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歷史副教授仇鹿鳴提到李世民改史的問題,認為李世民影響了初唐史料編纂,貶抑李淵和太原功臣,這合理嗎?客觀嗎?


==============二更==============================

感謝網友提供了仇鹿鳴教授的視頻,初步聽了仇鹿鳴教授課程,簡單補充下我的看法:

1、仇鹿鳴教授的研究在史學科學化上進了一步,這個視頻給我個人最有啟發性的就是非常清晰的闡明瞭唐國史(唐人自己撰寫的紀傳體國史)中功臣列傳名單的來歷,以及他們在列傳中的排列順序。這個名單與順序是與唐歷朝對功臣的獎賞名單一致的。

之前黃永年先生對唐國史列傳人員名單有很多個人「陰謀論」,比如認為李世民故意隱沒了楊毛的事蹟,推測楊毛是太子李建成的擁護者,再而進一步推斷李世民改了《褒勛臣詔》等。但我一直覺得邏輯不通,因為從《冊府元龜》來看,楊毛、王長諧等在唐實錄皆有傳,若是李世民想隱沒,《冊府》裏不可能有他們的傳。仇鹿鳴教授通過對照唐歷朝發布的功臣名單及等級,非常清晰看出來唐國史是根據歷朝發布的功臣名單及等級,單獨將他們從實錄中拿出來進一步編撰入列傳,這些列傳按各朝不同排名,在唐國史中前後順序還進行過調整。

史書何人能入傳,仇鹿鳴教授提到兩點,除政治性因素外,還有就是史官一刀切的技術原因--這個「看不見的手」,導致在古史中,很容易造成歷史記載的佚失。

2、對《大唐創業起居注》的定性,與史學者的困局

仇鹿鳴教授與對談者非常清晰的定位了《大唐創業起居注》是溫大雅職務之作,作用是為李淵執政宣傳。我個人認為其性質與目的與貞觀之後的唐史類似,是有意識的政治性記史。這就面臨司馬光的問題,當兩者衝突時,用什麼標準判斷?很大程度上史家還是隻能依賴常識、邏輯甚至個人好惡等進行取捨,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何能夠真正的還原歷史?或者說,如何能建立一個更科學的判斷標準?

現代史家比較愛用最初的史源最可靠思維,比如黃永年弟子辛德勇教授名聲大噪的《製造漢武帝》,有一個基本判斷方法,就是《資治通鑒》裏《輪臺詔》史源是很多年後的二手史料。但這種方法很難說是科學的,我個人認為並不完全合邏輯,因為從當代史來看,很多信息是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整披露,要不加判斷的使用此類方法,反而會失去真實。

這個似乎仇鹿鳴教授也沒給出答案。

3、高宗時期的唐史編輯

我個人認為,大家對高宗時期唐史編輯重視度不夠,以死於顯慶元年的唐儉為例,他的列傳與神道碑、墓誌,有一處不相同的,就是在《舊唐書》中記錄的是他與太宗相熟再告白高祖,而神道碑、墓誌,卻說明其家與高祖有舊,唐儉本人也與李建成交好。這說明,在高宗時期唐國史的第一次完整修撰時,對太宗有進一步的突出,加了系列比較虛空的範式。與宋朝修史對照,我們知道宋真宗朝對國史修撰時,為強化其繼位合法性,有在宋朝國史中突出宋太宗的改動,所以,提醒我們,兩唐書列傳,若出現比較虛的突出太宗的地方,要與《本記》與《冊府元龜.帝王部》比較,若事蹟不在《本記》或《冊府元龜.帝王部》中,建議不採納。

還有一點,我個人比較疑惑的地方,將《舊唐書》裏的本記與《冊府》及《資治通鑒考異》對照,會發現有一些溢出了唐實錄的內容,比如《舊唐書.高祖本記》記載有太宗過河擊桑顯和的內容,而《資治通鑒考異》明確說明是不在實錄裏的,對照《太宗本紀》也無此內容。那這段的史源是什麼?一時沒想明白,按推理來說,本記應該是從實錄縮寫而成,為何會出現溢出部分?

