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最近閱讀《全球通史》得到的觀點,從釋迦達摩的初始觀點,早期行為來看,只是單純的類似蘇格拉底一般的哲人。是否是由於統治需要,下層迷信產生的變遷,當然,深層的更好_(:з」∠)_參照從儒學到儒教,夫子亡故之後論語解釋上的逐漸改造,地位逐漸上升。感覺類似


哲學與宗教的關係本就十分密切,毋庸置疑。佛教產生以前,古印度社會存在了嚴重的階級差別,第一種姓是武士,叫剎帝利;第二種姓是僧侶,叫婆羅門;第三種姓是庶民,叫吠舍;第四種姓是奴隸,叫首陀羅。這時處於統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羅門教。

到了列國時期,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生產力進一步發達,巴比倫流行的閃族字母傳入印度,被雅麗安人接受,形成早期的梵文。

這時婆羅門教的宗教書籍《梵典》和《烏帕尼娑》已經體現出古印度早期的哲學思想。中心思想是輪迴和業緣,今生造下的善惡決定來生的結果。所謂善惡標準,更傾向於統治階級的意志和秩序,成為用來麻醉和統治人民的工具。

希臘軍隊侵入印度後,孔雀王朝組織了強大的軍隊與之對抗,後來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工商業得到極大發展,戰爭以後產生了新的宗教——耆教和佛教。耆教新的宗教否認婆羅門的優勢地位,主張工商業者的高尚,以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提高個人修養而成為聖人。佛教否定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修成最高人格「阿羅漢」而成佛,而進入涅槃,進入涅槃即可超脫輪迴和業緣。

佛教思想既利於社會各階層的聯合,也利於摩揭陀國的統一,所以在戰亂疊起的古印度,佛教很快就登臨主流宗教的巔峯。但是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佛教的早期思想被逐步演變,成佛之人選擇重入輪迴,普度眾生,於是做為接引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應運而生,他負責引渡虔誠的佛教徒到極樂世界皈依阿彌陀佛。

佛教也由此演變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大流派,小乘佛教的最高理想是阿羅漢,超脫輪迴;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菩提薩埵,即菩薩,重入輪迴。重入輪迴的思想再次被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宗教的色彩則變得更加濃墨重彩。

以上內容依據世界古代史綱要,剛好前一階段讀過,借回答該問題溫習一下,整理成文。不妥之處,萬望海涵雅正。


謝邀。佛教是宗教,不是哲學。如果非要把佛教當成哲學,當成知識去研究,我覺得,這是 暴殄天物啊,太可惜了

謝邀。

哲學、宗教都是基於認識到對世界的無知而所做的探索努力。

佛學、佛教亦是如此。


佛教從來都是實修實證的,每到一層境界,人的身心都會有特別明顯的改變。而哲學並不具有這樣的特性。你看的書的觀點,我不認同。我認為你的問題也不成立。


謝邀,佛教分做三根,其實其他宗教也分。上根應屬唯心,是絕對的唯心,跟西方的唯心不是一個概念。跟老子的唯物是對立統一的。中根就是一對一半,通過努力的修練,也能達到覺悟。下根就是佛教了。佛教的人慾望太重覺悟太難了。
您好,可參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裡面有講到所有宗教產生的本質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一個條件,兩個原因。條件是某哲學/人物的受眾必須要非常多,且有長遠持續的影響。兩個原因是:1.人類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不能被單純的理論所滿足,而需要一些父性母性的元素,創造出一個教主,滿足了這個需求。內心深處的不滿也使得人們總是幻想著遠方有一個美麗的存在(從而解決這種不滿),所謂天堂凈土的概念就是這麼出現的。神雖然不是一個地點,嚴格來講也可以部分滿足這種需求:人類想著一個完全完美的存在,好像自己的不完美也被暫時忘卻了。2.一個團體一旦變大,維持起來就需要法律,宗教教條就是對治這個問題的。上一個原因裡面我們考慮到宗教裏總是強調很多「看不見」的存在,教條也要有它們「看不見」的懲罰,所謂神在天上看著你,地獄的存在,就因此而生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