚至让许多日军军官都难以接受。



图片

如果没有这几次顽强阻击,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将势不可挡,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淞沪会战结束后,近在咫尺的南京也朝不保夕。


11 月 20 日,国民政府命令移都重庆。


12 月 7 日,在日军的炮火紧逼下,蒋介石离开了南京。


12 月 13 日,日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当晚,日本军官在国民政府中央大礼堂举行庆祝晚宴。消息传回日本东京,国民举国欢庆,连夜举行了庆祝大游行。


而同时的南京,无辜的中国国民正在被日军当成娱乐活动肆意屠杀、凌辱,六朝古都一片废墟。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1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战争的细节:历史上的残酷瞬间

惊蛰 文学编辑

¥19.9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8-2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米迦勒米迦勒天使长

其他不说,日寇对华界民用设施最,民居和各类政府机关是有计划的加以摧毁,但是面对列强的区域是有计划的加以保全,调研中上海英美烟草公司老职工回忆,日本飞机投掷炸弹将该厂周边居住去全部摧毁,但唯独悬挂美国国旗的工厂没有遭到轰炸,甚至弹片都没有落到厂里去,通行的一小孩,就是平时很哈日的那种,喜欢不良动漫的那种就嘀咕到真的假的,老职工大发雷霆说,我还要编故事被侬听啊,啊,我全身就一身衣裳出来逃难了,那啥学堂额?走走走!结果我们只能赶紧赔不是!

在一些历史书籍上谈到上海租界的繁华也是由于华界上大批商埠被摧毁后,大批工商业者不得已转入租界继续经营,所以租界开始逐步繁华,本来租界只是鸦片贩子,投机商,流亡人士的聚集地。

当然也要感谢工部局和工程局的存在,日寇在国际监督下不能不敢大开杀戒,但是已经被西方指责为肆意攻击民用目标。

但是下面此人对中国抗战的污蔑到了空前程度!

咸豆腐脑宣称

淞沪会战开始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2700多人,之后紧急从日本商团侨民中武装了数百人,合计也不超过4000人,而国民党军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锐,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和炮兵第14团(都装备有莱茵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和空军助战……结果……国军德械精锐部队非但没按照预期吃掉日军这数千兵力,反而被日军几千马鹿和几百武装侨民拖到大本营增兵,最后被打的陆军精锐尽丧,珍贵的莱茵重炮还被日军缴获拿回去拆解用于研制两百毫米臼炮了…淞沪会战国军这不能叫「惨烈」……这叫被打的真的惨……

对于某某我没有成见,但他对中国抗战圣地上海有明显的贬低之意,他没有来过实地所以不知道当时日寇环形防线和日本军舰火炮的威力。完全是不懂装懂,拚命在贬低中国抗战,叫嚣日本强大,其内心可见一斑。

其他不说,日寇对华界民用设施最,民居和各类政府机关是有计划的加以摧毁,但是面对列强的区域是有计划的加以保全,调研中上海英美烟草公司老职工回忆,日本飞机投掷炸弹将该厂周边居住去全部摧毁,但唯独悬挂美国国旗的工厂没有遭到轰炸,甚至弹片都没有落到厂里去,通行的一小孩,就是平时很哈日的那种,喜欢不良动漫的那种就嘀咕到真的假的,老职工大发雷霆说,我还要编故事被侬听啊,啊,我全身就一身衣裳出来逃难了,那啥学堂额?走走走!结果我们只能赶紧赔不是!

在一些历史书籍上谈到上海租界的繁华也是由于华界上大批商埠被摧毁后,大批工商业者不得已转入租界继续经营,所以租界开始逐步繁华,本来租界只是鸦片贩子,投机商,流亡人士的聚集地。

当然也要感谢工部局和工程局的存在,日寇在国际监督下不能不敢大开杀戒,但是已经被西方指责为肆意攻击民用目标。

但是下面此人对中国抗战的污蔑到了空前程度!

咸豆腐脑宣称

淞沪会战开始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2700多人,之后紧急从日本商团侨民中武装了数百人,合计也不超过4000人,而国民党军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锐,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和炮兵第14团(都装备有莱茵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和空军助战……结果……国军德械精锐部队非但没按照预期吃掉日军这数千兵力,反而被日军几千马鹿和几百武装侨民拖到大本营增兵,最后被打的陆军精锐尽丧,珍贵的莱茵重炮还被日军缴获拿回去拆解用于研制两百毫米臼炮了…淞沪会战国军这不能叫「惨烈」……这叫被打的真的惨……

对于某某我没有成见,但他对中国抗战圣地上海有明显的贬低之意,他没有来过实地所以不知道当时日寇环形防线和日本军舰火炮的威力。完全是不懂装懂,拚命在贬低中国抗战,叫嚣日本强大,其内心可见一斑。

