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等于绝了大明读书的种子


估计会被于谦、李如松、孙承宗、史可法、阎应元、张煌言、陈子龙、夏完淳、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郑成功、沐天波转著圈骂


我一直闹不明白方孝孺到底是忠于什么?是忠于嫡长孙继承制吗?忠于明朝,他不至于死,终于朱家,他也不至于死,如果以天下苍生为念,那更不至于去死了。所以我思前想后,觉得他是终于嫡长孙继承制。

甚至感觉他就是为了死而去死一样,以博烈士忠臣之名。


方孝孺是典型的古代读书人,将「气节」二字作为人生的至高追求,比生命更加重要。几百年来为后人所敬仰,甚至将他抬上「节义第一」的高度。但很少有人知道,方孝孺在得到这个美誉的同时,搭了八百多条人命。

诛九族何其惨烈,不必赘述,看过古装片的各位都略有耳闻,但大家是不是还听说过历史上有人被诛了十族,奇不奇怪,意不意外?到底是哪里出了偏差,还有附加一族这种操作,故事还没开始,想必大家也能领略出一二,这人是犯了多么大的罪行,才会如此招人恨,让皇帝破了例,给他多加一族,而这一族又到底是什么呢?


不卖关子了,除了父亲这边的四族,它们各自是自己一族人,姑母一族人,姐妹一族人,女儿一族人;然后是母亲那边的三族,其中是外祖父一族人,外祖母一族人,姨妈一族人;再有就是妻子一族人,包含的是岳父一族人,岳母一族人,那么这时候有人就暴露出算术好了,抢答: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族,可是这第十族藏在了哪里?


别急,十族其实不是一个族,而是门生和朋友。


看到了吗,交友有风险,且交且谨慎。能给你当朋友的人,可能都是冒著生命危险的,不珍惜我们枉为人。再来说明朝被诛了十族的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忠臣方孝孺,这方孝孺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遭遇,才会被皇帝如此憎恶,落得个凄惨收场。


这还要从一场权力斗争开始谈起,说是朱元璋大大心爱的孙儿朱允炆是他钦点的未来天子,虽说这孩子生性老实敦厚,没有那种王者之气,但毕竟孝顺乖巧,深得朱元璋宠爱,这时候他的叔叔朱棣偏居一隅坐著北国藩王,虽说谋略才干上远远高于朱允炆,但天命难违,也只能老老实实蹲著,在边塞看看日落,吃吃烤全羊。


接下来的故事就开始走向了血腥,朱棣虽是北国藩王,他一心不想做背锅藩王,但阴差阳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慢慢地一件事情赶著一件事情,到头来他不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却也背负了骂名。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6 节内容

盐选专栏

明代刑罚录:千奇百怪的君王惩戒史

声工厂 讲述经典·品读文化·润色生活

16 小节 | 2 小时

¥29.00 会员免费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摘自方孝孺《豫让论》。


带节奏作打死齐天大坑

沽名钓誉之徒

如果你真的不在乎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真的重视心中的道义,你为什么不在南京城破的时候自杀殉帝?

你这么硬气?不自杀反而在朱棣面前硬顶?

你不矛盾吗?

你方孝孺也是做官多年的人,你不懂政治?

建文元年入朝至南京城破,3年,你没入政治的门?

你的亲族都受你荫蔽,他们死有余辜也能硬解释的通,但你的朋友呢?

那800多口人命何其无辜,你不认可朱棣,你辞退就是,说什么狠话?

中华历史到永乐一朝,3000年有余,殉节者不计其数,而留名人寥寥无几。

该自杀的时候不自杀,活下来了却又拖著无辜者去死

无非就是为了私欲罢了


方孝孺曾经写过一篇《豫让论》,就是战国初期那个为智伯报仇,留下「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他认为豫让并非国士: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方孝孺的意思很明确,豫让被智伯重用,但是在智伯围攻赵家的过程中,豫让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完全就是个透明人。智伯死后,豫让为智伯的报仇的行为,「钓名沽誉,眩世骇俗」,完全是哗众取宠之举,没有多少意义。

那么在方孝孺心中,真正的国士是怎样的呢?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可见,在方孝孺心中,真正的国士要「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要力挽狂澜于即倒(比如后来拯救大明王朝的于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平心而论,方孝孺对豫让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志向也是远大的。但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他给方孝孺提供了一次机会,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方孝孺把握住机会了吗?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后,惠帝即位,马上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不过在靖难之役中,方孝孺除了写写诏书檄文,给建文帝的谋略,像蔡东藩先生所说,「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事实证明,方孝孺不过是一个迂腐的儒生而已。

从历史记载来看,方孝孺在建文朝执政三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削藩,这事把朱棣给激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第二件就是复古,比如把谨身殿改为正心殿,端门改应门之类,这些有啥用处吗?用处不大,基本都是形式主义。

也就是说,当一个力挽狂澜的机会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一筹莫展,全无用处,最终成了他最看不起的,和豫让一样的人,非但不能「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他的很多做法,还加速了建文朝的覆灭。

他放了一炮,然后炮弹转了一圈,打在了自己身上!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毒瘤。

比没能力又懒的废物更可怕的,就是他方孝孺这种没能力还很勤快的。

拒绝写诏书纯属扯淡,第一版明史没有这个记载,是后来的史书补上去的,分明就是生造,基本逻辑都不讲。

朱棣造反一开始的名义是清君侧,指名道姓就是要来干掉奸佞榜里的人的,方孝孺在奸佞榜排名第一,没有直接砍了你就不错了还指望写诏书呢?登基之后是手下没人会写字还是怎么的?扯淡说什么朱棣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就派人请来方孝孺,希望他能够为自己起草「登基诏书」。拜托,你造反的时候指名道姓说为了清君侧,杀奸臣,现在又要用奸臣榜榜首的诏书来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用奸臣的话来证明自己?朱棣要就这智商还能造反成功么?

方孝孺在建文朝,执政三年有何政绩?削藩,把主子和自己都削没了,倒是政绩突出。其它的,想恢复井田制,还没来得及推行;前线削藩打仗,后方放大才子在搞复古,把谨身殿改为正心殿,端门改应门之类,还有衙门的名字,官职的名字等,都复古,形式主义搞的也很不错。还有呢?哦,身为文官中的第一废,推荐了个武将中的第一废李景隆去前线,确保朱棣能造反成功,这应该是他对大明朝做出的最大贡献了。

如果大明读书的种子就这水平,那确实绝了的好,绝的越早越好,最好他这颗烂种子就不要产出来。

好在大明读书的种子不止他一颗,也不止他这一种。


一个极度自私只忠于自我的人。办事上也是无能之辈倒是抠字眼搞斗争很在行。嗯,喜欢这种属下建文不输也难啊。
书呆子,认死理~和海瑞一个类型

复杂来说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做错了位置,坑死了老板和自己。简单来说古时候文人圈的笨逼..


仅评价他的死

如果他早生一百年或晚生二百年,那么他的死就是举国殇而死,可能会抬高一点历史地位。可惜死于朱家内斗上。


不可多得的才子,就是苦了他的门生和街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