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学是不是衰落了呢


先回答问题,有读者。至少有我(95后)吧,还有所有学习文学史的学生。

作为文学流派,确实已经衰落。影视化又极少,似乎越来越不为大众记得。

但这些作家和作品,总会被中国文学记得。在我看来,这两个流派是新中国最早出现的真正写实写史的作家群体。

虽然,这个群体其实很单薄。只有几位作家——每一位都掷地有声。

谈谈我和赵树理孙犁们的故事吧。

我承认日本文化对我的输出比较成功。比如我算是柯南铁粉,川端康成东野圭吾渡边淳一作品也读过大半,樱花茶道俳句让我对日本算是文化认同。

但我依然是个历史观比较正的人。

对那段历史,我们国家对人们的文化输出也是非常用力和投入的。除了历史课,就是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但对我输出最成功的也只有《闪闪红星》(毕竟人生正式看的第一部电影),《暗算》(很好的谍战剧),和《胭脂》(不算高水准,但在近年还算良心和客观)这样寥寥几部。

然而有一批文学作品,对我的历史观塑造很重要。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比较正的理解和认同。

七八岁的时候,苦于没有新的儿童文学(闲)书看,我经常在书柜里翻找可以读的书。于是我意外发现了不少好东西,包括我爸的当年的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我当时先翻出了下册,第一篇就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标题听起来很有趣,支持我磕磕碰碰读完了。作为城市的小孩,我几乎第一次感受了那段历史,在一个截然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民的生活。多年后的语文选读课本里,我毫无障碍的重读这篇经典的短篇,还能感受多年前翻著泛黄老书时内心的触动和成长。

孙犁的作品对我冲击更大于赵树理。因为他的作品几乎是直面战争的。最初读他的作品时,还不清楚「淀」念ding还是dian,最近读他的时候,我已是身在异国为异客。

孙犁的小说对我的感染和冲击,远超过任何历史课。因为真实性,也因为文学性。因为诗性,也因为血性。这些文字政治性是弱的,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写的是人性美。这一点同样适用在同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的另一篇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这是一篇看哭了小学生的文章啊。

我认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最可贵不是多么独树一帜的文学手法,而是以最淳朴的作家心描写那段颠沛流离的历史里最真切的军民心。莫言说过,「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无论见过路过国外唐人街上种种奇怪的组织和宣传,无论人海中对历史或夸张或掩盖或扭曲的或淡忘的处理,无论还有多少人只是山药蛋是土豆而荷花淀在白洋淀纪事里,我会是他们忠实的读者。


最近买了一套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以为那种为了时代因为不懂事儿而写的东西不看也罢,倒是老了以后看清楚某D面目后写的更真实,更有力量。这样的文不会大火,但是会流传下去的吧。
为了论文 更为了不能遗忘的历史


学生型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孙犁那段写水生妻子编苇席的文字还是不错啊。我觉得这两个派别还可以啦。孙犁建国后还有《铁木前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