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隋朝灭亡,起码有一半原因是因为三征高丽。

当南北朝的烽烟逐渐被大隋的光芒取代的时候,历经几个世纪分裂动荡的中国又一次统一为一个繁华富庶的王朝——隋。而与此同时,在帝国的东北边陲,亦即如今的朝鲜半岛上却崛起了另一个强悍的半农业半游牧的封建王国,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让隋唐两代,超过四位君主不惜倾举国之力进行讨伐,这个强韧的国家就是——高句丽。

大隋统一全国之后,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民生,各项指标都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如果不是杨广好大喜功,恐怕短时间之内也不会把偌大的隋帝国输个盆干碗净。但话说回来,历史上好大喜功而又不学无术的帝王多了去了,为什么杨广会二世而亡呢?而且从杨广当晋王以及当太子期间的表现来看,此人绝非泛泛之辈。再者,如果说隋炀帝杨广不恤民力、好大喜功,先后不惜百万之众发兵东北,那么一向以贤明著称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和高宗皇帝李治即位之后为什么也要倾举国之众东征高丽呢?不论作何解释,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一个答案:天无二日,高句丽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隋唐两代的国家安全了。

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虽然不断被今天的韩国学者和朝鲜学者视为半岛人民的祖先,但历史上的高句丽却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国家。高句丽的疆域远不止今天的朝鲜半岛,甚至囊括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这也经常引起当今很多韩国妄想狂的无限唏嘘,而其人民则是扶余人、渤海人以及古朝鲜人的混合。隋唐两代,高句丽强势崛起,大有与中原王朝一决雌雄之势,这也就直接挑战了隋朝天子的底线。于是,战争动员令从东都洛阳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杨广的诏书下达之后,全国的军队开始向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集结,有著地理优势的山东自然成了东征大军的第一个牺牲品。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山东的经济几近崩溃,同时为了建造渡海的战船,无数民工泡在渤海湾的船坞里,身体溃烂也不准上岸。这种情况下,既然活都活不下去了,干脆一个字——反!于是征讨高丽的战车尚未启动,帝国境内早已是群盗四起、人心惶惶。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天子东征的意志,大业八年,一百余万士兵在涿郡集结完毕。杨广将其分成左右各十二军,每军设置大将、次将各一人,每军骑兵分四团,每团十队,每队一百骑;每军步兵也分为四团,每团二十队,每队一百人,所有步骑兵团各设偏将一人。

大军开拔之后,每天发出一军,用了整整四十天才把所有的军队全都派遣出去。军队前后相连,鼓角连营,行军长度长达九百余里,此外,从山东起航的海军越过黄海也直扑朝鲜半岛。杨广本以为凭借如此庞大的军队荡平高丽只在须臾之间,但很快他就不再这样想了。面对高丽近乎疯狂的抵抗运动,一座座城池成了横亘在杨广与平壤之间不可逾越的天堑。几经损兵折将之后,杨广命令大将宇文述带领三十万士兵绕过东北直扑平壤,然而在辽东没有完全平定之前,这样一道命令无疑是三十万士兵的死亡通知书。当宇文述突破至距离平壤仅有三十里的地方时,粮草告罄,缺乏后援的突击兵团不得不选择后撤,此时平壤守军抓住时机,尾随袭击,宇文述大败,三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听闻陆军失利,海军将领来护儿慌忙从半岛撤至东莱,就这样隋帝国的第一次东征以惨败告终。

为了震慑大隋,高丽人把隋朝士兵的尸体堆成高大的山丘,称为「尸观」。而坐在回朝车驾上的杨广则充满了沮丧和忧伤,生平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挫折,杨广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不悦。但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大隋王朝的家底还是经得起这样一次失败的,如果杨广痛定思痛,及时改变方略,可能这样一次挫折会是大隋向下一个胜利迈进的垫脚石,然而很不幸,历史没有如果。短短半年之后,二征高丽的檄文便已传遍神州,此时帝国境内的草寇还没有完全平定,但在杨广看来这些人根本不足为虑。在杨广心目当中,历代王朝的政治都是门阀士族的游戏,那些饿疯了的草头王即使一时占山为王也终究成不了气候,所以他根本不担心这些流民的叛乱。只要我拿下了高丽,腾出手来就收拾你们这些流寇。

