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哪些有趣記載,或折射出當時獨特社會氛圍?


2016年10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了一則公告: 破譯出還沒有解讀過的甲骨文的,單字獎勵10萬元。

公告發布後,彷彿打開了所有人的財富大門,目前還有2000多個甲骨文未被破解,這就是2個億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殘酷的現實是三年多來,直到2020年,只有一個人拿走了一個字的破譯獎金,這個幸運者叫 蔣玉斌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這個「一字萬金」的字是個什麼字呢?它又是怎樣一步步被解讀破譯的呢?

01

這個字竟然是——蠢!

首先要想揭祕這個字,就要先來說說破譯一個甲骨文需要幾步。

第一步:研究文字形態

破譯甲骨文的第一人 孫詒讓先生創的「據形考釋」是認識甲骨文最基本的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因為甲骨文本身的象形性非常強,所以在研究的時候,會先根據甲骨文的形態進行推理,例如人、牛、豬等等,看起來就像一個個的簡筆畫,你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我們來看這個字,它看著很像一顆種子,我們初步判斷它可能和糧食、植物有關。

第二步:研究文字的傳承

放眼全世界,漢字和其他文字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本身自帶的 傳承性,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無論漢字如何演變,它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和甲骨文最接近的商代的文字——刻在鼎等東西上的金文對比,發現這個字和「屯」字十分相似,表示一顆種子紮根,有紮根、定居的意思。這也符合我們第一步的判斷:它和糧食、植物有關。那麼這個字真的是「屯」字嗎?

第三步:結合文獻與考古研究

這也是確定甲骨文的最後一步,從商代一些典籍中,發現每次出現這個字的時候,後邊一般都會出現一個詞:方國,也就是商王朝的附屬國,且都是一些不太安分,經常發生動亂的附屬國。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商王朝出兵平定這些附屬國之後,就會安頓定居下來,似乎也有「屯」的意思,難道這個字真的是「屯」?

這就要提到破譯這個字的蔣玉斌先生的研究了。

蔣玉斌先生對比了「屯」字的演變過程,發現這個似乎就是篆書中的「屯」字,但是為什麼讀 「蠢」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字形來看,最初這個字指的是春天到了,植物破土而生,草木開始長出枝葉,這和我們之前的猜測一樣。

後來,人們為了更加生動的表示這個字,在這個字的下面加了兩個蟲子,意味著春天大地復甦,萬物開始「蠢蠢欲動」。冬眠的蟲蛇在回暖的春天蘇醒後無序、盲目的蠕動,來表示那種到處亂動的狀態或樣子。

但是指像蟲子一樣顯然不是什麼好的表示,而且這個常常和蠻夷聯繫在一起,也肯定不是什麼好的評價。

蔣玉斌先生解釋在甲骨文裏這個常常用來表示那些不安分的附屬國。比如動亂的夷國,就叫「蠢夷方」;不安分的盂國,就叫「蠢盂方」。

圖片來源於網路

把這個字讀為「蠢」的話,那麼也就讀通了西周金文裏出現的「蠢淮夷」、「蠢獫狁」,這些都是先動亂,後被徵討的方國部落。

而且這種釋讀和先秦古書中的說法完全對應。

例如《墨子》中記載大禹徵討三苗說「蠢茲有苗、昏迷不恭......」;《尚書》中的周王室對滅亡的殷商稱「蠢殷」;《詩經》中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徵討南方的荊蠻寫詩唱道「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清華簡《說命》記載「我先王滅夏,燮強,捷蠢邦」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另外,西周金文的寫法稍一變化,就跟《說文解字》中列出的古文「蠢」相合。

蔣玉斌說:「『蠢』本來就有『動』的意思,古代把一些動亂、不安分的方國部族稱作『蠢邦』等。『蠢』帶有貶斥的意味,現在大家所常用的『愚蠢』『笨拙』等意義其實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但既然想「蠢蠢欲動」的搞點事情,肯定會被強大的王國徵討、平定,這不是自討苦喫嗎?不是蠢又是什麼?

02

「蠢動」到底從什麼時候變成「愚蠢」的呢?

