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什麼差別。

我們的生活滿地雞毛,他們的生活也滿地雞毛,只是他們把雞毛做成了雞毛撣子,做成了毽子,而我們天天死命死命的掃,還是掃不完。


聖人敢於並能堅定的為理想而努力實踐,無論其如何起伏跌宕,依舊不改初心。

而凡夫一直在質疑,想而不做或做而不思,於是在彷徨中度過一生。


從中庸理論來說,聖人可以控制情緒,有節制的應對事情,而凡人被情緒控制而肆意妄為。

從心性來說,聖人可以秉持善良本性以仁心待世界,凡夫追求名利貪婪殘忍。

從心志來看,聖人一心向善心意堅定不懼威脅暴力恐嚇利誘等負面影響,凡夫心志不堅容易搖擺不定易受外界幹擾而轉移。

從行為導向來看,聖人為人,凡夫為己。


聖人是完美的人,人之道承載了天之道的完美人。是古人對人的敬稱,但求聖思想卻是愚昧的。儒家經典其實只啟示人之道的君子,道德經也要求絕聖棄智。

舜被孔子稱為聖人。孔子描述舜治國無為時,說舜就是端莊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已。聖人治國無為知止,並不需要去主張和作為什麼,天下就能大同,關鍵是人之道修好了,自然就能知道哪些是不應該的做法,不去做有違天道意志精神的事情,民自化,自然而然地國家就能大治。

聖人無為是以愚治國,就是拋棄虛妄的人性智慧,為而不爭,人性道德精神下去積極作為,但不能與高於人性精神的天道對抗。不能去主張和作為高於人性的事情,而是知性上的否定,明白哪些事情不應該。如果以智治國,就會整天認為應該怎麼去做,而人知性上的肯定都是不完備的,太多應該怎樣治理國家,必然會妄為。人的行為知性必須建立在否定認知基礎上,這纔是正常辯證法。


聖人是把自已活成凡夫,凡夫把自己想像成聖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