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Medium健康领域的记者Dana G Smith发文《There Are No Right Answers》,从记者角度,对新冠疫情下的科学研究展开讨论。(小编对其进行了编译,如下文所示)

对新冠疫情的相关报道,成了我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其中,最令我担忧的是如何获取准确的信息,排除有关病毒的混乱和错误的信息。我的工作是向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以帮助他们理解新冠病毒和保持安全,特别是新冠疫情下,这种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问题是,新冠病毒的研究不断变化

作为受过科学训练的前科学家,我相信专业知识、数据和科学。所以,关于新冠病毒方面的问题,我会邀请病毒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回答:该病毒如何影响人体,我们如何治疗它,以及它将如何传播。但问题是,这是一种新病毒,大多数专家并不清楚

「我不知道。」

「我们还不确定。」

「我们还得再看下。」

在采访中,一遍又一遍地,我得到了这些答复。或者专家们根据他们对其他病毒和人体的了解,做出有根据的猜测,但是这些猜测并不总是成立的。

事实证明,新冠病毒难以揣测。它仅表现为咳嗽和发烧,而非流鼻涕和喉咙痛。好吧,也许它可能始于类似感冒的症状,可它总是在发展。

然而,它并不总是能够发展出症状,实际上,我们可以在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状态下,完全没有任何症状。此外,它还会影响胃、眼睛和大脑。

疫情早期,由于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足,保底的方法,是基于对过去的大流行和SARS-CoV-2姐妹病毒的认识和经验,去应对这次疫情。这也是WHO(世界卫生组织)和CDC(各国疾控中心)权威机构做出相应建议和应对措施的参考来源。

但是,当这些机构出错时,我们该怎么办?

如美国CDC和政府从一开始就束缚民众对这种病毒的反应,让疫情发展到现在这般情况。尽管WHO一直比较一致,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们也不得不改变了方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布洛芬辩论、是否戴口罩、狗和其他宠物是否会被感染

当然,这些组织并非有意误导公众,它们只是在有限的信息下尽其所能。他们面临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好的选择是对隔离病毒保持过分谨慎,还是应该是一种镇定的声音,以减轻人们对病毒的焦虑?如何权衡?

在这次疫情中,每个组织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了这两种方法,但从结果来看,没有做出对疫情的有效控制,随著疫情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批评。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糟糕的部分莫过于滋养了某些人口群体对科学和媒体的不信任。通常来说,大众期望科学家、医生和其他专家提供答案,并希望记者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些答案。但事实是,科学和医学并非实体,往往存在灰蒙蒙的一层

通常,科学要经过数十年的反复研究或大量的临床试验才能达成共识,并且,数十年来,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许多争论仍在进行。但是新冠病毒并没有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因此,科学家、医生和新闻记者试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研究,去寻找答案。

羟氯喹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20年3月16日,法国传染病专家Didier Raoult的研究团队基于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展示了对SARS-CoV-2感染者的显著疗效,该研究次日即被期刊IJA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接收。而部分政客和其他人看到这项研究的潜力,无论是否正确,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然而,这项令人兴奋不已的研究被众多学者质疑。其中,著名学者 Elisabeth Bik 在仔细研究后指出包括伦理基础、混乱的随机因素、部分受试患者数据缺失、匆忙及可能利益冲突的同行评审和令人困惑的试验数据等问题。

基于这些担忧,IJAA于4月3日发布来自ISAC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的公告:这篇基于开放式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论文不符合ISAC的预期标准。特别是缺乏对受试者入选标准和患者病情分类的阐述,难以保证受试患者的试验安全,其中特别指出,期刊主编Jean-Marc Rolain(文章合著者)未参与文章同行评审。

而一些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喜忧参半,来自中国的最新研究显示出该药物的有利影响很有限。在瑞典,医生最近停止使用该药物治疗Covid-19患者,因为它可能引起严重且可能致命的副作用。

相比新冠疫情这般快速的传播速度,若要坚守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那么,这意味要出可靠的研究结果是需要好一段时间的。而目前疫情下最不能浪费的是时间成本,这是大众和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同时,这对大多人来说,科学太慢了