但很不幸,因为很快叛乱的就不只是平民,而是贵族了。二次东征的大军刚刚出发不久,留守后方的将领杨玄感就起兵造反了,而杨玄感的造反不同于流民草寇,因为他是贵族,是一个拥有广阔政治资源和上层人脉的贵族。这场政治大地震让杨广不得不率领东征大军掉头还朝,此时杨玄感的谋士李密向其进言:起兵之后,方略有三,上策是率兵堵在天子回朝的必经之道,辽东南有大海,北有突厥,只有一条狭窄的辽东走廊与中原连接,如果派兵锁住咽喉要地,不出旬月,杨广大军必然粮草告罄,此时高丽人从背后出击,则天子一战可擒。中策是向西夺取长安,经营关内,如同当年汉高祖与楚霸王争夺天下的战略一样。下策则是直取洛阳,号令天下,改朝换代。如果杨玄感听从李密的第一条建议,可能历史就要提前改写了,但贵族身上的纨绔之风决定了杨玄感最终选择了最简单,但也是风险最大的方略——下策。

洛阳城的防守出奇地严密,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拿下,而天子的东征大军也日渐杀到,杨玄感此时唯有跑路,最终被大将宇文述擒杀,但与此同时,二征高丽也无果而终。此时的大隋帝国千疮百孔,但杨广的雄心似乎一点也没有减弱。大业十年,三征高丽的大戏拉开帷幕,同时也是隋帝国最后一次东征,因为很快隋文帝杨坚积攒下来的家底就要在无休止的战争当中消耗殆尽。最终,高丽表面上表达了臣服的姿态,而大隋也真的拖不起了,接受高丽的投降之后匆匆撤军,但很快杨广就明白了这只是一次诈降。

然而杨广不可能有第四次东征了,因为此时的大隋早已是「山河崩裂,烽烟四起」了,偌大的隋朝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更多历史地图文章,请订阅公众号:地图帝


隋炀帝攻打高丽的意图,就不是简单的征服高丽,而是要构建一个稳定的,以大隋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所以隋炀帝当时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换而言之,我不但要打得你心服口服,还要打得你外带佩服。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这场战争开始时,隋炀帝就没有计划打大仗、打恶仗。而是想著以排山倒海之势,让高丽彻底屈服。

于是,这场战争最初的过程,与期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游行、甚至是空前规模的阅兵式。

据说有一百多万军队,加后后勤人员,足足有二百多万人,源源不断的、有条不紊的向辽东、朝鲜半岛推进。

基于炀帝的想法,就这种扑天盖地的步步进逼,就足以吓破高丽人的胆子。

炀帝的态度非常简单,随时欢迎你们投降;只要你们愿意投降,我们天朝大国,是不会和你们一般见识的。

整个战争,隋炀帝对高丽人采取了极尽宽容的态度。

总而言之,大隋皇帝就好像你们的父亲;你们犯点错,大隋皇帝绝不会多计较的。

再总而言之,大隋皇帝强大到了,让你们都不敢相信的地步,所以大隋皇帝现在只拿出三层的功力,与你打一场友谊赛;你们累了、痛了,就说出来,大隋皇帝允许你们再歇会儿。

换而言之,大隋皇帝就像你们强大的、只能高高仰视的父亲,你们除了跪下叫爹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既然隋炀帝报著这种态度打仗,于是整场战争,就有些近于儿戏了。

高丽人只要表示投降,隋军就会停止进攻;虽然说,高丽人这样反复玩弄隋军;但是只要高丽人表示投降,隋军就会暂时停止进攻。

于是好几次,眼看就要夺取辽东城了,但是,就是总这样莫名其妙的丧失机会。

看著隋炀帝这样玩,人们都感觉不可思议了。但是这个兵书上有说教,那就叫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历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是诸葛亮七擒孟获。

总而言之,诸葛丞相就是你们蛮人的慈父、严父;关键是,你们必须得知道,诸葛亮老爸的本事,大到了你们都不敢想像的地步;诸葛老爸和你打,给你们各种优惠的条件,你们也只有败了一次又一次。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俘虏一次孟获,放一次孟获;一连抓了七次、放了七次。

面对此情此景,孟获除了心服口服的给诸葛老爸磕头之外,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因为在这故事中,诸葛亮胜了。所以,诸葛亮这种玩法,那就是千古佳话。

否则,诸葛亮捉一次孟获,放一次孟获,最后让孟获利用这种机会,把诸葛亮打得只能无奈撤军,人们也难免会说诸葛亮真是脑子进水了!因为,哪有这样打仗?