===============================================

仇鹿鳴教授的視頻我未看過,網上查到的訪問如下,加黑部分是我個人意見:

1. 推斷貞觀中纂修《高祖實錄》時,曾將《創業注》作為重要的取材對象

此前學者也大致認為李世民對於唐初歷史編纂有幹預,雖然討論不少,但多屬「翻案式」研究,強調《大唐創業起居注》或《舊唐書》當有一誤,表彰李淵個人的功績等,未能辨析相關材料史源,障礙之一是《創業注》與《舊唐書》間的關鍵環節「實錄」已經亡佚。目前可以從《冊府》中恢復一部分高祖、太宗實錄的文本。比較這三種李唐開國史文本,大體上可以判定《舊唐書》本紀基本承襲實錄,而《創業注》雖然屬於另一史料系統,但敘事的順序、重點以及文字都與實錄、舊紀大同小異,可以推斷貞觀中纂修《高祖實錄》時,曾將《創業注》作為重要的取材對象。

----同意,見拙作《關於溫大雅及&幾個問題推證》

2.實錄與舊紀對《創業注》紀事的刪減,大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創業注中連篇累牘的詔命、勸進文字等節略減省,其次則對李淵起兵時與突厥聯絡的細節頗有諱飾。

----同意

3.實錄與舊紀增益改寫的部分更值得注意,「增加」的部分可以說比直接了反映了太宗的意圖,一方面是強化太宗本人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實錄增補事蹟亦處處貶低太子建成的能力與事功。因此,在高祖、太宗實錄中刻意增潤種種揚太宗、貶建成的細節,實際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故事格套,直到現在依然影響著我們對於唐建國史的認知。

----這個訪問用字很謹慎,不知道原話是不是如此,強化、貶低、增潤細節都不直接等於編造,彈性很大,還有,個人猜測,溫大雅貞觀時期寫的《今上王業記》是唐實錄的另一個史源,太宗強化部分不是憑空而來。

4.散落於各人紀傳中的李唐開國史事,不但較為零碎,而且缺乏如《創業注》可資比勘的參照物,既往學者措意較少,報告則從立傳與改寫兩方面切入進行了討論。由實錄改編國史,只有部分人物傳記能夠被保留。通過《舊唐書》功臣傳之首的卷五七附傳前的一段文字,可以推知唐國史中功臣立傳標準,是拼合武德初免死功臣與玄武門之變後封功臣食封兩份名單。未能列入武德元年免死功臣名單的「太原元謀勛效」,即使在唐開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在高祖實錄中有傳,若未能在太宗登基後獲得封賞,也無法在國史中立傳。這種做法或有便於操作的技術性考慮,但也暗符太宗一朝,推重追隨李世民削平羣雄之功臣,輕忽太原元從的基調。

----解釋了唐國史的立傳標準,比黃永年談唐國史列傳各種主觀臆測好,有標準。但從具體來說,一是武德八年,李唐中樞重臣與關中十二軍將軍,兩唐書皆無傳者,只有王長諧、楊毛,佚失的佔比不大;二是唐國史第一稿是在高宗顯慶元年編撰,將唐國史在高宗朝的編撰問題歸於李世民,是否學術上不夠嚴謹?唐初何人入國史,見《新唐書.許敬宗傳》雲:「初,高祖、太宗實錄,敬播所撰,信而詳。及敬宗身為國史,竄改不平,專出己私…….敬宗子娶尉遲敬德女孫,而女嫁錢九隴子。九隴,本高祖隸奴也,為虛立門閥功狀,至與劉文靜等同傳」,從這可看出,給哪些功臣記傳,排序如何,是在高宗朝許敬宗兼修國史之時所定。

