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出世间还是入世,执著和精进很多时候会被误读。例如,对学业的努力提升是不是执著?对喜欢女孩的追求是不是执著?对学术的追求是不是执著?提升游戏技能是不是执著?很多场合无法分清。包括对法门的修习,究竟是执著还是精进?该如何区分两者呢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混淆,因为还未进行合理禅修,并未能细致观察心导致,此时,仍然容易处在思考问题、用思维去认知上,这样跳不出平时的思维惯性,所以很难区分,不过没关系,这个几乎早期都会碰到,也是非常好的警觉。

1. 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大体上如同你要恢复健康,就需要先用更加无害、天然的食物代替原来很粗糙的外卖、零食之类。

所以,这里最开始可以先用执著一些反复确认过有意义的东西事物、逐渐代替一些粗糙的有很明显焦灼感的执著瘾头。

比如,在对名气大执著和对学术的追求,有时候粗糙点是难以分辨的,很多科研人员以为是在执著探究真理,实则是在逐渐在意名望。例如,有一些名望比较高的教授有时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他们可能自己研究出来一些理论,也同时对其他事情感兴趣做研究,但鉴于这件事情是被整个学术圈嗤之以鼻的,也可能研究会断送学术地位,那就很容易因为这个而放弃研究,因为长久以来,他积累起来的学术名望就有可能因此摧毁,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即便他可能确实很好奇。

也有教授因为自己的某个研究震撼了学术界得到了很大的认可,获取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几年后学生发现他的理论有瑕疵或者是结论全然有误,提出来,很有可能他不会给予发表,甚至打压该学生,这也是因为长久的科研积累起来的名望给予了他很大的甜头,如果否定这个理论,相当于人设崩塌,失去了自我,所以会越发维护这个人设形象。

在这个例子里,这个人原来是追求执著科研真理的,但是因此连带出来了名望,也可能完全不知就自然开始维护起来(无明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就由追求真理而转变成了追求名望,但也可能他自己也不会承认,仍然以为自己是追求真理,但实质已经改变了。

追求名望的副作用会更大一些,因为自信心会建立在上面,认为名望是我,为了维护这个我的形象会做出很多多余甚至扭曲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将自己逼到墙角,好像上瘾一般,不停地、乐此不疲地去抓取,否则会焦急、灼烧。有了想要更多,同时也害怕失去已经有的,患得患失。

所以,这种有了会觉得享受、品尝滋味;没有就焦灼、急躁的东西,就属于执著里质量差的,力度越大,危害越大,质量越差,因此在刚开始可以分辨出什么样的「食物」是力度小的(尤其是失去时的焦灼感降低),用这样的健康的执著去替代不健康的。

2. 执著

执著是一种不由自主被拉进去、憧憬想像美好故事情节、钻进故事情节、粘上去、陷进去的感受,算计、计划、建立、抓取的状态。

更多是生物本能及无明的行为习惯自动触发,如果稍微有点观的功夫的话,就能看清是昏昏沉沉被扯进去,来不及反应就去抓取的动作,稍微清醒一点就能看清,这不是我的决定,好像是荷尔蒙、基因、习性自己的行为,那个我会冲晕了,被带著进去了而已。

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把自己套住,欲罢不能,这些就是苦,所以要有一股力量能拉住它,止住这种惯性,就能摆脱这样的束缚,这些是需要不断在禅修活动中练习的。

3. 精进

精进,广泛来说在1中用好的「食物」替代不健康地「食物」 ,开始逐渐用健康的喂食自己,就是精进。这种替代是要逐渐不断进行更迭,直到彻底解脱。

比如,用追求科研真理来替代追求名望,就是用好「食物」替代粗糙的「食物」。它的好处在于动作畸形的可能性降低,不会为了刻意维护一个形象中的我而做出许多多余的动作,从而自信心也更加厚重、笃定,不会因为别人的反对而变得暴躁,也不会因为他人反驳了自己的核心成果就伤到自尊,感觉受到威胁,去伤害对方,做出这种没有必要到事情。所以,他们自信心不会维脆,是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的,因此更敢于承认错误,自然也不会因为害怕失去名望而去过度维护,会开放地看待别人的研究,会采取有益的摒弃无益的,也自然少了很多因为害怕失去产生的焦灼、急躁感。

当然你也需要在这个过程里去分辨、捡择一些比追求科研成果更加健康的「食物」替代,分辨的方法是不断发现原有「食物」食用后产生的危害,哪些食物能更好的替代,危害更小,则选择后者。

每时每刻进行著有方向感的动作,并不会沉浸在美好的被别人认同的故事情节里,更加踏实、平稳地干著手头的事情。

因此,精进,是一种有方向,脚踏实地、从容地进行著的动作,不会患得患失,没有焦灼、急躁的拉扯,也不会掉进编织出来的美好故事情节里,警觉著周围诱惑的事物,自主地告诫自己不会被吸进去。是稳固、笃定、从容不迫的进行著的状态。

希望有所助益。


不执著了,就是精进。

执著是个心里状态,不能从表象上判断。

是不是执著,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对学业的努力提升是不是执著?

