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論刪了加拉黑。

首先,他回答中關於國軍傷亡近70萬的數據,並沒有相關史料數據支撐,完全是異想天開自己騙自己。(國軍一共就投入了70萬,難道全死光了?)我看過的數據中最多的國軍傷亡30萬,一般認為國軍傷亡在20萬左右。

其次,他認為不應該在上海打而應該把部隊保存到華中與敵決戰,這個觀點是極其錯誤的,自己開了上帝視角不說,請問,不打淞滬會戰,日軍主力怎麼可能乖乖跑來上海順著你的想法沿長江攻到武漢?他們早就在華北平原長驅直入由北往南打到武漢,並繼而佔領湖南四川等大後方,中國能不能挺到相持階段都難說。

最後,如果有不同意見不妨好好交流,取長補短何不樂哉,罵你一句然後把你拉黑這操作,只能說明你素質不好。


實名反@籽暇 的答案。

數字和觀點都有問題,建議多讀書。

關於淞滬會戰(813)知乎上有很多問題問,自己逐個看一下也不會有如此離譜的想法。

就傷亡數字而言整個淞滬會戰期間(37年8月至11月)中日雙方的戰損比在2:1~3:1之間。比較數字基於a、日方以《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戰史》數據戰死1.9萬人,戰傷7.8萬人,合計傷亡9.7萬人;b中方以《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數據傷亡25萬人。這個交換比在整個抗戰期間應該說是不錯的。

至於所謂損失70萬,整個淞滬和70萬這個數字有關聯的是淞滬期間國府共從全國調集75個師,近70萬人。但淞滬一戰並沒有全部損失。比較慘的也就是南京保衛戰,表面損失了13個師及其他要塞部隊,但實質上大多是淞滬會戰撤下比較早的幾個調整師(36 51 58 87 88 教導總隊)、地方部隊(159,160),只有徐源泉的2軍團兩個師(41 48)算足額師。


1


1937 年 8 月 9 日傍晚,大山勇夫有點煩躁。


身為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海軍中尉,大山勇夫認為眼前阻擋他的中國士兵很無理——他們攔住了他和他手下的一等兵齋藤與藏,不准他們進入上海虹橋機場。


對方說,這是中國的軍事重地,不能進入。


以大山勇夫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軍隊在上海——這座屬於中國的城市——做得已經有點過分了。


按照 1932 年「一·二八事變」之後的《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是無權在上海駐紮正規軍的,只能部署「保安團」。但這幾個月來的種種跡象表明,蔣介石政府正在運用各種手段增強在上海的軍事力量,包括在各個重要建築和街口修築工事。據可靠情報,他們甚至已經讓中央軍的正規部隊換上駐上海保安部隊的服裝,分批滲透進來。

大山勇夫

大山勇夫


這也是大山勇夫帶著手下來到虹橋機場的目的:和之前的多起偵查一樣,他們需要知道中國軍隊到底打算幹什麼。儘管日本方面利用《淞滬停戰協定》獲得的談判優勢不停在上海增強軍事力量,也有在上海打一場的準備,但是,中國政府如果也想這麼做,無疑是不被允許的!


想到中國人居然還敢暗暗打大日本帝國的算盤,大山勇夫的鬥志不禁燃燒了起來。他讓齋藤踩下汽車的油門,準備硬闖進去,探個究竟。在這次硬闖中,雙方起了衝突,最終二人被中國士兵擊斃。


打死他們的,確實不是保安團的普通中國警察,而是隸屬於中國正規軍第二師獨立旅的士兵。他們早就受夠了日本人在上海橫衝直撞、囂張跋扈的氣焰,今天終於等到了機會。


大山勇夫沒有猜錯:中國軍隊的正規軍已經進駐了上海。


一場中日雙方其實都有預謀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據後來披露的大山勇夫的日記,其實他去虹橋機場前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知道這是一次挑釁,而目的是為日軍增加藉口。

2

1937 年 8 月 12 日清晨,張治中一臉凝重地抵達上海南翔。


作為京滬警備司令,他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抵達上海,並不是來處理日本海軍大尉(8 月 9 日當天,大山勇夫死後,日本內閣就追他為大尉)大山勇夫被中國守軍擊斃一事的——儘管這件事立刻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日本總領事岡本季正在第一時間就會見上海市長俞鴻鈞,向中國表達了日本「舉國震驚」的態度,並要求中國軍隊立刻拆除在上海的一切軍事工事,撤出一切軍隊。


而讓日本人震驚的是,之前一直打太極但至少態度謙遜的中國人,這次卻非常強硬——俞鴻鈞表示是日本人擅闖中國軍事禁區,並打死中國軍人在先,所以拒絕日本一切要求。

上海政府態度的強硬,與張治中抵達上海大有關係。


因為就在抵達上海的這一天,張治中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頭銜: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而第九集團軍的使命,就是圍攻在上海的日軍。


蔣介石對張治中說的原話就是:「把在上海的日軍,趕到黃浦江裏去!」


這讓張治中感到非常興奮——在上海與日本人大打一仗,一直是他主張的。


與張治中主張一致的,還有當時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軍令部作戰組組長劉斐、武昌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陳誠等一批在蔣介石身邊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觀點概括起來就是:


第一,從戰略上講,由於日軍無論裝備還是軍官士兵素質,均遠勝中國,如果放到華北平原進行大決戰,中國軍隊的主力肯定會被具有機械化優勢的日軍輾軋,屆時再敗退到東南沿海,大勢已去;


第二,從外交上講,上海是當時遠東第一大城市,歐美列強在上海的利益盤根錯節,如果在上海開闢一個「第二戰場」,日軍肯定投鼠忌器,且列強很可能幹預戰爭;


張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曾出任第五軍軍長與日軍作戰,一直反對內戰,希望共同抗日。一直為蔣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為國民黨談判首席代表與中共談判失敗後,接受周恩來勸告留在了北平。電影《開國大典》中蔣介石那句著名的臺詞——「文白無能,喪權辱國」,說的就是他
張治中,字文白。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曾出任第五軍軍長與日軍作戰,一直反對內戰,希望共同抗日。一直為蔣介石信任,直到 1949 年作為國民黨談判首席代表與中共談判失敗後,接受周恩來勸告留在了北平。電影《開國大典》中蔣介石那句著名的臺詞——「文白無能,喪權辱國」,說的就是他

第三,從戰術上講,上海高樓眾多,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和日軍打巷戰,對方的重武器優勢就很難發揮。就算我方撤退,日軍面臨的也是江南的水網地形,機械部隊很難長驅直入;

第四,從地形上講,一旦上海開戰,將把日本「從北向南」的攻擊引入「從東向西」的「仰攻」路線中(中國地形西高東低),這樣就算中國一路退守,西南還有大後方。


讓這批人感到寬慰的是,蔣介石最終也認同了這種觀點。


為此,張治中其實一直在抽調自己能指揮的正規軍,填充到上海的「保安團」中——在虹橋機場擊斃大山勇夫的正規軍,就是張治中調動的。


不過,日本人在大山勇夫被擊斃之後,很快也嗅到了戰爭即將爆發的味道,立刻命令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


日本海軍則調動「龍驤」號和「鳳翔」號兩艘航母,外加原本對蘇聯實施警戒任務的「加賀」號,逼近離上海 130 多公里處的馬鞍羣島。在上海的原有日軍,再加上第三艦隊機動部隊 2400 人,一共達到了 4000 多人。


按照張治中的估計,如果要全殲在上海的日軍,那麼只憑他能指揮的幾個師是遠遠不夠的。


這一切,就取決於蔣介石到底有多想打這一仗。

3

1937 年 8 月 13 日中午,孫元良下令,先頭部隊彙報抵達位置。


孫元良,黃埔一期畢業,中央軍第八十八師師長,在 8 月 12 日率全師搭乘火車抵達上海。他心裡知道,如果哪場戰爭蔣介石一上來就要調用他這支部隊,那說明校長一定是下了大決心了。


因為他的部隊不是一般的部隊,也不是一般的中央軍,而是中央軍王牌中的王牌。

孫元良。後來他的兒子當了演員,叫秦漢

孫元良。後來他的兒子當了演員,叫秦漢


在日軍全面侵華之前,蔣介石的算盤是藉助德國軍事顧問,幫助中國訓練 60 支德式步兵師。但時間緊迫,到盧溝橋槍聲響起時,只訓練出了 20 個師。


而在這 20 個師中,由原中央警衛第一師改建的第八十七師、中央警衛第二師改建的第八十八師,以及在這兩個師補充旅基礎上建立的第三十六師,德國化最徹底。


以孫元良的第八十八師為例,師以下轄兩個旅,旅下轄兩個團,團以下的營、連、排、班均為三建制。團一級有自己的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通信連,一個特務連,一個機炮連(6 挺重機槍和兩門迫擊炮),而師一級更是擁有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營、衛生隊。全師配德式鋼盔,絕大多數配純德式毛瑟步槍,輕機槍用的是捷克造,重機槍是二四式仿馬克沁水冷機槍。這些配置和裝備,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已是頂配。


中央軍的德械師
中央軍的德械師

如今,為了在上海大幹一場,蔣介石上手就甩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一方面是體現對這場戰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向全國的各路軍閥顯示了自己的誠意:你們看,我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出來了,諸君看著辦。


就這樣,在 8 月 12 日前後,從蘇州、無錫到上海的公路上,全都是載滿士兵的卡車,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車也停止了客運,被闢為運兵的專列。


8 月 12 日那天的清晨,上海市民從睡夢中醒來,忽然發現窗外的馬路上,全都是全副武裝的中國士兵——從 1932 年之後,上海市民就再也沒有在自己的城市看到過自己的正規軍了。


一時之間,街頭巷尾的老百姓都懷著興奮的心情在傳播這樣一條信息:終於要打小鬼子了!


