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永乐靖难,历史对建文帝的评价往往两极化。史载建文帝「四年宽政解严霜」,也说建文年间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另一方面建文帝用人无能,盲目削藩,酿成大祸。那么建文帝的执政到底如何?


《明史》:

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建文帝和他爸朱标一样,都是仁厚之人,朱标太子任期内,建文帝皇太孙任期内,都主张宽刑减赋,与朱元璋的治国之道背道而驰。所以,朱标死后,朱元璋曾考虑立老四朱棣为太子。然而最终选择了朱允炆,则有以下原因:朱允炆非常孝顺;老四上面还有老二、老三;朱元璋没有料到藩王会在他死后造反;朱元璋觉得在他死后应以仁政治天下。朱允炆当上皇帝以后,积极推行仁政,宽刑减赋,然而他的执政能力确实不行,有些方面,比如复古改制,实在是与历史潮流格格不入,比如重用李景隆,实在是识人不明,不懂用人。所以,建文帝被后人称述的只是他的仁厚。至于对建文帝的评价慢慢高起来,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明末清初,甚至有人认为明朝灭亡其罪在朱棣篡国。然而,这不过是当时的士大夫在寻找政治诉求罢了。

我觉得并不存在所谓两极化,之所以说他「用人无能,盲目削藩,酿成大祸」,那是因为成王败寇,「靖难之役」要是朱棣败了,你说朱棣是不是「有勇无谋,盲目造反,自寻死路」。

明二世。

无勇无谋,懦弱;任用奸佞,搞井田制,开倒车


建文帝不是合格的皇帝,完全没有史书中写得那么好。明朝皇帝政治成熟度倒数三位包括建文帝,英宗,崇祯(不含南明),英宗比其他两个好因为他被关禁闭之后至少不像之前那么胡来了。建文帝被几个腐儒忽悠要恢复井田制,呵呵,和王莽一样开历史倒车,他要敢推行江浙大地主都要反了他。这一点足够了。削藩那个手法,简直令人作呕啊,想要叔叔们的命又好面子。那几个腐儒想出这么恶心的方法对付藩王,对得起孔夫子吗。优柔寡断错失对付老四的良机,又让军神李景隆带兵。我只能说,老朱晚年真是瞎了眼了,做了这么好的布置,全部被这小子搞坏了。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混个十几二十几年,老四那两个儿子,高炽宅心仁厚,高煦反的时候丑态具出,完全没法和爹比啊。明朝政权可能就稳定在南京了。总之,守成之主他是不够格的。

先说结论吧。

即是好皇帝也是好人。

但由于后来朱棣对史料的篡改以及朱棣粉丝太多以至产生很多极端粉丝不停放大黑点的缘故而使得这个历史形象满目疮痍。

乍一看这个人很多错误,但深入研究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缺点要不是有著极大的客观因素,要不是现代历史发明家的发明创造。

他在为政上最为人攻击的有两点,一是用人,一是复古。

首先说用人,现在人说起建文帝用人都攻击他任用书呆子,用大明战神李景隆为统帅,输掉了靖难。

事实上建文帝提携选拔的一些文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是治世之能臣。建文帝选拔地方贤臣入中央为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礼部尚书陈迪。这位可谓是文武双全,治理地方有功不说,还曾带兵平定叛乱。

「出为山东左参政,多惠政。丁内艰。起复,除云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赐金币。建文初,征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时更修制度,沿革损益,迪议为多。会以水旱诏百官集议,迪请清刑狱,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从之。寻加太子少保(正二品)。」

当之无愧的治世能臣,建文帝将之从三品布政使,直接提为正二品尚书,后尚书升为一品加太子少保,十分倚重。

同样的还有吏部尚书张𬘘(dan)。有人将张誉为诸葛亮之后的云南第一位开拓者。

十五年,云南平,出为左参政。陛辞,帝赋诗二章赐之。历左布政使。二十年春入觐,治行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

洪武二十五年,治理地方的功劳为天下第一。

建文帝将张𬘘、陈迪这种地方官员,征召入京,为六部的尚书的同时,更将后来我们熟悉的永乐朝的能臣夏元吉、蹇义等,提携为六部侍郎等官职,成为中枢紧要部门的实权官员。

同时建文帝选拔人才的眼光也十分精到,后来流芳百世的明臣组合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其中杨士奇是建文元年以布衣身份选入翰林院入职修太祖实录,上文提到的张𬘘发现他的才能后进行提拔,其他杨荣、杨溥更不用说了,都是建文二年的进士。

