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哪些有趣记载,或折射出当时独特社会氛围?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 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的,单字奖励10万元。

公告发布后,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财富大门,目前还有2000多个甲骨文未被破解,这就是2个亿啊!

图片来源于网路

但残酷的现实是三年多来,直到2020年,只有一个人拿走了一个字的破译奖金,这个幸运者叫 蒋玉斌

图片来源于网路

那么,这个「一字万金」的字是个什么字呢?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解读破译的呢?

01

这个字竟然是——蠢!

首先要想揭秘这个字,就要先来说说破译一个甲骨文需要几步。

第一步:研究文字形态

破译甲骨文的第一人 孙诒让先生创的「据形考释」是认识甲骨文最基本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路

因为甲骨文本身的象形性非常强,所以在研究的时候,会先根据甲骨文的形态进行推理,例如人、牛、猪等等,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的简笔画,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这个字,它看著很像一颗种子,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和粮食、植物有关。

第二步:研究文字的传承

放眼全世界,汉字和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本身自带的 传承性,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无论汉字如何演变,它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路

从和甲骨文最接近的商代的文字——刻在鼎等东西上的金文对比,发现这个字和「屯」字十分相似,表示一颗种子扎根,有扎根、定居的意思。这也符合我们第一步的判断:它和粮食、植物有关。那么这个字真的是「屯」字吗?

第三步:结合文献与考古研究

这也是确定甲骨文的最后一步,从商代一些典籍中,发现每次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后边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词:方国,也就是商王朝的附属国,且都是一些不太安分,经常发生动乱的附属国。

图片来源于网路

那么,商王朝出兵平定这些附属国之后,就会安顿定居下来,似乎也有「屯」的意思,难道这个字真的是「屯」?

这就要提到破译这个字的蒋玉斌先生的研究了。

蒋玉斌先生对比了「屯」字的演变过程,发现这个似乎就是篆书中的「屯」字,但是为什么读 「蠢」呢?

图片来源于网路

从字形来看,最初这个字指的是春天到了,植物破土而生,草木开始长出枝叶,这和我们之前的猜测一样。

后来,人们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示这个字,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了两个虫子,意味著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开始「蠢蠢欲动」。冬眠的虫蛇在回暖的春天苏醒后无序、盲目的蠕动,来表示那种到处乱动的状态或样子。

但是指像虫子一样显然不是什么好的表示,而且这个常常和蛮夷联系在一起,也肯定不是什么好的评价。

蒋玉斌先生解释在甲骨文里这个常常用来表示那些不安分的附属国。比如动乱的夷国,就叫「蠢夷方」;不安分的盂国,就叫「蠢盂方」。

图片来源于网路

把这个字读为「蠢」的话,那么也就读通了西周金文里出现的「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落。

而且这种释读和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对应。

例如《墨子》中记载大禹征讨三苗说「蠢兹有苗、昏迷不恭......」;《尚书》中的周王室对灭亡的殷商称「蠢殷」;《诗经》中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征讨南方的荆蛮写诗唱道「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清华简《说命》记载「我先王灭夏,燮强,捷蠢邦」等。

图片来源于网路

另外,西周金文的写法稍一变化,就跟《说文解字》中列出的古文「蠢」相合。

蒋玉斌说:「『蠢』本来就有『动』的意思,古代把一些动乱、不安分的方国部族称作『蠢邦』等。『蠢』带有贬斥的意味,现在大家所常用的『愚蠢』『笨拙』等意义其实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但既然想「蠢蠢欲动」的搞点事情,肯定会被强大的王国征讨、平定,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不是蠢又是什么?

02

「蠢动」到底从什么时候变成「愚蠢」的呢?

古时候说一个人脑子不好使是愚。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就是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下愚」就是最最愚笨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路

《荀子》也云:「非是是非谓之愚。」就是说把对的当成错的,把错的认为是对的,这就是愚,也就是傻。

说一个人表达能力不好用「痴」。「痴」里面是个「知」,「知」是说的准的意思,那「知」病了,就说不准了,就「痴」了。

《说文解字》里说:「痴,不慧也。」也有「傻」的意思。

而「笨」是说一个人办事不利索,笨手笨脚。《说文》:「笨,竹里也。」《广雅·释草》称:「竹的表面叫做笢,里面名笨,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图片来源于网路

古人本用笨来形容女孩之纯洁可爱,就如白纸一张。哎,怪不得现在说一个女孩儿漂亮可爱叫「傻白甜」,重点词原来是「笨」!