从某种意义上,隋炀帝征伐高丽时,就是抱著这种战略思想来的。

换而言之,一顿胖揍打败高丽,就算胜了,高丽也未必心服。关键是,咱们走了,高丽肯定又会背叛的,这样玩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所以,我们必须得一仗打的高丽心服口服外带佩服!

从战略上,这没有什么错误。

问题是,高丽巧妙的利用了这种机会,让大隋帝国一再错过战机。

看到高丽人这样玩,隋炀帝的态度也很简单。总而言之,你们蛮邦小国,想用这种伎俩对抗天朝大国,那就是徒劳的。再总而言之,面对天朝大国,你们除了俯首称臣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炀帝报著这种态度征伐高丽,最后打得高丽心服口服,不敢再反抗了。以后,肯定也会成为世人传颂的战略思想。

总而言之,攻城为下,攻心为下!前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今有炀帝看到高丽人累了、痛了,还允许高丽人休息,最终打得高丽人败了又败,终于俯首称臣,再也不敢反了。

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时无法取胜,迫于后勤压力、时间压力,只能选择撤军了。

据史书所说,隋军这场战争败得惨极了。就我理解,这种内容,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

翻开现代战争史,因为各方资料都可以看到,所以任何一场战争的具体细节,通常都是天差地别的。

有看现在战争史的经验,看古代战争,如果只能看到某一方的 记载,各种战争的细节,我通常也就是看一看罢了;尤其是战争细节太过戏剧化,我更是只看一看罢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丽,我们可以确切知道的事只有几件。

第一、炀帝动员了很多的军队,试图用气势把高丽人征服了。至于真正动员了多少军队,这个应该是难以确知的。

所谓百万大军,应该存在水分的。因为既然隋炀帝是试图用气势征服朝鲜军队,军队虚张声势,就是自然而然的。这就好像,曹操所谓的八十三万大军一样,到底有多少军队,曹操自己知道。

第二、隋军以失败结束了。

具体有多少伤亡?应该是难以确知的。

朝鲜方面自然会极尽夸大自己的战果。在朝鲜人的抗唐神剧中,李世民还被高丽人打瞎一只眼,跪地求饶呢!以朝鲜人的这种神功,说自己曾歼灭三十万隋军,自然就是小儿科!

隋炀帝的政敌,自然也会极尽夸大隋军的惨败。因为只有如此去写,才能证明隋炀帝的脑残弱智;更证明隋炀帝二征高丽,就是不可理喻的事。

第一次征高丽失败后,炀帝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再度集结倾国之力,一举打败高丽。

下策,收缩现在的国际战略。

中策:重长记忆,休养一段时间,再征服高丽。

哪种选择正确呢?这个很难说。因为炀帝选择上策失败了,我们自然会觉得,这肯定是错误的。

问题是,大隋帝国如果对高丽妥协,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都要向高丽看齐,炀帝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只是高丽公然不服大隋帝国,如果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掺和进来,一切就更复杂了。

更主要的是,隋炀帝再次征伐高丽,能胜吗?

从理论上,它是能获胜的。毕竟高丽是小国,与隋朝第一次对抗,隋朝自然让折腾精疲力尽,高丽恐怕更痛苦不堪了。

从这层意义上,大隋帝国给再高丽重重一击,肯定能把它打翻的。

而且事实上也证明,大隋帝国的这种估计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很不幸,就在大隋帝国临门一脚劲射时,突然杨玄感叛乱了!

如果没有杨玄感在后方这样捣乱,谁敢说隋炀帝二征高丽,是一种失策呢?