自從 1931 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人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而等待變成現實的那一根導火索,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下午 3 點終於被點燃。


孫元良在 8 月 13 日得到的彙報是:五二三團一營營長易瑾,率全營進駐了 1932 年《淞滬停戰協定》規定的中日停火線:八字橋。


隨後,易瑾就發現了迎面撲來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第三大隊。


雙方軍隊迎面撞了個正著,幾乎都沒有猶豫,同時開火。


按照張治中原定的計劃,全面總攻其實應該是在 8 月 14 日,但因為這次遭遇戰,歷史就被定格在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


張治中在這一天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此日吾民族已臨最後關頭,此日吾人亦陷於生死線上。」

4

1937 年 8 月 14 日下午,高志航聽到筧橋機場拉響了防空警報。


高志航,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防空警報拉響的時候,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中隊的 9 架飛機剛剛降落,而第二十二中隊和第二十三中隊正準備降落(關於中國抗戰期間空軍的故事,參看《歷史的溫度 1》中收錄的《抗戰期間的中國空中經營》)。


防空警報拉響的原因,是筧橋機場上空出現了 9 架日本「九六式轟炸機」——它們是來報復的。


8 月 13 日,國民黨軍八十八師五二三團一營在八字橋的遭遇戰中與日軍交上了火,但陸上戰鬥還沒全面打響。

所以,淞滬會戰先正式開打的,其實是中日兩國的空軍。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溫度:大變局下的生與死

饅頭大師 復旦新聞學碩士

¥13.99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7-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知乎用戶知乎用戶

我外公參加過淞滬,而且是在最慘烈的血肉磨坊羅店,頂到一線一個小時不到,他所在的一個團戰鬥兵員就剩下19個人下來了,都是輕傷,因為重傷已經送不下來了

他是後勤軍需官僥倖逃過,手下10幾個人,有8-9個吧運輸物資跟隨部隊一起上去,一個也沒下來,更加可悲可怕的是,一個團跨下來根本沒和鬼子對上,全跨在鬼子的炮兵上

他認識的幾個其他團的人,此戰過後,全部不在了,他生前說的,很多單位都是整建制被打掉的


我外公參加過淞滬,而且是在最慘烈的血肉磨坊羅店,頂到一線一個小時不到,他所在的一個團戰鬥兵員就剩下19個人下來了,都是輕傷,因為重傷已經送不下來了

他是後勤軍需官僥倖逃過,手下10幾個人,有8-9個吧運輸物資跟隨部隊一起上去,一個也沒下來,更加可悲可怕的是,一個團跨下來根本沒和鬼子對上,全跨在鬼子的炮兵上

他認識的幾個其他團的人,此戰過後,全部不在了,他生前說的,很多單位都是整建制被打掉的


這仗必須打,光頭說要抗戰就要行動,不然大家憑什麼聽他的,也正是讓全國看到了他的決心,才開始聽他的。打這麼慘是他的責任

淞滬會戰國軍投入總人數70萬左右,殉國戰亡33萬左右,日軍現在的資料查的是投入30萬左右,死了4萬左右,不過日本人戰報習慣性縮水,以後不知道會不會出現新的資料。

如著名的崑崙關戰役。

實時,日軍第5師團的第21聯隊、第42聯隊遭到第5軍的猛烈之圍攻傷亡巨大,中隊長、小隊長接連倒下,就連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都被第5軍給擊斃。但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日軍第5師團損失數字只有,戰死軍官18人、士兵358人、戰傷軍官27人、戰傷士兵728人。

但是按照《步兵第四十二聯隊史》記載,當時第9旅團長及川源少將向第5師團長中村均中將發送的電報寫道,崑崙關、九塘一帶的3000餘人傷兵全部收容在第42聯隊陣地內。這比日軍戰史給出的負傷人員整整多出2000多人。

日軍之所以謊報傷亡,主要是第5師團是日本陸軍王牌中的王牌,其管轄的第11聯隊號稱全日軍步兵聯隊中的戰鬥力最強的。戰鬥力如此之強的師團,遭到中國軍隊圍殲,少將旅團長陣亡,部隊傷亡慘重,一旦被軍內、國內民眾知道會打擊軍中的士氣。因此,日軍給上面上報的損失盡量降低。

在日後的作戰中,日軍依然在傷亡數據這方面造假。比如1943年11月份的常德會戰,《戰史叢書·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國派遣軍》記載:「日軍戰死1274人、負傷2977人,合計4251人。」

常德會戰是12月26日結束,也就是說整個數據沒有統計後18天日軍的損失。就算不加入後18天的日軍損失,日本《戰史叢書》給出的數據也實在太低了。

按照《步兵第六聯隊歷史追錄》、《步兵第一百二十聯隊史》記載,主攻常德城的不少中隊傷亡殆盡,有的中隊不算負傷者僅剩2人,有的中隊僅剩十來人;基本上每個中隊都死傷130~150來人。第120聯隊第3大隊由於傷亡人員龐大,會戰末期直接縮編成一個中隊。

按照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的日記記載,當時參戰日軍減員約1萬餘人。損失數是日軍戰史的兩倍以上。

日軍中下層軍官和軍部喜歡縮小損失數字,主要是因為顧及陸軍顏面,鼓吹皇軍英勇神武。加上一些會戰、戰役日軍損失實在巨大,日軍直接造假的傷亡數字,以此掩蓋日軍損失慘重的真相。


淞滬會戰起止時間為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也就是大概3個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國軍算三十萬整,平均到這三個月,92天,也就是每日傷亡3261人。如果加上日軍傷亡(按4.5萬算),平均每日傷亡3750人。

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起止時間為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雙方損失1979619人。其中蘇聯共1129619人損失,這其中又有478,741人死亡或失蹤,650,878人受傷及染病,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軸心國約850000人損失。其中750,000人死亡或受傷,91,000人被俘。鏖戰的200天內,蘇聯方面平均每天傷亡5648人,軸心國每日傷亡3750人,雙方合計每日傷亡9398人,也就是日均傷亡近一萬人,是淞滬會戰的約2.5倍,而總傷亡數量是淞滬會戰的約6倍。

庫爾斯克會戰,起止時間為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參戰兵力為蘇聯:1 910 361人 ,德國:912 460人。傷亡情況為蘇軍損失80萬人,德軍損失50萬人。53天內,蘇軍日均傷亡約15094人,德軍日均傷亡約9434人(5962人)。合計日均傷亡約24528人。日均傷亡約是淞滬會戰的6.5倍。總傷亡是淞滬會戰的3.8倍左右。

甚至很多人認為的的大慫逼法國人,沒打幾下居然就投降了的「黃色方案」,也就是德軍閃擊法比荷,起止時間為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諾大個法蘭西,僅僅堅持了43天,大概6周就投降了,看著似乎確實有點慫逼,堪比鐵血大慫。

而整個戰役期間盟軍共傷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聯軍共傷亡155000人,其中陣亡45000人,受傷110002人。盟軍日均傷亡8140人,德意聯軍日均傷亡3605人。合計日均傷亡11745人,日均傷亡數量甚至超過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是遠超淞滬會戰,約為3.1倍。

很多人認為的德軍行雲流水,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就解決掉了還拿著大刀長矛的波蘭騎兵的波蘭戰役,起止時間為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打了36天,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聯紅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其中波蘭軍日均傷亡5556人,德軍日均傷亡1136人,合計日均傷亡6692人,也是遠高於淞滬會戰的日均傷亡的。

另外波蘭軍隊雖然武器裝備比起德國比較落後,但是大炮雖然舊還是有的,坦克雖然薄皮,也還是有的。所以人家也是知道坦克對馬刀長矛免疫的。

1939年的波蘭炮兵,看得出火炮比較落後,這是一戰結束後賠償給波蘭的原一戰時期的德國火炮。
1939年的波蘭坦克,看得出車型比較小,裝甲比較薄。

其中的華沙保衛戰,起止時間為1939年9月8日—28日,打了21天,守軍付出了損失14萬人,死亡18000名市民的慘痛代價,德軍傷亡大約為2萬人。不算平民傷亡,華沙保衛戰波蘭軍日均傷亡6667人,德軍日均傷亡952人,合計日均傷亡7619人,也是遠遠高於淞滬會戰的。

