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历史副教授仇鹿鸣提到李世民改史的问题,认为李世民影响了初唐史料编纂,贬抑李渊和太原功臣,这合理吗?客观吗?


==============二更==============================

感谢网友提供了仇鹿鸣教授的视频,初步听了仇鹿鸣教授课程,简单补充下我的看法:

1、仇鹿鸣教授的研究在史学科学化上进了一步,这个视频给我个人最有启发性的就是非常清晰的阐明了唐国史(唐人自己撰写的纪传体国史)中功臣列传名单的来历,以及他们在列传中的排列顺序。这个名单与顺序是与唐历朝对功臣的奖赏名单一致的。

之前黄永年先生对唐国史列传人员名单有很多个人「阴谋论」,比如认为李世民故意隐没了杨毛的事迹,推测杨毛是太子李建成的拥护者,再而进一步推断李世民改了《褒勋臣诏》等。但我一直觉得逻辑不通,因为从《册府元龟》来看,杨毛、王长谐等在唐实录皆有传,若是李世民想隐没,《册府》里不可能有他们的传。仇鹿鸣教授通过对照唐历朝发布的功臣名单及等级,非常清晰看出来唐国史是根据历朝发布的功臣名单及等级,单独将他们从实录中拿出来进一步编撰入列传,这些列传按各朝不同排名,在唐国史中前后顺序还进行过调整。

史书何人能入传,仇鹿鸣教授提到两点,除政治性因素外,还有就是史官一刀切的技术原因--这个「看不见的手」,导致在古史中,很容易造成历史记载的佚失。

2、对《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定性,与史学者的困局

仇鹿鸣教授与对谈者非常清晰的定位了《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温大雅职务之作,作用是为李渊执政宣传。我个人认为其性质与目的与贞观之后的唐史类似,是有意识的政治性记史。这就面临司马光的问题,当两者冲突时,用什么标准判断?很大程度上史家还是只能依赖常识、逻辑甚至个人好恶等进行取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能够真正的还原历史?或者说,如何能建立一个更科学的判断标准?

现代史家比较爱用最初的史源最可靠思维,比如黄永年弟子辛德勇教授名声大噪的《制造汉武帝》,有一个基本判断方法,就是《资治通鉴》里《轮台诏》史源是很多年后的二手史料。但这种方法很难说是科学的,我个人认为并不完全合逻辑,因为从当代史来看,很多信息是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整披露,要不加判断的使用此类方法,反而会失去真实。

这个似乎仇鹿鸣教授也没给出答案。

3、高宗时期的唐史编辑

我个人认为,大家对高宗时期唐史编辑重视度不够,以死于显庆元年的唐俭为例,他的列传与神道碑、墓志,有一处不相同的,就是在《旧唐书》中记录的是他与太宗相熟再告白高祖,而神道碑、墓志,却说明其家与高祖有旧,唐俭本人也与李建成交好。这说明,在高宗时期唐国史的第一次完整修撰时,对太宗有进一步的突出,加了系列比较虚空的范式。与宋朝修史对照,我们知道宋真宗朝对国史修撰时,为强化其继位合法性,有在宋朝国史中突出宋太宗的改动,所以,提醒我们,两唐书列传,若出现比较虚的突出太宗的地方,要与《本记》与《册府元龟.帝王部》比较,若事迹不在《本记》或《册府元龟.帝王部》中,建议不采纳。

还有一点,我个人比较疑惑的地方,将《旧唐书》里的本记与《册府》及《资治通鉴考异》对照,会发现有一些溢出了唐实录的内容,比如《旧唐书.高祖本记》记载有太宗过河击桑显和的内容,而《资治通鉴考异》明确说明是不在实录里的,对照《太宗本纪》也无此内容。那这段的史源是什么?一时没想明白,按推理来说,本记应该是从实录缩写而成,为何会出现溢出部分?