古時候說一個人腦子不好使是愚。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就是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下愚」就是最最愚笨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荀子》也雲:「非是是非謂之愚。」就是說把對的當成錯的,把錯的認為是對的,這就是愚,也就是傻。

說一個人表達能力不好用「癡」。「癡」裡面是個「知」,「知」是說的準的意思,那「知」病了,就說不準了,就「癡」了。

《說文解字》裏說:「癡,不慧也。」也有「傻」的意思。

而「笨」是說一個人辦事不利索,笨手笨腳。《說文》:「笨,竹裏也。」《廣雅·釋草》稱:「竹的表面叫做笢,裡面名笨,其白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古人本用笨來形容女孩之純潔可愛,就如白紙一張。哎,怪不得現在說一個女孩兒漂亮可愛叫「傻白甜」,重點詞原來是「笨」!

你看,本來在古代三個字的意思,如今都被一個「蠢」字包了。本來是「蠢動」之「蠢」是從何時變成「愚蠢」之「蠢」的呢?

這就要從韓非子說起了,他寫過一篇文章《忠孝》,裡面有一句話:「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虛名取也。今民儇詗智慧,欲自用,不聽上。」

從中可以看出「蠢愚」是和「智慧」相對的,「智」和「慧」表示聰明之人,「愚」是愚笨、愚昧之人,「愚」和「蠢」連用,與「智慧」相對,那「蠢」也就是愚的意思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這開始,「蠢」、「愚」二字就成了黃金搭檔,經常被人們連在一起使用了。

西漢《淮南子·地形訓》也有:「其人蠢愚禽獸而壽。」其《本經訓》中也有:「愚夫蠢婦皆有流連之心,悽愴之志。」另外《淮南子》中還有好幾處有「愚夫蠢婦」這個詞,指愚昧無知的小民,都是愚蠢的意思。

但這時候一般還是寫作「蠢愚」,「愚蠢」則是從東漢的 王充開始使用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王充 《論衡》裏說: 「時人愚蠢,不知相繩責也。」

韓愈寫詩說自己:「我昔實愚蠢,不能降色辭。」

慢慢地,無論是笨、愚、癡、呆、傻,凡是和聰慧相對的都被按在了「蠢」的頭上了。

從「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文字的意思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人是賦予文字意思變化的主要推手。如今的很多新詞不也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花那麼多錢,論證了一個「蠢」字,真有點啼笑皆非的意味,但是這正可見我們社科工作者的認真、嚴謹,這也正是我們的文字一直能夠傳承下來,我們的文化一直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他們真的不蠢!

發佈於 03-1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無fa可說無fa可說啊♂夜色兒……

甲骨文記載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車禍。

那片甲骨是這樣的:

紅框中的甲骨文對應的現代漢字是:

癸巳卜,殼貞:旬亡禍?王佔曰:乃茲亦有祟,若稱。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載)車,馬硪,迫王車,子央亦墜。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一場車禍,由文字記載分析當時的場景,商王先是作了一場占卜,貞人「殼」(大巫師)主持了這場占卜,商王看到卜象後覺得不吉利,過幾天會有災禍發生。過幾天後商王和貴族駕車去狩獵「兕」,這個兕早期被認為是犀牛,不過現在認為是生活在當時河南地區的一種水牛。

在追逐兕的過程中,由於車速過快,一個小臣駕駛的馬車撞在了石頭上,翻車了,並且還引發了連環車禍,把商王坐的車也給撞了,然後子央從這個車上掉了下去。

這句話其實暗藏玄機,關鍵就是後邊四個字,子央亦墜,亦墜,亦……

說明當時從車上掉下去的還有一個人,那這個人是誰呢?應該就是商王。再聯想幾天前貞人「殼」算的那一卦,不得不感嘆,算的還真準。

至於這個引發連環車禍還把大王給撞墜車的小臣怎麼處理了,甲骨文沒有後續記載,但聯繫當時商人的處事風格,大概率應該是給燉了。

-------------- ---------------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有甲骨記載了這次車禍中墜車的子央的後續遭遇,其中一塊甲骨寫道:

