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宋之后才完成南移,在这之前南方人口不行经济不发达,你拿头去统一北方啊?

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期之后大的分裂时代就那么几个:魏晋南北朝算一波,五代十国算一波,然后宋金蒙一波。学界得保守观点一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源于南北朝时期,在南宋时期转移完毕(这个就有争议了)。所以今天一般人头脑中「湖广熟、天下足」,「南方富庶」的提法在唐代以前都是不太成立的。汉代南方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为孙策据有江东是整个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孙吴政权的精华就在长江沿线,当时南方大片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

岭南地区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在南北朝末期,北周灭北齐时大概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近千万;北齐有户三百零三万,口近两千万。那么南陈呢?

户五十万。

所以假如当时有人提到「江南富庶」——那指的不是整个长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苏州扬州等几个地区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属于被代表、被平均的那个。刘宋大明8年时扬州有24万户,人口总数接近当时刘宋总人口数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几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直到开天时期,天下还是这个样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这个人口密度

然后到了北宋时期,这个人口密度终于算是上来了

所以在宋代以前以北统南那简直就是历史的必然——我人口比你多好几倍,经济比你发达那么多,我不统你难道还等著你来统我?等到了南宋之后南方经济终于OK了,于是南宋就能顶著蒙古大军拚死抵抗了,朱元璋就可以以南统北了,蒋介石也就能组织北伐了。三国时期孙吴还在卖力地开荒拓地,甚至从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这些野人的后代终于成为了农民(当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换了一波人),到了五代,这些人终于能够愉快地建个小国了!等到了南宋,南方人甚至可以跟蒙古大军对抗……这就叫一个人的命运,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当然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而北方的兄弟们就比较悲惨一些,一千多年了该怎么内卷还怎么内卷,该怎么互殴还怎么互殴。原本肥沃的土地经过数千年的开垦之后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下降,而日趋发达的海运又给南方带来了新的经济引擎,所以前辈学人才敢下定论:

总的说,从南宋渡江到鸦片战争前夕这一阶段,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过程[2]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重心」实际上意味著某个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处于压倒性优势,这使得某个政府有机会依赖这一地区的资源实现对全国的征服。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并不意味著南方一定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因为在南移的过程中,很显然是会出现双重心或者多重心的情况的,只有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情况下,「以南统北」才会变成大势所趋。而在此之前,到底是北方机会更大,还是南方机会更大,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的。所以要我说,本来太平天国推翻清廷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因为到了清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了,这点在任何学者那都不存在争议),可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了,洋大人强行给我大清续了命,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晚清如何在大量不平等条约与巨额赔款下撑到了 1912 年??

www.zhihu.com图标

参考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这是一张今日的中国人口密度,可以明显看出华北人口天然大规模统一集中在一起,而南方却分成了南京、武汉、长沙、四川、珠江、交趾、福建沿海地区好几个板块。农业上也是如此,华北平原密密麻麻的小起伏,那些都是农业村庄,而南方却只有江汉、沪宁杭、四川能达到华北水平,古代只会更惨。

而在古代比拼的就是农业和人口,武汉长沙珠江板块发展起来是明朝以后的事,东南沿海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四川离南方政权又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甚至四川本身也是割据势力。交趾板块甚至还要拖南京后腿。所以

你以为是南方VS北方

实际上是南京VS北方

南京板块在古代想要统一全国,唯一的机会就是北方分裂,比如朱元璋时期,北方红巾军和元庭互殴,元庭两大军阀也互殴,两大军阀一群小弟也互殴,最后直接全元大规模内战。朱元璋这时在南方闷声发大财,弄死陈友谅和张士诚,统一了长江中下游,之后趁著北方混战才开始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一、在江南生产力完全开发以前,北方人口数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规模远超南方。

从下图的秦朝郡县图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北方设置郡县数量远超江南,尤其是黄河流域的郡县密集度密密麻麻,而江南能拿的出手的相对富庶郡县只有会稽郡,且江南郡县管辖地域范围很大,说明那时候北方人口数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规模远超南方,相应的,北方人口集聚程度、基层政权有效管辖程度也远超江南。

江南真正得到有效开发是经过两次人口重心的南迁,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次是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直到两宋以后,江南生产力和人口才真正超越北方,而两次人口重心南移都是因为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

在封建自然经济时代,人口数量是作为体现国力的资源调集程度的体现,在两宋以前,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江南所管辖的人口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实都是落后北方的。

秦朝郡县图

二、低纬度地区缺乏向高纬度地区扩张的动力,皆因投入产出比较低。

这个问题基本等同于问为什么都是高纬度地区游牧民族不断向中低纬度的文明国家扩张(日耳曼等蛮族进入罗马帝国并灭亡罗马帝国、匈奴和突厥、蒙古人不断崛起并攻打汉朝、拜占庭帝国),而非相反。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今天俄罗斯拥有广袤领土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侵略西欧和中国(寻找温暖不冻港)。

13世纪蒙古向欧亚大陆两端扩张示意图

根据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统治欧亚大陆腹心地区(东欧、北亚),就能以此为跳板进攻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西欧、东亚),因为高纬度苦寒地区居民天然对低纬度温暖湿润地区有战略优势,高纬度地区土地贫寒,居民生活困苦,这就为南迁掠夺低纬度先进文明地区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低纬度地区居民不愿意放弃温暖湿润的家园去移民北方苦寒之地。

