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中的「加分」泛指各种录取优惠政策。


元朝元仁宗在位时,科举分左右两榜的,左榜录取汉人和南人,右榜录取少数民族——蒙古人和色目人。不过考试的内容都是程朱理学为主,但是呢,少数民族是内部竞争的。明朝南北榜案发生后基本都是南北分榜的。此外乾隆时期有分省配额制,照顾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比如每年至少给台湾保留一个进士的名额,这些都有类似加分的作用


为了避免南方某些地方考出来的人太多,明清两朝都采取了照顾后进地区的做法。清朝满人可以不考试就当官,就算考,内容也比较简单。


大多数少数民族不能参加科举。只有传统上使用汉字,并实行四书五经教育的民族才会参加科举。但凡参加科举的少民,其实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当成少数民族。比如明代起,白族与汉地实行相同的管理制度,经济文化水平与内地无异,称为「民家」,同样也参加科举。壮族等少数民族也差不多,通汉文者也能参加科举,不过壮族士子喜欢附会籍贯,跟现在的东南沿海人类似,往往多称其祖上为汉人。从这一点上看,虽无政策性歧视,但歧视是存在的。所以,哪来什么优惠和加分,不被减就不错了。手机打的,凭记忆,错了莫怪。
明代北方人参加科举有加分。

第一,古代没有民族这一说法,这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概念。

第二,古代科举是汉文字为媒介,要考四书五经,如果用汉字参加考试就没人当你是少数民族了。而你所谓的少数民族没有受到义务教育,同时农业社会人员迁徙很少,很难进入封建官僚体制下的官员选拔架构。

第三,古代历代有太学国子监等,的确有地方少数民族土司子女,日本匈奴西域等留学生进入学习,但他们一般不参与科举,都会回家乡。也只有唐代有留下做官的记录,比如唐代有日本进士,但很多是直接封的并未参加考试,这点少数民族算有优待。

第四,少数民族加分,只有元代和清代,他们实施对本民族其实就是家族的优待,是分卷考,但到殿试就没有优待了。

第五,真正科举加分,从明代才开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分为南卷北卷后来还有四川卷,清代更是形成分省配额,也算照顾了边远地区,但和民族无关。


科举是不评分的


科举好像成绩没有量化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