要知道建文削藩,但建文朝不止削藩,我们现在提到建文朝的大臣总说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位。但实际上这三位除了齐泰是兵部尚书之外,黄子澄是太常卿、方孝孺是翰林院侍讲学士。

太常卿是正三品官儿,据说主管祭祀的时候检查祭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是从五品官儿,方孝孺是个纯粹的文人,翰林侍讲学士也是个纯粹文人该当的官儿。甚至齐泰这个兵部尚书实权也不高,因为明初军队的权力大多在五军都督府,后来明英宗亲征蒙古葬送了五军都督府的精英之后,以于谦为首的兵部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这才使得兵部的权力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

所以说,齐黄方三人只是靖难责任人的代表,将之作为建文朝文官的代表是有失公允的。

现在很多人说道建文帝用人,言必称齐黄方,决口不提陈迪、张𬘘、夏原吉诸人,更遑论在建文元年二年这些被选拔出来的三杨、金幼孜等人。再通过抨击齐黄方来指摘建文帝用人不明,岂非谬以千里?

文官如此,武官呢?

一说武官可能很多人就说了,「这个没啥说的,建文帝用的那帮武官都是废物。」

这么说的人眼光都局限在了「靖难」的成败上,但是如果我们去看看靖难是南朝诸将的人生阅历,就可以看得出来,凡是建文提携的将领反而比较靠谱。

建文帝重用过哪些武将?

何福:这是最先被建文帝重用的将领,建文元年叛蛮刀干孟作乱,建文帝 拜何福为将征讨,大胜。

盛庸:第三任平燕统帅,多次打败朱棣。

平安:平燕的先锋、副统帅。多次打败朱棣。

铁铉:文臣武用,领济南防务。第一个打退朱棣进犯的地方官。

很多人都拿建文帝用李景隆来攻击建文帝不会用人,但实际上李景隆当统帅的资格来自于朱元璋,包括耿炳文也是同样。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硕果仅存的开国将领,李景隆是当时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武官之一,另外一位是徐辉祖,徐辉祖是朱棣的内弟,他弟弟叫徐增寿,是朱棣的内奸,徐辉祖每当统帅徐增寿就给朱棣泄露了大量情报,徐辉祖当了统帅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所以不用徐辉祖为帅,是正确的,同时用徐辉祖为独立带兵的大将,可见建文对徐辉祖本人并无猜忌,但对徐家整体不太放心。

李景隆在朱元璋时期就以勋贵掌管都督府袭曹国公爵,成为当时顶级的权臣,基本上耿炳文战败后,下一任统帅就从他和徐辉祖里面选了。

盛庸当时只是一位正二品都指挥使,尽管不小,但无法与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这样的相提并论,当时更连侯爵都没有。

平安更不用说了,只是一个卫的指挥佥事,这样的三品指挥佥事在一个卫里有四个,指挥佥事上面还有两个指挥同知一个指挥,然后上面还有都指挥使就是盛庸当的那官儿,然后还有五军都督府的诸多长官。而这样的卫有若干个。你说他怎么当统帅?

盛庸、平安这些人可以说建文帝从靖难一开始就在重用,不是只有让他们当统帅的才叫重用。

很多营销号说什么「朱元璋给建文留下了人才,但建文不会用。」其实恰恰相反,那些被朱棣粉们津津乐道的奇葩,才大多是朱元璋留下的。比如上文说的李景隆。

还有齐黄方,没错就是这三位:

齐泰相当于朱元璋的托孤大臣。

黄子澄朱元璋给朱允炆选的伴读,普遍来讲选官员做储君的伴读其实就是给储君备下的近臣。

方孝孺朱元璋曾经指著他对储君说「这人很不错(此庄士)你一定要把他用到老(当老其才)」。

这里不是说朱元璋眼光不行,而是说这三个人都替靖难的失败背了锅。

靖难的失败其实就是单纯的战之罪,靖难的失败有著极大的客观原因。

现在很多人说朱棣能成功是个奇迹,但我从来不觉得朱棣能打赢靖难有多难。

朱棣打建文跟打蒙古不一样,打蒙古的时候是用大明朝的兵打蒙古的兵,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斗争。而靖难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斗争,恰巧是朱棣拿著这个国家的精锐,去打这个国家的其他人。

朱棣靖难的主力是什么?是北平、大宁两大重镇的精锐和他自己与宁王的「三护卫」,至于有人说燕王三护卫被削了,我下面有论证三护卫被削的说法很不可信,因为卢振、唐云、张玉、朱能这些三护卫中的高、中、低级军官都在。而藩王的三护卫又都是从精锐中选拔,换句话说精锐中的精锐。

这就等于让你们学校的尖子生集合起来让他们跟其他学生拼升学率,你说那边胜算高?