乙未卜,賓貞,令永途子央於南。

這段記載的大體意思是:乙未這一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後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這說明,子央跑了,子央為什麼跑了呢,會不會跟這次車禍有關係呢?不得而知。那麼子央抓回來沒有呢,另一塊甲骨的記載揭開了答案:

丙申卜,貞,翌丁酉用子央歲於丁。

甲骨文中清晰的寫著「用子央」,這說明子央不僅被抓回來了,而且還給用了,那麼用子央幹嘛了呢?其實這個「用」字已經揭曉了答案。不知道的人一臉懵逼,知道的人細思恐極。「用」字在今天是個動詞,可以表示很多行為,然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種行為——用來祭祀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丁酉這一天把子央殺了,用來祭祀祖先丁……

看來在商朝當個公務員真不容易……

------------------ ------------------

上文這片甲骨是已發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出鏡率非常高,因為其保存完好,字跡清晰,而且信息量巨大,除了中間記載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車禍外,在角落上又記載了另一個血腥的故事。

這段話對應的現代漢字是: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在一月乙卯這一天,媚子寅向商王入貢,商王一高興,「宜」了十個羌人。

前邊都能看懂,那這個「宜」是又什麼意思呢?即便不懂的同學也大概能猜到,這個「宜」肯定不是什麼好詞,聯繫商人的處事風格,連跟商王同車的貴族「子央」都能給「用」了,對於卑賤的羌人,這個「宜」肯定是比「用」還要殘忍的處理方式。那「宜」是什麼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宜」是這麼寫的。

中間的「月」就是肉的意思,所以「宜」字看起來就像是把肉掛起來的樣子。所以「宜羌十」就是商王為了慶祝媚子寅入貢,把十個羌人剁成了肉塊,掛了起來,差不多這個樣子。

一開始讀到這些文字,總覺得血腥之中透漏著詭異。雖然商朝的人祭行為並不奇怪,但這種處理方式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要祭祀何必弄得這麼麻煩,還得切成塊掛起來,總覺得莫名其妙,毫無邏輯性。但轉念之間卻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商人這種詭異的行為就瞬間豁然開朗,變得充滿邏輯性了。會不會,這十個羌人不是用來祭祀的,而是用來喫的呢?

這是西漢的畫像磚,描繪了一場大型宴會,場面非常生動,庖廚們在各司其職,有的在燒火,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殺豬,有的在切菜,有的在打水,還有的在烤串……而畫面的最上方,處理好的雞鴨魚肉被切成塊,掛在房樑上……

由此想到,上面甲骨文所記載的,可能並非是祭祀,而是商王舉辦的一場大型宴會,場面也跟畫像磚上描繪的差不多,只是食材不是雞鴨魚肉,而是——羌人。

所以,這段甲骨文所描繪的,有可能是這樣的場面:媚子寅的入貢,讓商王非常高興,於是舉辦了一場大型宴會,商朝的貴族都參加了,商王殺了十個羌人來款待媚子寅,庭院裏庖廚們忙的不可開交,有的在給羌人放血,有的在給羌人開膛,有的在處理羌人的內臟,有的在把剁好的羌人肉塊掛起來……而商王和媚子寅以及一眾貴族們一邊推杯換盞,一邊喫著烤的滋滋冒油的羌人肉串……

宴會結束之後,喫幹抹凈的貞人,帶著嘴角的油漬,內心毫無波瀾的在甲骨上刻下了幾個字: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甲骨文記載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車禍。

那片甲骨是這樣的:

紅框中的甲骨文對應的現代漢字是:

癸巳卜,殼貞:旬亡禍?王佔曰:乃茲亦有祟,若稱。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載)車,馬硪,迫王車,子央亦墜。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一場車禍,由文字記載分析當時的場景,商王先是作了一場占卜,貞人「殼」(大巫師)主持了這場占卜,商王看到卜象後覺得不吉利,過幾天會有災禍發生。過幾天後商王和貴族駕車去狩獵「兕」,這個兕早期被認為是犀牛,不過現在認為是生活在當時河南地區的一種水牛。