你看,本来在古代三个字的意思,如今都被一个「蠢」字包了。本来是「蠢动」之「蠢」是从何时变成「愚蠢」之「蠢」的呢?

这就要从韩非子说起了,他写过一篇文章《忠孝》,里面有一句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

从中可以看出「蠢愚」是和「智慧」相对的,「智」和「慧」表示聪明之人,「愚」是愚笨、愚昧之人,「愚」和「蠢」连用,与「智慧」相对,那「蠢」也就是愚的意思了。

图片来源于网路

从这开始,「蠢」、「愚」二字就成了黄金搭档,经常被人们连在一起使用了。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也有:「其人蠢愚禽兽而寿。」其《本经训》中也有:「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另外《淮南子》中还有好几处有「愚夫蠢妇」这个词,指愚昧无知的小民,都是愚蠢的意思。

但这时候一般还是写作「蠢愚」,「愚蠢」则是从东汉的 王充开始使用的。

图片来源于网路

王充 《论衡》里说: 「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

韩愈写诗说自己:「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慢慢地,无论是笨、愚、痴、呆、傻,凡是和聪慧相对的都被按在了「蠢」的头上了。

从「蠢」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文字的意思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是赋予文字意思变化的主要推手。如今的很多新词不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吗?

图片来源于网路

花那么多钱,论证了一个「蠢」字,真有点啼笑皆非的意味,但是这正可见我们社科工作者的认真、严谨,这也正是我们的文字一直能够传承下来,我们的文化一直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他们真的不蠢!

发布于 03-11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无fa可说无fa可说啊♂夜色儿……

甲骨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车祸。

那片甲骨是这样的:

红框中的甲骨文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场车祸,由文字记载分析当时的场景,商王先是作了一场占卜,贞人「壳」(大巫师)主持了这场占卜,商王看到卜象后觉得不吉利,过几天会有灾祸发生。过几天后商王和贵族驾车去狩猎「兕」,这个兕早期被认为是犀牛,不过现在认为是生活在当时河南地区的一种水牛。

在追逐兕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一个小臣驾驶的马车撞在了石头上,翻车了,并且还引发了连环车祸,把商王坐的车也给撞了,然后子央从这个车上掉了下去。

这句话其实暗藏玄机,关键就是后边四个字,子央亦坠,亦坠,亦……

说明当时从车上掉下去的还有一个人,那这个人是谁呢?应该就是商王。再联想几天前贞人「壳」算的那一卦,不得不感叹,算的还真准。

至于这个引发连环车祸还把大王给撞坠车的小臣怎么处理了,甲骨文没有后续记载,但联系当时商人的处事风格,大概率应该是给炖了。

-------------- ---------------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有甲骨记载了这次车祸中坠车的子央的后续遭遇,其中一块甲骨写道:

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

这段记载的大体意思是:乙未这一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后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这说明,子央跑了,子央为什么跑了呢,会不会跟这次车祸有关系呢?不得而知。那么子央抓回来没有呢,另一块甲骨的记载揭开了答案:

丙申卜,贞,翌丁酉用子央岁于丁。

甲骨文中清晰的写著「用子央」,这说明子央不仅被抓回来了,而且还给用了,那么用子央干嘛了呢?其实这个「用」字已经揭晓了答案。不知道的人一脸懵逼,知道的人细思恐极。「用」字在今天是个动词,可以表示很多行为,然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种行为——用来祭祀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丁酉这一天把子央杀了,用来祭祀祖先丁……

看来在商朝当个公务员真不容易……

------------------ ------------------

上文这片甲骨是已发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出镜率非常高,因为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而且信息量巨大,除了中间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车祸外,在角落上又记载了另一个血腥的故事。

这段话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在一月乙卯这一天,媚子寅向商王入贡,商王一高兴,「宜」了十个羌人。

前边都能看懂,那这个「宜」是又什么意思呢?即便不懂的同学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宜」肯定不是什么好词,联系商人的处事风格,连跟商王同车的贵族「子央」都能给「用」了,对于卑贱的羌人,这个「宜」肯定是比「用」还要残忍的处理方式。那「宜」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宜」是这么写的。

