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厘清一下「无我」的意思(从三法印著手能够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切的事物每时每秒都在变化中(无常)不断的生灭(禅修中自己可以体验得到,也有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证明)

-三岁的你和五岁的你肯定不一样,10岁的你呢?五十岁的你呢?差别变化大吗?(是同一个人吗?)(这些都还只是无常表现在外在形式,我们身体上每分每秒的生化反应肯定更激烈咯)


而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本质上没有任何人事物是我们能够真正满意的----「苦」(不断的受生灭压迫所以苦)(「苦」的存在只是客观事实而非负面消极的看待世界)-就拿我们觉得最享受的东西来举例子好了,

---我们喜欢吃好吃的自由餐,但是如果让你今天24小时只能一直吃自由餐不干别的事的话,前面30分钟我们很享受,1个小时后开始饱了,再接下去吃的话不到3小时我们就会开始吐了。(连续做24小时?疯了)

----你觉得你对象或者某人很养眼,你很爱慕他/她。如果今天24小时都让你俩相互对视不做别的事的话听起来想起来是多么的浪漫啊....

(结果真的开始对望的时候过了15分钟你就闷了,时间再久一点(一小时两小时)你就开始烦了,觉得:「这人有什么好看的?!一直看著他烦死了」 更久一点你甚至可能会有想揍他/她一顿的冲动。...无聊的受不了打瞌睡睡著了...

---我们喜欢躺著舒服的感觉,但是如果让你只是躺著24小时不干别的事的话,恐怕前面5-8小时(睡眠时间)确实是享受和舒服,过后可能还会觉得很舒服很快乐很享受,再多几个小时就开始变成了无聊,最后是厌烦疲倦,痛苦不堪。(生活中还可以有很多很多例子)

------当「享受变成了折磨」(「苦」的客观事实一直都在,在自身身体上尤其明显,不断的重复做觉得舒服享受我们都会开始厌烦,身体上也会不舒服甚至生病等等)何况是不舒服的感受呢?

生病啊被人骂了

或者好不容易在季度保持的业绩突然被人超越了,奖金飞了,(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遇见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变换身体的姿势和行为掩盖了「苦」的事实,同一个动作不许改姿势的话「苦」的事实马上就跑出来了)


「无我」-人事物并非「我」能控制的,只是各自条件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包括我们的这颗心和身体)。

(不断运作的实际上只有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众生因为执著于有「我」所以都在痛苦中不断轮转)

上述的无常和「苦」的事实我们能改变他们吗?此时此刻我想要长高,我想要面前讨厌的人马上消失,我想要眼前在唠叨的老师马上消失(请问这些我们都能真实做到吗?)

我们都还不想病,不想死呢。但是目前这个地球上还没发现有谁真的不会病不会死的。

如果有一个「我」,长生不老和上述的各种愿望都应该能够实现啊。


人死后肉体消失了,但是心识因为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忽略了无常,生灭的事实),所以很快(几乎就是马上)就会变成其他生命形态。很快就有了新「家」(身体)

「业」「因果」

而在大自然中,我们种芒果,长出来的除了芒果不可能是别的植物。(如是因 如是果)

要一棵健康的芒果树我们还要需要用合适的泥土,需要合适的阳光,水源等各种条件相互作用下才能长成健朗的芒果树呢。(因缘和合)

而一颗芒果树每年都能结出很多芒果,每个芒果里头又有种子可以变成一颗新的芒果树,最终一颗芒果树会变成一整个芒果园(多因多果)

而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不停的种种子(意念上先开始,一定的强度以后就会变成语言展现出来,更强的强度就变成了动作)

比如你看到一个你很讨厌的人,(你心里想骂他,真的很想骂他)然后你就开始对他口出恶言。结果他还开口回敬你,于是你更生气了,(心想:今天真的要好好教训你!)直接一巴掌散过去了。

所以意念的影响最大。


而要取得初步的证悟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一就包括了去除「我见」(认为身体和心是「我」的,从而陷入各种执著和痛苦当中)

-而凡事都只是因缘和合生起又灭去(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心)并非有一个永恒的灵魂还是一个永恒的「我」存在,从而放弃了认为有一个「我」「永恒的灵魂」的存在。(见到无我)


「弥醯,观照无常的人明白无我。」(《增支部》)

「当见到无常印,也见到无我印,当见到三法印中的其中一项,其他两项即可见到。」《Sambodhi Sutta正觉经》注疏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四七)


我粗略的说一下大小乘佛教轮回的本质与形式。

首先轮回本质。不管大小乘,都认为轮回的本质是惑业苦三支的流转。也就是烦恼润生业,业导致来世的果报。只是小乘认为,果报主体是五蕴。而大乘认为果报的主体是阿赖耶识。

其次讲轮回的形式。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其中,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因缘和合,就能得到果。对应前面轮回本质,即烦恼是缘,业是因,苦就是果。大小乘的差异在于小乘认为异熟因是因缘,而大乘认为异熟因是增上缘。

诸法无我与轮回主体。

小乘的轮回主体前面讲了,就是果报五蕴。因此,小乘讲诸法无我,是指的五蕴无我。这里的我,是指实有不变的补特伽罗。

大乘的轮回本体是阿赖耶识。大乘讲诸法无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没有实有补特伽罗。第二部分指缘生法法体不存在。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 分别根品二之一:

「 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

轮回是以识为主体,你可以理解为灵魂,佛教是承认灵魂的,在我们汉传的杂阿含经中,把轮回的识翻译为「神识」,文言文中的神识就是指现代话的灵魂,所以灵魂是我们汉传原始佛经中的记载,教证如下