在传染病大流行的情况下,存在潜在疗效的临床药剂需要尽快公布,尽管加速或跳过同行评审过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的前提须是具备相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毕竟使用这种研究不足的疗法存在风险,甚至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ISAC指出:快速发布新数据来帮助治疗是重要的,但这不能以牺牲科学审查和试验研究标准为代价。

编译 | Matteo

参考资料:

1. Dana G Smith,There Are No Right Answers,Apr 10,2020(原文)

2.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04/06/hydroxychlorine-covid-19-study-did-not-meet-publishing-societys-expected-standard/

3. https://www.isac.world/news-and-publications/official-isac-statement

4. https://www.bmj.com/content/369/bmj.m1432

5. https://www.bmj.com/content/369/bmj.m1375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984-8

编辑于 2020-04-12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Christy.iChristy.i?

新加坡国立大学 统计学硕士

Pro of Interest :

香港人普遍都得大肠癌,是什么原因??

www.zhihu.com图标

Recall PPT in Advanced Calculations :

XMU PHD class : Pairwise likelihood estimation

Preliminary notes,

当虾子降落地球,隔离带生成Christy.i的视频 · 742 播放

我相信三甲医院医师们的治疗水平,不过这个微观层面的金融影响和综合诊断还得依靠经济理论分析工具。

ST 5212 你还在被生存分析么?Christy.i的视频 · 1845 播放

建议都采用大数据来做决策吧: 如果信息量太大,用主成分分析法吧。不做统计,怎么能找出人类一次又一次重大疾病和流行病的研究的正确方向呢?

2019年的新冠病毒,是2003年冠状病毒的新演化。

大约隔了十年,世界规模的瘟疫,开始通过不同动物身上传向人类。是我们的城市生态在恶化,还是病毒和全球一体化的商务活动有关联?

妇女和儿童,容易被分组在这个传染疾病的人群统计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和免疫系统有关。Sleeping可以帮助恢复元气,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加上科学的生物微量元素的计算,不动手术也能好。

北半球的夏季就快来了,埃博拉疫情研究组的科学家提示,要注意防治蚊虫叮咬。特别是小区的花园,要喷洒对人体遇害的防虫药水,这个新加坡作为世界级的花园城市做得最领先了,毕竟QS生化亚洲第一啊!

科研工作,一般WHO会给出一份科学的统计报告,和机构评级名单,这个一般是政府部门财政支持的。商业性质的,如果不服务于保险公司,那八成就是旅游行业的鬼把戏了。

2019/2020的这个新冠病毒来势很凶猛,2018年的传染病非瘟疫大数据很重要啊!

By the way,这个瘟疫的循环机制的研究,可以采用运筹学领域的dynamic model来推测和预防。

关生统领域的风险测评的presentation,如下:

1

2

3


Pro of Interest :

香港人普遍都得大肠癌,是什么原因??

www.zhihu.com图标

Recall PPT in Advanced Calculations :

XMU PHD class : Pairwise likelihood estimation

Preliminary notes,

当虾子降落地球,隔离带生成Christy.i的视频 · 742 播放

我相信三甲医院医师们的治疗水平,不过这个微观层面的金融影响和综合诊断还得依靠经济理论分析工具。

ST 5212 你还在被生存分析么?Christy.i的视频 · 1845 播放

建议都采用大数据来做决策吧: 如果信息量太大,用主成分分析法吧。不做统计,怎么能找出人类一次又一次重大疾病和流行病的研究的正确方向呢?

2019年的新冠病毒,是2003年冠状病毒的新演化。

大约隔了十年,世界规模的瘟疫,开始通过不同动物身上传向人类。是我们的城市生态在恶化,还是病毒和全球一体化的商务活动有关联?

妇女和儿童,容易被分组在这个传染疾病的人群统计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和免疫系统有关。Sleeping可以帮助恢复元气,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加上科学的生物微量元素的计算,不动手术也能好。

北半球的夏季就快来了,埃博拉疫情研究组的科学家提示,要注意防治蚊虫叮咬。特别是小区的花园,要喷洒对人体遇害的防虫药水,这个新加坡作为世界级的花园城市做得最领先了,毕竟QS生化亚洲第一啊!