如果不在意成绩,就是不执著。

对喜欢女孩的追求是不是执著?

如果不在意是否追到手,就是不执著。

享受的是过程,放下的是结果。

其实这样说也不太准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执著是贪。

精进是舍,是。

精进过头也是贪,如二十亿耳尊者之过分精进。

精进不够是懈怠,懒惰。


涅槃,用最准确的科学语言来讲,就是不愿意轮回,并做到了不再轮回。通俗地说,就是,灵魂的彻底自杀。最后一次自杀。魂飞魄散,永不在生,彻底消灭,荡然无存。 问题是,我们根本看不见有东西再轮回,没体验。

很好的质疑!轮回与涅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涉及人类的起源问题。 按照进化论,人类是源于最早的细菌生命!进化论,古生物学已经没完全推翻他了!地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短短的数百万年,地球生命的种类统统产生了,进化论早就破产!

但是现代人类被进化论毒害很深,唯物论、生命断灭论因此阴魂不散!现代人类的意识空间,基本上没有了对【宇宙生命意识空间的认知】,不再承认生命、灵魂是一种相续过程!AI理论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既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今世活著的时候,干啥都可以,杀人放火不再有害怕!【我们根本看不见有东西再轮回,没体验。】,就可以杀人放火呢!

当今人类为何自我可以毁灭!

贪官为何有了100亿元,要奔向1000亿元,再奔向10000亿元!因为大家无所顾忌,捞到了,就可以了,反正都是一死!

人不惧死,法律与道德,奈何之!只有恢复更残忍的古代法律,凌迟,四马分尸,株连九族,制造更加恐怖的气氛!估计,人类是要不得不如此了!

因此,中国文明的岌岌可危,是必然的!

基督教文化,起码有个上帝的审判!印度文化有个轮回,因此印度文化延续10000年,依旧活力四射!

----------------------------------------------

有一个问题,心,并无实体,也无自性,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心,那为什么还要去解脱它,本不存在,解脱什么。虚空无花,摘无可摘,虚空无玲,无玲可系,也无玲可解,解脱个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说困恼佛学的核心问题。【心,并无实体,也无自性,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心】,但是【心是存在 是一种意识空间 是有多维的架构 只是人类至今无法表达而已】。心的理解,是人类永恒的秘密!也许人类永远无法解读【心】【意识空间】!

因为人类文明就是【心】【意识空间】的产物!

但是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心】【意识空间】又是有著巨大的差别,因此个体与种群文化,有巨大的差异!虽然【心】【意识空间】,是无相无形空性,【虚空无花,摘无可摘,虚空无玲,无玲可系,也无玲可解】,但他确实凡夫轮回的根本因缘!因此凡夫,需要解脱【心】【意识空间】的无明的束缚!

-----------------------------------------------------

所谓【涅槃】就是【无生法忍】的【不落两边 圆融中道】。【涅槃就是彻底止息烦恼 转识成智 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的修行人在世间中而达于出世间的境界!---------------------------------------下面的回答对于涅槃,只是照本宣科,浑沦吞枣的表达!何为自性清净涅槃!何为有余依涅槃!何为无余依涅槃!何为无住处涅槃!下面的回答,都是模模糊糊,不究竟的回答!

【四种涅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80658

一、自性清净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恒常清净而不染;

二、有余依涅槃,小乘圣者虽然已证入涅槃,不受后有,但仍有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存在,名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比有余依涅槃更进一步,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也没有了,进入不生不灭之境界;

四、无住处涅槃,大乘菩萨以智慧力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因有大智,不住于生死,因有大悲,亦不住于涅槃,常于娑婆世界度众生,名无住处涅槃。

----------------------------------------

一种错误的涅槃认知!

