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的範圍僅限有讀過的包括想讀但是沒讀完的必須有親自看過的書;其他的什麼就沒有限制了,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書籍對人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


因為提出「心流」理念而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為此花了5年的時間,尋訪了91位富有創造力的人(其中包括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最終,這些訪談結果匯總在《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一書中。

米哈里為我們一一介紹了創造的過程、創造者的生活軌跡、特定領域的創造力。

由於內容大部分來自於受訪者,最大程度地真實反映這些富有創造力的人們:他們是如何創造的?他們在創造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他們又為何創造呢?我們可以實踐的創新方法有哪些?

結合本書,與你分享我的思考:

創造者的複雜與對立

對於創造者們來說,複雜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在他們身上,

既能接受傳統,又能反抗傳統;既能瘋狂地玩樂,又能忍受無聊;既能忍受孤獨,一個人默默地鑽研,又能積極社交,與他人共同談論;......

搞研究的時候,我會讓門開著,想要時常與人交談,在一定的程度上歡迎被打擾,因為正是通過與他人交流,你才完成了有趣的事情......

當我寫作的時候,我會把門關上。即使如此也常會有很多聲音偷過來,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我經常會躲到圖書館裡。那是一種孤獨的遊戲。

——物理學家費裏曼·戴森

複雜性,意味著他們能夠根據情境的需要,從一個極端轉變為另一個極端。

所以,當新穎的點子出現時,即使離譜,他們也能夠接受並進入思考階段,這就為創造新事物的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始。

而對於我們來說,複雜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在上一篇書籍分享2020-2月書籍分享:在這不確定的世界,願我們能夠乘風破浪,提到:這個時代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確定了,這種不確定總會給我們帶來不安。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本質的需求:維持「一致」,以此保持大腦的穩定。

比如,在我們所認同的理念中,做出了業績,接下來老闆就會給我加工資。

當我們看到某個標題:業績前茅,年底老闆卻沒加工資?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與原有理念的不一致,為了維持一致,我們就會去點擊,尋求解釋,以保證大腦所相信的不會崩塌。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當這個不確定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時,我們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精力就會顯得不夠用,無法為大量的不確定性尋求解釋,從而導致大腦失衡,帶來心理上的不適。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失調」

此時,具備複雜性的人,卻不容易出現「認知失調」。

因為他們往往更容易接受這些不一致,他們既承認事物的正面,也能接受事物的反面。

在他們看來。矛盾、不協調、多樣、多變纔是這個世界的本來樣貌。

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向這些富有創造力(具有複雜性)的人學習的呢?

1、保持開放老生常談了,相信大家在這次疫情中接觸到多種觀唸的衝突,對於不同舊有認知的觀點,別急著反對,先了解一下,再看看是否接受。

2、多面思考創新思維之父的愛德華·德博諾在《六頂思考帽》,提出了六種思考類型,分別是:

藍帽:藍色清爽,與控制和整理思考過程,有條理地使用其他思考帽有關;白帽:白色是客觀中立的顏色,與客觀事實和數據有關;紅帽:紅色可能代表生氣、憤怒和情感,提供的是感性的看法黃帽:黃色是陽光積極的,代表著樂觀,積極的思考;黑帽:黃色是陰鬱而嚴肅的,代表著謹慎小心,只想一個想法的弱點;綠帽:綠色是充滿生機的,代表著創造力和新點子。

如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對於某個決策,某個事物,相信六頂思考帽可以幫助你進行多面的思考。

3、勇於嘗試我們並不能知道哪一種情況最適合我們,哪一種做法能夠發揮我們的潛力,除非我們儘可能多地去嘗試。


嗯,前面幾位答主都談了積極影響的書,那我談一部對我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的書。