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羣人在沙漠裏度假的阿拉曼戰役,起止時間為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12天,傷亡情況:軸心國人員損失:36939人,日均傷亡3073人,盟軍人員損失:33560人,日均傷亡2797人,合計日均傷亡5870人,也是遠高於淞滬會戰。


@籽暇 拉黑禁言不讓人回復是知乎之屑哦,勸你好好看書瞭解一下淞滬會戰,好傢夥一句「傷亡+失蹤的兵員接近70萬人」就搞得戰後沒有健全人了


戰爭不應該用慘烈與否來判斷得失。蔣介石把戰場擺到上海就是希望日本軍隊在上海打仗影響英美利益,以獲取英美的支持。上海這個戰場選擇地點就是錯誤的,利於日軍~完全可以發揮日軍的海空優勢,不利於武器落後的中國。而華北就不一樣了,地形比較複雜不利於日軍行動。


這個戰場就像一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戰鬥打得慘烈,戰壕被炸平了,士兵們只能用戰友的屍體來構築工事,死者的鮮血染紅了軍服,流滿了大地……

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地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

在所有研究人類歷史上最慘烈戰役的選題中,都少不了淞滬會戰,在所有研究二戰主要戰役的選題中,也都少不了淞滬會戰。


這是一場中國近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役之一,蔣介石的黃埔精英前赴後繼戰死沙場,中央嫡系部隊也幾乎成編製地拼光,整個戰役的國軍總傷亡更是高達 29 萬以上。


面對如此大的犧牲,國軍又豈能用一個慘烈來概括?而日軍又真的勝利了嗎?


1. 開端——上海虹橋機場事件


1937 年 8 月 9 日下午 5 時許,日本駐上海豐田紗廠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他手下的一等水兵齋藤要藏都喝了點酒,隨後二人就借著酒勁,身著戎裝,開著軍用小汽車沿著虹橋路由東向西急行,準備去撒個酒瘋。


因為大山勇夫最近對中國軍隊有點不滿,包括他在內的所有日本兵都對這羣出現在上海停戰區的部隊感到非常憤怒,於是在某些戰友的攛掇下,他出發了。


這支部隊雖然穿著保安團(憲兵)的服裝,但實際上卻是不久前由國民黨軍委會祕密調遣來的正規軍。


這件事蔣介石謀劃了很久,在長期忍受日軍驕橫的態度後,他決定要主動謀劃一場戰役,一來緩解華北方面的壓力,二來爭取戰場上的主動,第三,也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想逼迫美、英出面,再進行一次調停,哪怕僅僅是給日方一些來自國際方面的壓力。


實際上早在五年前,中日在上海就曾經爆發過激烈衝突。



圖片

1932 年 1 月,「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年,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飛抵東京,參與制定了在上海發動戰爭的計劃,並致電日本駐上海公使館陸軍輔助武官田中隆吉少佐,電報中提到:


滿洲事變按預計發展……請利用當前中日前緊張局面進行擬策劃之事變,使列強目光轉向上海。田中隆吉接到電報後,就把這一任務交給了臭名昭著的日本間諜川島芳子,隨後川島芳子就著手策劃了「日僧事件」。


騷亂和挑釁最終升級成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在歷時一個多月的鏖戰後,中國軍隊最終取得了勝利,之後美、英、法、意等國從中進行調停,中日雙方遂簽署《上海停戰協定》,協定中規定:


中國軍隊,在本協定所涉及區域內之常態恢復,未經決定辦法以前,留駐崑山、蘇州一線。也就是在上海停戰區內,中國不得駐紮軍隊,只能有維持治安的保安團存在。


所以,大山勇夫對近來中方的行為非常不滿,他隱約覺察到中方可能在向上海停戰區祕密派遣士兵,甚至會把附近的保安團都換成正規軍,他準備去打探一下消息。但是讓大山勇夫氣憤的是,守衛機場的中國憲兵居然態度強硬,阻止自己進入機場。


大山勇夫並不會說中文,也聽不懂,他認為中國憲兵不但態度強硬,而且還有意挑釁自己的尊嚴,於是他掏出了手槍,想給這些在他眼裡的「軟柿子」來個下馬威。


「中國人都是外強中乾的軟柿子,蔣政府也只會一再妥協,息事寧人」,這就是當時日本人的普遍看法。可今天的中國憲兵似乎強勢過頭了,不但沒有被嚇倒,還朝天鳴槍示警,要求二人迅速離開。


刺耳的槍聲讓大山勇夫頓時清醒了一半,受到驚嚇後他與手下迅速駕車逃離,由機場東側闖入了牌坊路,機場附近正高度戒備的中國士兵聽到槍聲,又看到有日本人闖進來,一時沒搞清楚狀況,再加上平時對日本人的跋扈態度早已忍耐多時,遂以入侵為由向大山勇夫等的車子開了槍。


車胎被毀後,二人棄車逃跑,而國軍的一名機場廚師聽到槍聲後迅速爬上牆頭觀察,看到舉槍逃竄的日本人,隨即丟出一枚手榴彈,大山勇夫當場被炸死,驚慌失措的齋藤要藏則衝到附近正構築工事的中國軍隊陣前,被擊斃。


然而事發後,上海警備司令部的做法卻有些弄巧成拙,命令士兵連夜把大山勇夫二人的屍體移到損毀的軍車旁,之後擊斃一名監獄死囚,偽造成日本人強行闖入機場時先開槍打死國軍憲兵,憲兵反擊並擊斃日本人的跡象,但因為破綻太多而被識破,日方認為這是中國在有意挑釁。



圖片

11 日的例行談判最終在雙方都沒有誠意的情況下宣告失敗,當天晚上,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在得到「開進上海、準備圍攻日軍」的命令後,迅速行動,調遣手下最精銳的德械師之第 87 師、88 師以及第二師補充旅分別從常熟、無錫、蘇州等地推進至上海市區附近。


同時,日本駐上海第 3 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也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同時命令在日本佐世保待命的海軍第 1 特別陸戰隊以及其他部隊增援上海。


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會戰即將在上海打響,但局勢卻不容樂觀。


2. 頭響——陳納德與中國空軍


8 月 13 日,晨鐘初響,上海市民出門後,驚喜地發現,以有有五年時間不見的中國軍隊,突然出現在了上海市區的街道上,他們統一配備著德式裝備,軍容整齊,神情中透露著堅毅和驕傲。


人們對這支隊伍並不陌生,他們是五年前參加過上海抗戰的 87 師和 88 師,德械師中的精銳,也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


但早在 8 月初,一個美國人就已經察覺到了上海即將成為主戰場的一些端倪,這個人就是陳納德。


時年 44 歲的陳納德原本是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飛行員,於 4 月份剛剛退役,隨後應中國航空委員會祕書長宋美齡的邀請,來華考察空軍建設,原本計劃在中國停留 3 個月,但 7 月份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


陳納德隨即寫信給蔣介石,表示如有需要,願意儘力為中國服務。



圖片

國防會議後,宋美齡私下告訴陳納德,蔣介石的王牌部隊已經行動起來,上海即將成為戰場。當時的他正準備趕往河南開封,進行抗日作戰,忽然接到中國政府指示:


日本要在上海登陸作戰,於是他立即折回南京,根據指示趕往上海,順道告訴那裡的上海僑民,要他們迅速躲避。


8 月 10 日,在趕往上海的列車上,他看到大批從南京首府湧出的日本僑民,正逃往上海,想躲在日軍的掩護之下。


這是陳納德看到的第一個大戰跡象。


到了上海後,他又看到大批日本軍艦駛進黃浦江,但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1 日,陳納德來到美國領事館,趕忙通報了「要在上海開戰」的消息,可這裡的官員卻對他一笑了之,沒有人願意相信他。


就在他完成任務,於 11 日晚從上海返回南京的途中,陳納德再一次看到了一個確認無誤的跡象,當時他正坐在列車內,懷疑情報是否出了問題,突然列車毫無徵兆地停了下來,所有乘客都被趕下了列車,隨後大批中國部隊進入車廂,列車調頭開往上海去了。


他一連找了幾趟列車,都被部隊徵用了。


陳納德這才確認,宋美齡當初告訴他,上海即將爆發戰爭的消息是真的。


12 日上午,中國軍隊的先頭部隊已經趕到了上海,按照計劃,王敬久率領的 87 師進駐吳淞鎮、楊樹浦一帶,孫元良率領的 88 師進駐大場、真茹一帶。


但是,孫元良考慮到真茹距離上海北站還有十幾公里的開闊地,既不利於進攻,又對防守不利,於是當機立斷,命令 262 旅繼續向閘北地區推進,率先佔領上海北站、寶山路、八字橋以及江灣路一帶的戰略要地,直逼虹口的日本軍事據點。


