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什么差别。

我们的生活满地鸡毛,他们的生活也满地鸡毛,只是他们把鸡毛做成了鸡毛掸子,做成了毽子,而我们天天死命死命的扫,还是扫不完。


圣人敢于并能坚定的为理想而努力实践,无论其如何起伏跌宕,依旧不改初心。

而凡夫一直在质疑,想而不做或做而不思,于是在彷徨中度过一生。


从中庸理论来说,圣人可以控制情绪,有节制的应对事情,而凡人被情绪控制而肆意妄为。

从心性来说,圣人可以秉持善良本性以仁心待世界,凡夫追求名利贪婪残忍。

从心志来看,圣人一心向善心意坚定不惧威胁暴力恐吓利诱等负面影响,凡夫心志不坚容易摇摆不定易受外界干扰而转移。

从行为导向来看,圣人为人,凡夫为己。


圣人是完美的人,人之道承载了天之道的完美人。是古人对人的敬称,但求圣思想却是愚昧的。儒家经典其实只启示人之道的君子,道德经也要求绝圣弃智。

舜被孔子称为圣人。孔子描述舜治国无为时,说舜就是端庄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已。圣人治国无为知止,并不需要去主张和作为什么,天下就能大同,关键是人之道修好了,自然就能知道哪些是不应该的做法,不去做有违天道意志精神的事情,民自化,自然而然地国家就能大治。

圣人无为是以愚治国,就是抛弃虚妄的人性智慧,为而不争,人性道德精神下去积极作为,但不能与高于人性精神的天道对抗。不能去主张和作为高于人性的事情,而是知性上的否定,明白哪些事情不应该。如果以智治国,就会整天认为应该怎么去做,而人知性上的肯定都是不完备的,太多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必然会妄为。人的行为知性必须建立在否定认知基础上,这才是正常辩证法。


圣人是把自已活成凡夫,凡夫把自己想像成圣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