关于涅槃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33358

涅槃本质上是无法被未实证的人所感知的。如果你能够眼睁睁的看著众生出生入死的轮回,一期生命接著另一期生命的永不停息,那么对你而言涅槃就是观察到一个阿罗汉在最后一期生命结束后再也找不到了。这就好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上一秒还在跟你说话,下一秒突然消失殆尽了。这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很神奇,因此实证涅槃,又称为漏尽通,即神通的一种。

------------------------------------------------------

今依龙树论说:三藏确是多说无我的,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 。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

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缘起性空」的 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发展的实相。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 的无常无我,即体见缘起空寂的。这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 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

一分学者重视事相 ,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 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离 的相对性,由于偏重发展而弄到对立。

龙树论以为 :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 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 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

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 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 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 圣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证──法性空寂,那里如执小执大者所说?

-----------------------------------------------

『中论』的 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 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惟有 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而遗失释尊本 义的乱说!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这 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 佛法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

独善的、隐遁的 ,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沈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 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 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

真俗无 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 。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褔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 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

依中观者说 :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缘 起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 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

----------------------------------------------

也就是说唯识与唯心主义有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是的。唯识是源于因缘法的相待而成立。唯心主义,是坚持主观客观的实有、不变,而推论客观世界来自主观世界,乃是来自于上帝的一神论思想。

缘起法是「处中 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别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 差别。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别去说理,不将平等去 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

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 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这或者忽略事行; 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别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是 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 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


佛学的核心是:自净其意。

连一点纠缠和挂靠都要去除。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不断自净。这就是精进。精进中,去除一切干扰,多余,只有通达和清醒本寂。

那么,执著,就是抓,纠缠,纠结在一个目标上。

这就是我们需要去除的对象。


您可以把精进也当成一种执著,但这是正的执著,还是不应绕到文字里咬文嚼字钻牛角尖被文字绕晕为好。就好比同样是坚持不懈,坚持不懈的好吃懒做吃喝嫖赌和努力工作,两种情况带来的结果一样吗?是否都可以叫坚持不懈?精进也分正精进和邪精进,精进有一方面的作用是对自己所追求的那个方向予以加成,就好比开车踩油门的时候是只轻轻踩一点还是踩到底速度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如果方向走错了,反而离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远,大乘佛教经典《楞严经》中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种得因发心就不对,越努力反而越加速堕落;但是方向是对的但跑得太慢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未能走到目的地,白白浪费了人身并没有实际改变提高多少自己的觉悟从而升华生命层次,必然会随著往昔所造的恶业轮回六道轮转不息受苦无量继续无止境的轮回,人生看似几十年说短也不短,但如果懈怠放逸不珍惜的话也是转瞬之间就白白空过了。有句话讲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时间是不等人的。另外一个角度,精进还可以有助于收摄身心,一旦懈怠下来,懒散习气泛滥起来各种五欲六尘都会各个来袭,没有一定觉照力意志力是抵挡不住这些欲望和境界的考验的。

真正的正精进是不以个人私利享受或者亲近自己的一小部分众生为所求而是发出大的菩提愿心利益一切万源早成佛道,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的离苦的发心,按照佛菩萨的教诲严格持戒、依教奉行行持六度万行修持佛法自觉觉他,丝毫不敢懈怠浪费时间不怕任何苦难障碍,这种执著才是真正的精进,是引导人觉悟解脱的是正因。您说的执著玩游戏还是追求淫欲,都于解脱生死无关而是朝著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的方向在这些上面发力呢,浪费宝贵时间空造业以外无任何实际意义。当然如果专攻学术是为了能够造福人类或者辅助弘扬正法,也不是没有正面的作用,只是这些都不是让自己真正能解脱生死的因真学佛人也不可以舍本逐末,此外科技的发展有些也被用来利用制成武器和其他方面严重危害人类的创造发明,不都是起到积极作用的甚至也可能会带来很大危害。真正想要学佛后真实有所收益,需要真信佛真心恭敬佛菩萨,严格持戒实修实行,按照金刚经里所开示的无我相,无人相,我众生相,无受者相,毫无保留的深信依止三宝修学为了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舍弃自己的一切,乃至更进一步不执著因为知道因果运行部分原理之后刻意行善而利益自己的这个变相的私心,而是丝毫不为己求把修学佛法和行善当成一种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像呼吸一样时时融入个人日常点滴行持丝毫不用刻意而为的时候,反而才能更好的和佛菩萨相应快速积福消业,龙天护持护法赞叹,反而不求自得得到的更多,如果有机缘能够得到真正实修实证的善知识指导也有机会究竟证果解脱。


朝著无明努力就是执著 朝著破除无明努力就是精进


起念欲精进,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执著的是结果,精进的是过程。


知乎删帖啊,尽管删咯,你来删,我再发,随便你咯。

执著本身是烦恼,制造烦恼;精进是善法,制造善法。所以区别就在于执著制造烦恼,而精进位造善法来寂灭烦恼。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Teres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