在追逐兕的過程中,由於車速過快,一個小臣駕駛的馬車撞在了石頭上,翻車了,並且還引發了連環車禍,把商王坐的車也給撞了,然後子央從這個車上掉了下去。

這句話其實暗藏玄機,關鍵就是後邊四個字,子央亦墜,亦墜,亦……

說明當時從車上掉下去的還有一個人,那這個人是誰呢?應該就是商王。再聯想幾天前貞人「殼」算的那一卦,不得不感嘆,算的還真準。

至於這個引發連環車禍還把大王給撞墜車的小臣怎麼處理了,甲骨文沒有後續記載,但聯繫當時商人的處事風格,大概率應該是給燉了。

-------------- ---------------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有甲骨記載了這次車禍中墜車的子央的後續遭遇,其中一塊甲骨寫道:

乙未卜,賓貞,令永途子央於南。

這段記載的大體意思是:乙未這一天,商王又做了一次占卜,然後商王命令永去南方追捕子央。這說明,子央跑了,子央為什麼跑了呢,會不會跟這次車禍有關係呢?不得而知。那麼子央抓回來沒有呢,另一塊甲骨的記載揭開了答案:

丙申卜,貞,翌丁酉用子央歲於丁。

甲骨文中清晰的寫著「用子央」,這說明子央不僅被抓回來了,而且還給用了,那麼用子央幹嘛了呢?其實這個「用」字已經揭曉了答案。不知道的人一臉懵逼,知道的人細思恐極。「用」字在今天是個動詞,可以表示很多行為,然而在商朝,「用」字只表示一種行為——用來祭祀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丁酉這一天把子央殺了,用來祭祀祖先丁……

看來在商朝當個公務員真不容易……

------------------ ------------------

上文這片甲骨是已發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出鏡率非常高,因為其保存完好,字跡清晰,而且信息量巨大,除了中間記載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車禍外,在角落上又記載了另一個血腥的故事。

這段話對應的現代漢字是: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在一月乙卯這一天,媚子寅向商王入貢,商王一高興,「宜」了十個羌人。

前邊都能看懂,那這個「宜」是又什麼意思呢?即便不懂的同學也大概能猜到,這個「宜」肯定不是什麼好詞,聯繫商人的處事風格,連跟商王同車的貴族「子央」都能給「用」了,對於卑賤的羌人,這個「宜」肯定是比「用」還要殘忍的處理方式。那「宜」是什麼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宜」是這麼寫的。

中間的「月」就是肉的意思,所以「宜」字看起來就像是把肉掛起來的樣子。所以「宜羌十」就是商王為了慶祝媚子寅入貢,把十個羌人剁成了肉塊,掛了起來,差不多這個樣子。

一開始讀到這些文字,總覺得血腥之中透漏著詭異。雖然商朝的人祭行為並不奇怪,但這種處理方式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要祭祀何必弄得這麼麻煩,還得切成塊掛起來,總覺得莫名其妙,毫無邏輯性。但轉念之間卻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商人這種詭異的行為就瞬間豁然開朗,變得充滿邏輯性了。會不會,這十個羌人不是用來祭祀的,而是用來喫的呢?

這是西漢的畫像磚,描繪了一場大型宴會,場面非常生動,庖廚們在各司其職,有的在燒火,有的在劈柴,有的在殺豬,有的在切菜,有的在打水,還有的在烤串……而畫面的最上方,處理好的雞鴨魚肉被切成塊,掛在房樑上……

由此想到,上面甲骨文所記載的,可能並非是祭祀,而是商王舉辦的一場大型宴會,場面也跟畫像磚上描繪的差不多,只是食材不是雞鴨魚肉,而是——羌人。

所以,這段甲骨文所描繪的,有可能是這樣的場面:媚子寅的入貢,讓商王非常高興,於是舉辦了一場大型宴會,商朝的貴族都參加了,商王殺了十個羌人來款待媚子寅,庭院裏庖廚們忙的不可開交,有的在給羌人放血,有的在給羌人開膛,有的在處理羌人的內臟,有的在把剁好的羌人肉塊掛起來……而商王和媚子寅以及一眾貴族們一邊推杯換盞,一邊喫著烤的滋滋冒油的羌人肉串……