在军事力量上,建文的优势可能只有兵多。

至于将领,最重要的统帅,建文这边一个有统帅全军经验的都没有,朱棣那边朱棣本身就多次统帅过全军,他统帅的是傅友德、冯胜这种级别的,而南军中地位最高的耿炳文都比被朱棣统帅过的那些人低了一个档次。

在军屯的政策下,又极大的拉近了粮草的差距。

更不要说朱棣在南军那边有多少卧底了,而且都是在重要部门,李景隆就无限接近一个卧底,还有上文提到的徐增寿,还有主官水军的陈瑄,这位在燕军渡江的关键时刻率水军投降,天险变通途!

军事交锋,最具决定性的还是军队的硬实力。军队不行,就算你城墙再坚固,地势再险要,你没有军队去守护也只能等著别人拿走。

更不要说北平地势比南京先要很多,在南军征讨北平的过程中更是大大占了气候上的便宜。

统帅质量被完败、军队战斗力被完败、还有李景隆、徐增寿这种带路党、大掣肘。建文这边就是兵多,还有中层将领可以一拼。最后逼得用盛庸这个中层将领当统帅。

这种情况下你说建文能躺赢?

建文初当储君的时候,朱元璋把傅友德、冯胜、蓝玉等一班牛人都至少在名义上划归为东宫属臣。结果后来一阵清洗,这些牛人里只剩下两位,一文一武,文官叫茹常,这位是朱棣胜利后为数不多的投降的文官之一,还是带头的那个,另外那个武官就是大明战神李景隆。

其实朱元璋这么做很好理解,他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防止异姓将领割据地方,所以中央不能有实力、威望全方位压过朱家藩王的人存在。

朱元璋定的规矩,藩王驻地的军队(除了藩王三护卫以外的朝廷军队)朝廷要调动需要经过藩王同意,藩王不同意地方军队就不能动,但藩王却可以不经朝廷同意调动地方军队。尽管朝廷的地方驻军是军屯制,但一些开支还是朝廷支出,这样就形成一种很奇葩的现象,朝廷拿钱养的兵,藩王的权力却比朝廷还大!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在保证地方上没有异姓割据的同时,确保中央朝廷里没有权臣把持朝政,一旦出现这样的权臣,则地方藩王勤王。所以,绝对不能造成藩王打不过这个权臣的现象。所以他留下的中央将领不能比他的藩王更厉害,要不藩王勤王勤不利索。

所以不要说朱标没死当皇帝,就算是朱棣当太子,朱元璋也会清洗这些功臣。因为清洗功臣的目的,不是为了中央而是为了让地方的藩王更好的行使勤王的权力,以使得大明江山永远在。


很多人认为建文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我认为建文他即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极端朱棣粉认为建文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好皇帝。

我先反驳一下正常历史爱好者,即题主说的建文帝的一些「黑点」

「用人无能」建文帝真正意义上用错的人只有李景隆。这位不是个举世罕见的草包就是个举世罕见的间谍。但建文用错李景隆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蓝玉级别的猛将都被杀的差不多了,耿炳文等可堪一用,建文首先启用的耿炳文被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通稿吹上天,说如果一直用耿炳文就不会输,可惜建文不会用。

