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谈论一个历史问题,有人会说xx民族都该死,还会煽动仇恨,而很多社会科学下的回答情绪化很严重,甚至一知半解,无脑的人都可以来答,还有一堆评论舔的


泻药。门槛低是一个原因,尤其历史学使用的仍然是日常的语言,而不像很多自然科学以数学为语言,也不像哲学和社会科学那样创造了很多概念,它都是挪用别的领域的概念。所以谁都能读几本历史书,看得一知半解,然后在网上刷存在感。

另一个原因是人的本性吧。做学术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很强的自反性,就是你能时刻对自己的认知保持警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立场是不是给你带来了偏见?即使这样,也依然很容易沉迷于自己的观点,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至于没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有两种人占很大比例。要么是轻信,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不管书烂不烂,也不管作者这些话对谁说的。要么是六经注我,看书并不能冲击他原来的思想,因为他并不会去自反,他只相信自己相信的,看书不过是摘取一些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其它的会被无视。前一种痴,后一种妄。

在网上往往是观点不合,互相讥讽,然后就是意气之争,互相攻诋。双方都有依据,但又往往夸大某一个点,以偏概全。自反更是不可能的


因为显性门槛低。

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光一个数学就拍死了一堆门外汉,社会科学(历史学实际上不算,这里为了方便就一起塞进去表述了,毕竟历史学也在社会科学化)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讲故事,试问谁不会讲故事呢?但是社会科学的隐形门槛出乎意料的高,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范式训练,想要真正入门是很难的。

总结下来,自然科学是你刚一接触就觉得自己很无知,所以自然不敢乱说。而社会科学是你刚接触发现自己无所不知,但是越往深了学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但是大多数人属于浅尝辄止,所以许多乌烟瘴气的言论就会出现。


其实如果真的去研究社科,以及历史学,你会发现这些学科中的前辈他们所「创造」的概念也并不比那些不说人话的哲学家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只把历史当成一门讲故事与摆观点的学科,却并不愿意去研究历史学。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要求是移情。把自己设身处地地带入到历史人物中,去分析他的动机与行为,才能避免空泛的「蠢」「坏」定论。但如果你本身就带著观点去看史料,而不是由史料而产生观点,那么最终就很可能用被拣选处理过的史料在自己的身边打造一个名为偏见的城墙,也就不可能「移情」,而从一个上帝的视角无意义地对一群死了几百年的人进行无意义的攻击或赞美。我们可以说不可能还原一种「真实的历史」,而只能利用有限的史料去尽可能给出一种解释。学历史不是做数学,几乎不能做出那种「定理」一样的好东西。

而正是因为这种低准入门槛的特性,以及解释的多元化,而对历史的解释本身就牵扯到一个人本身的政治观点,历史类的问题非常容易成为观点的战场。明朝灭亡,汉民族主义者看到满洲的屠杀,左翼人士看到农民被压迫后的反抗,媚外者看到中国人的「丑陋」,山高子看到中美的困局的「本质」,曹大佐看到了解决内卷的可能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则说起什么「八旗是超民族的精英联合体」「明朝对农民的压迫甚于满洲的屠杀」——他们本身对历史解释的精确性与真实性不感兴趣,而只想用自己的解释给自己的观点添加脚注。

网路上观点的冲突和饭圈矛盾一样,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谁也不想被别人说服,甚至也没打算说服别人——纯粹只是为了给自己找认同。这就导致总有一些人能抛出一些根本说不上是正确还是错误,纯粹只是无稽之谈的东西。

但目前的事实是,一个在你面前疯狂批判各路意识形态的「左壬」,可能连《共产主义ABC》的定位及它的几个作者都不知道是谁,更别提读过这本书了……


先说结论:越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就越容易引起吃瓜群众的争议

相对于哲学这种形而上学而言,其它人文社会历史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更为相关,谁都能说两句。而且他们都是依据自身经验来说道、反驳、讽刺你的。这不是学科本身的问题,而是话题的生活化程度问题。以本人所在的社会学学科为例,一般而言,如果谈及社会热点事件(比如性骚扰、小三、虐童、奶粉安全、疫苗安全等),就很容易引起骂战。好像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有道理,一旦选择了立场,就再也听不进反对的声音,持续开启骂战。但如果谈及学术化、理论化的问题时(比如如何看待帕森斯的理论、如何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思潮),他们就闭嘴了。

不仅人文社科领域如此,自然科学里也一样,中医就经常被网民讨论。但物理学、化学、分子化学、弦理论等等话题,参与讨论的人就很少。因为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