當日晚,所有先頭部隊已經全部進入指定位置並完成作戰準備,張治中即致電統帥部,請求在 8 月 13 日拂曉發起進攻,但統帥部卻回復:等候命令……避免小部隊之衝突。


因為此時的蔣介石還抱著一個期望:希望美、英能出面調停。


早在五年前,上海抗戰爆發後,中日就在上海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最後經過西方國家調停,上海迎來了五年的和平,而這一次蔣介石仍然抱著這個企圖,甚至可以說,這場戰爭就是打給美、英看的。


美、英在上海都有租界,日本一旦佔領上海,必然會觸犯到列強在上海的利益,這是美、英極不願意看到的。


然而,戰鬥卻在充分準備後,又沒能預料地爆發了。


13 日晚,國防會議在南京中央軍校再次召開,主要商討如何應對上海的局勢,會議期間,一份緊急電報送到了蔣介石的手中,上海市長餘鴻鈞在報告中稱:


當日上午 9 時 15 分,日本海軍陸戰隊一支小部隊沖入寶山路,與駐守在西寶興路附近的中國保安隊發生衝突,下午,日軍又炮轟閘北、江灣等地,中國守軍奮力還擊。隨後,餘鴻鈞迅速向「路透社」、「美聯社」發布消息,聲明日本首先發動攻擊。


接到報告後,蔣介石當場向眾人宣佈,上海的戰事已經打響,他下令,中國軍隊在 8 月 14 日發動總攻,把日軍趕下黃浦江。


至此,淞滬會戰正式爆發。


也是在當天晚上,陳納德接到了蔣介石下達的緊急召任務——幫助中國空軍計劃並組織空戰,準備於次日投入上海的戰鬥。


但是接到這項任務後,陳納德卻發起愁來。有著多年空戰經驗的他在初步見識過中國的空軍基礎後就斷定,想用這種部隊打敗日本空軍,真的是毫無把握。


當時的中國空軍才剛剛成立 5 年,缺乏作戰經驗,最重要的是缺乏裝備,能形成可觀戰鬥力的飛機僅僅只有 90 多架,不足日軍飛機總量的百分之一,這場戰鬥的勝利天平從一開始就嚴重向日軍傾斜。



圖片

然而空軍的首戰卻大大激勵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


14 日,為掩護陸軍進攻,日軍鹿屋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 18 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14 時 50 分由臺北松山機場起飛,轟炸上海沿海機場。


其中 9 架飛臨杭州筧橋機場上空,但由於天空烏雲密佈,能見度極差,投彈命中率不高,中國空軍第 4 大隊隊長高志航為給其他戰機爭取起飛時間,當機立斷單獨駕駛霍克-3 戰鬥機騰空迎戰。


從雲層上方摸索到雲層下方,發現敵機後利用高度優勢搶先開火,一輪短射後擊中了兩架敵機,其中一架旋轉著跌進了錢塘江,另一架則撞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四分五裂。


正在這個時候,中國戰機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不到 15 分鐘,日軍飛機就被打下了 6 架(後經考證,實際擊落的飛機只有 3 架)。


而第 4 大隊僅有一架戰鬥機輕傷,日本航空隊隊長石井義受不了潰敗的打擊,刨腹自殺,消息震驚日本,中國空軍首戰告捷,一時之間,飛行員成為振奮人心的民族英雄。


而這些勝利,都離不開陳納德的戰術理論和指導。


「八一四」空戰後,陳納德緊接著就制定了對日軍指揮部、重點軍事設施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艦船的集中轟炸,同時,張治中也在空軍的配合下對日軍發起了全面進攻,初期作戰的首要目標,就是日本駐紮在上海的數千部隊以及位於日租界內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但是中國軍隊在缺乏重型炮火的情況下,攻堅力量不足,未能及時肅清目標部隊並摧毀據點,隨著日軍部隊源源不斷地從長江各登陸點登陸,中國軍隊被迫轉入第二期作戰,作戰重點也由據點拔除作戰進入到抗登陸作戰,戰鬥的態勢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3. 初戰——圍攻日軍司令部


8 月 14 日下午 3 點,張治中下令陸軍的兩個師向日軍據點發起總攻,87 師主攻楊樹浦之敵,88 師則把進攻的重點放在了位於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上,這是當時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指揮中心,也是日軍在上海的大本營。


這棟建築呈「口」字型,內部是一個面積達 2200 平方米的操場,可以容納 2000 多人,裝甲車也可以自由進出,樓頂設有瞭望臺,還配備有多枚火炮居高臨下扼守著附近的交通要道。


整棟大樓由鋼筋混凝土澆築,牆體厚度達到 0.8 米,十分堅固。


考慮到要攻克這種建築,張治中在開戰前就請示了最高統帥部,請求調配最好的幾個炮團支援上海,蔣介石也不惜血本,將一年前剛剛從德國購買的 150mm 野戰榴彈炮調配給了他,這種新型火炮是當時中國最好的重炮,全國也僅有 24 門,蔣介石為這一戰可謂傾盡了家底。


雖然有國內最好的火炮,但面對日本的工事,孫元良還是有些頭疼。在日本司令部的周圍拱衛著許多軍事堡壘,要想進攻司令部,就必須把這些堡壘挨個拔除,在一番思考後,孫元良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手下的得力幹將——黃梅興。



圖片

黃梅興是 88 師 264 旅旅長,作為黃埔一期的學員,他算得上是國軍中有名的勇將,早在 5 年前淞滬抗戰中就與日軍交過手,由於作戰勇猛,膽識過人,而被日本人稱為「黃老虎」。


國軍從上海撤軍時,黃梅興滿含熱淚,發誓堅決不當亡國奴,此次重返淞滬戰場,他暗下決心要一雪前恥。


戰鬥首先就在虹口和閘北之間的八字橋爆發了。黃梅興帶著滿腔熱血,向敵陣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這一仗,他足足等了五年。經過幾番血戰,他率部連續攻破了日軍十幾個堡壘,並於下午 6 時攻擊前進到了日軍設在愛國女校的據點。


這是日軍位於司令部前的最後一個堡壘,只要拔除,日軍的大本營就將觸手可及。黃梅興如是想著,再次振臂高呼,將士們都受到鼓舞,跟隨他直撲向日軍的陣地。


日軍的密集炮火扼住了愛國將士們的攻勢,頭頂還有無數飛機轟炸,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此時的黃梅興隱隱覺得,自己畢生追求的戰場、自己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已經近在眼前,他沒有猶豫,率先殺向了敵人。


此刻,將不惜高低,軍無分老幼。


在激戰中,黃梅興不幸被炮彈擊中,當場壯烈殉國,年僅 40 歲的他為國家流幹了一腔熱血,成為淞滬會戰中第一位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追授陸軍中將。


戰鬥打得異常慘烈,開戰第一日,264 旅就傷亡逾千人,僅 527 團一天之內就抬下來 7 位連長,原 527 團 2 營重機槍連特務長武幹卿在回憶中說:有的喊一聲來生再見,有的同志就喊,補我一槍嘍,補我一槍嘍,我受不了了……到處喊聲不斷……


15 日凌晨,88 師再次向日軍司令部發起衝鋒,日軍也在戰車和炮兵的掩護下依靠街道民房頑抗,並向八字橋以南發動反攻,戰鬥陷入膠著的對一屋一巷的爭奪戰中。


天黑之後作戰對視野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進入室內作戰,連對方的樣子都看不清,只能靠徒手摸頭盔來分辨敵我,戰鬥中甚至連牙齒都用上了。


經過三天鏖戰,中國軍隊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張治中於是採取德國顧問的建議,除由 264 旅繼續正面進攻外,另從各旅抽調精銳組成了一支約 500 人的突擊隊,從閘北向虯江路一帶發動突擊行動,目的則是切斷日本海軍司令部與虹口租界之間的聯繫,孤立其補給。


8 月 17 日拂曉,張治中下達了第三次總攻的命令,為了配合突擊隊行動,炮兵首先對目標據點進行了一輪覆蓋火力轟炸,雖然基本摧毀了日軍的建築和堡壘,但日軍在街道上布設了許多障礙物,又以裝甲車作為活動堡壘,突擊隊在幾輪突擊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放棄計劃。


此時,開戰後日本的第二批海軍陸戰隊援軍大概 2400 人抵達了上海,加強了各據點的守備兵力,同時,駐日本使館的情報人員發回消息,日本陸軍的兩個師團已經向上海進發,形勢非常危急。


