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般的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因为礼本于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礼。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于浮华,不若俭者戚者质朴而保有内心。


于今天而言可能就是儒家文化圈的耻文化吧。

做了违背道德主流价值观的事,会感到羞愧。不好意思。

而不是满世界宣扬,并以此为荣。


孔子的礼指的是西周分封之后的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规则,以及各种音乐,再加上「政刑」,他用一个「礼」字就全部概括了。当然包括衣裳服饰、举止动容、酬酢聘问、丧葬哀思、军行祭祀等等仪式。

规则的核心是认同并且愿意遵守,一旦流于形式,巧言令色就叫做「礼坏」,所以孔子认为「仁」是「礼」的行为原则,一般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基本的人际关怀,这样就可以了。


简单的讲,你可以把礼理解为「制度」。周朝建国后两年,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即位,周公旦辅政,很快就爆发三监之乱,周公旦亲率兵出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之后周公旦思考如何才能让天下人安守本分,恪尽职守,使大周朝长治久安,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用以指导并约束天下人的行为,并由周天子做最高裁判,如有违背,最高可由周天子率兵征讨!这套制度,也称为周礼。

至此以后,礼制精神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信仰。即使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直到现在,虽然再也没有那么完整的行为规范,但依然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许多需要讲礼的地方。


礼说到底就是一种分配制度。因为物质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欲望,所以要靠礼来进行分配。统治阶级分的多一些,士大夫分的少一些,付出劳动的被剥削者就要接受这种分配制度。孔子提出礼的概念,但是荀子讲的比较透彻。


西周统治的核心,分封制和宗法制,文化和道德是表象,儒家的政治理念就是恢复分封制


礼,尽仁以,仁,忠恕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