5.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舊唐書》高祖功臣傳記中對功臣形象的描述。若干痕跡顯示,唐初功臣傳記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改寫,懷疑其中常見的與太宗募集參與太原起兵或由太宗引見高祖等記載,亦是一種有意的敘事格套。

-----存在此類問題,但一時沒想清楚為何編撰於顯慶元年的唐國史會與以唐實錄為底本的《高祖本紀》衝突,列傳與唐實錄記載衝突舉例如附例,還有類似《高祖本紀》、《太宗本紀》皆無《舊唐書.裴寂傳》記載太宗聯合裴寂,以宮女為誘協迫李淵起兵。此類改動,都可見顯慶元年編撰的唐國史與編撰於貞觀十七年的唐實錄不一致,改寫可能出於李治等之意,畢竟,作為太宗之子,高宗永微時期初繼位,面臨李淵庶子對皇權爭奪的壓力,後面將高祖謚號從「太武」改「神堯」,太宗謚號從「文」改「文武」也可看成一個佐證。

在談唐國史時,我們要注意,唐國史在顯慶元年第一次發布,後續高宗朝又修訂了二次,武周朝二次,玄宗朝一次,後續還有二次。皆不是李世民時期修訂,與貞觀朝修訂的唐實錄是兩個系統。

附例如下:

以唐實錄為史源的《舊唐書.高祖本記》記載誅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以高祖李淵為主使人的,原文如下:「高祖乃命太宗與劉文靜及門下客長孫順德、劉弘基各募兵,旬日間眾且一萬,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於河東。威、君雅見兵大集,恐高祖為變,相與疑懼,請高祖祈雨於晉祠,將為不利。晉陽鄉長劉世龍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陰為之備。五月甲子,高祖與威、君雅視事,太宗密嚴兵於外,以備非常。遣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威等謀反,即斬之以徇,遂起義兵。」

而如《舊唐書.劉文靜傳》記載主使人改為太宗,記載為「會馬邑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引突厥之眾,將侵太原。太宗遣文靜及長孫順德等分部募兵,以討武周為辭;又令文靜與裴寂偽作符敕,出宮監庫物以供留守資用,因募兵集眾。及義兵將起,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獨懷猜貳。後數日,將大會於晉祠,威及君雅潛謀害高祖,晉陽鄉長劉世龍以白太宗。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誅之,遣文靜與鷹揚府司馬劉政會投急變之書,詣留守告威等二人謀反。」


膜拜前排史料大神…答主沒那個本事,只提供一個思路。

文史界多年發展的突破口大致可以分為對未知歷史的發現和對已知歷史的質疑。仇鹿鳴教授所做的便是完成第二項工作的kpi,這是他的本職工作。學術圈也有學術圈的業績壓力,狗頭。

下面一一回答題主的問題。

  1. 為什麼仇鹿鳴教授質疑亦或者說認為李世民改史?

因為李世民改史一向都是中古文史界的熱門研究突破口之一,教授只是選擇了這個方向,而後進行論證,寫學術論文而已。這與教授本人對於李世民的態度沒有必然聯繫,學術圈沒有飯圈化習慣。

2. 合理嗎?合理。

文史界一向奉行言之有理即合理,簡而言之就是能夠自圓其說就合理。歷史發明家自圓其說不算其中。

3. 客觀嗎?不客觀。

文史界同自然科學界不同,論證觀點不分主客觀,文史界從來都沒有客觀。主流觀點是指大多數研究者認同的觀點,而不是客觀的觀點。

文史界是人以主觀態度去研究過去的以史官主觀態度書寫下的史料,距今越久的史料研究難度越大不僅僅是史料遺失,還有後人主觀評論添減,相當於主觀buff疊加。

此「不客觀」只是從唯物主義出發的結論,和唯心主義衍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一直奉行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一個意思。