隋炀帝后来执迷不悟的要三征高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甘心啊。

他感觉,高丽早让大隋帝国打得奄奄一息了。就差最后给它收尸了。如果不趁机把高丽干倒,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缓过劲了。

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跌跌撞撞的过了几个月,终于第二年又开春了。

隋炀帝于是又想著攻打高丽了。

听到隋炀帝还想再征高丽,大隋帝国的朝堂之上,肯定会分为鹰派、鸽派两种力量。

基于鸽派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收缩一下国际战略?为什么一定要和高丽死磕呢?

问题是,基于鹰派的想法,显然是只要抓一把劲,就可以把高丽干翻。到时我大隋帝国的国威,也打出来了;而且搂草打兔子,百万征辽大军胜利班师途中,顺路就可以把那些处于草寇阶段的底层叛乱剿平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谈收缩国际战略、休养生息,不是更好吗?

总的来说,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相信人们更容易支持鹰派的意见!至少,坐在朝堂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这种认识。

底层百姓需要为征伐高丽承担现实的牺牲,他们反对征高丽,那就是本能的、自然而然的。

但是,坐在朝堂之上的人,相对那些只想著自己利益的草民,觉悟肯定会高出许多。

这就好像,坐在书桌前的读史者,一说到各种大道理,觉悟通常都是非常高的。总而言之,为了各种大道理,死上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那才是多大点的事啊?为了各种大道理,让天下暂时大乱一会儿,那才是多大点的事啊?

关键是,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人们也很难认为,大隋帝已快到崩盘的边缘了。

最简单而言,杨玄感折腾的那样惊天动地,不也就是一个月多时间,就被打得灰飞烟灭了吗?

这个事实本身,似乎就证明了,大家都是坚决拥护隋炀帝的统治;反对隋炀帝的人只是一小撮,而且也不是多得人心。

至于高丽,大隋帝国上次就要给他收尸了,只是杨玄感从中出来捣乱,才让高丽躲过一劫。这次咱们再给他重重一击,肯定就能把它灭了。

然后,我们率领得胜而回的百万征辽大军,班师之时,顺路就把各地的草寇都灭了。

但是很不幸,隋炀帝终于失败了。

感谢大家关注泪痕春雨公众号「记不住的那天」


隋朝时期以及隋末唐初,高句丽占据半个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很多地区。高句丽不仅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而且高句丽还有大量铁甲。

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杨广用的战略战术严重错误。隋朝杨广动用的军队数量过度庞大(按史料记载,杨广一征高句丽时,调隋朝各地军队到高句丽,总共有113万军人、220万运输民夫),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都动用隋朝各地军队、民夫,而且还从隋朝各地运大量物资到高句丽(后来这巨额物资被杨广都丢给了高句丽),消耗过度庞大,隋朝杨广为了征高句丽而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造成大规模平民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必然灭亡。

隋朝杨广征高句丽,结果搞的华夏严重大乱,人口锐减到200万户,杨广搞的华夏严重分裂内战,而外敌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入侵中原。