然而,耿炳文出征很快就失败了,大量中高级指战员被俘,宿将顾成等都被抓。这种重大失措,被换掉是名正言顺,甚至撤换才正常。且目前的考古发现耿炳文极端接近是战死真定而不仅仅是兵败真定。所谓兵败真定的说法可能是朱棣为了掩盖靖难对朝廷武将的摧残而进行的篡改,因为耿炳文战死的说法有墓志铭为证,墓碑这种东西是第一手的材料,而通过记载的史料是第二手的资料,故而我认为墓碑比单纯的记载更加可信。而朱棣朝对耿炳文等武将下场的修改,还有其他佐证譬如平安、盛庸等人朱棣留下的史料是投降,然后「妥善安置」。但很奇怪的是,这种级别的武将(从靖难的表现来看,平安盛庸等人的能力完全不输朱棣手下的一流武将)却再无记载,且如盛庸等很快就死了,平安更是不明不白的拖到六七年后被朱棣一句「平保儿还在否」给弄得自杀了,类似的还有「解缙还在否」的传言,我们有理由怀疑被俘后不屈硬怼朱棣的平安是否是被朱棣杀了?还有盛庸,这位在平安、何福等人主力溃败后依然坚持追击,拼尽全力与朱棣一战,最终由于内奸出卖而大败,最终投降是因为朱棣已经攻下南京的第三任平燕统帅,是否根本就没有投降,而是被朱棣所杀呢?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史料矛盾、疑点所产生的怀疑,并无史实可以作证。只有耿炳文有墓志铭为证,几乎可以确认。

那么耿炳文败了,接下来要选谁呢?朝中地位最高爵位最高的武官就要数到李景隆和徐辉祖了。但徐辉祖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他是朱棣的内弟,朱棣如果当上皇帝,他的亲姐姐就是皇后。有人说建文不相信徐辉祖所以不用他为帅,这一点我是反对的,因为建文虽然没有用徐辉祖为帅,却用徐辉祖为将,且都是独当一面,徐辉祖称一代名将,最华彩的几笔军事活动都是在靖难中打出来的,第一次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还,第二次在齐眉山打败燕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且是独自领兵。建文如果不信任他,首先独自领兵这一条就不会让他去做。但一个皇帝的信任也仅能让他为将,而不足以让身为朱棣内弟的他为帅,因为将士和百官肯定不信任他,他在先天上失去了为帅的资本。建文能做到这些,对徐辉祖可算是引为心腹,不枉徐辉祖在他死后依然效忠,不朝朱棣。

这样一来「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就上位了。

这位犀利咔嚓一系列操作,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不过是向著朱棣那边扭转的。

我们来看一下,李景隆第二次兵败之前双方是什么情况。

建文派耿炳文、李景隆先后为帅讨伐朱棣。

朱棣主动出击迎战朝廷的讨伐大军。

是朝廷主攻,朱棣主守。

李景隆兵败后,朱棣主动出击攻城略地,在济南被铁铉挡住,然后盛庸横空出世。但就靖难来说盛庸是三名统帅中能力最强的,可是他更多的是克而不是攻。接著朱棣绕过济南,走淮扬直捣南京,更是朱棣主攻,南军守。

可以说李景隆的失败使得攻守形势逆转。

李景隆真的是建文的一大失误。但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当时的局势是耿炳文大败、新的将领没有展露头角,李景隆是最有资格当统帅的。这个资格是谁给的?朱元璋给的。在洪武年间,李景隆就袭曹国公爵掌都督府成了级别最高、爵位最高的武官之一。当时盛庸的官职是什么呢?都指挥,正三品,要知道明朝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各设左右都督各一名,都是正一品。光正一品的武官就是个呢,更不要说还有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了,尽管正三品也算是不小了,但要担任统帅很明显是威望不够,而且当时盛庸连侯爵都不是,更别提公爵了。所以很多人指责建文帝用盛庸用晚了,这真是上帝视角了,盛庸在济南保卫战前放在诸多武将里就是「泯然众人矣」的角色,建文帝除非是上帝否则不可能发现他的才华,可能连盛庸自己都没想到,老子居然那么厉害。

铁铉就更不要说了,文官。平安呢?袭父亲官职「济宁卫指挥佥事」四品,这样的四品官在济宁卫这样一个「卫」里头有四个。

讲真的现在看到很多公号,很多人嘲笑建文不知道用盛庸用平安下面还一大群人附和,我真是只有一声苦笑啊,看看这两位名将当时的品级你让建文怎么办?

