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范围仅限有读过的包括想读但是没读完的必须有亲自看过的书;其他的什么就没有限制了,就想和大家聊一聊书籍对人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


因为提出「心流」理念而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为此花了5年的时间,寻访了91位富有创造力的人(其中包括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终,这些访谈结果汇总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

米哈里为我们一一介绍了创造的过程、创造者的生活轨迹、特定领域的创造力。

由于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受访者,最大程度地真实反映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创造的?他们在创造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又为何创造呢?我们可以实践的创新方法有哪些?

结合本书,与你分享我的思考:

创造者的复杂与对立

对于创造者们来说,复杂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性,在他们身上,

既能接受传统,又能反抗传统;既能疯狂地玩乐,又能忍受无聊;既能忍受孤独,一个人默默地钻研,又能积极社交,与他人共同谈论;......

搞研究的时候,我会让门开著,想要时常与人交谈,在一定的程度上欢迎被打扰,因为正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你才完成了有趣的事情......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会把门关上。即使如此也常会有很多声音偷过来,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经常会躲到图书馆里。那是一种孤独的游戏。

——物理学家费里曼·戴森

复杂性,意味著他们能够根据情境的需要,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个极端。

所以,当新颖的点子出现时,即使离谱,他们也能够接受并进入思考阶段,这就为创造新事物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而对于我们来说,复杂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在上一篇书籍分享2020-2月书籍分享:在这不确定的世界,愿我们能够乘风破浪,提到:这个时代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这种不确定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安。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本质的需求:维持「一致」,以此保持大脑的稳定。

比如,在我们所认同的理念中,做出了业绩,接下来老板就会给我加工资。

当我们看到某个标题:业绩前茅,年底老板却没加工资?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与原有理念的不一致,为了维持一致,我们就会去点击,寻求解释,以保证大脑所相信的不会崩塌。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当这个不确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时,我们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精力就会显得不够用,无法为大量的不确定性寻求解释,从而导致大脑失衡,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失调」

此时,具备复杂性的人,却不容易出现「认知失调」。

因为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这些不一致,他们既承认事物的正面,也能接受事物的反面。

在他们看来。矛盾、不协调、多样、多变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样貌。

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向这些富有创造力(具有复杂性)的人学习的呢?

1、保持开放老生常谈了,相信大家在这次疫情中接触到多种观念的冲突,对于不同旧有认知的观点,别急著反对,先了解一下,再看看是否接受。

2、多面思考创新思维之父的爱德华·德博诺在《六顶思考帽》,提出了六种思考类型,分别是:

蓝帽:蓝色清爽,与控制和整理思考过程,有条理地使用其他思考帽有关;白帽:白色是客观中立的颜色,与客观事实和数据有关;红帽:红色可能代表生气、愤怒和情感,提供的是感性的看法黄帽:黄色是阳光积极的,代表著乐观,积极的思考;黑帽:黄色是阴郁而严肃的,代表著谨慎小心,只想一个想法的弱点;绿帽:绿色是充满生机的,代表著创造力和新点子。

如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对于某个决策,某个事物,相信六顶思考帽可以帮助你进行多面的思考。

3、勇于尝试我们并不能知道哪一种情况最适合我们,哪一种做法能够发挥我们的潜力,除非我们尽可能多地去尝试。


嗯,前面几位答主都谈了积极影响的书,那我谈一部对我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的书。

阿图尔·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这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代表叔本华的一部最为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著作。

真的很悲观。

书里的形而上学中心思想都包含在它的题目中。

对於伦理学,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由于无限的欲望的存在。「生命意志」促使我们去繁衍后代,但对于意志来说最合适的伴侣却是与我们各方面相反的。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断绝欲望。

这本书让我觉得人生好没意思,只是责任好大,喘不过气来。

后来我就一直被这种想法所笼罩,影响极大。


自我感觉是《月亮和六便士》,深深为主人公为理想不顾一切的精神所震撼,可能很少会有此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谢邀,易经,中庸,孟子,传习录,菜根谭等古籍让我可以更好的修心养性,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可以更好的活在当下。。。

让我慢慢的不抱怨之书主要是不抱怨的世界。。。

让我晓得这个世界的大致真相大多是我遇见的那些亦师亦友的网友兼朋友。。。(仅供参考)


学生时代看过一些世界名著,推荐《百年孤独》,知乎上对于这本书评论挺多的。

后来信了佛教,看一些杂书(大部分是网路小说)只是打发时间,曾经想,如果在一个孤岛之中活一辈子,只选一本书,选什么书,应该选《成唯识论述记》吧,也有可能选《瑜伽师地论》,不大可能选《成唯识论》,毕竟此书没有注解,许多地方看不明白。不过,这些只能是佛教徒才看的,推荐给其他人,好像不合适。


推荐一些给我影响比较大的科普作品吧

量子力学史话

量子物理史话京东¥ 48.90去购买?

不是物理专业的对里面硬核内容不敢做评价,但至少是个很好的讲科学史的科普作品,可读性极强,我对科研的兴趣应该就是从这本书萌芽的

无言的宇宙

无言的宇宙:隐藏在24个数学公式背后的故事京东¥ 34.00去购买?

一本挺不错的讲数学史的作品,生动活泼,以公式为主线展现历史上数学家们的爱恨情仇

张景中院士讲座

张景中院士数学讲座系列京东¥ 108.00去购买?

老实说这套书我也就看了几本的某些部分,后来没时间就搁下了,到了大学之后就更不会花时间看这种「闲书」,但这套书对有志于进一步了解数学的高中生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源,内容涵盖广,而且难度循序渐进

线性代数应该这样学

线性代数应该这样学(第3版)京东¥ 34.70去购买?

线性代数应该这样学(第2版)京东¥ 110.00去购买?

我不允许没人听过这本代数教材

虽然我也才刚接触几天,但写的是真的好w,没有国内教材普遍的行列式炫技大法,开头就是线性空间,直奔主题,干净利落

当然这本书已经脱离科普范畴了,建议学过一边线代或高代后回头再来看


那就让层主先开一个头吧,也就当做抛砖引玉,这是一块残破的烂砖23333

最近层主在看一本英文原著的译本《How to read a book》我暂且将之列为改变了我较为短暂的一小段人生的书吧,不过这本书也的确会改变我的人生,因为这本书把我的阅读习惯给改变了。

  1. 从被动式阅读到主动式阅读:阅读是一个动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作为听众,作者是讲者,你在台下听,不做任何思考,的确也是接受了信息,只不过很快就放过了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这就是被动式阅读,书中有个观点:「一本书的阅读本质是提高个人能力,但凡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事情都不应该轻松,当其轻松时,你就应该思考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效了」
  2. 明确不同阅读的目的,以此制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书中有个观点「不是所有书都应该慢看细嚼」,将书分为论述与非论述小说与非小说理论与实践;用粗度(文中称之为检索阅读法)或精读(文中称之为分析阅读法)
  3. 让生活中的讨论变得有效:将讨论建立在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征服,扳倒对手的基础上,这样的讨论才会有效。同时讨论的双方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