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是清朝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初为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加以论述。

只是轰轰烈烈的洋务派运动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

套句广告词:「80岁的大脑,20岁的身体」。这样只有一个结果,身体想爽,想搞花样,但是大脑不让。

张之洞

「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比如: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一系列儒家学说。

「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就是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体」是指主体思想,主要是指核心理念、制度原则等。

「用」是指辅助应用,主要是指行为方法、工具产品等。

清议报

看到这儿,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这分明是洋务派「和稀泥」的理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到底,是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下,采用西方技术发展工业,造枪炮、修铁路,办报纸,建学校等办法来挽救时局危机。

只是清朝的思想家也有历史局限性,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一目了然。

「体」像是核心材料,比如金银铜铁铝。「用」更像是用途、产品。

举个例子,金子好吧,但是好的材料未必适合生产所有的产品,比如用金子做一个马桶,不但成本高,而且使用寿命未必就比陶瓷更长久。

传说中的黄金马桶


清政府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约85公里。

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仅12公里。在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

而这区区的12公里,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还规定必须由骡马牵引车辆。电影《让子弹飞》就曾经再现过这个场景。

马拉火车

让子弹飞剧照

现代人看来,这不就是搞笑吗?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比如洋务派代表、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了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在管理方面,还是要「中学为体」,怎么个著法呢?

就是先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个铁厂必须是「道台级」。这样一台,厂长就是四品大员,以下设置层层官吏。巧合的是,启用的这个厂长还是自己花钱捐来的候补道台,炼钢不懂,捞钱回本倒是一把好手。

汉阳铁厂

张之洞本人也昏招不断,本来厂址应该在距离汉阳120多公里的大冶,因为那里富产铁矿。但张大人为了近距离感受到现代化工厂,看见工厂的烟囱冒烟,于是铁厂就建到了汉阳自己的衙门口。

无疑造成了原料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最终,还为选厂址买良田,打地基多耗白银100多万两。

在采购冶铁厂设备时,张之洞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购买国外的新式设备。

薛告诉他,冶炼设备有酸性和碱性两种,要先将原料铁矿和焦炭样品寄给制造设备的厂家化验,然后才能定购。张大人却回复说,中国地大物博,啥矿都有,只管随便来一套。

结果薛所定的设备恰好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导致铁厂制造的钢材含碳量太高,不符合标准成了一堆废铁,造成巨大浪费。

汉阳铁厂

张之洞还为了应付外国公使参观,从外国购买进口200多万两的钢材,假装成是汉阳铁厂的产品,

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学习了西方列强的科学技术,还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竺等,所以驶上历史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明治维新」。

正因为清政府的封建性和洋务派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才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失败。因为「体」和「用」之间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与上层建筑的不兼容所导致的。

至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没有效融合,反而向两极分化。

加上时政的内忧外患,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断裂了,只留下历史的一声叹息。


洋务运动伴随著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破产,因为无情的战争检验了他。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运动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著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一农村人口多,没有太多粮食支撑城市发展。第二农民被土地束缚缺乏大量廉价劳动力来刺激工业发展,第三人民穷困,没有市场来接纳工业品。


纲领的问题。

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思是在思想上一点也不想向西方学习,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是技术落后罢了。

如果是「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技学为用」呢?我想会好很多。

想想现在的中特理论。里面的马原和马政经,不就是一部分西方的「体」嘛,这些东西虽然无关科学技术,但是可以更有效的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说白了,还是当时中国没有思想启蒙运动。


给你来个简单的

记住四个字:缝衣服玩

分别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腐蚀性,以及顽固派的抵抗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洋务运动也算是国家搞工业建设,他究竟是差在哪步?

暂且不谈洋务运动是买机器,明治维新是学造机器的问题。这是国家独立自主和长期发展的问题,是国家创新性保障。

我印象中,洋务运动失败好像被归为制度问题所造成的,中国没有像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或者说其表象就是楼上说的封建性,依赖性,腐败和顽固派阻碍。

但说是制度造成的封建腐败,那如果是康熙雍正在位时相对政治清明的环境下,开展洋务运动是否能在甲午中击败日本,维持东方地位。


文化原因。明治维新成功在于日本的文化,唐朝学习唐朝。近代学习西方。谁强学谁。中国历史自认为天下第一,四处皆蛮夷。1840年前后的中华文化怎么可能学西方?明朝7下西洋,明朝有没有发现西方文明的巨大价值?即便就是今天。西方那套不也是邪路么?


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还处于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经历发展阶段,对外战争和太平天国,严重的破坏了整个国家的生产体系,无论是国库,还是平民百姓,都处于虚弱的状态。

受到对外战争节节失利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启了以军工为主的工业革命,但国库空虚,特别是全国上下,还沉醉于老大帝国的梦里,使得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因此,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但失败的洋务运动,也让全国上下看到了工业革命的威力和魅力,看到了资本在社会发展中,所独有的能力。从那儿开始,以工业革命为蓝本的各种实业开始走进封闭的老大帝国,西方民主思想开始走进知识分子的视野,从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前赴后继的勇士。

注定失败的洋务运动,为懵懂的国人打开了一扇窗,让迷茫国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简单来讲就是软体跟不上硬体,i9的处理器用了最原始的系统。这与日本明治维新有本质的区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