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退1万步来讲,假设中国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如何才能成功我们不讨论失败

1晚清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怎么样才能找到出路?怎么样才能够成功?

2晚清的时候是不是君主立宪改革注定会失败,难道一点希望都没有,如果有要如何改革?

3在晚清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君主立宪的成功的,一丁点的希望跟曙光?


这个,辛亥革命期间还真的讨论过这个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普遍态度是支持满清王朝。若能保存满清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然最好,但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国领土缩小到只剩下华北一隅之后,列强也明白维持原有制度是不可能的,于是改而支持君主立宪。

对于列强来说,君宪和专制其实无差别,而共和则是巨大的质变。因为共和意味著中国政权更迭,而君宪和专制则保留了清国名号。就如俄国大臣会见日本公使的时候说的那样:「我们两国的在华权益都是清政府转让的,如果清国倒台,这些条约还能有效吗?」所以,只要保留清国名号,列强在华权利就能维持,这才是列强不在乎中国是专制还是君宪,甚至说让汉人来当清国皇帝也无所谓的原因。

作为列强的代理人,袁世凯首先试图说服武昌的黎元洪支持君宪。在11月27日汉阳沦陷后,本来就对革命很不坚定的黎元洪表示妥协。

这应该是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距离君宪最近的时刻。

但,在关键时刻,在12月2日,由浙江、江苏两省新军组成的联军攻占南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共和制呼声开始高涨并逐渐成为主流,各地人民均强烈主张共和,反对君宪。

与此同时,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等英属亚洲殖民地的中国移民(海外华人)强烈支持革命与共和,这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列强意识到全中国人民都已经厌弃了满清王朝和君主专制,满清已不能很好地做列强的走狗之后,1912年1月22日,列强集体致电清廷,支持共和。

2月2日,清廷决定退位,仅仅支撑了十天。

(辛亥革命是一段在知乎上被普遍看低的历史,如果最近有空,可能会多答几道题)


如果从整个清末政局来看,君宪在此前已经破产,而辛亥不过是最后的机会。

很多知友都提到君主立宪中的民族因素,这的确是清末政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很多人都没搞明白满汉之分是如何具体作用在清末政局演变,导致君主立宪破产的。

君宪,在某种程度上是资产阶级统治和旧封建统治的一个妥协,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绝不是要割让君主的权力,而是让封建君主和资产阶级新兴势力达成一个政治互信,确保双方的妥协就此达成

若说封建君主不愿意割让权力,这自然是事实,然而中国历史上,难道还缺乏君主被架空的时期吗?不管是封建时代的权臣,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在政治格局里扮演的都是同一个角色——威逼也好,利诱也罢,君主只能被迫交出权力,这并不是什么难点。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确立政治互信——让君主相信,资产阶级的革命到此为止,不会再改朝换代尽诛皇室,从而为自己留下退路,而非绝不妥协拼一个你死我活;也要让资产阶级相信,君主不会复辟重新专制,收回他们的权力。相对来说,由于君宪本身就意味著资产阶级的胜利和封建君主的失败,因此相比于后者,建立君主的互信会尤为艰难。

而晚清的问题就在于此——在满汉异族的背景下,满清宫廷无论是对革命党,还是立宪派,乃至为大清呕心沥血的汉人保皇党都没有丝毫的信任。地方咨议局请求选择英才而入内阁,清廷却以皇族充斥内阁;张之洞恳请清廷实现满汉平等,三次泣血上奏折,皆被清廷视为废纸;立宪派在武昌首义之后请愿立宪,清廷却下令对请愿人群开枪,终于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党人;梁启超为大清构建「中华民族」呕心沥血,却被慈禧通缉捉拿,迫使后者逃往日本,而革命党的「排满」就此取代「国族」,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名词。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由于满清宫廷对君宪下的深深忧虑——如果真的让汉人掌握了权力,哪怕只是部分,他们真的不会清算爱新觉罗三百年来对汉族的奴役,真不会报复三百年前的扬州血仇、嘉定之屠吗?所以,对于清廷来说,哪怕只是最低程度的平等和分权,也是不可接受的。