===============================================

仇鹿鸣教授的视频我未看过,网上查到的访问如下,加黑部分是我个人意见:

1. 推断贞观中纂修《高祖实录》时,曾将《创业注》作为重要的取材对象

此前学者也大致认为李世民对于唐初历史编纂有干预,虽然讨论不少,但多属「翻案式」研究,强调《大唐创业起居注》或《旧唐书》当有一误,表彰李渊个人的功绩等,未能辨析相关材料史源,障碍之一是《创业注》与《旧唐书》间的关键环节「实录」已经亡佚。目前可以从《册府》中恢复一部分高祖、太宗实录的文本。比较这三种李唐开国史文本,大体上可以判定《旧唐书》本纪基本承袭实录,而《创业注》虽然属于另一史料系统,但叙事的顺序、重点以及文字都与实录、旧纪大同小异,可以推断贞观中纂修《高祖实录》时,曾将《创业注》作为重要的取材对象。

----同意,见拙作《关于温大雅及&几个问题推证》

2.实录与旧纪对《创业注》纪事的删减,大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创业注中连篇累牍的诏命、劝进文字等节略减省,其次则对李渊起兵时与突厥联络的细节颇有讳饰。

----同意

3.实录与旧纪增益改写的部分更值得注意,「增加」的部分可以说比直接了反映了太宗的意图,一方面是强化太宗本人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实录增补事迹亦处处贬低太子建成的能力与事功。因此,在高祖、太宗实录中刻意增润种种扬太宗、贬建成的细节,实际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故事格套,直到现在依然影响著我们对于唐建国史的认知。

----这个访问用字很谨慎,不知道原话是不是如此,强化、贬低、增润细节都不直接等于编造,弹性很大,还有,个人猜测,温大雅贞观时期写的《今上王业记》是唐实录的另一个史源,太宗强化部分不是凭空而来。

4.散落于各人纪传中的李唐开国史事,不但较为零碎,而且缺乏如《创业注》可资比勘的参照物,既往学者措意较少,报告则从立传与改写两方面切入进行了讨论。由实录改编国史,只有部分人物传记能够被保留。通过《旧唐书》功臣传之首的卷五七附传前的一段文字,可以推知唐国史中功臣立传标准,是拼合武德初免死功臣与玄武门之变后封功臣食封两份名单。未能列入武德元年免死功臣名单的「太原元谋勋效」,即使在唐开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高祖实录中有传,若未能在太宗登基后获得封赏,也无法在国史中立传。这种做法或有便于操作的技术性考虑,但也暗符太宗一朝,推重追随李世民削平群雄之功臣,轻忽太原元从的基调。

----解释了唐国史的立传标准,比黄永年谈唐国史列传各种主观臆测好,有标准。但从具体来说,一是武德八年,李唐中枢重臣与关中十二军将军,两唐书皆无传者,只有王长谐、杨毛,佚失的占比不大;二是唐国史第一稿是在高宗显庆元年编撰,将唐国史在高宗朝的编撰问题归于李世民,是否学术上不够严谨?唐初何人入国史,见《新唐书.许敬宗传》云:「初,高祖、太宗实录,敬播所撰,信而详。及敬宗身为国史,窜改不平,专出己私…….敬宗子娶尉迟敬德女孙,而女嫁钱九陇子。九陇,本高祖隶奴也,为虚立门阀功状,至与刘文静等同传」,从这可看出,给哪些功臣记传,排序如何,是在高宗朝许敬宗兼修国史之时所定。

5.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旧唐书》高祖功臣传记中对功臣形象的描述。若干痕迹显示,唐初功臣传记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改写,怀疑其中常见的与太宗募集参与太原起兵或由太宗引见高祖等记载,亦是一种有意的叙事格套。

-----存在此类问题,但一时没想清楚为何编撰于显庆元年的唐国史会与以唐实录为底本的《高祖本纪》冲突,列传与唐实录记载冲突举例如附例,还有类似《高祖本纪》、《太宗本纪》皆无《旧唐书.裴寂传》记载太宗联合裴寂,以宫女为诱协迫李渊起兵。此类改动,都可见显庆元年编撰的唐国史与编撰于贞观十七年的唐实录不一致,改写可能出于李治等之意,毕竟,作为太宗之子,高宗永微时期初继位,面临李渊庶子对皇权争夺的压力,后面将高祖谥号从「太武」改「神尧」,太宗谥号从「文」改「文武」也可看成一个佐证。

在谈唐国史时,我们要注意,唐国史在显庆元年第一次发布,后续高宗朝又修订了二次,武周朝二次,玄宗朝一次,后续还有二次。皆不是李世民时期修订,与贞观朝修订的唐实录是两个系统。

