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談論一個歷史問題,有人會說xx民族都該死,還會煽動仇恨,而很多社會科學下的回答情緒化很嚴重,甚至一知半解,無腦的人都可以來答,還有一堆評論舔的


瀉藥。門檻低是一個原因,尤其歷史學使用的仍然是日常的語言,而不像很多自然科學以數學為語言,也不像哲學和社會科學那樣創造了很多概念,它都是挪用別的領域的概念。所以誰都能讀幾本歷史書,看得一知半解,然後在網上刷存在感。

另一個原因是人的本性吧。做學術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很強的自反性,就是你能時刻對自己的認知保持警惕。你為什麼這麼認為,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立場是不是給你帶來了偏見?即使這樣,也依然很容易沉迷於自己的觀點,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至於沒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有兩種人佔很大比例。要麼是輕信,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不管書爛不爛,也不管作者這些話對誰說的。要麼是六經注我,看書並不能衝擊他原來的思想,因為他並不會去自反,他只相信自己相信的,看書不過是摘取一些事例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其它的會被無視。前一種癡,後一種妄。

在網上往往是觀點不合,互相譏諷,然後就是意氣之爭,互相攻詆。雙方都有依據,但又往往誇大某一個點,以偏概全。自反更是不可能的


因為顯性門檻低。

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光一個數學就拍死了一堆門外漢,社會科學(歷史學實際上不算,這裡為了方便就一起塞進去表述了,畢竟歷史學也在社會科學化)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講故事,試問誰不會講故事呢?但是社會科學的隱形門檻出乎意料的高,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範式訓練,想要真正入門是很難的。

總結下來,自然科學是你剛一接觸就覺得自己很無知,所以自然不敢亂說。而社會科學是你剛接觸發現自己無所不知,但是越往深了學越發現自己一無所知,但是大多數人屬於淺嘗輒止,所以許多烏煙瘴氣的言論就會出現。


其實如果真的去研究社科,以及歷史學,你會發現這些學科中的前輩他們所「創造」的概念也並不比那些不說人話的哲學家少。只不過大多數人都只把歷史當成一門講故事與擺觀點的學科,卻並不願意去研究歷史學。

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要求是移情。把自己設身處地地帶入到歷史人物中,去分析他的動機與行為,才能避免空泛的「蠢」「壞」定論。但如果你本身就帶著觀點去看史料,而不是由史料而產生觀點,那麼最終就很可能用被揀選處理過的史料在自己的身邊打造一個名為偏見的城牆,也就不可能「移情」,而從一個上帝的視角無意義地對一羣死了幾百年的人進行無意義的攻擊或讚美。我們可以說不可能還原一種「真實的歷史」,而只能利用有限的史料去儘可能給出一種解釋。學歷史不是做數學,幾乎不能做出那種「定理」一樣的好東西。

而正是因為這種低准入門檻的特性,以及解釋的多元化,而對歷史的解釋本身就牽扯到一個人本身的政治觀點,歷史類的問題非常容易成為觀點的戰場。明朝滅亡,漢民族主義者看到滿洲的屠殺,左翼人士看到農民被壓迫後的反抗,媚外者看到中國人的「醜陋」,山高子看到中美的困局的「本質」,曹大佐看到了解決內卷的可能性,歷史虛無主義者則說起什麼「八旗是超民族的精英聯合體」「明朝對農民的壓迫甚於滿洲的屠殺」——他們本身對歷史解釋的精確性與真實性不感興趣,而只想用自己的解釋給自己的觀點添加腳註。

網路上觀點的衝突和飯圈矛盾一樣,是不可能調和的,因為誰也不想被別人說服,甚至也沒打算說服別人——純粹只是為了給自己找認同。這就導致總有一些人能拋出一些根本說不上是正確還是錯誤,純粹只是無稽之談的東西。

但目前的事實是,一個在你面前瘋狂批判各路意識形態的「左壬」,可能連《共產主義ABC》的定位及它的幾個作者都不知道是誰,更別提讀過這本書了……


先說結論:越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就越容易引起喫瓜羣眾的爭議

相對於哲學這種形而上學而言,其它人文社會歷史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更為相關,誰都能說兩句。而且他們都是依據自身經驗來說道、反駁、諷刺你的。這不是學科本身的問題,而是話題的生活化程度問題。以本人所在的社會學學科為例,一般而言,如果談及社會熱點事件(比如性騷擾、小三、虐童、奶粉安全、疫苗安全等),就很容易引起罵戰。好像大家都覺得自己特別有道理,一旦選擇了立場,就再也聽不進反對的聲音,持續開啟罵戰。但如果談及學術化、理論化的問題時(比如如何看待帕森斯的理論、如何評價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學思潮),他們就閉嘴了。

不僅人文社科領域如此,自然科學裡也一樣,中醫就經常被網民討論。但物理學、化學、分子化學、弦理論等等話題,參與討論的人就很少。因為它們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遠了。