中间的「月」就是肉的意思,所以「宜」字看起来就像是把肉挂起来的样子。所以「宜羌十」就是商王为了庆祝媚子寅入贡,把十个羌人剁成了肉块,挂了起来,差不多这个样子。

一开始读到这些文字,总觉得血腥之中透漏著诡异。虽然商朝的人祭行为并不奇怪,但这种处理方式著实让人摸不著头脑,要祭祀何必弄得这么麻烦,还得切成块挂起来,总觉得莫名其妙,毫无逻辑性。但转念之间却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商人这种诡异的行为就瞬间豁然开朗,变得充满逻辑性了。会不会,这十个羌人不是用来祭祀的,而是用来吃的呢?

这是西汉的画像砖,描绘了一场大型宴会,场面非常生动,庖厨们在各司其职,有的在烧火,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杀猪,有的在切菜,有的在打水,还有的在烤串……而画面的最上方,处理好的鸡鸭鱼肉被切成块,挂在房梁上……

由此想到,上面甲骨文所记载的,可能并非是祭祀,而是商王举办的一场大型宴会,场面也跟画像砖上描绘的差不多,只是食材不是鸡鸭鱼肉,而是——羌人。

所以,这段甲骨文所描绘的,有可能是这样的场面:媚子寅的入贡,让商王非常高兴,于是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商朝的贵族都参加了,商王杀了十个羌人来款待媚子寅,庭院里庖厨们忙的不可开交,有的在给羌人放血,有的在给羌人开膛,有的在处理羌人的内脏,有的在把剁好的羌人肉块挂起来……而商王和媚子寅以及一众贵族们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吃著烤的滋滋冒油的羌人肉串……

宴会结束之后,吃干抹净的贞人,带著嘴角的油渍,内心毫无波澜的在甲骨上刻下了几个字: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甲骨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车祸。

那片甲骨是这样的:

红框中的甲骨文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场车祸,由文字记载分析当时的场景,商王先是作了一场占卜,贞人「壳」(大巫师)主持了这场占卜,商王看到卜象后觉得不吉利,过几天会有灾祸发生。过几天后商王和贵族驾车去狩猎「兕」,这个兕早期被认为是犀牛,不过现在认为是生活在当时河南地区的一种水牛。

在追逐兕的过程中,由于车速过快,一个小臣驾驶的马车撞在了石头上,翻车了,并且还引发了连环车祸,把商王坐的车也给撞了,然后子央从这个车上掉了下去。

这句话其实暗藏玄机,关键就是后边四个字,子央亦坠,亦坠,亦……

说明当时从车上掉下去的还有一个人,那这个人是谁呢?应该就是商王。再联想几天前贞人「壳」算的那一卦,不得不感叹,算的还真准。

至于这个引发连环车祸还把大王给撞坠车的小臣怎么处理了,甲骨文没有后续记载,但联系当时商人的处事风格,大概率应该是给炖了。

-------------- ---------------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有甲骨记载了这次车祸中坠车的子央的后续遭遇,其中一块甲骨写道:

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

这段记载的大体意思是:乙未这一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后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这说明,子央跑了,子央为什么跑了呢,会不会跟这次车祸有关系呢?不得而知。那么子央抓回来没有呢,另一块甲骨的记载揭开了答案:

丙申卜,贞,翌丁酉用子央岁于丁。

甲骨文中清晰的写著「用子央」,这说明子央不仅被抓回来了,而且还给用了,那么用子央干嘛了呢?其实这个「用」字已经揭晓了答案。不知道的人一脸懵逼,知道的人细思恐极。「用」字在今天是个动词,可以表示很多行为,然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种行为——用来祭祀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丁酉这一天把子央杀了,用来祭祀祖先丁……

看来在商朝当个公务员真不容易……

------------------ ------------------

上文这片甲骨是已发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出镜率非常高,因为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而且信息量巨大,除了中间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车祸外,在角落上又记载了另一个血腥的故事。

这段话对应的现代汉字是: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在一月乙卯这一天,媚子寅向商王入贡,商王一高兴,「宜」了十个羌人。

