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是非善恶的判定,大致都是结果论,由利益的相关方给出定义。本来应该与每个人没多大关系,被外界强加于身之后,就成为一种甩不掉的定性符号了。

清朝的王应麟编出《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了。

这不就是古人相隔两千多年的时空掐架吗?要是放在同一架天平上看,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要是分开来说,却也未必。

把「人之初,性本善。」看作是刚出生的婴儿,一个个粉嘟嘟的都很可爱,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岂不是本来都很善良?

下面的一句「性相近,习相远。」就说明了这样的小孩子之间,本性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随著各自成长的路径不同,各自的习性就相差很远了。

言外之意应该是说,人的恶习完全是后天形成的。这样的观点应该是按照眼见为实来断定的,不能说是不客观。

而荀子大概认为,人在娘胎中,就已经注定他(她)生出后,那是要不断吃人的,说好听一点叫索取。这种完全自私自利的本性,岂不为恶?

人从婴儿时就不停地要母乳吃,还时常嘴里叼著一个,小手护著另一个,这应该算是本性使然吧!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这不是自然而然,很正常吗?

及至长大成人,人的这种索取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有的甚至是偷盗、抢劫,杀人、放火,究其根源,应该都是从胎里带的吧!

大部分人却不会达到这种程度,那是人在长大过程中,都要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修养水平,懂得了与人为善才能扩大自己生存空间的道理。

是以荀子或许认为人性本恶,善念、善行才是后天养成的吧!这样来看,好像也没有错哈!

这样的模棱两可,让我们今人是难以取舍的。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执一词呢?本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人无分男女,皆可认为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复合体。建立在阴阳基础之上的是非善恶观念,可说都是先天从胎里带来的。剩下的就看是如何表现和界定了。

善恶表现由自身定,其结果是善是恶,却不能完全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其他相关方来判定。

一个狙击手射杀了对方目标,从公众角度看,杀人必是恶行无疑。从射手一方来说则应该是立功受奖,那叫抑恶扬善。损失的一方则会将这个狙击手视为恶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是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最好是养成谨言慎行,三思而后动的习惯,这样或许可以少惹是非少做恶,多行善举多积德。只凭想像和冲动,是很容易出错的。

一点随想,仅供参考哈!


善恶不是本性。因为善恶的观念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验的。

打个比方——

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可以装一个操作系统,但是这个操作系统并不是先天存在的。

我们只能说我们这台电脑有能够写入操作系统的能力,但是不能说操作系统是这个电脑本就存在的。

所以,善恶并不是本性,我们有这些观念只能说客观存在的我们有著能够被写入这些观念的能力,仅此而已。


都不是,是社会的构建

简单举例

一百年前,以亲亲相隐为善。

三十年前,以六亲不认的打小报告为善。

随著社会结构的变化,被称为「善」或「恶」的行为也会不同。

所以善恶谈不上什么本性或后天形成。他是社会加于个人的评判标准,随著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改变。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

善恶是本性,而非恒性。

本性是善是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论点,暂且不表。不可否认,善恶必然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而论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善恶乃是本性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论善恶这二字由来,那么就涉及到人的内心衡量尺度问题。世间万物,同一件事在不同角度不同情况下,可善可恶,关键在于,面对这件事的人,他心中对待善恶的辨别。

那么这就涉及到,这个人本身是善是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就是好吗?恶就是坏吗?

先生曾问过我,一个人,周边所有人都是恶,仅他一人为善,那么善在恶的眼中是否是恶?

啊,这个问题我好像也没想明白。


轮回中,每一世都会带有个人的禀赋和习气

这无关善恶

如果你为了生存,而取用必要的资源,是无可厚非的,食肉动物就是食肉的,不能说有善恶分别

也不存在初始的本性,实际上,本性就是那种不会改变的才称为本性,那种会改变的,怎么能叫本性呢?

善恶无绝对,本性不会变,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后天形成的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