而高句丽俘获了大量隋人不放还。高句丽还缴获了杨广从隋朝各地运到高句丽的巨额物资,缴获了大量铠甲、粮食等等各种物资,增强了高句丽的实力。

隋朝杨广这样征高句丽,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时,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惨败。杨广下达了错误命令,导致诸将奉旨不敢赴机,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隋朝大军损失惨重,损失的隋军超过34万(来护儿之败,隋军精甲4万损失惨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九军之败,30万5千隋军,只有2700人逃回,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这还没算损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数次大战损失的隋军),隋朝民夫、粮草兵器资储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幉暴征敛与统幉治逼的没活路,纷纷起幉义,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书》:「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高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櫼守。帝令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城将陷,贼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贼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尽师老,转输不继,诸军多败绩,于是班师。」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护儿不听,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时,后方杨玄感起事,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全被高句丽缴获。杨玄感这贵幉族造幉反,却被隋炀帝迅速剿灭了,贵幉族门阀无力动摇隋炀帝的统幉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高句丽王表面上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之前投奔高句丽斛斯政,但是高句丽仍然不放还俘获的大量隋人。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隋炀帝下令征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但最后没有成行。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数次战争,使隋朝大量军队与百姓丧生,损失了巨额物资,还扰乱了正常生产秩序、破坏了隋朝的经济。过度残暴征敛逼的隋朝中原与南方各地百姓农民没有活路,中原与南方各地百姓农民不得不纷纷起义。愈演愈烈的农民起幉义窦建德、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等等屡次消灭隋军主力,使隋朝统幉治崩溃、名存实亡。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华夏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华夏,华夏大乱,而高句丽还在,还俘获大量隋人不放还。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不是说征高句丽不对,而是要看征高句丽的方式。隋炀帝杨广这样征高句丽,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 说到征高句丽,或许有人会说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但是,唐太宗征高句丽与隋朝杨广征高句丽有天壤之别。唐太宗征高句丽,唐军的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增强了华夏的实力,同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有利于之后征高句丽、灭高句丽。只是因为唐太宗在对外事务方面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才因为没有灭了高句丽而说没成功。唐太宗是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后悔。高句丽是个强国,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败了,仍然被唐高宗攻灭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消灭大量高句丽军,攻破高句丽10座城,俘获不少,还缴获大量铠甲装备、马、牛,而唐军的损失极小,无论在作战中还是在撤军的时候,唐军的损失都极小。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果与损失,《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总死亡人数不到2000人,战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军打下高句丽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还斩首4万多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铠甲装备。(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是多次胜利,其中单是击败高延寿高惠真的那次胜利,唐军不仅消灭大量高句丽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其他大量装备。)(唐军击败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是以少打多还做到了包围敌军(古代其他顶级将领也有几个做到以少打多包围敌军的),并取得大胜,高延寿高惠真率余众依山自固,没有退路,于是投降于唐军,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余众是三万六千多人,这是之前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被唐军包围并打的惨败之后的余众,这之间少了的那11万多军队大部分是被唐军消灭了,唐军在这一战消灭的敌军远超过2万数倍,还有三万六千多敌军投降于唐军。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夜召诸将,使李𪟝率步骑万五千阵西岭当贼,长孙无忌、牛进达精兵万人出虏背狭谷,帝以骑四千偃帜趋虏北山上,令诸军曰:"闻鼓声而纵。"……帝望无忌军尘上,命鼓角作,兵帜四合,虏惶惑,将分兵御之,众已嚣。𪟝以步槊击败之,无忌乘其后,帝自山驰下,虏大乱,斩首二万级。延寿收余众负山自固,无忌、𪟝合围之,彻川梁,断归路……延寿等度势穷,即举众降。入辕门,膝而前,拜手请命……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高丽(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𪟝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余级……延寿等将余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他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之后,唐太宗派出李𪟝、牛进达、李海岸等征高句丽,也都取胜了。再之后,唐高宗时期,唐朝攻灭了高句丽、百济。(唐太宗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最后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宾士,这种情况下骑马宾士,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𪟝、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丙辰,上闻太子奉迎将至,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而那些说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受伤被射瞎一只眼的说法是近代朝鲜半岛小说伪造出的谣言,之前的古代汉人史料、朝鲜半岛史料里都没有这事。) 另外,专业研究著作《唐征高句丽史》、《唐丽战争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证明了,唐太宗征高句丽,是唐太宗、唐朝取得了大胜;贞观年间唐军大胜高句丽,只是未灭高句丽而己。

