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简单的道理,正如学术问题要有范式、要套公式、要套模板一样,儒学讨论国家治理的标准方法是:

  • 确立一个理想世
  • 列举这个理想世的治理方案
  • 列举当今的治理手段
  • 找差距、找原因
  • 给出改进、改善的建议

尧舜就是儒学的理想世,就是儒学的目标世【大同】,既然是理想世,所以自然充满了美好的想像,儒者将自己所想像的种种美好寄托于这个理想世,因为在传统中国,儒学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而传统中国的政治现实却是皇权独裁。儒学作为建制派,却又只能依附于这个私天下的独裁皇权来践行自己的家国奋斗使命。所以那个选贤与能、君贤臣明、垂拱而治的理想世,自然就成了儒者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


「言必谈及尧舜」是厚古薄今思想的体现,从其他家又搬出「黄帝」、「神农」对儒家进行年代压制可以看出,重点不在于尧舜其人,而在于尧舜的年代,至于圣王们的事迹很多是诸子百家根据自己观点的需求进行编造和删选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厚古薄今的思想的产生呢?

主要有三点:

1祖先崇拜的继承。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即已盛行祖先崇拜,到了周代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对祖先之道的继承,如《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就使得继承三代传统有著神圣的光环。

2春秋战国乱世的刺激。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战争、征服和掠夺的乱世,而且处于周秦之变的社会大变革,现实的混乱冲突前所未有,这就使得人们怀念远古社会的原始和谐。

3思想家刻意地「厚古薄今」。正因为厚古薄今思想在当时的流行,思想家为了加强自己理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往往有意地对古代圣王的传说进行有利于自身学术的传播与改造,更进一步地促进厚古薄今思想的发展。如儒家的「祖述尧舜」,墨家的「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至于题主说尧舜的时代对儒家知识分子有什么意义?意义当然就是信仰(自我认同层面)和招牌(学术宣传)了,前者是由于孔夫子带头「信而好古」,后者是由于厚古薄今思想造成尧舜三代成为中国人观念中的黄金时代,就连一向主张改革、厚今薄古的王安石也是鼓励神宗做尧舜,而非李世民。


一个国家要治理得好,就先得有参照物。

你不能说自己治理得乱七八糟,把老百姓搞得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结果统治集团和隔壁日本、遥远得西欧一比,好嘛,一个个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我们的人民还是很幸福的嘛。。

比烂谁不会啊?

而春秋战国,正是一个比烂的时代。无论是孔子的追述周礼,还是孟子的王道理想,都是试图找到一个理想的治理榜样

而以尧舜为先贤圣王,就能在世俗统治者面前立起一座永远追赶不上的丰碑。

只有有了这么一个标杆、榜样,以及崇高的理想,儒家才能激励一批批儒生为民请命、为国尽忠;才能凝聚天下人心,共同抑制权力这头怪兽;才能在黑暗无道的乱世,喊出诛杀独夫、吊民伐罪的口号。

尧舜之道,对于儒家弟子的意义,就如同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员。每个人的理解或许会有不同,但只要理想没有磨灭,那他们的心还是会向往光明。

越是黑暗的时代,越是会有人向往光明。这就是尧舜的意义。

顺带说一句,虽然我不是儒家弟子,但也不认为像竹书纪年、韩非子一样,把尧舜描绘成冷酷的权力追逐者会是什么好事。


辩论,争夺话语权的手段。

在儒家理论中,尧舜是思想体系的最高级,孔孟次之,其他人再次。

儒家的最高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人人都尧舜的社会。

在儒家,尧舜到顶了,没有比尧舜更高的。

把他搬出来,就相当于掌握了儒家的最高解释权。

任何言论和尧舜有了矛盾,那么一定是其他言论出错,尧舜是不会出错的。

别人搬出尧舜,你拿孔子的话说事,都低别人一头。

所以搬出尧舜的排位,就基本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在儒家,吵架一定是相互搬出尧舜的排位,才能好好开始辩论。


现在也一样啊,这叫狐假虎威,既然要狐假虎威了,肯定弄个比较大的牌面。

~

也叫知识霸权。

对错不看对错,而看引用,而这种非科学场合的强制引用,实际就是讲站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