路过

很严重吧,国军损员几乎三十万,日军几乎十万,平民伤亡不计其数,根本没被统计过...淞沪平民伤亡少的话数万,多的话可能十万,但是却老是在历史上被忽略。

上海变成一片废墟,战火沿著长江蔓延向南京,一路上变为焦土。

在战术战略而言,国民政府确实很大程度在战略上成功了

淞沪会战吸引了二三十万日军冲入长江,并且直至南京之战,又耗尽了日军的弹药库存,创伤日甲种师团的兵力。在1937年,日军补充役人数22万。

日军必须要花时间整修,让国军有六个月时间筹备长江防御。

后续的武汉会战,国军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还有人说,淞沪【暴露在日军舰炮之下,丧失制海权,无数官兵像靶子一样被轰死】

这句话是错误的,当时国军的主要阵地都是在远离海岸的地方,军舰的火炮无法准确瞄准。

国军主要的威胁来自日军轰炸机,但是飞机需要飞机场,而上海就拥有飞机场,这也是日军的打上海的主要战斗目标。

一旦国军放弃了上海,就放弃了飞机场,就让日军的轰炸机有基地,能更强地杀伤国军

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之后,对龙华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主要为满足日军的战斗机停机需要,虹桥机场扩建占地面积达2513余亩也

舰炮的射程不过20公里,轰炸机却可以飞行200公里以外,并且飞机能近距离射击。

历史上的日军拥有了机场,能把空中轰炸威力提高三五倍以上。

以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的城市轰炸记录看来,淞沪会战,日军作战飞机共有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南京共遭到空袭118次、投弹达1357枚、市民死亡430人、重伤528人,房屋全毁24所、1607间。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德川好敏中将任司令的航空兵团,辖第一、第三、第四飞行团及直属部队、地勤部队,配备各型飞机500架。直到1938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撤离武汉,日军共入侵武汉61次,出动飞机964架次,投弹4500多枚,炸死百姓4000多人,炸伤5000多人,炸毁房屋4900多栋。

日军利用上海,空中力量大增,巡逻南京四周的大平原,把所有的交通路线炸烂,国军各种枪炮弹药补给也会损消耗加剧,国军的防守能力也被削弱更低了。

简而言之,放弃上海,不会保护国军,反而还会陷害国军。


日军伤亡接近十万人 相当于八个野战师团的兵力 之后日军为报复这一损失 才有了南京大屠杀


说好听点是初中生和城管打架,说难听点就是小学生被成年人圈起来打。亏了日本的海陆空三军高层不和加上战术保守。假如是我国开国第一大将粟大将指挥,国军70万人都可能被全歼。


打的民国特等军阀常凯申连自己的核心地盘都丢了。

打的民国当时最顶尖的部队德械师一蹶不振。

打的民国其他军阀来支援的部队一天报废一个师。

打的民国后来连自己的首都都丢了。

就是这么惨烈。


号称善战的桂系部队上去一天就垮了。具体可参考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或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是直接暴露在日本海空优势下的,日军兵力20万,国军兵力70万,战场多惨烈呢?

国军一个团,打三次冲锋就拼光了。

国军一个旅每天要承受1000人的伤亡。

谢晋元所在的88师补员过5次。

孙元良回忆,一支部队快到前线,就在村子里生火做饭,结果引来日军轰炸机,扫射轰炸,这支部队还没上前线就又拉回去整训了。

撤退的时候更是混乱,当时中国唯一一个重炮营,居然踩到了友军为了甩开日军追击布置的地雷上。

1937年9月1日,日军向宝山吴淞炮台冲击的瞬间
1937年9月10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观察日本航空兵轰炸国军阵地
1937年上海闸北,戴著防毒面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1937年10月27日,闸北,手持军刀捕杀零星中国士兵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1937年10月31日,准备突击的日军

关于淞沪会战以及四行仓库保卫战,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x-XL1lUT5IjMlxVlM49KWA?

mp.weixin.qq.com


借某个答主的地图一用,这种突出部的三角地带,日本马鹿可以借用海军优势可以随时从两侧登陆绕后包抄,没打成歼灭战已经是天佑中华了,比起这个结果其他的都不能算惨烈!