前边都能看懂,那这个「宜」是又什么意思呢?即便不懂的同学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宜」肯定不是什么好词,联系商人的处事风格,连跟商王同车的贵族「子央」都能给「用」了,对于卑贱的羌人,这个「宜」肯定是比「用」还要残忍的处理方式。那「宜」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宜」是这么写的。

中间的「月」就是肉的意思,所以「宜」字看起来就像是把肉挂起来的样子。所以「宜羌十」就是商王为了庆祝媚子寅入贡,把十个羌人剁成了肉块,挂了起来,差不多这个样子。

一开始读到这些文字,总觉得血腥之中透漏著诡异。虽然商朝的人祭行为并不奇怪,但这种处理方式著实让人摸不著头脑,要祭祀何必弄得这么麻烦,还得切成块挂起来,总觉得莫名其妙,毫无逻辑性。但转念之间却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商人这种诡异的行为就瞬间豁然开朗,变得充满逻辑性了。会不会,这十个羌人不是用来祭祀的,而是用来吃的呢?

这是西汉的画像砖,描绘了一场大型宴会,场面非常生动,庖厨们在各司其职,有的在烧火,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杀猪,有的在切菜,有的在打水,还有的在烤串……而画面的最上方,处理好的鸡鸭鱼肉被切成块,挂在房梁上……

由此想到,上面甲骨文所记载的,可能并非是祭祀,而是商王举办的一场大型宴会,场面也跟画像砖上描绘的差不多,只是食材不是鸡鸭鱼肉,而是——羌人。

所以,这段甲骨文所描绘的,有可能是这样的场面:媚子寅的入贡,让商王非常高兴,于是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商朝的贵族都参加了,商王杀了十个羌人来款待媚子寅,庭院里庖厨们忙的不可开交,有的在给羌人放血,有的在给羌人开膛,有的在处理羌人的内脏,有的在把剁好的羌人肉块挂起来……而商王和媚子寅以及一众贵族们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吃著烤的滋滋冒油的羌人肉串……

宴会结束之后,吃干抹净的贞人,带著嘴角的油渍,内心毫无波澜的在甲骨上刻下了几个字: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谢邀。

有趣的我不知道很多,但是折射当时现象的几乎每个字都是。

毕竟,甲骨文,是象形字。首先,我们说说老鼠的鼠。

有尾巴的小动物在吃米或者谷类的东西对不对?注意尾巴的位置和长度。

再看一下和老鼠很像的兔。

注意尾巴的位置。小,而且,向上。而且,没有米或者谷类的东西。所以基本可以证明,兔,在当时,不使用谷类喂食。并且,兔子尾巴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看有点像的牛和羊。

羊角比较弯,牛角比较直。然后你想一下,哪种羊角弯弯会成圈?

所以,能反映出什么呢?

如果有机会,可以多交流。

有些阐述我说的并不标准,欢迎指正。

本来是20年9月的随手一答,突然就收到了很多知友的关注和讨论。

我就在这里补充一点点。

甲骨文首先它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很多字,本质上就类似于简笔画。

最明显的是山,水,月等等表示自然事物的。然后就是动物。

也有知友问我的职业,我曾经在王懿荣纪念馆任职。

王懿荣是发现甲骨第一人。纪念馆位于山东烟台福山区。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成专家,但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如果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支持它、爱护它、保护它,就很好了。


甲骨文中有中国关于战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辛未卜,争贞:帚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东罙伐,戎臽于帚好立。

贞:帚好其比沚伐巴方,王勿自东罙伐,戎臽于帚好立。

意思是大致是:妇好带著沚侯攻打巴方,武丁(不)带人从东边把巴方的军队赶到妇好的包围圈里。

一正一反对问,而在问计谋可行不可行前,还有一个占卜大致是问妇好带著沚侯去捶巴方受不受保佑的:


曾经发掘出一个商朝女人的墓,叫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宠妃,甲骨文里记载了商王如何占卜妇好生小孩顺利与否,还有武丁关心妇好的旧疾,关心她不要因为天寒受了凉。这个女人有多重身份,她还是指挥了武丁年间最大军事行动的将领,同时也是大祭司。由此可见商朝时,女人社会地位挺不错的。


在商代为甲骨文「囧」字,即「火光」之意。西周,常见于青铜器涡纹 ,「涡纹」流行于商周,日本叫「巴纹」,在日韩琉球等国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现在倒是很少使用了,倒也绝不是部分国人以为的日韩独有,这是战汉的 涡纹。

殷墟出土过一块甲骨文,上面写了:

「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无独有偶,《诗经》里有篇《蝃𬟽》,第一句就说了:

「蝃𬟽在东,莫之敢指。」

为啥不敢指呢?古人认为彩虹不吉利,是妖怪,你指了它,它就生气了,让你头上生疮!