--------------------------------------------------------------------------------------------------------------------------李世民征高句丽的时候,百姓是踊跃参军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记载 李世民征高句丽时,「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杨广动用的军队(军人与民夫)数量过度庞大,杨广时期徭役赋税过度沉重,必然导致百姓采取极端手段避征役,即「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相比而言,李世民征高句丽时用的军队(军人与民夫)很少,负担轻的多,而且李世民是只让愿意出征的人参加,「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按照史料记载的杨广、李世民征高句丽分别动用的人数,杨广动用的人数是李世民动用的人数的数十倍。李世民动用的军队远少于杨广,但战果远好于杨广。杨广是惨败。而李世民是大胜。平民作为军人、民夫跟著杨广出征,结果是大部分死亡,而且幸存者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平民作为军人、民夫在李世民时期出征,结果是死的人极少,战果却很大,出征者能得到很多好处(官爵 或 财物),而且李世民给从军者的补助、赏赐也很多。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自然导致隋炀帝杨广时出现很多人自残手足避役,「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而李世民征高句丽时 很多人踊跃参军,「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唐太宗时期没有百姓农民起义,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并不是百姓农民起义,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时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钱造船导致蜀人生活困难,唐太宗知道之后,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钱造船。 李世民时期徭役并不重,并不会导致百姓自残手脚避役。根本就没有证据证明「李世民时期徭役导致百姓自砍手脚避役」。根据史料证据证明,是隋朝徭役繁重导致很多百姓自残手脚避役,导致百姓出现自残手脚的习俗。后来贞观年间徭役不繁重,但是之前隋朝留下了自残手脚(「福手」「福足」)的习俗,导致有无赖之徒用之前隋朝留下的这遗风,所以立法禁止这种隋朝留下的习俗、遗风。 贞观年间只有极个无赖之徒才自残手脚,类似现在还有某些人为了骗钱而自残手脚,是通过自残手脚来取得好处。现在那些自残手脚骗钱的,也会被法律处罚。 「今后自害之人。据法加罪。仍从赋役。自隋季政乱。征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无赖之徒。尚习未除。故立此例。」 「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这说的很清楚,是隋朝杨广徭役过度繁重导致出现很多百姓自残手脚避役。而贞观年间徭役征戍并不重,没有导致很多百姓自残手脚。只是个别无赖之徒才用隋朝留下的这遗风。而且,不止一处史料证明 贞观年间百姓踊跃参军。(《资治通鉴》唐纪:上曰:「……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资治通鉴》唐纪: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仁轨又上表曰:……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 (这说的「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是指贞观、永徽年间,包括了李世民的贞观年间。))李世民时期徭役并不繁重。否则就隋朝杨广留下的那烂摊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了。但是李世民时期没有农民起义,更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唐朝李世民时期出现用和雇,唐朝官方出钱去雇用人员从事劳动。-------------------------------------------------------------------------------------------------------------------------- 其实,杨广是维护了关陇贵族、贵族门阀、士族世家大族的利益。隋朝那所谓的科举既没有做到允许「投牒自进」,也没有考试黜落法。隋朝所谓的科举,只允许高官特别推荐的人参加,只允许贵族门阀世家士族的人参加,不允许寒门、平民参加,没有打击贵族门阀士族世家阶层的作用。与之前相比,隋朝没有增加削弱贵族门阀士族世家的作用,更没有为寒门、平民开辟新的仕途通道、上升通道。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南北朝有了允许「投牒自进」的萌芽。而隋朝反而倒退了。隋朝不允许「投牒自进」。后来,唐朝的科举做到了允许「投牒自进」,为寒门、平民开辟了新的仕途通道、上升通道。唐朝、宋朝、明朝的科举都做到了允许「投牒自进」,而且都有考试黜落法, (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的诏书,看隋的记载,都没有允许「投牒自进」。隋唐宋元明的记载里,隋朝都没有允许「投牒自进」。 只有距离隋朝一千多年以后的清朝的一个人幻想出隋朝允许「投牒自进」,既跟隋自己的记载不符,又跟唐宋元明的记载不符,清朝这个人的记载不可信。事实上,隋朝没有做到允许「投牒自进」。)看隋朝杨坚、杨广的诏书,是只允许高官特别推荐的人参加,没有允许「投牒自进」,并不具备科举的本质与主要特点,反而在实质上仍然是察举制(如果隋朝这算是科举的话,那么早在汉朝就已经有科举了)。【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朝。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实行的实质却仍然是察举制,具体见研究过科举制的历史学家何忠礼的《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金铮 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隋炀帝打高句丽损失的,是国家与百姓的兵与民夫。而不是门阀贵族的私兵。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将军队、府兵以及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改为直接为朝廷所掌握。杨坚接手北周,早在开皇初年,隋文帝就进一步收权,门阀贵族士族世家已无力颠覆隋朝。而且隋炀帝征高句丽,用的是国家与百姓的府兵,还从百姓里征募更多的军队与民夫。隋炀帝打高句丽,绝不是为了消耗门阀贵族的实力。隋炀帝打高句丽,消耗、损害的是国家与平民百姓。事实上杨广仍然重用贵族阶层。隋炀帝重用宇文化及、周护、韦匡伯、侯莫陈毅、豆卢寔等等很多贵族。隋炀帝自己就是关陇贵族门阀出身,家里的亲戚也是各种贵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儿媳家,全是贵族……杨义臣、宇文述在征辽中惨败,却没有被杨广严惩,而只是被免除官职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复了官职与爵位,杨义臣甚至进位左光禄大夫。杨广如此庇护,何谈得罪、打击贵族阶层?隋炀帝的猜忌导致杨玄感造反,仍然是贵族内斗,不是贵族阶层反对隋炀帝。还有那么多贵族站在隋炀帝这边呢。杨广整治某些贵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过的贵族间内斗,远远没有到得罪、打击贵族阶层的程度,更不是打击关陇集团这个整体这个阶层。如果这算是打击关陇集团,那么按这荒谬逻辑乾隆杀过一些旗人贵族就能被说成是乾隆打击整个旗人集团了。可见那打击消耗关陇集团的说法多么荒谬。贵族之间内斗,某些人就不要意淫那是杨广为了打击贵族门阀阶层了。隋朝被隋炀帝折腾的大乱了,关陇集团的重要人物苏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劝隋炀帝「深根固本,为社稷之计」。何况,关陇集团 这个概念,只是学术界部分人提出的,学术界仍然有部分人不认可这个概念。即使学术界里认可这个概念的部分人里,还有认为 关陇集团 在隋文帝时期就解体了、退出历史舞台了(例如历史学家雷依群)。隋炀帝征高句丽,损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义的也是平民百姓。所谓隋炀帝征高句丽是为了打击门阀阶层,本身就很可笑。 隋炀帝这动摇国本征高句丽,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损害,然后,如果胜了,那么贵族门阀优先分战功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败了,贵族门阀优先撤退,国家与百姓遭受最大损失,受到打击的是国家与广大百姓。隋炀帝虽然是暴君加昏君,但还不会无脑到为了打击门阀贵族阶层而就去动摇国本征高句丽。因为这样征高句丽,根本就没有打击门阀贵族的作用。