阿圖爾·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現的世界》

這是悲觀主義哲學家代表叔本華的一部最為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著作。

真的很悲觀。

書裏的形而上學中心思想都包含在它的題目中。

對於倫理學,叔本華認為,人生是痛苦的,由於無限的慾望的存在。「生命意志」促使我們去繁衍後代,但對於意志來說最合適的伴侶卻是與我們各方面相反的。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只有斷絕慾望。

這本書讓我覺得人生好沒意思,只是責任好大,喘不過氣來。

後來我就一直被這種想法所籠罩,影響極大。


自我感覺是《月亮和六便士》,深深為主人公為理想不顧一切的精神所震撼,可能很少會有此種一往無前的精神


謝邀,易經,中庸,孟子,傳習錄,菜根譚等古籍讓我可以更好的修心養性,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讓我可以更好的活在當下。。。

讓我慢慢的不抱怨之書主要是不抱怨的世界。。。

讓我曉得這個世界的大致真相大多是我遇見的那些亦師亦友的網友兼朋友。。。(僅供參考)


學生時代看過一些世界名著,推薦《百年孤獨》,知乎上對於這本書評論挺多的。

後來信了佛教,看一些雜書(大部分是網路小說)只是打發時間,曾經想,如果在一個孤島之中活一輩子,只選一本書,選什麼書,應該選《成唯識論述記》吧,也有可能選《瑜伽師地論》,不大可能選《成唯識論》,畢竟此書沒有註解,許多地方看不明白。不過,這些只能是佛教徒纔看的,推薦給其他人,好像不合適。


推薦一些給我影響比較大的科普作品吧

量子力學史話

量子物理史話京東¥ 48.90去購買?

不是物理專業的對裡面硬核內容不敢做評價,但至少是個很好的講科學史的科普作品,可讀性極強,我對科研的興趣應該就是從這本書萌芽的

無言的宇宙

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京東¥ 34.00去購買?

一本挺不錯的講數學史的作品,生動活潑,以公式為主線展現歷史上數學家們的愛恨情仇

張景中院士講座

張景中院士數學講座系列京東¥ 108.00去購買?

老實說這套書我也就看了幾本的某些部分,後來沒時間就擱下了,到了大學之後就更不會花時間看這種「閑書」,但這套書對有志於進一步瞭解數學的高中生是不可多得的好資源,內容涵蓋廣,而且難度循序漸進

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

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第3版)京東¥ 34.70去購買?

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第2版)京東¥ 110.00去購買?

我不允許沒人聽過這本代數教材

雖然我也才剛接觸幾天,但寫的是真的好w,沒有國內教材普遍的行列式炫技大法,開頭就是線性空間,直奔主題,乾淨利落

當然這本書已經脫離科普範疇了,建議學過一邊線代或高代後回頭再來看


那就讓層主先開一個頭吧,也就當做拋磚引玉,這是一塊殘破的爛磚23333

最近層主在看一本英文原著的譯本《How to read a book》我暫且將之列為改變了我較為短暫的一小段人生的書吧,不過這本書也的確會改變我的人生,因為這本書把我的閱讀習慣給改變了。

  1. 從被動式閱讀到主動式閱讀:閱讀是一個動作,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你作為聽眾,作者是講者,你在臺下聽,不做任何思考,的確也是接受了信息,只不過很快就放過了這些具有一定意義的文字。這就是被動式閱讀,書中有個觀點:「一本書的閱讀本質是提高個人能力,但凡以提高能力為目的事情都不應該輕鬆,當其輕鬆時,你就應該思考這樣的閱讀是否有效了」
  2. 明確不同閱讀的目的,以此制定不同的閱讀方式:書中有個觀點「不是所有書都應該慢看細嚼」,將書分為論述與非論述小說與非小說理論與實踐;用粗度(文中稱之為檢索閱讀法)或精讀(文中稱之為分析閱讀法)
  3. 讓生活中的討論變得有效:將討論建立在解決問題、學習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征服,扳倒對手的基礎上,這樣的討論才會有效。同時討論的雙方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