而且说建文没用他们也是睁著眼睛说……(都懂)建文没用他们吗?平安历任先锋和副统帅,这不叫重用?盛庸一旦展露头角立下战功,立刻封历城侯平燕将军统帅全军。铁铉总领济南防务。两名武官的提擢和铁铉的文臣武用,都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建文用人并不迂腐。

还有一个用人无能点,是说文臣。这个说的甚至比用错武将更凶,但实际上确实更大的冤枉,冤枉建文更是冤枉了这些文官。

这种说法都伴随著一个词「重文轻武」或者「秀才朝廷」说建文朝都是一些书呆子。这种说法,如果用在军事上对建文文臣和朱棣武将的一些对比的话,确实他们是书呆子,但是用在治理国家用在文治上就不能这么说了。

建文朝用的不是书呆子,这里头最文气的方孝孺,被人指摘迂腐也是因为后来「诛十族」和「恢复周礼」但实际来讲,每个人不可能所有方面都是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上很多人在这里新锐,那里就迂腐一些固执一些,方孝孺也是这样的。他对于恢复周礼迂腐,但在很多问题上不迂腐。而且方孝孺的官是翰林侍讲学士,也是主观文事的,属于「学者」的工作范畴,正适合方孝孺,所以让读书种子方孝孺去当翰林侍讲学士那是用对了地方,不是用错了地方。之所以有人说方孝孺是建文帝的「智囊」、「谋士」是因为方孝孺曾给建文帝出过主意,譬如离间朱棣父子关系,但这并非是直接插手前线战事,而是出于一个忠臣对君主的忠心,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对前线造不成负面影响。

然后就是齐泰、黄子澄。首先这二位是朱元璋留给建文的。指责他们也都是因为削藩失误,但削藩是否真的失误是有争议的,譬如真的把朱棣移封,真的先削朱棣,朱棣就不会反了吗?

目前一些朱棣是被逼反的说法,尽管大行其道,但真的只有一些「想当然」的理由。譬如说「如果朱棣想反,他就不会装疯」、「朱棣的守卫都被削了,他怎么反?」第一条就是纯天然的「想当然」他装疯跟不会谋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装疯不能证明他不会造反,除非他装了疯就没法造反了。第二条也是明实录上的记载与实际有矛盾,所谓卫士被削了,这个「卫」是指朱棣的燕山三护卫,除此外他手里没有实打实的兵权,没有「属卫」,既然「卫」这个建制被削,没有了,那张玉这个指挥佥事、朱能、谭渊这些千户、副千户就不应该在他身边。特别是张玉这种跟朱棣关系亲近的,即便是在他身边他们的头衔也不会再是这些卫的佥事、千户了。

所以说换一种方式削藩,朱棣就不反或者反了也不怕的说法,缺乏依据,属于上帝视角。

说建文「重文轻武」重文我承认,且当时的环境也需要重文。前文说了,朱元璋五军都督府光一品的武官就十个,文官自从撤了宰相之后一品文官一个都没有,建文提了六部尚书的品级,这才有了六个一品文官,还是不如武官多,所以「轻武」从何而来。这里所谓的轻武,说建文朝的将才储备不如藩王多,我是同意的,因为这是客观情况,但说建文轻视武备,那就有失偏颇了,甚至现在一些极端朱棣粉说什么建文「重文抑武」说建文压制武将,那就更是胡说八道。建文都把李景隆宠成啥了,还压制武将!可笑的是,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朱棣粉叫嚣「那是对他喜欢的武将这样对其他人就压制了」那你告诉我他压制过哪个武将?他们又拿耿炳文来说事儿,好像耿炳文大败接受处罚是建文帝在压制武将,一个皇帝压制武将最大的表现是在制度上压制,针对某个人的那叫宠信还差不多。建文有出过抑制武将发展的政令吗?

盲目削藩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盲目的削藩」这种说法是不该削藩,削藩就是个大错误。

另一种是建文帝的削藩过程很盲目。

我先说第一种,我完全反对这种说法。削藩势在必行,朱棣也削藩,但他是只消除对自己皇位的影响,跟建文彻底动藩制不同。

甚至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开始某种程度上的「削藩」了。

为什么说削藩势在必行?朱元璋当初封藩的时候,给藩王的权力太大,责任又太少。

朱元璋给藩王配备了相、傅,品级极高还兼任地方大员,且这些王府官员的任免、奖惩甚至生杀予夺大权都攥在藩王手里,这样一来尽管藩王没有名义上的管理地方行政的权力但可以通过这些相傅官介入地方军政事务。

在军事上,边地塞王更是享有统兵之权,手里的「三护卫」数量可以不在普通「卫 」的限制之列。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大大超过了普通卫所,更不要说比他势力还要大的燕王、晋王。且藩王可以不经朝廷直接动用边地驻军(藩王自己的三护卫不在此列)但朝廷调兵却需要藩王同意,这谁受得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尽管明代藩王不裂土,但其实际享有的福利甚至比汉代藩王还要多。汉代藩王还需要自己养自己的军队呢,这些人可以花朝廷的钱培养自己的势力。