宴會結束之後,喫幹抹凈的貞人,帶著嘴角的油漬,內心毫無波瀾的在甲骨上刻下了幾個字: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謝邀。

有趣的我不知道很多,但是折射當時現象的幾乎每個字都是。

畢竟,甲骨文,是象形字。首先,我們說說老鼠的鼠。

有尾巴的小動物在喫米或者穀類的東西對不對?注意尾巴的位置和長度。

再看一下和老鼠很像的兔。

注意尾巴的位置。小,而且,向上。而且,沒有米或者穀類的東西。所以基本可以證明,兔,在當時,不使用穀類餵食。並且,兔子尾巴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看有點像的牛和羊。

羊角比較彎,牛角比較直。然後你想一下,哪種羊角彎彎會成圈?

所以,能反映出什麼呢?

如果有機會,可以多交流。

有些闡述我說的並不標準,歡迎指正。

本來是20年9月的隨手一答,突然就收到了很多知友的關注和討論。

我就在這裡補充一點點。

甲骨文首先它就是一種象形文字。所以很多字,本質上就類似於簡筆畫。

最明顯的是山,水,月等等表示自然事物的。然後就是動物。

也有知友問我的職業,我曾經在王懿榮紀念館任職。

王懿榮是發現甲骨第一人。紀念館位於山東煙臺福山區。

不是每個人都要做成專家,但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它、瞭解它,如果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支持它、愛護它、保護它,就很好了。


甲骨文中有中國關於戰術最早的文字記載。

辛未卜,爭貞:帚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東罙伐,戎臽於帚好立。

貞:帚好其比沚伐巴方,王勿自東罙伐,戎臽於帚好立。

意思是大致是:婦好帶著沚侯攻打巴方,武丁(不)帶人從東邊把巴方的軍隊趕到婦好的包圍圈裡。

一正一反對問,而在問計謀可行不可行前,還有一個占卜大致是問婦好帶著沚侯去捶巴方受不受保佑的:


曾經發掘出一個商朝女人的墓,叫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寵妃,甲骨文裏記載了商王如何占卜婦好生小孩順利與否,還有武丁關心婦好的舊疾,關心她不要因為天寒受了涼。這個女人有多重身份,她還是指揮了武丁年間最大軍事行動的將領,同時也是大祭司。由此可見商朝時,女人社會地位挺不錯的。


在商代為甲骨文「囧」字,即「火光」之意。西周,常見於青銅器渦紋 ,「渦紋」流行於商周,日本叫「巴紋」,在日韓琉球等國一直沿用至今,中國現在倒是很少使用了,倒也絕不是部分國人以為的日韓獨有,這是戰漢的 渦紋。

殷墟出土過一塊甲骨文,上面寫了:

「王佔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於河。」

無獨有偶,《詩經》裏有篇《蝃蝀》,第一句就說了: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

為啥不敢指呢?古人認為彩虹不吉利,是妖怪,你指了它,它就生氣了,讓你頭上生瘡!

《卜辭通纂》編號375,又名《今日雨》,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甲骨卜辭。

這是一篇問雨的甲骨卜辭,意外的很有文(話)學(嘮)性,卜辭全文如下: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

其自東來雨?

其自北來雨?

其自南來雨?」

該片甲骨的拓片和複製品以及釋文,出處見水印,由於此篇卜辭實在太通俗易懂,我就不翻譯了。
今人臨摹此篇卜辭所寫甲骨文書法,大家可以對照釋文認一下每個字是怎麼寫的。

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三千多年前的文字經過轉寫以後就可以讓現代人直接看懂,不需要翻譯。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文明和民族能做到,這就是漢字和不曾中斷的原生文明獨有的優點。

如果當初先民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今人使用的也是拼音文字,那就會大不一樣了。以「癸卯卜今日雨」六字為例,這六個字的上古漢語擬音是

「k?il? mru?? po?ɡ kr?m njiɡ ??a?」

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

「guǐ mǎo bǔ jīn rì yǔ」

放在一起,恐怕沒人能看出關係。(要注意一下,和復原基本上比較完善的中古漢語不同,上古音還有些爭議,這裡只是給大家簡單看一下大致面貌。以及,雖然漢字將漢語的古今和方言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但漢語的古今變化其實並不小。)