《卜辞通纂》编号375,又名《今日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甲骨卜辞。

这是一篇问雨的甲骨卜辞,意外的很有文(话)学(唠)性,卜辞全文如下: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该片甲骨的拓片和复制品以及释文,出处见水印,由于此篇卜辞实在太通俗易懂,我就不翻译了。
今人临摹此篇卜辞所写甲骨文书法,大家可以对照释文认一下每个字是怎么写的。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三千多年前的文字经过转写以后就可以让现代人直接看懂,不需要翻译。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文明和民族能做到,这就是汉字和不曾中断的原生文明独有的优点。

如果当初先民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今人使用的也是拼音文字,那就会大不一样了。以「癸卯卜今日雨」六字为例,这六个字的上古汉语拟音是

「k?il? mru?? po?ɡ kr?m njiɡ ??a?」

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guǐ mǎo bǔ jīn rì yǔ」

放在一起,恐怕没人能看出关系。(要注意一下,和复原基本上比较完善的中古汉语不同,上古音还有些争议,这里只是给大家简单看一下大致面貌。以及,虽然汉字将汉语的古今和方言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但汉语的古今变化其实并不小。)


中国曾经有过神本时代,中国并不是自古为王权社会的国家。

过去都是以为「中国自古便是王权制度」,默认著中国过去只有君本时代,但良渚 一众神权浓浓的古邦国遗址岀土后,就推翻了这一言论,因此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商未之前是神权社会的神本时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神话传说中的绝天地通发生在夏王朝之前,而许多人也认为三皇五帝时代亦是君本社会,以此想否认中国曾经也有神本时代,如果要反对商末之前的中国不处于神本时代的话,就要否定文献中《礼记》中对于夏殷的如此描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见古人对于虚无飘渺的夏朝看法「也是尊天命和事鬼敬神的」,说明夏王朝与商未之前的商族人一样处于神本时代。

再看三皇时代,古史系统的伏羲统治时代亦是如《礼记》中的夏朝一样为「神本时代」,这见于《路史.太昊纪》「所谓先天易也,原始反终,神明幽赞,于是神蓍著地,灵龟出洛,乃穷天墬之赜,极天下之动。以龟为策,以蓍为筮,献南占之一十八变而成卦,以断天下之吉凶。出言惟辞,制器惟象,动作惟变,卜筮惟占,政治小大,无废取于易者」。 上述的文献就描述了三皇时代在文献中的社会形式,它上面就说了「这伏羲王朝无论政治的大小都要进行占卜」,与殷商末期之前是一样的。

实际上,战国时期中期的《易·系辞》就说明了伏羲本身能王天下就是创造了能「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易,可见,伏羲这位三皇之首的天皇都是要受制于神灵才能统治的,故而开头描述「「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都是归功于他沟通神灵,得到神灵的指示、才了解到了万事万物的规律。

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更多的是对于王官学们引以较比的王表内容,他们是战国时代诸子编造的王表中扩展,是一个时代的先王化,这时还不是神话,这种编织的【圣王古史】大规模爆发于战国时期中期左右,最早在春秋未年已经出现,这见于《尧典》等书,尽管这相关的书有的为战国所作,但侧面的反馈当时的特殊情况,既天神降格成为圣贤或君王,叛逆的神成为了天子讨伐的反贼。

《史记》作者他自己都说了摈弃了「不雅驯」之言。从所有收集到的版本里整合了他觉得「合理」「科学」顺到一起。这种思想源流就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化思潮。

这更早或许能追到周的主流文化倾向,只有天空神昊天上帝越来越唯物化,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或许称之为抽象化更为合适。

这种历史化的倾向并非汉代就停止,在宋代的文献《路史》当中,昔日汉武帝之际的尊神太一也沦为了古史系统的一尊,既名为「 泰壹氏」的圣王。

(在宋罗泌《路史·前纪三·泰壹氏》原文道:「 泰壹氏 ,是为皇人,开图挺纪,执大同之制,调大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 )