好消息是,當日夜,宋希濂率 36 師從西安急行軍趕到了上海,作為與 87 師、88 師擁有同等配置的德械師,這支部隊的到來為張治中帶來了巨大信心。


在此之前,蔣介石對與西方大國的調停一直存在著幻想,因而戰鬥打得都非常保守,並沒有對一水之隔的日本租界進行攻擊,但隨著日本的不斷增兵,留給國軍的時間也越發不足,蔣介石當即決定,由 88 師和 36 師從正面進攻,進攻地點就選在了日軍防守相對薄弱的匯山碼頭。


為了一舉突破匯山碼頭,蔣介石再次掏出了家底,將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裝甲兵團派往了前線。中國的裝甲兵團雖然成立時間尚短,但已經初具規模,配備了多款由英國和德國生產的主戰坦克,突破性能優異。


可當時的國軍根本沒有所謂的步坦協同作戰的理念,數量稀少的戰車孤獨地挺進到敵軍陣前時,步兵卻難以及時跟進,這就導致無法佔領陣地,當第二次再行突破時,日軍已經調集來了戰車防禦炮,幾輪炮擊打壞了戰車,攻勢也只能被迫停止。


當時負責主攻的是 36 師的 216 團,團長鬍家驥逢戰必先。由於時間緊迫,中國軍隊來不及逐屋推進,只能頂著日軍架設在道路兩側的交叉火力網,靠血肉之軀強行衝鋒。


最終,216 團憑藉高昂的士氣和巨大的犧牲代價衝破了日軍的封鎖,團長鬍家驥硬是拖著五處負傷的身軀帶領先頭部隊抵達了匯山碼頭,消息傳回後方,全軍為之雀躍歡呼。


也是在同一天,8 月 23 日凌晨,日軍增援部隊在吳淞口登陸,中國軍隊被迫轉入反登陸作戰,張治中忍痛將前線的 36 師緊急調回,眼看就要對匯山碼頭髮起進攻的 216 團三營營長顧心衛接到撤退命令後悲憤不已,望著近在眼前的日軍據點,幾欲拔槍自盡。


對日軍據點的圍攻持續了整整十天之久,國軍最終沒能將上海的日軍趕下黃浦江,隨著日軍大批部隊在長江南岸登陸,國軍開始轉入第二階段的作戰,戰鬥逐漸陷入膠著中。


4. 防禦——血肉磨坊


1937 年 8 月 23 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發生了一系列影響戰局的事情。


這天凌晨,借著夜色,日軍第 11 師團從川沙口和獅子林登陸,第 3 師團從吳淞口登陸,不久後,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抵達了上海,並與此前一直困守在江上的日本艦隊司令長谷川清碰了面。



圖片

得知日軍艦隊大規模靠岸的消息後,張治中隻身趕往江灣鎮的 87 師師部,調 87 師半數兵力和教導總隊一個團增援吳淞口,同時調剛剛抵達上海的第 11 師增援羅店,頂住登陸敵人的攻勢。


同日,為緩解上海局勢,蔣介石電令陳誠,立即組織部隊向日軍實施反登陸作戰,要不惜一切代價護住圍攻市區日軍的張治中第 9 集團軍側背,陳誠接到命令後,即調 98 師、11 師、67 師分別向吳淞口、羅店和嘉定前進,幸所屬部隊都預期到達了。


按照命令增援羅店的第 11 師師長彭善在剛剛抵達羅店後,就遇到了大麻煩,遵照之前的《上海停戰協定》,這一帶並沒有修建任何防禦工事,只能臨時構築野戰陣地,可往下挖不到半米深,地下水就冒了出來,戰士們只能趴在 積水中作戰。


構築的工事也無法形成有效防禦,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第 11 師硬是用了一天時間,冒著日軍飛機的轟炸,成功收復了羅店。


8 月 25 日凌晨,第 67 師 201 旅也趕來支援,與日軍第 11 師團激戰在了一起,旅長蔡炳炎向全旅官兵立下軍令:全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


戰鬥持續到下午,整個旅的將士幾乎都陣亡了,蔡炳炎情急之下,親率僅剩的特務排和另外一個營殺向敵軍,直到被擊中,壯烈殉國。


日軍沿江將軍艦開進內河,對沿岸進行無差別炮擊,不只是國軍的陣地,就連無辜的中國老百姓也受到了牽連,人們四處奔逃,逃向臨近的美、英租界進行躲避,只要不小心跌倒,就會立刻被後面的人流踩踏。


一位美國人事後回憶說:一個女工懷抱著兩歲的小女孩,臉上充滿恐懼和憂傷,小孩的整個面孔已被炸掉,我希望,我不要像現在這樣,總記得當時可怕的情景。


戰鬥持續到 8 月底,中國軍隊已經在薀藻浜以北,長江南岸的吳淞口、寶山、月浦和楊行四點之間構築了一個菱形防禦地帶,與日軍展開了陣地戰。


到 9 月,重鎮寶山陷入危急,陳誠令 98 師派部隊死守,於是,98 師 292 旅 583 團姚子青營奉命接防。不久後,隨著日軍天谷支隊的增援到達,為了將吳淞口和獅子林之間的登陸陣地連成一片,第 3 師團主力開始發起對寶山的總攻。


9 月 5 日下午,98 師師部收到了姚子青發來的最後一封電報:敵兵艦三十餘艘排列城東門江面,飛機十餘架轟炸各城門,戰車向我城門衝擊,職決遵命死守。


次日一早,日軍在裝甲車的牽引下向四個城門發起衝鋒,並向城內投放了硫磺彈,戰至中午,城內所有的建築基本都被摧毀,姚子青全營僅僅剩下二十餘人,仍然毫不退縮,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肉搏戰。



圖片

戰鬥一直進行到 7 日清晨,姚子青已經精疲力盡,連眼睛都被凝固的鮮血和灰塵糊住而導致視野模糊,身邊只剩下幾個戰士。


就在這時,他模糊地看到一隊日本兵又摸了上來,神經立刻緊繃起來,低沉地呵令了一聲,就提槍沖了上去,子彈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殺,刀刃捲了,就用拳頭,用牙齒繼續戰鬥。


激戰中,一枚彈片擊中了姚子青的腹部,隨著一陣劇痛,姚子青低頭一看,發現肚子上被劃了一道長長的傷口,腸子都流了出來,他一手捂著肚子,一手仍拿著半截刺刀,高聲喊著:弟兄們,殺身成仁,報效國家的時候到了!再次沖向了敵人。


將士們被姚子青激勵,奮戰至最後,全營皆壯烈殉國,僅有事先突圍出去報告戰況的 9 連士兵魏建臣一人生還,成為寶山保衛戰唯一倖存的歷史見證人。


9 月 11 日,兩個日軍登陸師團的登陸點陣地已經連成一片,陳誠遂下令部隊進入第一預備陣地,前線的戰鬥由攻勢轉為守勢,此後,中日軍隊開始圍繞著羅店,逐漸拉開了主力決戰的態勢。


5. 決戰到底——最後的要塞


9 月下旬,羅店鎮已經基本化為了焦土,日軍攻擊的重點開始指向劉行附近,中國軍隊利用河漢一步步地頂,防線慢慢後移。陳誠親臨劉行指揮,為持久作戰,他判斷要適時轉移陣地,逐次抗擊。


但是蔣介石卻不同意,下令「死守劉行」,這時,胡宗南的第 1 軍趕來上海增援,第二天就投入了劉行附近的血戰,激戰了一個星期,雖然守住了陣地,但傷亡慘重。


胡宗南苦不堪言,顧祝同知道後,給他打電話說,今晚派別的部隊前來換防。胡宗南如釋重負,這才說道還好你打電話來,再不換防,明天我也要拿槍上火線頂缺了。


胡宗南所轄的第 1 軍是中央軍的王牌,戰鬥力強悍,但身為王牌部隊傷亡都如此慘烈,更別提其他部隊了。


由於上海海拔較低,又是江河淤積而形成的衝擊平原,難以構築臨時的防禦陣地,中國的士兵全憑血肉之軀抵擋著來自地面、空中和海上的炮彈,常常整營整營地被敵人的炮火毀滅,日軍巡洋艦上口徑 200 多毫米的火炮一炮的威力足以覆蓋大半個足球場的範圍。


張發奎將軍後來回憶:軍車日夜不間斷地賓士,把一師一師的部隊送來,加入填補火線。


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回憶: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地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


這個戰場就像一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戰鬥打得慘烈,戰壕被炸平了,士兵們只能用戰友的屍體來構築工事,死者的鮮血染紅了軍服,流滿了大地……



圖片

戰至 9 月底,劉行陣地全毀,陳誠再一次向蔣介石報告,前線不堪再戰,強調若無援軍加入,就應該撤退,調整陣勢。蔣介石這才勉強同意退守廣福、薀藻浜一線。


後來陳誠反思說,國軍並沒有集中兵力於一點進攻,平均用力,處處都想防守,結果處處薄弱,最終處處失守。


就在中日雙方在上海鏖戰之際,日本參謀本部通過了「臨參命」第九十九號令,下令派遣第 9、第 13 和第 101 師團增援上海,至此,日軍在淞滬戰場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了 5 個師團,近 10 萬人。