中國曾經有過神本時代,中國並不是自古為王權社會的國家。

過去都是以為「中國自古便是王權制度」,默認著中國過去只有君本時代,但良渚 一眾神權濃濃的古邦國遺址岀土後,就推翻了這一言論,因此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商未之前是神權社會的神本時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神話傳說中的絕天地通發生在夏王朝之前,而許多人也認為三皇五帝時代亦是君本社會,以此想否認中國曾經也有神本時代,如果要反對商末之前的中國不處於神本時代的話,就要否定文獻中《禮記》中對於夏殷的如此描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可見古人對於虛無飄渺的夏朝看法「也是尊天命和事鬼敬神的」,說明夏王朝與商未之前的商族人一樣處於神本時代。

再看三皇時代,古史系統的伏羲統治時代亦是如《禮記》中的夏朝一樣為「神本時代」,這見於《路史.太昊紀》「所謂先天易也,原始反終,神明幽贊,於是神蓍著地,靈龜出洛,乃窮天墬之賾,極天下之動。以龜為策,以蓍為筮,獻南佔之一十八變而成卦,以斷天下之吉凶。出言惟辭,制器惟象,動作惟變,卜筮惟佔,政治小大,無廢取於易者」。 上述的文獻就描述了三皇時代在文獻中的社會形式,它上面就說了「這伏羲王朝無論政治的大小都要進行占卜」,與殷商末期之前是一樣的。

實際上,戰國時期中期的《易·繫辭》就說明瞭伏羲本身能王天下就是創造了能「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易,可見,伏羲這位三皇之首的天皇都是要受制於神靈才能統治的,故而開頭描述「「古者包棲氏之王天下也」,都是歸功於他溝通神靈,得到神靈的指示、才瞭解到了萬事萬物的規律。

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更多的是對於王官學們引以較比的王表內容,他們是戰國時代諸子編造的王表中擴展,是一個時代的先王化,這時還不是神話,這種編織的【聖王古史】大規模爆發於戰國時期中期左右,最早在春秋未年已經出現,這見於《堯典》等書,儘管這相關的書有的為戰國所作,但側面的反饋當時的特殊情況,既天神降格成為聖賢或君王,叛逆的神成為了天子討伐的反賊。

《史記》作者他自己都說了擯棄了「不雅馴」之言。從所有收集到的版本里整合了他覺得「合理」「科學」順到一起。這種思想源流就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化思潮。

這更早或許能追到周的主流文化傾向,只有天空神昊天上帝越來越唯物化,這麼說或許不太準確,或許稱之為抽象化更為合適。

這種歷史化的傾向並非漢代就停止,在宋代的文獻《路史》當中,昔日漢武帝之際的尊神太一也淪為了古史系統的一尊,既名為「 泰壹氏」的聖王。

(在宋羅泌《路史·前紀三·泰壹氏》原文道:「 泰壹氏 ,是為皇人,開圖挺紀,執大同之制,調大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 )

可知古代一直有把一些天神歷史化的工作,這個工程非常巨大且長久,可知天子神話是中國王權者君本思想的結晶了,影響了中國無數年。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寫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明確指出神本社會的殷商形象:

以殷為中心展開活動的商人,脫離原始社會未久,在以神祕性與籠統性為特徵的原始思維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體現出強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其一是神主宰著人。人,包括商王沒有決定自己行止的權力,做任何事都需要求神問卜,得到神的「同意」後方可付諸行動。卜 辭中,「帝若(諾)」、「帝不若」,「帝令...」「帝不令....這類的話隨處可見。

國王、貴族處處、事事皆聽命於神,完全處於神的支配之下。許多學者指出:

殷代,特別是其前期,王室和貴族幾乎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對神權的膜拜晨無以復加的。

(商代)神權....大於王權和族權,神的意志處於最高地位。

商人「每事必卜.」.....卜問的內容無所不包,國家大事、私人生活皆有,如祭祀、年歲、征伐、天氣、福禍、田獵、疾病、生育等。當時設有掌管卜事的卜官。卜官的政治地位很高,他們可以代神發言,指導國家大事和國王的行動。

