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最近阅读《全球通史》得到的观点,从释迦达摩的初始观点,早期行为来看,只是单纯的类似苏格拉底一般的哲人。是否是由于统治需要,下层迷信产生的变迁,当然,深层的更好_(:з」∠)_参照从儒学到儒教,夫子亡故之后论语解释上的逐渐改造,地位逐渐上升。感觉类似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毋庸置疑。佛教产生以前,古印度社会存在了严重的阶级差别,第一种姓是武士,叫刹帝利;第二种姓是僧侣,叫婆罗门;第三种姓是庶民,叫吠舍;第四种姓是奴隶,叫首陀罗。这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

到了列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达,巴比伦流行的闪族字母传入印度,被雅丽安人接受,形成早期的梵文。

这时婆罗门教的宗教书籍《梵典》和《乌帕尼娑》已经体现出古印度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心思想是轮回和业缘,今生造下的善恶决定来生的结果。所谓善恶标准,更倾向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秩序,成为用来麻醉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希腊军队侵入印度后,孔雀王朝组织了强大的军队与之对抗,后来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工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战争以后产生了新的宗教——耆教和佛教。耆教新的宗教否认婆罗门的优势地位,主张工商业者的高尚,以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提高个人修养而成为圣人。佛教否定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修成最高人格「阿罗汉」而成佛,而进入涅槃,进入涅槃即可超脱轮回和业缘。

佛教思想既利于社会各阶层的联合,也利于摩揭陀国的统一,所以在战乱叠起的古印度,佛教很快就登临主流宗教的巅峰。但是随著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佛教的早期思想被逐步演变,成佛之人选择重入轮回,普度众生,于是做为接引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应运而生,他负责引渡虔诚的佛教徒到极乐世界皈依阿弥陀佛。

佛教也由此演变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两大流派,小乘佛教的最高理想是阿罗汉,超脱轮回;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菩提萨埵,即菩萨,重入轮回。重入轮回的思想再次被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宗教的色彩则变得更加浓墨重彩。

以上内容依据世界古代史纲要,刚好前一阶段读过,借回答该问题温习一下,整理成文。不妥之处,万望海涵雅正。


谢邀。佛教是宗教,不是哲学。如果非要把佛教当成哲学,当成知识去研究,我觉得,这是 暴殄天物啊,太可惜了

谢邀。

哲学、宗教都是基于认识到对世界的无知而所做的探索努力。

佛学、佛教亦是如此。


佛教从来都是实修实证的,每到一层境界,人的身心都会有特别明显的改变。而哲学并不具有这样的特性。你看的书的观点,我不认同。我认为你的问题也不成立。


谢邀,佛教分做三根,其实其他宗教也分。上根应属唯心,是绝对的唯心,跟西方的唯心不是一个概念。跟老子的唯物是对立统一的。中根就是一对一半,通过努力的修练,也能达到觉悟。下根就是佛教了。佛教的人欲望太重觉悟太难了。
您好,可参读铃木大拙《禅学入门》,里面有讲到所有宗教产生的本质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一个条件,两个原因。条件是某哲学/人物的受众必须要非常多,且有长远持续的影响。两个原因是:1.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不能被单纯的理论所满足,而需要一些父性母性的元素,创造出一个教主,满足了这个需求。内心深处的不满也使得人们总是幻想著远方有一个美丽的存在(从而解决这种不满),所谓天堂净土的概念就是这么出现的。神虽然不是一个地点,严格来讲也可以部分满足这种需求:人类想著一个完全完美的存在,好像自己的不完美也被暂时忘却了。2.一个团体一旦变大,维持起来就需要法律,宗教教条就是对治这个问题的。上一个原因里面我们考虑到宗教里总是强调很多「看不见」的存在,教条也要有它们「看不见」的惩罚,所谓神在天上看著你,地狱的存在,就因此而生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