先介绍一下高丽的由来:

高丽全称高句丽,起源于西汉末年,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

到隋朝时期,国土大概包扩今天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这些地方。

虽然高丽的国土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古代,汉族政权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而高丽的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能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在现在这个时期特指隋朝和突厥),因此高丽国的政治立场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亲近隋朝,可以制约突厥南下侵犯;如果亲近突厥,则可以联合突厥共同进犯隋朝。

所以,对于如何处理与高丽的关系,是隋朝外交方面的头等大事之一。

但麻烦的是,对于隋朝来说,现在的高丽就是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在周边的国际环境中是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

因为一直以来,高丽表面上向隋朝称臣,但实则常怀叵测之心。

在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就曾「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进犯辽西,并暗中联络东突厥,企图共同对抗隋朝。

当时在位的隋文帝杨坚想著手收拾高丽,立即徵调水陆大军三十万讨伐高丽,不料行至中途,大军便遭遇洪水和瘟疫,伤亡人数达到十之八九,只能被迫班师,此次出征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下不光是政治因素,在感情上,高丽也成了隋朝君臣无法忘却的一块心病。

到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北巡时,曾命高丽王高元入朝觐见,但高元却置若罔闻,彻底激怒了隋炀帝。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隋炀帝随即开始积极备战,终于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第一次东征高丽。

然而,隋炀帝太过自信,一征高丽投入百万大军,没成想数十万帝国将士捐尸疆场,寸功未建。

这下隋朝的麻烦大了。

若是隋炀帝能够合理反思,从此息兵倒也无妨。

但隋炀帝过于骄傲自负,他不能坦然承认失败,坚持要一条路走到黑,于是继续发动二次、三次出征高丽的战争,最终拖垮了隋帝国,自己也身败名裂。

后来唐朝建立,如何处理与高丽的关系对唐朝依然十分重要。

只不过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唐朝的几代皇帝要比隋炀帝聪明得多,最终也取得了理想的结局。

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是完成了隋炀帝的夙愿。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特立独行

刘昱廷:隋炀帝为什么要三征高丽??

zhuanlan.zhihu.com图标
高丽崛起,处于上升期,进一步对东北进行蚕食,三征高丽及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对东北亚格局的稳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唐取天下后依然要对其征伐,说明了其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已经相当严重,同时也证明了杨广的战略眼光不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