哈尔福德·麦金德 (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

「谁统治东欧,谁就统治大陆腹地;

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麦金德

麦金德认为:

地球由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颠群岛。

在世界岛的中央,是自伏尔加河到长江,自喜马拉雅山脉到北极的心脏地带。在北极冰冻地带和南方连绵的山脉和沙漠的保护下,这片中心地带只有可能面对来自西欧的陆地入侵威胁。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这片心脏地带在过去不可能被一个单一强权所控制。由于人力资源与供给的困难,自古以来,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的连续军事扩张不可能实现。

中国明长城沿线基本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具有自然地理意义,同时也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天然的分界线。

不是中国古代的农民不愿意越过长城屯田戍边,而是因为长城沿线已经是农耕文明开荒的极限,再往北,投入开发的成本和能实际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而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跨越长城后却能以微乎其微的成本劫掠到中原大量人口和财物,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少数越过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光辉战绩(霍去病封狼居胥、永乐征漠北),但在近代以前均不能对长城以北实施长期有效的行政管辖,更不要说指望那片土地有什么实际产出。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近几十年美国和中国的人口迁移规律也遵循了由北方苦寒之地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规律,中国东北地区居民喜欢去海南,美国五大湖地区居民喜欢去加州、德州、佛罗里达州。

三、地形因素。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且地势呈现三级阶梯,所以由南往北扩张需要克服地形阶梯困难,而由北往南扩张则可以趁地势起伏,如猛虎下山之势。

地形不仅仅造成行军障碍,还可以成为凭险守关的关隘,所以五代十国时期丢失了燕云十六州(燕山、阴山山脉一线)后,中原核心生产区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战争铁蹄阴影下,两宋对辽、西夏、金始终处于战略态势的劣势一方(有点像今天印度面对中国的地理劣势),直至被蒙古灭亡。

五、战马资源和马场因素。

古代冷兵器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依托马匹组建的骑兵兵团对步兵具有天然机动优势,而中国古代马场主要在天山、河套地区,依托天山、河套地区马场,西汉和唐朝都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兵团,在对游牧民族战争中,也能取得军事优势。

西汉骑兵

而失去河套马场后,因游牧民族对马匹资源的禁运和封锁(类似于今天美国晶元对中国禁运),两宋步兵始终不能在游牧民族骑兵面前抬头。

六、小冰河期扰动。

历史上发生的蛮族入侵事件(日耳曼入侵罗马帝国、匈奴崛起、蒙古人在欧亚大陆的扩张、满清代明)大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的冰河期,因为北方苦寒之地有限的粮食和畜牧资源产出受到气候的干扰而难以满足生存需求,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向低纬度地区劫掠。

1644年清军入关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期

看行政区划就可以发现,古代往往是中原的区划面积较小,周边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南部面积较大。而面积大往往意味著地广人稀,开发度低,生产技术落后,甚至还不如面积小的区划更富裕

所以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话,南方的人口、经济一般是比不过北方的

另外东亚地形北阔南狭,北方政权被击败,还可以去蒙古高原打游击,用大漠和寒冷御敌;南方政权却被东南的海洋围绕,退无可退


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南北对峙的格局形成,通常都是北方的政权崩溃并丢失北方疆土后迁都南方的残余势力。所谓南北对峙,实际上是新兴王朝与旧王朝的对抗。

除此之外其他的就是统一的北方朝廷VS南方割据政权,这种情况不叫南北对峙,更基本上不可能南统北。大的统一政权干掉几个分裂割据政权也很简单。

1.北方的地形整体上比南方平坦得多,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大型文明。南方山川阻隔,地理结构相对较为破碎(四川盆地与江南的差别,比四川盆地与北方的差别要大得多),早期文明交流融合不便,导致南方地区不但开发就比北方晚,整体人力物力较弱,所以与北方的对抗处于劣势(南北朝)而且还很容易分裂成不同的政权,这些小政权很容易被北方各个击破(宋朝扫灭南唐后蜀等国)。

2.接上条,由于北方的文明成型较早,因此中国的文明以北方为核心、源头融合南方而成的体系。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王朝都建都于北方,如果它们变成了南朝,那么基本上都是因为王朝后期朝政腐朽国力衰落被敌人进攻崩溃的结果,这种情况下的南北征战,基本上都是北方新兴王朝对南方的末期王朝的进攻,以新朝击老朽,自然很容易胜利。

还有一些乱世,天下大乱彻底崩盘的情况下,北方的大平原会比南方更早地实现统一。当北方出现统一的政权时,南方的割据政权们很可能还隔著大山互相瞪眼呢。

看看历史上的北统南:

魏晋灭蜀、吴,是统一北方对分裂南方分别击破,当然,本身这个时期也存在著南方尚未开发人力物力匮乏的问题;

隋灭陈,东晋、南朝实质上是腐朽的西晋王朝南渡以后的延续,几次改朝换代只是内部篡位,原来的利益集团并没有大的变动,因此隋灭陈本质上是新朝灭旧朝;

北宋灭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很典型的统一的北方对分裂的南方予以各个击破;

元灭南宋,非常典型的新兴王朝消灭旧王朝的战争,南宋本质上就是北宋崩溃后的残余势力;

清灭南明,同时吻合「新朝灭旧朝」、「统一灭分裂」两种属性;

TG渡江击溃蒋记民国,实质上就是以新灭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