4. 權威嗎?有限。

文史界的權威從不僅僅以教授本人地位定奪,而是一向奉主流觀點為權威。也就是說仇教授這篇文章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一個他本人主觀態度下對於史料的新研究結論,其勢單力薄並不足以質疑主流觀點。

李世民改史至今因為史料匱乏只能僅僅限於歷史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從來都不是主流觀點。目前為止的主流觀點還是以李世民沒有改史為前提進行唐史研究。

與此同時,文史界的主流觀點從來都是暫時的、非絕對的和具有流動性的,同數學思維不一樣,主流觀點不存在如同數學題一般可以被四兩撥千斤證否的可能性。

舊的主流觀點只會有一種消亡方式:那便是研究突破口在足夠史料支持和大多數研究者達成共識後成為新的主流觀點,但是主流觀點從來都不會成為定論,文史界不存在定論一說。(這句話主要是想反駁一下題中某個答主)

學術是嚴謹的,學術上的大膽假設和翻案成風不是一個概念,強行拖文史學家下水行為不可取。

歷史研究飯圈化不可取,二鳳粉沒必要把教授的觀點看成黑料般驚慌失措,李二黑也沒必要好似得了尚方寶劍,因為教授研究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在社交平臺打口水仗,是為了更好更全面的學術發展。

我本人作為半個二鳳粉,對於仇教授文中觀點持中立略下態度。不是質疑教授權威性,只是有一些個人粗糙觀點。

陰謀論是歷史研究者極為難以掌控的方法之一,很容易想著想著誤入歧途。我個人認為總囿於李淵李世民一家來回博弈有些格局略小,隋末唐初英雄豪傑眾多,不是隻有李二一家有腦子,明明是亂世大統一,搞得和王朝中期政局爭鬥一般。希望未來可以看到從劉黑闥,王世充,竇建德等等角度有效質疑李世民改史的學術論文。


不好意思掛個人(其實也不算掛,因為根本就是匿名)

這是追著我答題就來了,還真是孜孜不倦啊……有本事亮大名,也算老孃多一個黑粉!


以下原回答

很想說一句:

現在的陰謀論,真的是越來越沒有門檻了。

註:我知道仇鹿鳴是歷史系副教授,「普隱人文學術獎」得主,中古史學界新銳,所以以下所有文字,都可視為一個業餘愛好者蚍蜉撼樹的自high。

之前沒來回答,是因為題主所說的講座我沒聽過。但是最近看了仇鹿鳴副教授的一篇《新見〈姬揔持墓誌〉考釋——兼論貞觀元年李孝常謀反的政治背景》,對作者的一些觀點和得出過程產生了好奇。

比如作者認為,因為『正史中追隨李淵起兵最重要的一批功臣傳記是程式化的』,由此判定唐初史料被李世民篡改——

請注意這兩個「無疑」,後面還有用

這簡直可以跟我之前寫的一篇回答中提到的『因為《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對洛陽之戰的記載只有平鋪直敘,所以李世民的指揮不是很成功』一起,並稱近年來唐朝建國史研究的雙璧了。

(劉昫歐陽修司馬光:我覺得你們是在針對我……不好意思我知道這樣很不專業但還是很想吐槽一下)

在此我們且不說「行文風格」能不能作為鑒別「史料真偽」的依據,就算「專業史學界」認定它能,但問題是——

作者說的「從《大唐創業起居注》等材料來判斷,太原起兵功臣和李淵的關係無疑更為緊密」——真的如此嗎?