3个最精锐的德械师3万多人100个小时就死伤殆尽,就这么惨


南市难民区国际战争中难民工作的典范

南市难民区是「八一三」战争后期,在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发起下,专以收容、安置中国难民的特定区域。

这种在战争中设立非战区收容战争难民的模式,不但成为日后中国抗战期间被反复援引和复制的救援范例,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人道法的订立。

1949年国际社会修订《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其中第四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即引用了南市难民区作为参考案例。

南市难民区的最初发起人为饶家驹神父。

饶家驹(RobertJacquinotdeBesange,S.J.1878-1946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1878年出生在法国洛林地区,1913年前往中国传教,在上海虹日耶稣圣心堂服务周围的葡萄牙籍教徒,并担任公共租界万国商团的随军神父。

早年在化学实验中他的右臂被炸伤锯掉,因而人称「独臂神父」。

多年来饶氏一直致力于中国的慈善事业,足迹遍及苏、皖、豫、冀、黔、鄂、浙等多省,并数次参与到上海的救济活动,因而成为上海的明星人物。

在「一·二八」战事中,他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成功使交战的中日军队停火4小时,出入战区拯救平民伤兵。

1936年长江水灾,他又任救灾委员会主席。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饶家驹亦再次挺身而出,其公正高效、乐于慈善的形象为各界公认。

针对中日战局的扩大,饶家驹建议设立难民安全区,即「在战区划出一部分区域,为战区难民居住之处,交战双方确保其安全」。

这一设想一经提出立刻获得上海各慈善团体的支持与租界的欢迎,这是由于当时南市地区的难民问题己格外严峻。

11月初,在日军进攻的不断升级下,难民更急邃增加,如前所述,在难民潮的冲击下,粮食、衣物、燃料短缺及治安、疫病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和严重影响了两租界的基本环境,为维持「安宁与秩序」,两租界不得不相继宣布戒严,这样大批难民被挡在界外,就困在与法租界毗邻的南市。

南市既属于中国管辖地界,且上海只剩南市战区,「日本军队不攻破这条防线,中国军队有可能逃向南市;如果日本军队继续追击的话,就会发生城市巷战,拥有二十多万(包括难民)中国人的南市,将面临灭顶之灾」;与此同时,南市不少居民己避入租界,留出许多空房,还有大批公共场所,除「庙宇、学校、教堂、茶馆等场所外,最多的要算各业同业公会的公所,约有三十多个,大小虽然不同,但均可作收容难民之用」,全部开放「收容十万人决不成问题」,这一特点为安全区的筹划提供了可能。

于是,饶氏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身份,代表英、法、美各国驻沪领事和各慈善团体,在中日间斡旋,奔波活动月经半月,分别与上海市长俞鸿钧、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订下一系列非正式、不成协议的「协议」。

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设南市难民区的建议,6日日本方面也表示同意。

南市难民区最后确定的区域为旧城乡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南至方洪路(今方洪中路),东、西、北至民国路(今人民路),呈半圆形。对于该区域的权属,中日双方皆主张属己方,南市难民区管理委员会发表声明,称:「难民区设立之提议,纯出于人道动机,决不损害中国主权」,不过,随著战事的结局必然导致权属转换,但属难民救济性质则无疑。

安全区的构想之所以能变为实现乃至成功运作,归根结底缘于近代上海的特殊性或者说是各国势力平衡的结果。

设立难民区首先最符合租界的利益诉求,即为其增加一个缓冲地带,免受战争波及,维护在华的各项利益,且迫于道义压力,自然极表赞成。

而救济难民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中方又在战事上大势己去,只要难民区的主权归属不变,也没有理由反对。

日方的态度最为关键,其对华策略的总原则无非一切以对华战争胜利为前提,因此必然要顾忌英、美、法等第三国在上海的势力和影响,没有必要在难民问题上得罪列强,发生纠纷。

此外,多次反人道的军事行动使国际舆论对日极为不利,为了重塑人道主义形象,因此「陆军最高司令官松井及海军最高司令官长谷川从一开始就表示非常善意的态度,承认了这个设想」,「在此期间,松井军司令官给委员会捐赠了一万元,以资助他们的工作(长谷川司令长官也赠送了相同的金额)」,「广田外务大臣于12月8日给贾基诺神父写信,表达日本国民对这一人道事业的赞美及敬意,并预祝其成功」。

11月9日,「饶家驹计划」开始正式运行,难民区内均悬挂中国红十字会及上海国际委员会旗帜,以资识别。成立的第一天即收容2万余人,之后,各收容点人数不断增加。

到11月28日,区内大小118个收容所,共收容难民8.8万,要求粮食救济的,己登记3.8万人,未登记6万人,露宿街头者仍约有3000人。

之后卧在民国路的难民也陆续被劝导入难民区,区内难民数超过10万。

为便于管理,难民区分为9个分区。

第1区为丹凤楼东、福佑路南、民国路西、方洪路北;

第2区为安仁街东、民国路南、丹凤路西、梧桐路北;

第3区为障川路(今丽水路)、旧校场路东、民国路南、安仁街西、方洪路北;

第4区为潘家街、候家洪(今侯家路)东、民国路南、障川路、旧校场路西、方洪路北;

