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是非善惡的判定,大致都是結果論,由利益的相關方給出定義。本來應該與每個人沒多大關係,被外界強加於身之後,就成為一種甩不掉的定性符號了。

清朝的王應麟編出《三字經》,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出了「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了。

這不就是古人相隔兩千多年的時空掐架嗎?要是放在同一架天平上看,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要是分開來說,卻也未必。

把「人之初,性本善。」看作是剛出生的嬰兒,一個個粉嘟嘟的都很可愛,不會傷害到任何人,豈不是本來都很善良?

下面的一句「性相近,習相遠。」就說明瞭這樣的小孩子之間,本性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隨著各自成長的路徑不同,各自的習性就相差很遠了。

言外之意應該是說,人的惡習完全是後天形成的。這樣的觀點應該是按照眼見為實來斷定的,不能說是不客觀。

而荀子大概認為,人在孃胎中,就已經註定他(她)生出後,那是要不斷喫人的,說好聽一點叫索取。這種完全自私自利的本性,豈不為惡?

人從嬰兒時就不停地要母乳喫,還時常嘴裡叼著一個,小手護著另一個,這應該算是本性使然吧!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這不是自然而然,很正常嗎?

及至長大成人,人的這種索取慾望就會越來越強烈,有的甚至是偷盜、搶劫,殺人、放火,究其根源,應該都是從胎裡帶的吧!

大部分人卻不會達到這種程度,那是人在長大過程中,都要通過學習各種知識,不斷提高修養水平,懂得了與人為善才能擴大自己生存空間的道理。

是以荀子或許認為人性本惡,善念、善行纔是後天養成的吧!這樣來看,好像也沒有錯哈!

這樣的模稜兩可,讓我們今人是難以取捨的。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偏執一詞呢?本人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人無分男女,皆可認為是來自於父母的陰陽複合體。建立在陰陽基礎之上的是非善惡觀念,可說都是先天從胎裡帶來的。剩下的就看是如何表現和界定了。

善惡表現由自身定,其結果是善是惡,卻不能完全由自己說了算,而是由其他相關方來判定。

一個狙擊手射殺了對方目標,從公眾角度看,殺人必是惡行無疑。從射手一方來說則應該是立功受獎,那叫抑惡揚善。損失的一方則會將這個狙擊手視為惡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是以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最好是養成謹言慎行,三思而後動的習慣,這樣或許可以少惹是非少做惡,多行善舉多積德。只憑想像和衝動,是很容易出錯的。

一點隨想,僅供參考哈!


善惡不是本性。因為善惡的觀念是後天形成的,不是先驗的。

打個比方——

一個沒有任何操作系統的筆記本電腦可以裝一個操作系統,但是這個操作系統並不是先天存在的。

我們只能說我們這臺電腦有能夠寫入操作系統的能力,但是不能說操作系統是這個電腦本就存在的。

所以,善惡並不是本性,我們有這些觀念只能說客觀存在的我們有著能夠被寫入這些觀唸的能力,僅此而已。


都不是,是社會的構建

簡單舉例

一百年前,以親親相隱為善。

三十年前,以六親不認的打小報告為善。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被稱為「善」或「惡」的行為也會不同。

所以善惡談不上什麼本性或後天形成。他是社會加於個人的評判標準,隨著社會的需求而不斷改變。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

善惡是本性,而非恆性。

本性是善是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爭論點,暫且不表。不可否認,善惡必然存在於人的本性當中,而論一個人完整的人生,善惡乃是本性與後天共同作用的結果。

若論善惡這二字由來,那麼就涉及到人的內心衡量尺度問題。世間萬物,同一件事在不同角度不同情況下,可善可惡,關鍵在於,面對這件事的人,他心中對待善惡的辨別。

那麼這就涉及到,這個人本身是善是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就是好嗎?惡就是壞嗎?

先生曾問過我,一個人,周邊所有人都是惡,僅他一人為善,那麼善在惡的眼中是否是惡?

啊,這個問題我好像也沒想明白。


輪迴中,每一世都會帶有個人的稟賦和習氣

這無關善惡

如果你為了生存,而取用必要的資源,是無可厚非的,食肉動物就是食肉的,不能說有善惡分別

也不存在初始的本性,實際上,本性就是那種不會改變的才稱為本性,那種會改變的,怎麼能叫本性呢?

善惡無絕對,本性不會變,所以也不會有什麼後天形成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