附例如下:

以唐实录为史源的《旧唐书.高祖本记》记载诛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以高祖李渊为主使人的,原文如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谋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

而如《旧唐书.刘文静传》记载主使人改为太宗,记载为「会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引突厥之众,将侵太原。太宗遣文静及长孙顺德等分部募兵,以讨武周为辞;又令文静与裴寂伪作符敕,出宫监库物以供留守资用,因募兵集众。及义兵将起,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独怀猜贰。后数日,将大会于晋祠,威及君雅潜谋害高祖,晋阳乡长刘世龙以白太宗。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遣文静与鹰扬府司马刘政会投急变之书,诣留守告威等二人谋反。」


膜拜前排史料大神…答主没那个本事,只提供一个思路。

文史界多年发展的突破口大致可以分为对未知历史的发现和对已知历史的质疑。仇鹿鸣教授所做的便是完成第二项工作的kpi,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学术圈也有学术圈的业绩压力,狗头。

下面一一回答题主的问题。

  1. 为什么仇鹿鸣教授质疑亦或者说认为李世民改史?

因为李世民改史一向都是中古文史界的热门研究突破口之一,教授只是选择了这个方向,而后进行论证,写学术论文而已。这与教授本人对于李世民的态度没有必然联系,学术圈没有饭圈化习惯。

2. 合理吗?合理。

文史界一向奉行言之有理即合理,简而言之就是能够自圆其说就合理。历史发明家自圆其说不算其中。

3. 客观吗?不客观。

文史界同自然科学界不同,论证观点不分主客观,文史界从来都没有客观。主流观点是指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观点,而不是客观的观点。

文史界是人以主观态度去研究过去的以史官主观态度书写下的史料,距今越久的史料研究难度越大不仅仅是史料遗失,还有后人主观评论添减,相当于主观buff叠加。

此「不客观」只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结论,和唯心主义衍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一直奉行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一个意思。

4. 权威吗?有限。

文史界的权威从不仅仅以教授本人地位定夺,而是一向奉主流观点为权威。也就是说仇教授这篇文章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一个他本人主观态度下对于史料的新研究结论,其势单力薄并不足以质疑主流观点。

李世民改史至今因为史料匮乏只能仅仅限于历史研究的突破口之一,从来都不是主流观点。目前为止的主流观点还是以李世民没有改史为前提进行唐史研究。

与此同时,文史界的主流观点从来都是暂时的、非绝对的和具有流动性的,同数学思维不一样,主流观点不存在如同数学题一般可以被四两拨千斤证否的可能性。

旧的主流观点只会有一种消亡方式:那便是研究突破口在足够史料支持和大多数研究者达成共识后成为新的主流观点,但是主流观点从来都不会成为定论,文史界不存在定论一说。(这句话主要是想反驳一下题中某个答主)

学术是严谨的,学术上的大胆假设和翻案成风不是一个概念,强行拖文史学家下水行为不可取。

历史研究饭圈化不可取,二凤粉没必要把教授的观点看成黑料般惊慌失措,李二黑也没必要好似得了尚方宝剑,因为教授研究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在社交平台打口水仗,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学术发展。

我本人作为半个二凤粉,对于仇教授文中观点持中立略下态度。不是质疑教授权威性,只是有一些个人粗糙观点。

阴谋论是历史研究者极为难以掌控的方法之一,很容易想著想著误入歧途。我个人认为总囿于李渊李世民一家来回博弈有些格局略小,隋末唐初英雄豪杰众多,不是只有李二一家有脑子,明明是乱世大统一,搞得和王朝中期政局争斗一般。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从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等等角度有效质疑李世民改史的学术论文。


不好意思挂个人(其实也不算挂,因为根本就是匿名)

这是追著我答题就来了,还真是孜孜不倦啊……有本事亮大名,也算老娘多一个黑粉!