科研工作,一般WHO会给出一份科学的统计报告,和机构评级名单,这个一般是政府部门财政支持的。商业性质的,如果不服务于保险公司,那八成就是旅游行业的鬼把戏了。

2019/2020的这个新冠病毒来势很凶猛,2018年的传染病非瘟疫大数据很重要啊!

By the way,这个瘟疫的循环机制的研究,可以采用运筹学领域的dynamic model来推测和预防。

关生统领域的风险测评的presentation,如下:

1

2

3


不是科研人员,以普通人的视角强答一波。

对科研一点了解都没有,但是偶尔看到的公开信息让我感触不少。

第一是浮躁:

中国快速发展,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整体沉淀不够基础不牢固。不只是科研,其他行业也是一样。

体现在科研上就是人们愿意从事更新的,更尖端的东西。而基础的东西反倒发展不够。再加上国家时不时举国体制发展一些战略性科研方向,大家都削尖脑袋往这里挤。那些离钱远,出成果慢,默默无闻的基础学科可能也就更无人问津了。

这在商业上也有同样的现象就是猪都往风口跑。结果每次起飞的不多,摔死的不少。但是因为一种类似赌博的暴利吸引,人们越来越疯狂。

商业上是烧的自己的钱无可厚非,而科研,烧的可是国家的钱,某晶元,某基因编辑,某国产操作系统这些吃的脑满肠肥,那些本本分分搞科研的反倒揭不开锅。这些风口上的臭虫伤害的不只是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汲取了太多本属于真正科学家的支持。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发表论文。这次疫情的应对让普通人对医护人员,对科学家的信任增长了一大截。当然这都是这些英雄应得的。虽然我们只记住了有限的几个人,但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群体同样是英雄。

但是也有些让我感觉不协调的地方,疫情初期一堆一堆的论文就被赶了出来(可能科研院所得到医疗早的多?)这让我想起追明星八卦的小报记者。事后怎么样不不清楚,看不懂,但是国家发文要先抗疫后发论文应该不是无意义的。

科研应该是是严肃严谨的,为什么给我赶集的感觉?这同样是浮躁的体现。

第二是话语权

疫情源头尚不明确,但是首先公开抗疫的是武汉。我们也积极对外合作对外发布一些病毒研究的成果。但是国外反馈如何?从各国CDC到自然杂志采纳中国成果的有多少呢?

听说钟南山团队的论文也被某些发布机构驳回?这是说我国顶尖团队水平不够还是说国外科研团体的话语权压制?

我们所有顶尖的成果都需要在国外机构发布以后国内才会认可,这导致中医传统医学即便是想做一些基础研究,也会因为成果不被认可而流产。所以我听说中医的医生要发布西医论文才能评职称?这个是道听途说了,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成果发布平台么?问题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对我们的科研风气其实没啥信心。但是有了,才有可能进步。没有永远都是0。而我相信大多数科学家的素养。只要还有人相信科学家的素养,那些迎风飘舞的臭虫们不可能永远占领天空吧?


新冠疫情下的科学研究反映出国内还是蛮浮躁的。话说国内平常就很浮躁,只不过不出人命的事情,浮躁一下乱发点文章也看不出来。

虽然疫情下的应急研究,确实需要赶时间。但是这个赶时间是对平日有技术储备,平日就做相关研究的人而言的。这些人有资格赶。相反还有很多人平日并不做这些研究,或者只是沾点边,硬要上,有人发个错误百出的文章也就算了,还有人竟然试剂盒都出来了(虽然没听说过他们以前做过试剂盒)。然后在学校主页大吹一番,再无下文。

还有人以前连病毒都没碰过,要改做病毒了,还说要做埃博拉。我就问靠教学楼和宿舍改装的贵校实验室是P几,搞高致病性病原体够不够格?


饱和式科研,必然会有很多无用的产出,但也是当下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只是好奇疫情过去了,之前中断的课题怎么办?


科学防疫,科普先行。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第一时间吹响战疫号角。组建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小组,编写原创性科普文章「学校篇」「辟谣篇」「工厂篇」「施工建筑篇」「心理防护篇」等,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倡导科学防疫方法。


文章太多,看不过来了


摸石头过河。问题是大问题,亟待解决,大部分人都想乘风而起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