當然,並不是卜官地位高,而是神的地位高,是神在指導人的行動。這大致可以看出,神本時代是神支配著人,神處於絕對支配地位。

其二是神代表著人,代替了人。人既在神的指導、支配下活動,那麼,如果做某件事取得了好的結果,理所當然地應歸功於神。殷墟卜辭中,戰爭勝利、糧食豐收、求得雨水、貴族生子、田獵有獲等皆要向神獻祭。有一次與羌人作戰,勝利後竟殺了300多個羌人戰俘以祭神。因為在商人看來,戰勝羌人是神的功績。事實上,卜辭中未發現將任何功績歸於國王的記載。商人卜問、獻祭的諸神實際成了商人的代表。人,包括國王也無權代表自己。

其三,與神相比,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末之前的神本社會當中「人在神面前無法代表自已」,故而沒有大幅度神化他人的社會基礎。

專家王中傑在《淺析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寫道「商周時期, 「殷人信鬼」, 明確的表明了他們對鬼神的態度, 他們對鬼神的虔誠程度可以令其他各個朝代, 各個民族難以望其項背, 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卜祀以求得神的旨意是國家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事必卜, 每日必卜, 甚至一事數卜, 且卜祀的範圍相當廣泛, 幾乎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諸如祭祀、戰爭、宴會、氣象、收成、田獵。卜辭的內容要認認真真地執行, 同時也要認認真真地記錄。目前所發現的數十萬枚的甲骨文中, 全部都是卜辭。並且殷人沒有獲得便宜行事的資格和權利, 一切以神的旨意為基準和轉移, 「每事必卜」已經能夠說明一切問題。

葉林生《殷周人神關係之演進及思考》由卜辭看,商朝仍是原始宗教盛行時期,卜辭中的方位之神(方帝)、風雨諸神、日月神、杜神等,「各司其職」,互不統屬,沒有「眾神之神」的宙斯。其時,宗教形態是相當原始的。」

王暉專家稱:「有疑則卜,不疑何卜」,不必事事去卜筮鬼神……而殷人是無限地信仰鬼神,從殷墟卜辭看,每天的大小事件都要向上帝祖先神鬼請示彙報,根據上帝祖先鬼神的意志來決定事情的可否,對祖先鬼神惟命是聽。例如:

辛亥貞,王正召方,受佑。(屯南4103)己卜,爭貞,王勿立中。(合集7367)..商,外佔日:弱入商。(屯南930)庚僕,王,餘酒御於上甲,八月。(合集19809)甲辰,鼓貞,來辛亥燎於王亥三十牛,二月。

(合集14733)辛未卜,投貞,王勿逆伐迥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佑,六月。(合集6204正)乙亥卜,行貞,王其尋舟於河,亡(無)災。(合集24609)庚戌,投貞,王有夢,不惟咎。(合集17403)庚戌卜,亙貞,王弗疾骨,王佔日:勿疾。(合集709正)亥卜,賓貞,王往涉,狩。(合集10602)癸巳卜,兄貞,並來歸,唯侑示。(英藏1948)

從上引卜辭可見,殷人大至征伐方國、祭祀先祖,小至出行、令牧人放牧、做夢、等等,均要進行占卜,請示鬼神的意志。甚至選擇吉日也要占卜:「庚申卜貞,王唯乙令畢①暨並。/庚申卜貞,王唯丁令畢暨並」(屯南4048);「癸巳卜,兄貞,丁辛吉,泳於並」(英國1948)。這說明鬼神在殷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餘冬林《從神本走向人本——兼論夏商周文化的基本趨勢》:

從殷人的宗天尚鬼到周人的敬德保民和周公的制禮作樂,生動地展現了人們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從惶恐地匍匐在天神腳下的奴婢狀態中逐漸解放出來。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從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誠然,殷商西周時期並沒有完成這一過渡(一般認為,這一過渡到春秋戰國才告完成),但是它向著這個方向邁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步伐。