這個問題蠻值得回答的,情況確實存在,而且很嚴重的。

我經常會被邀請回答民族類的問題,涉及民族各種問題,我總能發現一些槓精,讓我有的時候確實很擔憂。個人覺得有是以下的幾個方面原因:

1、沒有非常正確的民族觀,個人覺得我們有些民族主義,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兼容並蓄的思想不足。

2、其中,對於中國的國土和邊疆的認識不足。應該知道,不管割地還是自古,都是中國人民打下的,而這個中國人民包含的是中國民族共同體,並非獨有民族一己之力。

3、還有,我們的文明是老祖宗共同的創造結果,並非是獨立某一個民族獨創的。

4、我們有的時候過分強調han族的貢獻,可是對少數民族的貢獻有的時候宣揚不足。

5、許多人還是把少數民族想的特別落後,特別low,覺得少數民族是頭那簡單四肢發達,這個思想還是沒有轉過來。

6、對於民族政策不公的私憤,只能他們自己身居發達地區,還不許少數民族利用優勢扶持發展,乃至拉仇恨。


(答主的歷史素養也相當有限,請各位前輩批評指點。)

主要就是他們實際上是借著歷史的名頭來表達自己的意識形態和看法,並且渴望這些看法被他人所認同。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很多學者,如賽繆爾·亨廷頓,或者愛德華·塞義德都是如此,甚至用文章來互相抨擊對方的觀點。

問題是人家至少還會認真的去翻閱史料佐證自己的觀點,但是大多數人就直接引用社會現象加基於歷史「事實」的膚淺解讀抨擊了事。

而事實上那怕你去引用了史料,史料作者本身也是有預設立場的,你就更需要其他證據來佐證了。

當一個稍有歷史素養的人看到了這一篇回答,就會去思考回答中給出的證據是否可靠,對證據的解讀是否「相對」客觀,而且合乎情理,還會思考作者本身的立場等等,最後做出一個評判...

而大多數回答基本做不到這一點,很多就是引用親身經歷,或者旁聽而來的故事,或許結合上一點「歷史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多麼正確,進而推銷出自己的「理論」。

那麼自然這種回答也只能是烏煙瘴氣了。


因為社會科學嘛,大家都知道的,都是沒有證據說些胡話的。

就差不多和你高中組織的辯論會還要差一點。檔次的感覺吧。大家都是通過結論推導出理由的,沒有人通過原因去找出結果的。

再說,這些東西也沒有一些社科的調查,保證它的精確程度。更沒有來指責你的人,

所以,社會科學既不是科學,又不是哲學。如果它是科學,那至少得有定性和定量,如果是哲學,那至少得講邏輯,沒有謬誤。

顯然,很多回答者根本沒有這些意思。


以前很多,現在到大的社交平臺,還是不多見的。基本上只是在管的松的一些論壇和貼吧裏,還有一些小眾文化圈裡多一些。

其實越發火、越偏激,只代表無能狂怒,至少看客們,已經看出誰勝誰負了,儘管可能別人不摻合,也不評論。這年頭嘛,講理由、擺證據。

之所以社會科學和歷史問題爭議會比較大,也容易有人找這些話題下手,就是歷史的關鍵人的關鍵決策,現在咱們只能看到結果,他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決定,有各種解讀。而正統的學科大佬通常不會把這些網路上很熱的議論,當一個正經八百的課題出講解,因為層出不窮嘛,沒那精力。

只是有些時間長,爭議大的問題,可能看到了,就特別回應一下,但別人沒有蹭熱度的閑心,結果靠譜的回答,往往還都不符合爭議雙方的口味,涼的比較快。爭議雙方是各自節選有利自已論點的部分,再戰江湖。

極端化的一些言論,其實公開出來還沒被刪的並不多,都在私聊裏呢,或者被截了圖,那裡面比罵街還狠,雙方對咒都常有的。那語言之毒辣,嘆為觀止。


謝邀。歷史說白了就是過去的事,談論起來很容易,說書唱戲也是在講歷史,但研究起來很難。這種學科性質,造成了談論者眾多但質量不高的現象。如果一個領域入門就很難,入門就是遠離大眾的,你看看還能有多少人談論?給他們天體物理學試試?


他們不是在探討歷史,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供求決定市場


因為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權利關心政治,享受文學,就這麼簡單。自古文史不分家,它們與其他人文社科的學問,當然也不分家,對每個人的生活,且都發生直接間接的影響,我們會限於學術資格,連說句話的權利都沒有了。連了不得的政治權利,也沒有對普通人傲慢到此地步。選人大代表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問問,是不是每個適齡選民的知識結構都合格?發議論的時候,卻想起衡量人們有無學者身份。

當然,你也可以提問時,擺明你的潔癖,那樣,誰硬要給你提供不專業的回答,才真是賤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