《杂阿含930经》:

佛告摩诃男:

  「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此段经文是南北传原始佛经中共同存在的一段经文,在南传的相应部中,此处的神识翻译为心,但是和神识相同,一样具备轮回主体的意思,教证如下:

《相应部55相应21经》:

「不要害怕!摩诃男!不要害怕!摩诃男!你的死必将是无恶的,你的命终必将是无罪恶的。摩诃男!凡任何长久心已遍修习信、心已遍修习戒、心已遍修习听闻、心已遍修习施舍、心已遍修习慧者,他的这身体:色与四大之物,父母生成,米粥积聚,无常、涂身、按摩、破坏、分散法,在这里虽为乌鸦、鹫、鹰、狗、狐狼、许多种所生的小虫咬食,而,凡长久修习心已遍修习信、……(中略)心已遍修习慧者,走向上升,走向殊胜处

所以轮回以及受业报的都是这个神识(或者称为心),只是佛教的神识和其他宗教的灵魂的区别在于,佛教认为识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当不具备轮回的因缘条件时,神识会断灭,教证如下

「佛事周已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律》)

这就是佛陀的缘起思想(此灭故彼灭),可是其他宗教的灵魂通常都是永恒的,非因缘所生的,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佛教的神识以及外道的神我,都是轮回的主体,这是佛法和外道的相同点,因此不要否定佛教中的灵魂,只不过佛教的灵魂是因缘和合的,不能永恒而已,而佛教中所谓的无我之我一定要具备永恒的意思,如果不认为我可以永恒,那这样的我不能称为我,所以无我仅仅是指没有永恒的事物而已,并非是指没有自我,教证如下

《成唯识论述记》:有常一用方名为我。故非一切法皆是我。


因众生迷惑于「我」,故佛陀针对的讲「无我」,而迷者又容易执著有无对立的【无我】,确切的说,需要在「实证实修」中身心体验【本来无我】

小乘佛法称无我,大乘称觉性。以根尘识观身心世界,则五蕴十八界中找不到所谓「我」

众生迷时称「轮回」,故追求解脱涅槃。而觉者则说轮回涅槃不二,一切皆为【觉性】之显现

造业无主宰,受业也非实有,那么谁在受呢?种种烦恼心与业力的结合,比如脚痛,是肌肉或者骨骼疼痛,其他部位并没有疼痛感,所以要看清楚,并非是一个人受报,而是你执著一定有一个受报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应该说五蕴中「受蕴」在认为它在受报,并没有一个人在受报。


有个无常苦空无我,还有个常乐我净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


「我见、常见」轮回

感知乃缘生,无体

以上。


这首先要仔细辨识佛教中无我的概念。然后基本上又可以分为小乘的见解与大乘的见解。

「基于论书如《俱舍论》等的说法,学术界对佛教理论的一种有代表性解读称:相对佛教而言的外道所认为的我,可称离蕴我[27],他们认为在五蕴之外存在一个真正的自我,或神我(puru?a)、命(jīva(英语:jiva)),它是常住不变的,单一的,有支配功能的[28]。佛教反对这种见解,认为五蕴由业的牵引逐渐产生变异,没有主体「我」的支配,只遵循因果规律。有记载犊子部及其支派认为,补特伽罗与五蕴非即非离,其他部派认为,补特伽罗若是实有,则类同于外道所说之我[29],因而补特伽罗就是于五蕴而说的假名[30],无补特伽罗我,亦即人无我。」

从以上网路引文可以看到,佛教的无我,就是否认外道离蕴而自存的常住不变的,单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主体我。在此基础上安立施设假名的五蕴聚合而成人我,成为轮回的承担者。

小乘见解是以五蕴聚合为基础的苦空无常及无明缘起的十二因缘,如上所说,因无明故,没有如是如实体悟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无法斩断过去世的因此无明而带来的业行蕴集(过去世无明下五蕴生命体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而缘起识为识蕴集,再依次缘起色蕴集、受蕴集与想蕴集,而形成轮回承担者五蕴聚合体即人这一生命体本身。所以在小乘见解下,轮回的是五蕴集体,其实深究的话,你会发现很难以理解与不可思议的事,其实本无轮回与轮回体,只有无明……所以,轮回的承担者正是无明,是不是很文字游戏?本无你我他,只有一团团的无明在轮回……

大乘主要以唯识见与中观见代表,

唯识见,安立施设最深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认为万法唯此识而生,留藏纳受一切业行而成为种子,也称种子识,而成为业行轮回六道的承担者,所以感知的轮回的承担者就是此一根本种子生出的前六识。

中观见,比较接近小乘的缘起观,是在五蕴聚合以及十二因缘的缘起观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广化而来,认为承担轮回的不需要一个谁,而是随因缘缘起而有,比较接近小乘的无明即轮回体的观点……除了因缘假和而有,而知,而业行,并无任何谁……而因缘也是假有而安立为世俗谛,所以只承认世俗因缘假有的轮回与轮回者及业行感知,而有因果轮回的成立……相对应的胜义究竟谛则万物寂灭一法不立何者也不存在……

轮回的就是人的有我,因为有我,才有对周遭人事物爱恨情仇、贪嗔痴,所以才轮回。

业就是轮回的人本身过去所作所为在现实自己身上的体现,就如镜面效应一样,过去的都会在现在这一面上展现,只是或许变成反面。对别人的爱恨情仇或许变成了别人对你的爱恨情仇。

如果无我了,就不回轮回了,或者轮回的次数、频率、层次水平等不一样了。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


因妄想分别造作了业,随妄想分别造作种种业缘,即是轮回。有所作者,有所受。无所作者,谁为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