以下原回答

很想说一句:

现在的阴谋论,真的是越来越没有门槛了。

注:我知道仇鹿鸣是历史系副教授,「普隐人文学术奖」得主,中古史学界新锐,所以以下所有文字,都可视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蚍蜉撼树的自high。

之前没来回答,是因为题主所说的讲座我没听过。但是最近看了仇鹿鸣副教授的一篇《新见〈姬揔持墓志〉考释——兼论贞观元年李孝常谋反的政治背景》,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和得出过程产生了好奇。

比如作者认为,因为『正史中追随李渊起兵最重要的一批功臣传记是程式化的』,由此判定唐初史料被李世民篡改——

请注意这两个「无疑」,后面还有用

这简直可以跟我之前写的一篇回答中提到的『因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洛阳之战的记载只有平铺直叙,所以李世民的指挥不是很成功』一起,并称近年来唐朝建国史研究的双璧了。

(刘昫欧阳修司马光:我觉得你们是在针对我……不好意思我知道这样很不专业但还是很想吐槽一下)

在此我们且不说「行文风格」能不能作为鉴别「史料真伪」的依据,就算「专业史学界」认定它能,但问题是——

作者说的「从《大唐创业起居注》等材料来判断,太原起兵功臣和李渊的关系无疑更为紧密」——真的如此吗?

下面是「程式化」的正史人物传记: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
《旧唐书·刘弘基传》

再来看完整记载了从筹备起兵到正式出发(「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刘弘基,在此过程中总共就出现了一次,还是在已经起兵授予军职的时候——

(真的很感谢信息技术的发达,这个页面搜索功能太直观了,连假都造不了)

长孙顺德呢,比刘弘基多一次,除了职务任命之外,还有此前捉拿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事,算是体现出来在起兵筹备阶段做了点贡献(而且还是和「秦王」一起)——

由此我们能够看到:

「程式化」的史书传记,详细记录了长孙顺德、刘弘基如何来到太原、如何结识李渊的过程,「逃匿于太原,深为高祖太宗所委」「会高祖镇太原,遂自结托」;可是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对这些参与了起兵筹备的元勋们的出身、经历、参军事由没有任何记载,尤其是刘弘基,整个就是一人名。

这是怎么看出来《大唐创业起居注》比正史人物传记「无疑和李渊的关系更紧密」的啊?

有句个人感受,想说很久了:有的时候吧,真的是 「读专家著作之前我以为我只是不懂历史,读了专家著作之后发现我连语文都不懂了」。

------------------我是可以跳过的分割线-------------------

正文只说卷一,是因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整个起兵筹备阶段都在第一卷里,但是为了严谨,还是把卷二、卷三都贴出来,反正《大唐创业起居注》只有三卷。

接著来看「起自太原至京城凡一百二十六日」的卷二:

卷二中的长孙顺德,只出现了一次,同样是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并且还是跟敦煌公(李世民)一路: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卷二中的刘弘基,比较重要,出现了四次,其中前三次都是「率领先军渡河」的战斗——

还有一次是和上面长孙顺德一样的,跟随敦煌公李世民去徇地关中: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最后是「起自摄政至真日(建立唐朝)凡一百八十三日」的卷三:

卷三中的长孙顺德……不好意思直接杀青了,一次都没有。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

卷三中的刘弘基,依旧是出场一次,在加封郡公的时候: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

总结一下:长孙顺德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总计出现3次,涉及一次肃清太原本地势力,一次军职任命,一次战斗任务,皆与李世民共同行动;刘弘基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总计出现6次,涉及一次军职任命、两次战斗任务、一次封赏,其中一次军职任命与一次战斗任务与李世民有关。

殷开山的情况我就不赘述了,跟刘弘基差不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证(因为截图保存实在太累人了……)

------------------我是回来的分割线-------------------

可能有人会问:你这么抠史书字眼有什么意义啊?

嗯,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论文作者上来就「两个无疑」连史料都没有就说《大唐创业起居注》比史书人物传记更能体现功臣与李渊的紧密关系有什么意义啊???

不客气地说一句,这就是欺负外行没读过原典。

再补一句可能更加过分的:「李世民是否干预了史书修纂」属于普通学术观点,发表相关论述毫无问题,但是请不要用外行都能一眼看穿的论证方法。

不过这篇论文发表在2011版的《唐研究》上,是一本专业性颇高的著作,还得到了多位专业学者的指导和推荐(作者语),想必不是专门给业余爱好者看的。那么或许真的是我判断不出「哪个看起来关系更加紧密」吧?毕竟专业研究者应该都是读过原文的。

还有令我十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本文作者通篇都在试图论证「长孙顺德和李渊的关系更加紧密」呢?还跟著一句武德功臣的面貌与政治倾向都颇为模糊——就算您想论证这个,您把长孙顺德给去了不行吗?这样一来没读过唐史的人也不会顺藤摸瓜搜到长孙顺德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啊!