在日常生活中,事無巨細,都要先卜而後行,幾乎到了無事不卜、無日不卜的地步。因此,今天我們可以

從《周易》中窺見商旅的行跡。當時,在商王的周圍聚集了一批專門從天帝那裡討回旨意,負責溝通神鬼人之間的神祕主義者。他們就是代王行使神權,以思想溝通神人的巫史。他們壟斷神壇、把持政壇、執掌學壇,享有崇高的威望。

許多殷商考古專家學者對殷商社會為神本社會表達,更有的指岀後期的商王朝已經開始從神本社會轉為君本社會,這個過渡期間到漢代都在推動。

儘管《國語》將列國的一些天帝歷史化為聖王並之祭祀,但他也受於神本思維影響,這見於《魯語·展禽論祭爰居非政》白話文「此外再加上祭祀土地、五穀和山川的神,因為都是對人民有功德的;以及祭祀前代的聖哲、有美德的人,因為都是人們所崇信的;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因為都是人們所瞻仰的;祭祀大地的金、木、水、火、土,因為都是人民所賴以生存繁衍的;祭祀九州名山大川,因為都是人民財用的來源。不屬於這些範圍的就不能列入祭祀的典章內。

起因為有隻有靈性的鳥都會被祭祀,左丘明就編織其他諸候國的天帝為聖王,稱這些聖王規劃了祭祀的問題原因,就是左丘明希望人們應該規劃祭祀,也從中可見他並非反對神的,「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因為神往往是古人對大自然的認知,人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生存,左丘明稱「夫廣川之鳥獸,恆知避其災也。」從如上就瞭解到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會用理性看待自然,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大規模進步,其他明顯的黃帝四面,夔一足之事亦如此。

吳天德,張宗福從《從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 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徵》指出「殷商神本文化到西周的人本文化過渡的原因,除社會動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比如:本來為探測天意進行天文活動,從客觀上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隨著天文學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了天道與人事的差異,《左傳、襄公九年》就記載了晉侯與士弱的一段對話.士弱認為,商人的禍敗,大火星並不一定提供預兆,所謂「國亂無象" ,因而國家的治亂,主要在人的行為如何。在這裡,士弱強調人事。日食和月食,最開始被認為是兇災的預兆,後來發現口食和月食與人世的災異沒有必然聯繫,是正常的天文現象,神學的面紗被揭開了,人本文化的面目得以展現。」

參考、引用的一些文為:

《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的專家學者明言,

葉林生《殷周人神關係之演進及思考》,

王中傑《淺析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

王四達《從「神本」到「君本」──試析中國古代「人文」的淵源流變及其本質》

餘冬林《從神本走向人本——兼論夏商周文化的基本趨勢》,

李想《論周公的天觀.從神本走向人本》

吳天德,張宗福《從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 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徵》

賀貴富《從神本走向人本一從甲骨文到金文的書法美學嬗變》

《論夏、商、周「神本」思想向孔子「人本」思想的轉變》

《論商周時期的神本主義文化》

《淺析商周時期統治思想的轉變》

蕫英哲《從神本主義到民本主義》,

王曰美《殷周之際德治思想構建的主體性探析》,

《秦簡牘資料所見鬼神信仰研究》

《從出土文字資料看秦人的鬼神觀念》


在這個話題下面看出了數年前剛用知乎的感覺。感謝各位大神們!


對於科學理論工作者來說,最有趣的是,用具體操作個別實物的實踐方法,從幾何直觀的角度研究,可釋讀和辨認出甲骨文記載的數字具有幾何物理意義或物質的幾何學意義,從而發現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或遠古文明時期的數學科學源頭。

甲骨文合集第4264片、第9810片及其數字的摹本

因為,甲骨文合集第4264片的數字,記載了古代學者依次發現宇宙整體絕對運動三過程循環無限及其任一過程皆三階段發展的兩個度量幾何形態,分別是單位一(代表宇宙)在有二節、六節的虛空閉環上作三步、七步的循環無限度量。第9810片甲骨文的數字刻畫了宇宙在八節的虛空閉環上作九步循環無限度量及其十進位循環無限記數法起源。

破譯甲骨文數字的幾何物理意義,詳參下文:

釋讀甲骨文數字的幾何物理意義?

mp.weixin.qq.com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