这个问题蛮值得回答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很严重的。

我经常会被邀请回答民族类的问题,涉及民族各种问题,我总能发现一些杠精,让我有的时候确实很担忧。个人觉得有是以下的几个方面原因:

1、没有非常正确的民族观,个人觉得我们有些民族主义,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兼容并蓄的思想不足。

2、其中,对于中国的国土和边疆的认识不足。应该知道,不管割地还是自古,都是中国人民打下的,而这个中国人民包含的是中国民族共同体,并非独有民族一己之力。

3、还有,我们的文明是老祖宗共同的创造结果,并非是独立某一个民族独创的。

4、我们有的时候过分强调han族的贡献,可是对少数民族的贡献有的时候宣扬不足。

5、许多人还是把少数民族想的特别落后,特别low,觉得少数民族是头那简单四肢发达,这个思想还是没有转过来。

6、对于民族政策不公的私愤,只能他们自己身居发达地区,还不许少数民族利用优势扶持发展,乃至拉仇恨。


(答主的历史素养也相当有限,请各位前辈批评指点。)

主要就是他们实际上是借著历史的名头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看法,并且渴望这些看法被他人所认同。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很多学者,如赛缪尔·亨廷顿,或者爱德华·塞义德都是如此,甚至用文章来互相抨击对方的观点。

问题是人家至少还会认真的去翻阅史料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人就直接引用社会现象加基于历史「事实」的肤浅解读抨击了事。

而事实上那怕你去引用了史料,史料作者本身也是有预设立场的,你就更需要其他证据来佐证了。

当一个稍有历史素养的人看到了这一篇回答,就会去思考回答中给出的证据是否可靠,对证据的解读是否「相对」客观,而且合乎情理,还会思考作者本身的立场等等,最后做出一个评判...

而大多数回答基本做不到这一点,很多就是引用亲身经历,或者旁听而来的故事,或许结合上一点「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多么正确,进而推销出自己的「理论」。

那么自然这种回答也只能是乌烟瘴气了。


因为社会科学嘛,大家都知道的,都是没有证据说些胡话的。

就差不多和你高中组织的辩论会还要差一点。档次的感觉吧。大家都是通过结论推导出理由的,没有人通过原因去找出结果的。

再说,这些东西也没有一些社科的调查,保证它的精确程度。更没有来指责你的人,

所以,社会科学既不是科学,又不是哲学。如果它是科学,那至少得有定性和定量,如果是哲学,那至少得讲逻辑,没有谬误。

显然,很多回答者根本没有这些意思。


以前很多,现在到大的社交平台,还是不多见的。基本上只是在管的松的一些论坛和贴吧里,还有一些小众文化圈里多一些。

其实越发火、越偏激,只代表无能狂怒,至少看客们,已经看出谁胜谁负了,尽管可能别人不掺合,也不评论。这年头嘛,讲理由、摆证据。

之所以社会科学和历史问题争议会比较大,也容易有人找这些话题下手,就是历史的关键人的关键决策,现在咱们只能看到结果,他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决定,有各种解读。而正统的学科大佬通常不会把这些网路上很热的议论,当一个正经八百的课题出讲解,因为层出不穷嘛,没那精力。

只是有些时间长,争议大的问题,可能看到了,就特别回应一下,但别人没有蹭热度的闲心,结果靠谱的回答,往往还都不符合争议双方的口味,凉的比较快。争议双方是各自节选有利自已论点的部分,再战江湖。

极端化的一些言论,其实公开出来还没被删的并不多,都在私聊里呢,或者被截了图,那里面比骂街还狠,双方对咒都常有的。那语言之毒辣,叹为观止。


谢邀。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的事,谈论起来很容易,说书唱戏也是在讲历史,但研究起来很难。这种学科性质,造成了谈论者众多但质量不高的现象。如果一个领域入门就很难,入门就是远离大众的,你看看还能有多少人谈论?给他们天体物理学试试?


他们不是在探讨历史,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供求决定市场


因为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权利关心政治,享受文学,就这么简单。自古文史不分家,它们与其他人文社科的学问,当然也不分家,对每个人的生活,且都发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我们会限于学术资格,连说句话的权利都没有了。连了不得的政治权利,也没有对普通人傲慢到此地步。选人大代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问问,是不是每个适龄选民的知识结构都合格?发议论的时候,却想起衡量人们有无学者身份。

当然,你也可以提问时,摆明你的洁癖,那样,谁硬要给你提供不专业的回答,才真是贱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