下面是「程式化」的正史人物傳記:

《舊唐書·長孫順德傳》
《舊唐書·劉弘基傳》

再來看完整記載了從籌備起兵到正式出發(「起義旗至發引凡四十八日」)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劉弘基,在此過程中總共就出現了一次,還是在已經起兵授予軍職的時候——

(真的很感謝信息技術的發達,這個頁面搜索功能太直觀了,連假都造不了)

長孫順德呢,比劉弘基多一次,除了職務任命之外,還有此前捉拿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事,算是體現出來在起兵籌備階段做了點貢獻(而且還是和「秦王」一起)——

由此我們能夠看到:

「程式化」的史書傳記,詳細記錄了長孫順德、劉弘基如何來到太原、如何結識李淵的過程,「逃匿於太原,深為高祖太宗所委」「會高祖鎮太原,遂自結託」;可是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對這些參與了起兵籌備的元勛們的出身、經歷、參軍事由沒有任何記載,尤其是劉弘基,整個就是一人名。

這是怎麼看出來《大唐創業起居注》比正史人物傳記「無疑和李淵的關係更緊密」的啊?

有句個人感受,想說很久了:有的時候吧,真的是 「讀專家著作之前我以為我只是不懂歷史,讀了專家著作之後發現我連語文都不懂了」。

------------------我是可以跳過的分割線-------------------

正文只說卷一,是因為《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整個起兵籌備階段都在第一卷裏,但是為了嚴謹,還是把卷二、卷三都貼出來,反正《大唐創業起居注》只有三卷。

接著來看「起自太原至京城凡一百二十六日」的卷二:

卷二中的長孫順德,只出現了一次,同樣是在分配任務的時候,並且還是跟敦煌公(李世民)一路: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卷二中的劉弘基,比較重要,出現了四次,其中前三次都是「率領先軍渡河」的戰鬥——

還有一次是和上面長孫順德一樣的,跟隨敦煌公李世民去徇地關中: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

最後是「起自攝政至真日(建立唐朝)凡一百八十三日」的卷三:

卷三中的長孫順德……不好意思直接殺青了,一次都沒有。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

卷三中的劉弘基,依舊是出場一次,在加封郡公的時候: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

總結一下:長孫順德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總計出現3次,涉及一次肅清太原本地勢力,一次軍職任命,一次戰鬥任務,皆與李世民共同行動;劉弘基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總計出現6次,涉及一次軍職任命、兩次戰鬥任務、一次封賞,其中一次軍職任命與一次戰鬥任務與李世民有關。

殷開山的情況我就不贅述了,跟劉弘基差不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證(因為截圖保存實在太累人了……)

------------------我是回來的分割線-------------------

可能有人會問:你這麼摳史書字眼有什麼意義啊?

嗯,其實我也覺得沒什麼意義……

但是論文作者上來就「兩個無疑」連史料都沒有就說《大唐創業起居注》比史書人物傳記更能體現功臣與李淵的緊密關係有什麼意義啊???

不客氣地說一句,這就是欺負外行沒讀過原典。

再補一句可能更加過分的:「李世民是否幹預了史書修纂」屬於普通學術觀點,發表相關論述毫無問題,但是請不要用外行都能一眼看穿的論證方法。

不過這篇論文發表在2011版的《唐研究》上,是一本專業性頗高的著作,還得到了多位專業學者的指導和推薦(作者語),想必不是專門給業餘愛好者看的。那麼或許真的是我判斷不出「哪個看起來關係更加緊密」吧?畢竟專業研究者應該都是讀過原文的。

還有令我十分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本文作者通篇都在試圖論證「長孫順德和李淵的關係更加緊密」呢?還跟著一句武德功臣的面貌與政治傾向都頗為模糊——就算您想論證這個,您把長孫順德給去了不行嗎?這樣一來沒讀過唐史的人也不會順藤摸瓜搜到長孫順德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啊!

