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汉八旗不止汉族和满族两个民族,其最初是满清收编的明朝军队构成,主体自然是汉人,但明朝军队中不只有汉人也有其他民族,如汉军八家中的石(石廷柱)、佟(佟养正)两姓就是原先效忠明朝的满族,被满清收编之后他们也被编入了汉八旗,入关之后满蒙两旗调动的次数变少,也有满族为了军功而加入汉八旗,随著满洲人的征服活动,一些和满蒙种族无关的民族的兵丁在被俘虏收编后也会被编入汉八旗如阿尔巴津人(俄罗斯族)、朝鲜族、越南人(京族)等等,可以说汉八旗的民族构成是十分复杂的。

而至于认同,汉人汉八旗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汉人,毕竟即使同为旗人,汉人依旧受到了满洲人为首的其他民族的歧视,在乾隆年间更是爆发了汉军出旗事件导致汉人在汉八旗中的比例大大降低,清末参与反清革命的一些汉人汉八旗如张榕,其在民族认同上很明显的是以汉人自居,而且目前并没有汉八旗后裔被被政策性定为满族的官方档案,一些有官方档案的汉八旗内的其他民族的如阿尔巴津人的民族认同也并非满族,倒是有一些曾经被误编入汉族的满族如鹿邑女真人在经过申述后恢复了满族的身份。

现代的满族中倒是的确有不少是汉族后裔,但是他们大多受是八九十年代的民族政策影响,加上当时传统的宗族认同被淡化而国族论兴起,一些和少数民族通婚的家庭为了追求政策红利而选择了让子女从母系的民族认同,甚至导致了满族的人口在十年内翻增了一倍(与汉族通婚较多的回族也是如此),比较有趣的是他们的民族认同是满族祖先认同却是汉族,可谓是一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能产生的特殊的产物。


先说结论,当然是满人。

伪清康熙末年,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生计问题开始突显,奴酋对此的解决方式之一便是强令资历较浅的汉军脱离八旗组织,这批人由于来源复杂、并仍然保留著强烈的中国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而一直被伪清奴酋另眼相待。

大明永历八十年(伪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奴酋爱新觉罗·弘历令正式下令部分汉军出旗,规定除「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俗称陈汉军)不在出旗之列外,汉军八旗组织中的其余部分,如

  • 入关后归附者;
  • 原属于三藩所部者;

等等,皆在出旗之列。

新汉军出旗后,留在八旗之内的已基本是陈汉军后裔,他们早在清初就已满化,从满俗,说满语,来华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其著作《(伪)康熙大帝》中将他们称作「鞑靼化的汉人」[1]。奴酋乾隆统治末年,由伪清官方编纂的《「国史」列传》中,更将汉军名人列入《满名臣传》之中[2]。

至清末,旗内满洲、蒙古、汉军之界限更是早已消逝[3],旗人群体产生了共同的心理状态[4],故而在民国之后,汉军后裔大都选择认同满族,已不被汉人看作是同胞[5]。若以古推今、因其祖先来源于汉人而称其为汉人的话,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悦[6]。

汉军后裔认同满族者以汉奸尚可喜之后裔较为知名,在伪清时期,尚氏家族曾用满姓沙格达氏[7],近年来还有媒体报道过尚氏后人并提及其满族身份[8]。此外,清代曾隶属于满洲正白旗的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九世孙常朗后裔也认同满族[9]。

[1]刘小萌.《清代八旗子弟》,p6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编 2011,第92页

[3] 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2009,p.27

[4] 张佳生, 2008,《八旗十论》, 辽宁民族出版社,pp.230., 231., 236-237

[5]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2009,p.5

[6] 张佳生,2008,《八旗十论》,辽宁民族出版社,p236

[7]傅波,2005,《赫图阿拉与满族姓氏家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p.431

[8] 吉林资讯:四平恋人举办满族婚礼 新娘是清朝王爷尚可喜后人(转自城市晚报)

[9] 张佳生, 2008,《八旗十论》, 辽宁民族出版社,pp.233-234


肯定是汉人,只是出于面子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进行光彩与不光彩的选择。

这个问题在面对华裔的时候特别严重,任何一民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必然是有不光彩的一面的,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承认,想努力撇清那些污点。


知乎有汉八旗后代,看他们的认同,应该是满族。


种族上是汉族,但身份上不是汉人。吸纳汉人为汉军旗是清朝巩固政权的手段,因此汉军旗无论是在身份还是文化上(名义上)都归附旗人。但实际随清朝政权的稳固,汉军旗的人也越来越偏汉系,比如也裹脚,也穿汉装或半旗装半汉装。因此乾隆朝将大量汉军旗删除旗籍,重新变为汉人。


我回答简单点吧:经个人同意选择 大部分属于满族


根本就没有汉八旗,只有八旗汉军。


汉人。可以说是投降后金的汉人。


母语是汉语的满族人罢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