由於羅店至嘉定一線久攻不下,松井石根的心情非常糟糕,在經過一夜的苦思冥想後,他決定改變策略,開闢新的戰線,沿滬太公路由北向南進行突擊,在南翔和江灣鎮之間實現突破,直取大場和上海市區的蘇州河北岸,但是這個計劃有一個致命的難點,那就是薀藻浜,這個關卡的存在讓松井石根遲遲難以下決定。


9 月底,日軍開始強渡薀藻浜的計劃,中國軍隊在沿岸駐防,戰線綿延 20 公里,雙方死戰不休,打頭陣的 101 師團幾乎被打殘,減員近三分之二。


渡河後,指揮官伊東政喜甚至不願意繼續進攻,稱再打下去,就連軍旗都無法保住了,松井石根無奈之下,只好把預備部隊第 13 師團派上去,繼續向大場進攻。


四十天裏,日軍向前推進不足五公里,這條劉行通往大場的路幾乎被屍山血海填滿。雙方不斷地投入新的戰力,又快速被消耗完,消耗完後,又從後方將援軍繼續派來加入火線。


10 月下旬,在日軍持續不斷地進攻下,大場宣告失守,日軍從北部和東部分兩路對江灣鎮和閘北發動進攻,駐紮在蘇州河北岸的中國軍隊即將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中。


就在部隊損失慘重,按計劃一步步後撤的時候,蔣介石卻又臨時改變了主意。


適逢「九國公約」會議即將召開,他對列強幹預仍然抱有著希望,為了在會議上爭取有利位置,他希望至少在會議召開前,中國軍隊能守住上海,於是命令手下各部長官,「務必要堅守 10 天至兩個星期」,這種反覆的軍令讓前線將士的士氣大受打擊,隊伍秩序也開始出現混亂。


得到堅守命令的 88 師師長孫元良經過再三權衡,決定派一個加強營堅守蘇州河北岸,率領該支部隊的就是第 524 團團副謝晉元,他們的陣地就是 88 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


10 月 26 日,謝晉元臨危受命,與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邊打邊撤,向四行倉庫集中,到 27 日黎明前,全部 400 多人已經全部進入了四行倉庫,為了迷惑日軍,他們對外號稱有八百人,後來的世人就以「八百壯士」將他們載入了史冊。


原本的 524 團第一營是個加強營,的確有 800 多人,但經過慘烈的薀藻浜一戰,全營都已經陣亡,此時謝晉元所率領的 400 人已經是第五批補充進來的兵員,多為湖北保安團的團員,年輕,也缺乏作戰經驗,面對瘋狂湧上來的日軍,所有人心裡也非常清楚,此行,有死無生。


在部隊撤退後,四行倉庫就成了蘇州河以北唯一的國軍陣地。謝晉元在進入倉庫時曾對眾人說:現在,我們四面被日軍包圍,這座倉庫就是我們最後的根據地,也可能是我們的棺木,只要我們還一息尚存,就要拼盡全力,勿愧對國之期待。


多年後,有人在四行倉庫的牆壁上發現了當年將士們留下的一封遺書: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仁,要殺身以成仁。



圖片

由於提前做好了防禦工事,加上四行倉庫牆體堅固,謝晉元部又配備了德式裝備,戰鬥力較強,面對數萬日軍仍然打得有來有回,因為倉庫毗鄰外國租界,日軍不敢大範圍轟炸,只能用步兵進行地面進攻,火力優勢無法有效發揮,竟然一時拿這「八百壯士」毫無辦法。


經過四天激戰後,謝晉元率部擊斃日軍 200 多人,擊傷無數而自己傷亡三十餘人,不但掩護了大部隊西撤,更贏得了列強的欽佩和敬仰,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度空前高漲。


在阻擊四天後,謝晉元再三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無奈之下只好撤退,進入租界內躲避。


可令人憤怒的是,進入英租界躲避的「八百壯士」卻被英軍背叛,英國人礙於日本人的威脅,將他們羈押在了位於膠州路的「孤軍營」,並最終造成了謝晉元慘死被汪偽政府收買的叛徒刀下,其他將士們也淪為日軍苦役,客死他鄉。


11 月 5 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的第 10 軍在柳川平助的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


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面,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駐防在此處的三個師抽調出了兩個師馳援北方,留守此處的部隊連一個師地兵力都不到,一經接觸就潰不成軍,日軍成功登陸,向國軍部隊的後背直插而去。


得知消息後,蔣介石急忙電令陳誠做出應變處置,陳誠也是急得焦頭爛額,只能先拿右翼的東北軍吳克仁第 67 軍增援松江,阻止日軍攻勢。


但下轄 3 個師團、一個旅團的日軍第 10 軍足足有 12 萬兵力之巨,67 軍頑強防守到 11 月 8 日夜,終宣告失守,日軍分三路攻入松江,67 軍全軍覆沒,包括中將軍長的吳克仁將軍也在此役中壯烈殉國,成為淞滬會戰中陣亡的最高軍銜將領。


當晚,無奈之下的蔣介石最終下達了全面撤退的命令,所有部隊撤出上海的戰鬥,分兩路退往南京、蘇州,但由於命令倉促,加上錯過了撤退的最佳時機,大撤退最終變成了大潰敗,無數部隊擠在公路上,被日軍飛機狂轟亂炸,導致撤退中的傷亡甚至佔到了戰役總傷亡的三分之一還多。


自 9 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等地。11 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在南市及浦東擔任掩護任務的國軍部隊奉令撤出陣地。


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淞滬會戰最終以國軍慘敗、日軍慘勝而終結。


此次戰役中方共投入了 80 餘萬部隊,日方則投入了 29 萬部隊,但實際上因為運輸困難,許多部隊在動員令下達後並沒有及時趕到戰場,真實參與戰鬥的國軍遠沒有 80 萬那麼多。事後中方統計的傷亡是 30 餘萬,而日方則宣稱自己的傷亡是大約 4 萬人。


淞滬會戰的結局可以說是出乎了雙方的預料,蔣介石原本是打算打一場「假仗」,爭取國際調停來換取和平,其次則是減輕華北的壓力,而日軍卻沒有料到會在淞滬戰場遭到國軍如此頑強的阻擊,巨大的傷亡甚至讓許多日軍軍官都難以接受。



圖片

如果沒有這幾次頑強阻擊,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將勢不可擋,後果也將不堪設想。


淞滬會戰結束後,近在咫尺的南京也朝不保夕。


11 月 20 日,國民政府命令移都重慶。


12 月 7 日,在日軍的炮火緊逼下,蔣介石離開了南京。


12 月 13 日,日軍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當晚,日本軍官在國民政府中央大禮堂舉行慶祝晚宴。消息傳回日本東京,國民舉國歡慶,連夜舉行了慶祝大遊行。


而同時的南京,無辜的中國國民正在被日軍當成娛樂活動肆意屠殺、凌辱,六朝古都一片廢墟。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戰爭的細節:歷史上的殘酷瞬間

驚蟄 文學編輯

¥19.9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8-2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米迦勒米迦勒天使長

其他不說,日寇對華界民用設施最,民居和各類政府機關是有計劃的加以摧毀,但是面對列強的區域是有計劃的加以保全,調研中上海英美煙草公司老職工回憶,日本飛機投擲炸彈將該廠周邊居住去全部摧毀,但唯獨懸掛美國國旗的工廠沒有遭到轟炸,甚至彈片都沒有落到廠裏去,通行的一小孩,就是平時很哈日的那種,喜歡不良動漫的那種就嘀咕到真的假的,老職工大發雷霆說,我還要編故事被儂聽啊,啊,我全身就一身衣裳出來逃難了,那啥學堂額?走走走!結果我們只能趕緊賠不是!

在一些歷史書籍上談到上海租界的繁華也是由於華界上大批商埠被摧毀後,大批工商業者不得已轉入租界繼續經營,所以租界開始逐步繁華,本來租界只是鴉片販子,投機商,流亡人士的聚集地。

當然也要感謝工部局和工程局的存在,日寇在國際監督下不能不敢大開殺戒,但是已經被西方指責為肆意攻擊民用目標。

但是下面此人對中國抗戰的污衊到了空前程度!