君主对于人民的防范,远高于人民对于君主的防范,这是一个规律。

想要建立近代国家,不管是君宪还是共和,都意味著满汉平等,都意味著民族主义。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内争民权」的核心思想,也是由于需要在旧君主和新的势力之间,建立一个囊括双方的共同体,树立一个对双方来说都是的外人,从而建立起双方的政治互信——即便只是表面上和谐的互信,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中国并不具有君宪的机会,唯一的机会,就是让列强出面,强压清廷接受君宪,这也就是说,辛亥是最后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由于革命党人的强硬,并没有实现。


如果说立宪的目的是保大清,那其实是有机会的。当然最终能长久到什么时候很难说,但再支撑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做到。

一、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理论基础

清朝君主立宪失败的原因,在于朝廷自身定位出现了差错。

当时世界上的君主立宪,主要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虚君模式,比如英国;一种就是君主依然有不少权力的模式,比如德日俄。清朝开始筹划立宪,目标很清晰,就是学德日模式。毕竟谁也不想轻易放弃权力,在当时看,中国走德日模式,君主权力已经要丧失不少了,从清廷角度说,已经是一种妥协了。

但问题是,当时清廷的权力属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看起来似乎还掌控全国,实际上千疮百孔。从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地方势力日益坐大。清政府陷入了要想维持统治,就必须给地方势力更大许可权;要想收许可权,就导致地方积极性下降,统治力度下滑的矛盾状态。当然,如果是传统封建社会,清廷可能还有机会短期忍痛向中央收权,但处在「揭竿斩木、瓜分豆剖」的时代,清廷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完成权力再次整合的,必须不停依仗地方实力派来维持统治,相应的也要不断放权。

所以实际上,清朝皇帝看似理论上比德日皇帝权力大,但他并不具备德日皇帝真正对全国军政的统帅力量,所以其实最终要君主立宪,只能走英国模式

而这一点,无论是慈禧还是载沣,都没有真正接受这个现实。

二、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操作问题

慈禧整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领导人,庚子之变东南互保之后,意识到了清廷权力外强中干的现实,所以对地方实力派进行妥协,也得到了相应的效忠。如果慈禧多活几年,立宪应该不至于一地鸡毛,很可能有一个名义上类似于德日的立宪模式。当然,只是说名义上类似,实际上真想走下去,迟早还是英国模式(实际上英国君权虚化也是个渐进过程)。

但慈禧死去导致平衡被打破。一方面,载沣对于地方实力派远没有慈禧的控制力,所以作为地方实力派基础的立宪派明确要求更多权力;另一方面,以载沣为代表的满清少壮派贵族,不满足于权力的流失,希望立宪只是个过程,依旧能保持封建帝王的权力。

等于说,本来还有点机会有个德日模式君主立宪的外衣,逐步向英国模式过渡。但是慈禧一死,立宪派实际上要求更快速向英国模式走,载沣等贵族希望回到传统帝国模式。双方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立宪派也就离心离德了。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清政府君主立宪实际上宣告失败。

三、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意识问题

后来有位教员说过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实际上做什么都得先弄清楚敌人朋友问题。载沣等人就是犯了这个错。

当时国内势力虽然复杂,但主要就是铁杆保皇党、立宪派、革命党这三派。力量最大的是立宪派。

铁杆保皇党主要就是宗社党等满清贵族等人,这一派团结,但是能力太差,单干做不成大事;革命党能力较强,但内部实际上较为混乱;立宪派实际上是当时力量最大,又相对目标最一致的群体。

立宪派包括了几乎所有地方实力派和朝廷中不少重臣,势力最大。但是,这一派并不是独立的一派,也没有明确首脑。所以这一派力量虽然最大,却只能选择支持一方,那么支持谁,对于谁的最终胜利就至关重要。而且,主观意愿上,这一派和清廷关系远好于跟革命党关系。所以清廷要得到这一派支持并不难。只要愿意让渡权力,让他们效忠皇帝是对方很愿意的回报。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立宪派都应该是载沣们的朋友,革命党才是敌人。虽然革命党的起义不少,但只要有立宪派这个朋友,终究最多是病在肌肤;立宪派一旦反水,就成了病在骨髓了。可惜载沣实在是见小利而忘命,为了一点权力和立宪派翻脸,忘记了立宪派只是要权,而革命党是要命