「武德九年,与秦叔宝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此外,关于『(太原起兵功臣)传记往往强调与李世民的关系』,我想心平气和但是郑重地说一句:

史书人物传记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从太原起兵到占领长安一共只有6个月,而李世民的统一战争打了五年。就像前面分析《大唐创业起居注》时提到的,刘弘基在第二卷中突然变得重要,不是因为他跟李渊的关系变好了,而是因为他参加了「渡河入关先遣队」的战斗。所以同样地,随著统一战争的进展,开国武将的传记叙事角度一定会更加贴进带领他们征战的李世民,而不是一直在后方的李渊。

在两《唐书》传记中,刘弘基为了绕道敌后「断贼归路」,带著二千人穿过了在「唐代交通图考」中都没有画出路来的吕梁山;殷开山为了平定刘黑闼叛乱,最后病死在军营中。

然而作者读了这些传记,只关注到了「正史叙事中开国功臣与李渊的关系不如创业起居注中的紧密」(实际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商榷)

——恕我直言,这是《功臣传》还是《佞幸传》啊?


以上是我关于唐初史料的一点个人见解,不求说服谁,但求各抒己见,友好交流。如果有人看的话我就多写一点。

最后,贴一段仇鹿鸣副教授说的我很喜欢的话分享给大家: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更新一下,这次讲座正文发表在《唐研究》第二十五卷(准确的说应该是把论文当讲座来讲)。以下是微信上的文字版。

https://mp.weixin.qq.com/s/kk2BBfEhRqYEgCWrTPF50w


我是在直播间听的讲座,印象中这次讲座主题好像是讨论正史形成过程中的技术性因素。历史书写范式下,多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史料形成的影响。但仇鹿鸣认为客观的技术性因素也是影响正史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这次讲座和他本人擅长的历史书写范式还是一个套路,即不正面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去研究史料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至于李二真的是否影响以及唐初政治史本身,他好像没正面详谈,只是一笔带过。我不是唐史方向的,不太清楚这个问题,不做评判。

题主要是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质疑,倒也无妨。但揪著人家非正面研究的问题不放(没有付出主要精力去处理),似乎有点敏感。


张嘴起居注,闭嘴起居注,都没有用脑子想一下,起居注这玩意在汉朝是皇后保管的,皇帝要看还需要特地找人请求?怎么没人说汉朝皇帝改史料?

英明神武的李渊李建成被人逼宫,怎能搞得别说替他们卖命的人,连肯给他们通风报信的都莫得?这李世民这个只会改历史的家伙,居然在你李渊主基地拉出一大堆军方悍将造反,你李渊的那些功臣别说出来动手,连劝两句的都没有。

我想来想去想出两种可能,第一种李世民写的历史像神笔马良的笔一样,具有特异功能,李世民造反之前把书拿出来在所有人面前一晃,这些大头兵一看到李世民改的历史,顿时被脑控了,立刻对李世民忠诚百分百。

第二是其实李世民轻功盖世,自己跑了,大唐顺利皇位都是李建成一系继承下来的,李世民只是在李建成死了之后,奔到大唐的图书馆,把所有的历史书一本一本的改了出来,把所有李建成的丰功伟业的名字改成李世民,等他把唐朝所有的史书,墓志铭,私人记录,都靠他的绝顶轻功改完了,他终于死了。

李世民玄武门的时候,李渊李建成信任的那些忠臣,什么裴寂在哪里?

李建成太子府,冯立当场投降,薛万彻兄弟跑路,魏征王硅也投降,一个跟李建成尽忠都没有。

李世民要死的时候要是他手下都这逼样,玄武门之前五年李世民就得骨肉都烂了。、

李世民被单雄信追的上天入地的时候,被刘黑闼包围冲不出去的时候,在北邙山被射下马的时候,尉迟恭这帮人也都是李建成手下的态度,还有个jb玄武门。李世民早已剁成肉泥,唐朝gg,李建成李元吉一干人被窦建德王世充等弄到菜市口 斩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