鹹豆腐腦宣稱

淞滬會戰開始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2700多人,之後緊急從日本商團僑民中武裝了數百人,合計也不超過4000人,而國民黨軍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銳,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和炮兵第14團(都裝備有萊茵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和空軍助戰……結果……國軍德械精銳部隊非但沒按照預期喫掉日軍這數千兵力,反而被日軍幾千馬鹿和幾百武裝僑民拖到大本營增兵,最後被打的陸軍精銳盡喪,珍貴的萊茵重炮還被日軍繳獲拿回去拆解用於研製兩百毫米臼炮了…淞滬會戰國軍這不能叫「慘烈」……這叫被打的真的慘……

對於某某我沒有成見,但他對中國抗戰聖地上海有明顯的貶低之意,他沒有來過實地所以不知道當時日寇環形防線和日本軍艦火炮的威力。完全是不懂裝懂,拚命在貶低中國抗戰,叫囂日本強大,其內心可見一斑。

其他不說,日寇對華界民用設施最,民居和各類政府機關是有計劃的加以摧毀,但是面對列強的區域是有計劃的加以保全,調研中上海英美煙草公司老職工回憶,日本飛機投擲炸彈將該廠周邊居住去全部摧毀,但唯獨懸掛美國國旗的工廠沒有遭到轟炸,甚至彈片都沒有落到廠裏去,通行的一小孩,就是平時很哈日的那種,喜歡不良動漫的那種就嘀咕到真的假的,老職工大發雷霆說,我還要編故事被儂聽啊,啊,我全身就一身衣裳出來逃難了,那啥學堂額?走走走!結果我們只能趕緊賠不是!

在一些歷史書籍上談到上海租界的繁華也是由於華界上大批商埠被摧毀後,大批工商業者不得已轉入租界繼續經營,所以租界開始逐步繁華,本來租界只是鴉片販子,投機商,流亡人士的聚集地。

當然也要感謝工部局和工程局的存在,日寇在國際監督下不能不敢大開殺戒,但是已經被西方指責為肆意攻擊民用目標。

但是下面此人對中國抗戰的污衊到了空前程度!

鹹豆腐腦宣稱

淞滬會戰開始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2700多人,之後緊急從日本商團僑民中武裝了數百人,合計也不超過4000人,而國民黨軍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銳,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和炮兵第14團(都裝備有萊茵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和空軍助戰……結果……國軍德械精銳部隊非但沒按照預期喫掉日軍這數千兵力,反而被日軍幾千馬鹿和幾百武裝僑民拖到大本營增兵,最後被打的陸軍精銳盡喪,珍貴的萊茵重炮還被日軍繳獲拿回去拆解用於研製兩百毫米臼炮了…淞滬會戰國軍這不能叫「慘烈」……這叫被打的真的慘……

對於某某我沒有成見,但他對中國抗戰聖地上海有明顯的貶低之意,他沒有來過實地所以不知道當時日寇環形防線和日本軍艦火炮的威力。完全是不懂裝懂,拚命在貶低中國抗戰,叫囂日本強大,其內心可見一斑。

路過

很嚴重吧,國軍損員幾乎三十萬,日軍幾乎十萬,平民傷亡不計其數,根本沒被統計過...淞滬平民傷亡少的話數萬,多的話可能十萬,但是卻老是在歷史上被忽略。

上海變成一片廢墟,戰火沿著長江蔓延向南京,一路上變為焦土。

在戰術戰略而言,國民政府確實很大程度在戰略上成功了

淞滬會戰吸引了二三十萬日軍沖入長江,並且直至南京之戰,又耗盡了日軍的彈藥庫存,創傷日甲種師團的兵力。在1937年,日軍補充役人數22萬。

日軍必須要花時間整修,讓國軍有六個月時間籌備長江防禦。

後續的武漢會戰,國軍發揮出更強的戰鬥力

還有人說,淞滬【暴露在日軍艦炮之下,喪失制海權,無數官兵像靶子一樣被轟死】

這句話是錯誤的,當時國軍的主要陣地都是在遠離海岸的地方,軍艦的火炮無法準確瞄準。

國軍主要的威脅來自日軍轟炸機,但是飛機需要飛機場,而上海就擁有飛機場,這也是日軍的打上海的主要戰鬥目標。

一旦國軍放棄了上海,就放棄了飛機場,就讓日軍的轟炸機有基地,能更強地殺傷國軍

日本軍隊佔領上海之後,對龍華機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建,主要為滿足日軍的戰鬥機停機需要,虹橋機場擴建佔地面積達2513餘畝也

艦炮的射程不過20公里,轟炸機卻可以飛行200公里以外,並且飛機能近距離射擊。

歷史上的日軍擁有了機場,能把空中轟炸威力提高三五倍以上。

以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的城市轟炸記錄看來,淞滬會戰,日軍作戰飛機共有約390架,其中陸航210架,海航180架。南京共遭到空襲118次、投彈達1357枚、市民死亡430人、重傷528人,房屋全毀24所、1607間。

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德川好敏中將任司令的航空兵團,轄第一、第三、第四飛行團及直屬部隊、地勤部隊,配備各型飛機500架。直到1938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撤離武漢,日軍共入侵武漢61次,出動飛機964架次,投彈4500多枚,炸死百姓4000多人,炸傷5000多人,炸毀房屋4900多棟。

日軍利用上海,空中力量大增,巡邏南京四周的大平原,把所有的交通路線炸爛,國軍各種槍炮彈藥補給也會損消耗加劇,國軍的防守能力也被削弱更低了。

簡而言之,放棄上海,不會保護國軍,反而還會陷害國軍。


日軍傷亡接近十萬人 相當於八個野戰師團的兵力 之後日軍為報復這一損失 纔有了南京大屠殺


說好聽點是初中生和城管打架,說難聽點就是小學生被成年人圈起來打。虧了日本的海陸空三軍高層不和加上戰術保守。假如是我國開國第一大將粟大將指揮,國軍70萬人都可能被全殲。


打的民國特等軍閥常凱申連自己的核心地盤都丟了。

打的民國當時最頂尖的部隊德械師一蹶不振。

打的民國其他軍閥來支援的部隊一天報廢一個師。

打的民國後來連自己的首都都丟了。

就是這麼慘烈。


號稱善戰的桂系部隊上去一天就垮了。具體可參考張憲文《中國抗日戰爭史》或張憲文《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淞滬會戰是直接暴露在日本海空優勢下的,日軍兵力20萬,國軍兵力70萬,戰場多慘烈呢?

國軍一個團,打三次衝鋒就拼光了。

國軍一個旅每天要承受1000人的傷亡。

謝晉元所在的88師補員過5次。

孫元良回憶,一支部隊快到前線,就在村子裡生火做飯,結果引來日軍轟炸機,掃射轟炸,這支部隊還沒上前線就又拉回去整訓了。

撤退的時候更是混亂,當時中國唯一一個重炮營,居然踩到了友軍為了甩開日軍追擊佈置的地雷上。

1937年9月1日,日軍向寶山吳淞炮臺衝擊的瞬間
1937年9月10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觀察日本航空兵轟炸國軍陣地
1937年上海閘北,戴著防毒面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1937年10月27日,閘北,手持軍刀捕殺零星中國士兵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1937年10月31日,準備突擊的日軍

關於淞滬會戰以及四行倉庫保衛戰,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x-XL1lUT5IjMlxVlM49KWA?

mp.weixin.qq.com


借某個答主的地圖一用,這種突出部的三角地帶,日本馬鹿可以借用海軍優勢可以隨時從兩側登陸繞後包抄,沒打成殲滅戰已經是天佑中華了,比起這個結果其他的都不能算慘烈!


3個最精銳的德械師3萬多人100個小時就死傷殆盡,就這麼慘


南市難民區國際戰爭中難民工作的典範

南市難民區是「八一三」戰爭後期,在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發起下,專以收容、安置中國難民的特定區域。

這種在戰爭中設立非戰區收容戰爭難民的模式,不但成為日後中國抗戰期間被反覆援引和複製的救援範例,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人道法的訂立。

1949年國際社會修訂《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其中第四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即引用了南市難民區作為參考案例。

南市難民區的最初發起人為饒家駒神父。

饒家駒(RobertJacquinotdeBesange,S.J.1878-1946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父,1878年出生在法國洛林地區,1913年前往中國傳教,在上海虹日耶穌聖心堂服務周圍的葡萄牙籍教徒,並擔任公共租界萬國商團的隨軍神父。

早年在化學實驗中他的右臂被炸傷鋸掉,因而人稱「獨臂神父」。

多年來饒氏一直致力於中國的慈善事業,足跡遍及蘇、皖、豫、冀、黔、鄂、浙等多省,並數次參與到上海的救濟活動,因而成為上海的明星人物。

在「一·二八」戰事中,他擔任「華洋義賑會」會長,成功使交戰的中日軍隊停火4小時,出入戰區拯救平民傷兵。

1936年長江水災,他又任救災委員會主席。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饒家駒亦再次挺身而出,其公正高效、樂於慈善的形象為各界公認。

針對中日戰局的擴大,饒家駒建議設立難民安全區,即「在戰區劃出一部分區域,為戰區難民居住之處,交戰雙方確保其安全」。

這一設想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上海各慈善團體的支持與租界的歡迎,這是由於當時南市地區的難民問題己格外嚴峻。