可知古代一直有把一些天神历史化的工作,这个工程非常巨大且长久,可知天子神话是中国王权者君本思想的结晶了,影响了中国无数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明确指出神本社会的殷商形象: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其一是神主宰著人。人,包括商王没有决定自己行止的权力,做任何事都需要求神问卜,得到神的「同意」后方可付诸行动。卜 辞中,「帝若(诺)」、「帝不若」,「帝令...」「帝不令....这类的话随处可见。

国王、贵族处处、事事皆听命于神,完全处于神的支配之下。许多学者指出:

殷代,特别是其前期,王室和贵族几乎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对神权的膜拜晨无以复加的。

(商代)神权....大于王权和族权,神的意志处于最高地位。

商人「每事必卜.」.....卜问的内容无所不包,国家大事、私人生活皆有,如祭祀、年岁、征伐、天气、福祸、田猎、疾病、生育等。当时设有掌管卜事的卜官。卜官的政治地位很高,他们可以代神发言,指导国家大事和国王的行动。

当然,并不是卜官地位高,而是神的地位高,是神在指导人的行动。这大致可以看出,神本时代是神支配著人,神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其二是神代表著人,代替了人。人既在神的指导、支配下活动,那么,如果做某件事取得了好的结果,理所当然地应归功于神。殷墟卜辞中,战争胜利、粮食丰收、求得雨水、贵族生子、田猎有获等皆要向神献祭。有一次与羌人作战,胜利后竟杀了300多个羌人战俘以祭神。因为在商人看来,战胜羌人是神的功绩。事实上,卜辞中未发现将任何功绩归于国王的记载。商人卜问、献祭的诸神实际成了商人的代表。人,包括国王也无权代表自己。

其三,与神相比,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末之前的神本社会当中「人在神面前无法代表自已」,故而没有大幅度神化他人的社会基础。

专家王中杰在《浅析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写道「商周时期, 「殷人信鬼」, 明确的表明了他们对鬼神的态度, 他们对鬼神的虔诚程度可以令其他各个朝代, 各个民族难以望其项背, 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卜祀以求得神的旨意是国家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事必卜, 每日必卜, 甚至一事数卜, 且卜祀的范围相当广泛, 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诸如祭祀、战争、宴会、气象、收成、田猎。卜辞的内容要认认真真地执行, 同时也要认认真真地记录。目前所发现的数十万枚的甲骨文中, 全部都是卜辞。并且殷人没有获得便宜行事的资格和权利, 一切以神的旨意为基准和转移, 「每事必卜」已经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叶林生《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由卜辞看,商朝仍是原始宗教盛行时期,卜辞中的方位之神(方帝)、风雨诸神、日月神、杜神等,「各司其职」,互不统属,没有「众神之神」的宙斯。其时,宗教形态是相当原始的。」

王晖专家称:「有疑则卜,不疑何卜」,不必事事去卜筮鬼神……而殷人是无限地信仰鬼神,从殷墟卜辞看,每天的大小事件都要向上帝祖先神鬼请示汇报,根据上帝祖先鬼神的意志来决定事情的可否,对祖先鬼神惟命是听。例如:

辛亥贞,王正召方,受佑。(屯南4103)己卜,争贞,王勿立中。(合集7367)..商,外占日:弱入商。(屯南930)庚仆,王,余酒御于上甲,八月。(合集19809)甲辰,鼓贞,来辛亥燎于王亥三十牛,二月。

(合集14733)辛未卜,投贞,王勿逆伐迥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佑,六月。(合集6204正)乙亥卜,行贞,王其寻舟于河,亡(无)灾。(合集24609)庚戌,投贞,王有梦,不惟咎。(合集17403)庚戌卜,亘贞,王弗疾骨,王占日:勿疾。(合集709正)亥卜,宾贞,王往涉,狩。(合集10602)癸巳卜,兄贞,并来归,唯侑示。(英藏1948)

从上引卜辞可见,殷人大至征伐方国、祭祀先祖,小至出行、令牧人放牧、做梦、等等,均要进行占卜,请示鬼神的意志。甚至选择吉日也要占卜:「庚申卜贞,王唯乙令毕①暨并。/庚申卜贞,王唯丁令毕暨并」(屯南4048);「癸巳卜,兄贞,丁辛吉,泳于并」(英国1948)。这说明鬼神在殷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余冬林《从神本走向人本——兼论夏商周文化的基本趋势》:

从殷人的宗天尚鬼到周人的敬德保民和周公的制礼作乐,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从惶恐地匍匐在天神脚下的奴婢状态中逐渐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从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诚然,殷商西周时期并没有完成这一过渡(一般认为,这一过渡到春秋战国才告完成),但是它向著这个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步伐。

在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都要先卜而后行,几乎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地步。因此,今天我们可以

从《周易》中窥见商旅的行迹。当时,在商王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专门从天帝那里讨回旨意,负责沟通神鬼人之间的神秘主义者。他们就是代王行使神权,以思想沟通神人的巫史。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享有崇高的威望。

许多殷商考古专家学者对殷商社会为神本社会表达,更有的指岀后期的商王朝已经开始从神本社会转为君本社会,这个过渡期间到汉代都在推动。

尽管《国语》将列国的一些天帝历史化为圣王并之祭祀,但他也受于神本思维影响,这见于《鲁语·展禽论祭爰居非政》白话文「此外再加上祭祀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因为都是对人民有功德的;以及祭祀前代的圣哲、有美德的人,因为都是人们所崇信的;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因为都是人们所瞻仰的;祭祀大地的金、木、水、火、土,因为都是人民所赖以生存繁衍的;祭祀九州名山大川,因为都是人民财用的来源。不属于这些范围的就不能列入祭祀的典章内。

起因为有只有灵性的鸟都会被祭祀,左丘明就编织其他诸候国的天帝为圣王,称这些圣王规划了祭祀的问题原因,就是左丘明希望人们应该规划祭祀,也从中可见他并非反对神的,「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因为神往往是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人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生存,左丘明称「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从如上就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会用理性看待自然,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大规模进步,其他明显的黄帝四面,夔一足之事亦如此。

吴天德,张宗福从《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 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指出「殷商神本文化到西周的人本文化过渡的原因,除社会动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如:本来为探测天意进行天文活动,从客观上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随著天文学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了天道与人事的差异,《左传、襄公九年》就记载了晋侯与士弱的一段对话.士弱认为,商人的祸败,大火星并不一定提供预兆,所谓「国乱无象" ,因而国家的治乱,主要在人的行为如何。在这里,士弱强调人事。日食和月食,最开始被认为是凶灾的预兆,后来发现口食和月食与人世的灾异没有必然联系,是正常的天文现象,神学的面纱被揭开了,人本文化的面目得以展现。」

参考、引用的一些文为: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的专家学者明言,

叶林生《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

王中杰《浅析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王四达《从「神本」到「君本」──试析中国古代「人文」的渊源流变及其本质》

余冬林《从神本走向人本——兼论夏商周文化的基本趋势》,

李想《论周公的天观.从神本走向人本》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 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

贺贵富《从神本走向人本一从甲骨文到金文的书法美学嬗变》

《论夏、商、周「神本」思想向孔子「人本」思想的转变》

《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

《浅析商周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蕫英哲《从神本主义到民本主义》,

王曰美《殷周之际德治思想构建的主体性探析》,

《秦简牍资料所见鬼神信仰研究》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人的鬼神观念》


在这个话题下面看出了数年前刚用知乎的感觉。感谢各位大神们!


对于科学理论工作者来说,最有趣的是,用具体操作个别实物的实践方法,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研究,可释读和辨认出甲骨文记载的数字具有几何物理意义或物质的几何学意义,从而发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或远古文明时期的数学科学源头。

甲骨文合集第4264片、第9810片及其数字的摹本

因为,甲骨文合集第4264片的数字,记载了古代学者依次发现宇宙整体绝对运动三过程循环无限及其任一过程皆三阶段发展的两个度量几何形态,分别是单位一(代表宇宙)在有二节、六节的虚空闭环上作三步、七步的循环无限度量。第9810片甲骨文的数字刻画了宇宙在八节的虚空闭环上作九步循环无限度量及其十进位循环无限记数法起源。

破译甲骨文数字的几何物理意义,详参下文:

释读甲骨文数字的几何物理意义?

mp.weixin.qq.co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