第5区晏海路(今河南南路)东、民国路南、侯家洪西、方洪路北;

第6区狮子街、旧仓街东、民国路南、沿海路西、方洪路北;

第7区为露香园路东、民国路南、狮子街西、方洪路北;

第8区为青莲街东、民国路南、路香园路西、方洪路北;

第9区为民国路东、南,青莲街西、方洪路北。

每区各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文书、训导、给养、庶务、卫生、清洁、登记、调查、医务各组。难民区的实际管理者是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全由外籍人构成,主席饶家驹,委员有工部局博兰德、公董局雅斯帕尔、安得列、柏韵士、麦克诺登、白蒲等。

委员会受上海国际红十字会领导监督。

区内具体的管理与给养工作则为上海各有关慈善团体协同参与,如清运区内垃圾堆积、粪便等卫生工作,由中国济生会、中国红十字会担任;

医药治疗,由中国红十字会及中华医学会主持办理,先后开设有难民医院、产科医院,并在收容所内设立10余个门诊所;

掩埋尸体,由普善山庄负责;

难童收养由中华慈幼协会办理;

区内秩序,由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派外籍警士维持,还设草绳工场和板刷作坊,等等,兹不列举。

难民区的经费主要靠社会捐助及慈善奖券的收入,这些款项直接汇给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由红十字会调拨使用。

难民区的生活条件是较为艰苦的。

据记载,区内一间9平方米的斗室要容纳八、九个人,一室之中至少有几个人是生病的。

吃饭问题上,初期每日上午9时和下午2时发放两次粥,之后改发大米,每日每人一罐(约合6市两),由难民自行烧煮,同时每人每月发生活费1.95元。

之后物价上涨,每月发10元左右。而因界门紧闭,粮食无法输送、水源又断告竭,困顿情形下,饶家驹遂向法当局极力疏通,始允开放老北门铁门一扇,便利运输给养,并从法租界临时向新开河、老北门、方洪路接进3只大号水龙头,临时供应饮水,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到了后期,日本占领上海,开始实行经济封锁,给养变得困难,每日每人日粮标准不断降低,自1939年9月13日起,由6两减为3两,10月1日起居民停发日粮。

尽管难民生活十分艰苦,区内人员拥挤、环境恶劣,卫生、治安情况均不佳,但尚能使给养「源源接济,尚无中断之虞」。

难民区先后共设收容所130多个,最多时接收难民达10万余人,战争时期,能长时间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命实属不易。

1940年随著日伪势力侵入,6月30日南市难民区停止活动。

但难民区的成功办理解决了当时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并且从筹建到运行,既有沪上中西方各国慈善人士的努力与各慈善团体的支持,也有国际上的慷慨捐助,甚至包括日本方面,主要是日高参事与松本重治的协助,始终体现著国际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更作为实践人道主义的典范而载入史册。


请大家多多点赞!


1937卢沟桥抗战,蒋介石及其幕僚深知日本企图。

所以主动在上海开战。这是无数中国政治家/军事家那十年苦苦思索的破局。

事实也证明了中国政府的眼光高于日本参谋本部。

至于淞沪会战,肯定是打不赢的。

首先,日本海军陆战队一周内增加一倍。火力强大,防守有余。

陆军反应迅速,及时参战。

国军的添油战术固然惨烈。不过满眼全是步兵团的国军,哪里能够料到日军的强大。

时代变了,陆军之神是火炮。

现代化训练和装备优势完全可以抵消人数优势。


国民党一个团上去几小时报效的水平,是真的报效,一个团就剩百八十人那种。

军官伤亡也很惨重。

这一仗国军将士打的顽强,但是战术呆板,战略低能,缺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如果国民党有TG的学习适应能力,这一仗伤亡不会这么大。

国民党照搬欧美军事经验,不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是造成国民党军队抗战血气有余,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他们没有毛泽东思想,没学过《实践论》《矛盾论》,没有《论持久战》高度的战略思维,缺少更高级别的哲学指导。

或者也可以说,他们缺少一个毛泽东。


淞沪会战开始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2700多人,之后紧急从日本商团侨民中武装了数百人,合计也不超过4000人,而国民党军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锐,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和炮兵第14团(都装备有莱茵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和空军助战……结果……国军德械精锐部队非但没按照预期吃掉日军这数千兵力,反而被日军几千马鹿和几百武装侨民拖到大本营增兵,最后被打的陆军精锐尽丧,珍贵的莱茵重炮还被日军缴获拿回去拆解用于研制两百毫米臼炮了……

淞沪会战国军这不能叫打的「惨烈」……这叫被打的真惨……


中国战场是个火力极为孱弱只能堆人头的战场,即便是拥有火力优势的日军在淞沪会战中也仅仅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所以淞沪会战放眼二战真不算什么大阵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