叶伯巨所谓的「强枝弱干 」何止是强枝弱干,是在强枝弱干的基础上,这个本已经很强的枝,还无休止的攫取已经很弱的干的营养。

尽管后来朱元璋罢了相傅府,只设品级很低的长史管理王府的事务,且长史改为向朝廷负责。但在军事上的便利却仍未收回,反而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这一代藩王没有反心,你能保证下一代,下下一代……千代万代都没有反心,都不会作乱吗?不可能。

这样下去藩王会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央会一代更比一代弱,整个朝局不会健康运转。

故而削藩是必要的。

先写这么多


朱允炆就是草包一个,刚继位就要叔叔们不许回京奔丧,害怕叔叔们见面了反了他,是有多不自信。接著就想削藩,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一直活在那些文人给他建造的梦境中,还要恢复井田制......关于宽政四载只是保护了那些文官了利益,完全没有个人主见。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藩王地方反攻中央成功的皇帝。哎......


就说一下题主提出的疑问。至于评价就等大神来回答吧。建文帝长于深宫,从小读的是四书五经。根本跟军事一点边都没粘过。朱元璋就是要把他教育成一个文人的皇帝。至于保家卫国有他自己四个儿子呢。我感觉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打击挺大的,以至于他把朱允文当成了朱标了,以为能想他爹一样驾驭好自己的叔叔。所以就把朱允文养成一个治世之明君。你看看这个年号,洪武,后面接的是建文。你就知道朱允文只是个收成之君。

不恰当的仁慈就是愚蠢,恶果皆是咎由自取!


你们可能不知道,爷爷刚去世就要搞死他所有儿子是什么概念,我们一般只会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人:建文!

朕经常说一句话,当年汉景帝用晁错和周亚夫就能削藩,朕有黄子澄、齐泰、方孝儒辅佐,把所有偏房都赶尽杀绝不是问题。

把五叔贬为庶人,四叔不能动,四叔先不动,他死定了。反手把十三叔搞定,闷声发大财。十二叔自焚了?但是不用怕,他们赢不了朕。徐辉祖,耿炳文,很牛逼这两个人,如果把李景隆换成张玉,我这个牌将绝杀,可惜换不得。

把七叔贬为庶人,傻~逼,四叔直接进京了。诬陷他谋反。四叔快点,四叔,四叔你谋反都不怕吗?四叔你快点啊,四叔别磨磨蹭蹭的。流放十八叔,搞错了,应该搞十七叔的。给四叔倒杯茶好吧,给四叔倒一杯卡布奇诺!一个县你能对抗全国?你能搞死朕?你今天能一个县起兵把我朱允炆搞下去,我当!场!就把这个皇宫烧掉!


不配做帝王

没帝王命还敢削藩, 胆子真不小

就说一点就足以证明这哥们多懦弱

历史上清君侧的事件多了去了

也就建文帝没搞定藩王造反

说明什么

他确实没水平


朱允炆在他爷爷朱元璋活著时候装得乖巧,向爷爷保证当皇帝后善待叔叔。

朱元璋一死,尸骨未寒,马上削藩。

朱元璋死后还不许叔叔奔丧,简直丧尽天良。

父亲死了,儿子看最后一眼都不能。

削就削呗,削掉兵权,不就完了吗,让叔叔们做个富贵王爷。把五叔朱橚、七叔朱榑贬为庶人后囚禁、十八叔朱楩贬为庶人后流放、十三叔朱桂贬为庶人、逼死十二叔全家,还给了恶谥:戾。


干过最蠢的事情就是下令不许伤judy的性命……大哥 你很好笑诶 两军交战你下令不许要对方主帅的命 玩儿呢??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仁慈 可是这位大哥是皇帝 面对的是造反的藩王还搞这一套 下令奖赏取首级也毫不过分好吧……那对不起了 江山你也坐到头了

每每看靖难这段 都要感叹朱棣就是天选之子 打仗快面临败局总有妖风相助 喜欢带头砍人居然还有「孝顺侄子」下令不许伤命 judy不当皇上谁当呢。


建文再烂,也比他那个流氓叔叔朱棣强。

建文这么烂,朱元璋还选他当继承人,朱元璋眼神不好吗?

辱建文即辱朱元璋,才是真辱明。


二者不矛盾,建文错在有这样一个叔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