「武德九年,與秦叔寶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

此外,關於『(太原起兵功臣)傳記往往強調與李世民的關係』,我想心平氣和但是鄭重地說一句:

史書人物傳記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從太原起兵到佔領長安一共只有6個月,而李世民的統一戰爭打了五年。就像前面分析《大唐創業起居注》時提到的,劉弘基在第二卷中突然變得重要,不是因為他跟李淵的關係變好了,而是因為他參加了「渡河入關先遣隊」的戰鬥。所以同樣地,隨著統一戰爭的進展,開國武將的傳記敘事角度一定會更加貼進帶領他們徵戰的李世民,而不是一直在後方的李淵。

在兩《唐書》傳記中,劉弘基為了繞道敵後「斷賊歸路」,帶著二千人穿過了在「唐代交通圖考」中都沒有畫出路來的呂梁山;殷開山為了平定劉黑闥叛亂,最後病死在軍營中。

然而作者讀了這些傳記,只關注到了「正史敘事中開國功臣與李淵的關係不如創業起居注中的緊密」(實際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商榷)

——恕我直言,這是《功臣傳》還是《佞幸傳》啊?


以上是我關於唐初史料的一點個人見解,不求說服誰,但求各抒己見,友好交流。如果有人看的話我就多寫一點。

最後,貼一段仇鹿鳴副教授說的我很喜歡的話分享給大家:

仇鹿鳴 | 事件、過程與政治文化——近年來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評述與思考

更新一下,這次講座正文發表在《唐研究》第二十五卷(準確的說應該是把論文當講座來講)。以下是微信上的文字版。

https://mp.weixin.qq.com/s/kk2BBfEhRqYEgCWrTPF50w


我是在直播間聽的講座,印象中這次講座主題好像是討論正史形成過程中的技術性因素。歷史書寫範式下,多強調人的主觀性對史料形成的影響。但仇鹿鳴認為客觀的技術性因素也是影響正史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這次講座和他本人擅長的歷史書寫範式還是一個套路,即不正面研究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是去研究史料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至於李二真的是否影響以及唐初政治史本身,他好像沒正面詳談,只是一筆帶過。我不是唐史方向的,不太清楚這個問題,不做評判。

題主要是對本次講座的主題進行質疑,倒也無妨。但揪著人家非正面研究的問題不放(沒有付出主要精力去處理),似乎有點敏感。


張嘴起居注,閉嘴起居注,都沒有用腦子想一下,起居注這玩意在漢朝是皇后保管的,皇帝要看還需要特地找人請求?怎麼沒人說漢朝皇帝改史料?

英明神武的李淵李建成被人逼宮,怎能搞得別說替他們賣命的人,連肯給他們通風報信的都莫得?這李世民這個只會改歷史的傢伙,居然在你李淵主基地拉出一大堆軍方悍將造反,你李淵的那些功臣別說出來動手,連勸兩句的都沒有。

我想來想去想出兩種可能,第一種李世民寫的歷史像神筆馬良的筆一樣,具有特異功能,李世民造反之前把書拿出來在所有人面前一晃,這些大頭兵一看到李世民改的歷史,頓時被腦控了,立刻對李世民忠誠百分百。

第二是其實李世民輕功蓋世,自己跑了,大唐順利皇位都是李建成一系繼承下來的,李世民只是在李建成死了之後,奔到大唐的圖書館,把所有的歷史書一本一本的改了出來,把所有李建成的豐功偉業的名字改成李世民,等他把唐朝所有的史書,墓誌銘,私人記錄,都靠他的絕頂輕功改完了,他終於死了。

李世民玄武門的時候,李淵李建成信任的那些忠臣,什麼裴寂在哪裡?

李建成太子府,馮立當場投降,薛萬徹兄弟跑路,魏徵王硅也投降,一個跟李建成盡忠都沒有。

李世民要死的時候要是他手下都這逼樣,玄武門之前五年李世民就得骨肉都爛了。、

李世民被單雄信追的上天入地的時候,被劉黑闥包圍沖不出去的時候,在北邙山被射下馬的時候,尉遲恭這幫人也都是李建成手下的態度,還有個jb玄武門。李世民早已剁成肉泥,唐朝gg,李建成李元吉一干人被竇建德王世充等弄到菜市口 斬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