所以,与其说清政府亡于辛亥革命,不如说亡于皇族内阁。当皇族内阁出现,立宪派开始离心离德时候,清廷的覆灭才真正意义不可避免。之前革命党起义,立宪派是努力镇压;而当立宪派看到革命党起义立刻大量都与之合流时,清廷灭亡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四、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影响

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有一种说法,认为君主立宪失败对中国是个很大的遗憾,我们没能学会妥协,失去了各派合作和平发展的机会,从此中国开始了越来越激进的革命道路,造成了很大伤亡和发展上的时间耽误。

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

从清政府角度说,君主立宪失败当然遗憾。如果立宪成功,必然能够续命,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从中国发展角度说,君主立宪成功,必然严重降低中国的发展上限。

因为英国的和平崛起,不是靠内部妥协,是靠成为先发国家,从而通过国际掠夺获得原始积累,英国国内的和平建立在对外的残酷掠夺上。而后发国家要原始积累,要么有机会争夺国外地盘,要么能充分对内发掘。

而清政府还可能对外掠夺吗?即便德日,对外的掠夺也如此艰难。中国此时距德日又差了一大身位,对外掠夺更是不可想像。

而对内发掘呢?如果立宪成功,那么注定此后清廷是一个以地方士绅为基础,皇族贵族们享受一定特权的妥协帝国。这种构造,基本也就是伊朗巴列维王朝那样的架构,最多也就是东南亚国家的情况。比起土耳其都有巨大的差距。这样一个帝国,可能发展多高么?

所以,就算立宪成功,如果没有下一步继续革命,那么中国上限很可能是明显低于印度的存在。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国土控制,都会大打折扣。至于未来如果再面临日本冲击,很可能更没有还手之力。

所以载沣等人的失误,君主立宪的失败,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的改进速度。对于中国来说真不算坏事。


君主立宪只有单一民族国家才能建立(英国属于多民族但同一君主)。

讨论满清君主立宪是假装汉族人人拥护你清国吗?

想起一个笑话后半句: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所有君主立宪成功的国家,在立宪之前,要么就是有长期的虚君传统(如日本),要么就是经历过程度很深的削夺王权(如英国)。当皇权/王权不再是所有有实力的上层人物觊觎的目标时,君主立宪才能成功。

从组织学看,人类构成的任何组织,如国家等,都是整合各层利益构成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权力越大,矛盾越容易集中到掌权一方,这就是「集权于一身必然集怨于一身」的道理。权力就是支配资源的能力。当社会资源大多集中于一个人或极少数个体时,社会矛盾便不可调和。这种矛盾既包括顶层和底层的矛盾,也包括顶层和中层的矛盾,而顶层内部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如果集权者英明睿智,尚能一定程度的缓和矛盾,如果集权者自以为是,不断加大社会贫富分化,社会矛盾的爆发就是大概率事件。一旦矛盾爆发,掌权者会更加死保权力,害怕失去,种种匪夷所思的倒行逆施就会出来。为什么不让渡一些权力缓和矛盾呢?那是因为掌握资源时间太久,得罪的人太多,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已经在一些人头脑中产生,简单说,杀心已起。让不让渡,都要把掌权者拉下马。这就是秦以后,中国传统王朝基本不过三百年的原因。

所以在商鞅主义这种绝对权力主义的社会结构中,根本不可能产生权力让渡的机会,那么皇帝/国王和贵族、重臣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清末立宪的皇族内阁产生,让所有支持立宪的非皇族上层人士大失所望,转而支持推翻皇权。在推翻帝制的过程中,革命党的力量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重要的力量是各省汉族大员,他们去意已决,不再支持朝廷。


门也没有。

在民族自决浪潮下,满清无法解释自己合法性;君主立宪又必须向下放权,地方实力派和民间力量都会因为合法性问题质疑「我们还需不需要一个没有实权/让渡绝大部分权力的外族皇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