11月初,在日軍進攻的不斷升級下,難民更急邃增加,如前所述,在難民潮的衝擊下,糧食、衣物、燃料短缺及治安、疫病等問題的出現,直接和嚴重影響了兩租界的基本環境,為維持「安寧與秩序」,兩租界不得不相繼宣佈戒嚴,這樣大批難民被擋在界外,就困在與法租界毗鄰的南市。

南市既屬於中國管轄地界,且上海只剩南市戰區,「日本軍隊不攻破這條防線,中國軍隊有可能逃向南市;如果日本軍隊繼續追擊的話,就會發生城市巷戰,擁有二十多萬(包括難民)中國人的南市,將面臨滅頂之災」;與此同時,南市不少居民己避入租界,留出許多空房,還有大批公共場所,除「廟宇、學校、教堂、茶館等場所外,最多的要算各業同業公會的公所,約有三十多個,大小雖然不同,但均可作收容難民之用」,全部開放「收容十萬人決不成問題」,這一特點為安全區的籌劃提供了可能。

於是,饒氏以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的身份,代表英、法、美各國駐滬領事和各慈善團體,在中日間斡旋,奔波活動月經半月,分別與上海市長俞鴻鈞、日本駐滬總領事岡本季正訂下一系列非正式、不成協議的「協議」。

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設南市難民區的建議,6日日本方面也表示同意。

南市難民區最後確定的區域為舊城鄉北部約三分之一區域,南至方洪路(今方洪中路),東、西、北至民國路(今人民路),呈半圓形。對於該區域的權屬,中日雙方皆主張屬己方,南市難民區管理委員會發表聲明,稱:「難民區設立之提議,純出於人道動機,決不損害中國主權」,不過,隨著戰事的結局必然導致權屬轉換,但屬難民救濟性質則無疑。

安全區的構想之所以能變為實現乃至成功運作,歸根結底緣於近代上海的特殊性或者說是各國勢力平衡的結果。

設立難民區首先最符合租界的利益訴求,即為其增加一個緩衝地帶,免受戰爭波及,維護在華的各項利益,且迫於道義壓力,自然極表贊成。

而救濟難民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中方又在戰事上大勢己去,只要難民區的主權歸屬不變,也沒有理由反對。

日方的態度最為關鍵,其對華策略的總原則無非一切以對華戰爭勝利為前提,因此必然要顧忌英、美、法等第三國在上海的勢力和影響,沒有必要在難民問題上得罪列強,發生糾紛。

此外,多次反人道的軍事行動使國際輿論對日極為不利,為了重塑人道主義形象,因此「陸軍最高司令官松井及海軍最高司令官長谷川從一開始就表示非常善意的態度,承認了這個設想」,「在此期間,松井軍司令官給委員會捐贈了一萬元,以資助他們的工作(長谷川司令長官也贈送了相同的金額)」,「廣田外務大臣於12月8日給賈基諾神父寫信,表達日本國民對這一人道事業的讚美及敬意,並預祝其成功」。

11月9日,「饒家駒計劃」開始正式運行,難民區內均懸掛中國紅十字會及上海國際委員會旗幟,以資識別。成立的第一天即收容2萬餘人,之後,各收容點人數不斷增加。

到11月28日,區內大小118個收容所,共收容難民8.8萬,要求糧食救濟的,己登記3.8萬人,未登記6萬人,露宿街頭者仍約有3000人。

之後臥在民國路的難民也陸續被勸導入難民區,區內難民數超過10萬。

為便於管理,難民區分為9個分區。

第1區為丹鳳樓東、福佑路南、民國路西、方洪路北;

第2區為安仁街東、民國路南、丹鳳路西、梧桐路北;

第3區為障川路(今麗水路)、舊校場路東、民國路南、安仁街西、方洪路北;

第4區為潘家街、候家洪(今侯家路)東、民國路南、障川路、舊校場路西、方洪路北;

第5區晏海路(今河南南路)東、民國路南、侯家洪西、方洪路北;

第6區獅子街、舊倉街東、民國路南、沿海路西、方洪路北;

第7區為露香園路東、民國路南、獅子街西、方洪路北;

第8區為青蓮街東、民國路南、路香園路西、方洪路北;

第9區為民國路東、南,青蓮街西、方洪路北。

每區各設區長1人,下設總務、文書、訓導、給養、庶務、衛生、清潔、登記、調查、醫務各組。難民區的實際管理者是南市難民區監察委員會,全由外籍人構成,主席饒家駒,委員有工部局博蘭德、公董局雅斯帕爾、安得列、柏韻士、麥克諾登、白蒲等。

委員會受上海國際紅十字會領導監督。

區內具體的管理與給養工作則為上海各有關慈善團體協同參與,如清運區內垃圾堆積、糞便等衛生工作,由中國濟生會、中國紅十字會擔任;

醫藥治療,由中國紅十字會及中華醫學會主持辦理,先後開設有難民醫院、產科醫院,並在收容所內設立10餘個門診所;

掩埋屍體,由普善山莊負責;

難童收養由中華慈幼協會辦理;

區內秩序,由上海國際紅十字會派外籍警士維持,還設草繩工場和板刷作坊,等等,茲不列舉。

難民區的經費主要靠社會捐助及慈善獎券的收入,這些款項直接匯給上海國際紅十字會,由紅十字會調撥使用。

難民區的生活條件是較為艱苦的。

據記載,區內一間9平方米的斗室要容納八、九個人,一室之中至少有幾個人是生病的。

喫飯問題上,初期每日上午9時和下午2時發放兩次粥,之後改發大米,每日每人一罐(約合6市兩),由難民自行燒煮,同時每人每月發生活費1.95元。

之後物價上漲,每月發10元左右。而因界門緊閉,糧食無法輸送、水源又斷告竭,困頓情形下,饒家駒遂向法當局極力疏通,始允開放老北門鐵門一扇,便利運輸給養,並從法租界臨時向新開河、老北門、方洪路接進3隻大號水龍頭,臨時供應飲水,飲水問題得以解決。

到了後期,日本佔領上海,開始實行經濟封鎖,給養變得困難,每日每人日糧標準不斷降低,自1939年9月13日起,由6兩減為3兩,10月1日起居民停發日糧。

儘管難民生活十分艱苦,區內人員擁擠、環境惡劣,衛生、治安情況均不佳,但尚能使給養「源源接濟,尚無中斷之虞」。

難民區先後共設收容所130多個,最多時接收難民達10萬餘人,戰爭時期,能長時間維持這麼多人的生命實屬不易。

1940年隨著日偽勢力侵入,6月30日南市難民區停止活動。

但難民區的成功辦理解決了當時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並且從籌建到運行,既有滬上中西方各國慈善人士的努力與各慈善團體的支持,也有國際上的慷慨捐助,甚至包括日本方面,主要是日高參事與松本重治的協助,始終體現著國際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更作為實踐人道主義的典範而載入史冊。


請大家多多點贊!


1937盧溝橋抗戰,蔣介石及其幕僚深知日本企圖。

所以主動在上海開戰。這是無數中國政治家/軍事家那十年苦苦思索的破局。

事實也證明瞭中國政府的眼光高於日本參謀本部。

至於淞滬會戰,肯定是打不贏的。

首先,日本海軍陸戰隊一週內增加一倍。火力強大,防守有餘。

陸軍反應迅速,及時參戰。

國軍的添油戰術固然慘烈。不過滿眼全是步兵團的國軍,哪裡能夠料到日軍的強大。

時代變了,陸軍之神是火炮。

現代化訓練和裝備優勢完全可以抵消人數優勢。


國民黨一個團上去幾小時報效的水平,是真的報效,一個團就剩百八十人那種。

軍官傷亡也很慘重。

這一仗國軍將士打的頑強,但是戰術呆板,戰略低能,缺少「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能力,如果國民黨有TG的學習適應能力,這一仗傷亡不會這麼大。

國民黨照搬歐美軍事經驗,不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變通,這是造成國民黨軍隊抗戰血氣有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他們沒有毛澤東思想,沒學過《實踐論》《矛盾論》,沒有《論持久戰》高度的戰略思維,缺少更高級別的哲學指導。

或者也可以說,他們缺少一個毛澤東。


淞滬會戰開始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2700多人,之後緊急從日本商團僑民中武裝了數百人,合計也不超過4000人,而國民黨軍投入了全部德械精銳,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和炮兵第14團(都裝備有萊茵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和空軍助戰……結果……國軍德械精銳部隊非但沒按照預期喫掉日軍這數千兵力,反而被日軍幾千馬鹿和幾百武裝僑民拖到大本營增兵,最後被打的陸軍精銳盡喪,珍貴的萊茵重炮還被日軍繳獲拿回去拆解用於研製兩百毫米臼炮了……

淞滬會戰國軍這不能叫打的「慘烈」……這叫被打的真慘……


中國戰場是個火力極為孱弱只能堆人頭的戰場,即便是擁有火力優勢的日軍在淞滬會戰中也僅僅發射了30餘萬發炮彈,所以淞滬會戰放眼二戰真不算什麼大陣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