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起诉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第一,苏格拉底不敬神;第二,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把年轻人都带坏了。

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当时,如果你是一名雅典公民,就有资格担任陪审员。当然不可能开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参加,每次都是来一部分人。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是陪审团的成员。这501位雅典公民听完了苏格拉底的申辩,有281票认为苏格拉底是有罪的。根据当时的法律,接下来要进入二辩。被告人要承认自己的罪过,并自己提出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你要是愿意,可以设想自己就是这501个陪审团的成员之一。你看到一个体胖身矮、衣服邋遢的老头,晃晃悠悠地走了出来,站在广场中间,摇摇头,叹口气,用悲悯的眼神扫了一下你们大家,好像值得同情的是你们,而不是他。

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最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最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个案件的疑团在于,起诉苏格拉底的那个年轻人跟苏格拉底并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干吗要起诉苏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判一个70岁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几年呢?

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先别著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

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我的看法,苏格拉底被处死,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必然结局。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提出的学说对城邦这个共同体的延续构成了极大的危险。

苏格拉底非常知名的一个观念是:我知道我自己不知道。

这个观念会把人引向无止境的反思,这反思又会把人引向质疑传统,而城邦之所以能够延续,根本原因在于共同体作为一个抽象存在,这个抽象存在有传统观念作为支撑,就是在共同体内几乎每个人都认同这些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观念作为纽带,把分散的人整合为一个整体。

苏格拉底打破了这个「认同平衡」,他冲击到了城邦存在、延续的基础,而当时城邦对于这种情形,应对方式是要么流放这个人,要么处死这个人。这样,城邦不变,但由于驱逐或者杀死了观念破坏者,「认同平衡」得以恢复。

所以,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毒害青年」什么的、「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另奉新的灵机」什么的,根本上是在指控苏格拉底危及城邦延续。不客气地说,就是在指责苏格拉底是传统的叛徒,是城邦的叛徒。

是让城邦死?还是让苏格拉底死?陪审团选择了后者。

苏格拉底真的不信神吗?显然不是,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说:「天神在召我了。」


根据古代史书的记载,是两大罪名,亵渎神灵,毒害青年

苏格拉底自己说像一只牛虻不断的叮咬雅典市民,在市集上以诘问的方式不断和雅典公民对话,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无知,从而寻求智慧,但在此过程中容易让别人出丑,得罪他人,而遭人忌恨,这是苏格拉底不受雅典人喜欢的原因,所以下狱判罪乃至处死也是可以预料的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雅典的民主已经沦为暴民政治,而非理想的政治模式,所以即使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也不免于被判处一死


一、从柏拉图的记载看来,苏格拉底罪名是:1.不虔诚。2.败坏青年。3.颠倒黑白(把小的观点说成大的)。

二、当时政治斗争中,掌握话语权的一伙人看来,苏格拉底与政敌关系密切,需要解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三、雅典传统:审判犯人时由控方提出一个比较重的刑法(死刑),再由辩方提出相对轻的处罚(如罚款、监禁),最后由法官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如流放、刑罚)。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只应该被奖赏,拒绝提出一个所谓「合理的惩罚」,以至于最终只能依照控方所提出的方案,判处死刑。


因为他的诡辩犯了众怒,做出处死的决定已经不是因为最初的原因了。这种普通人对知识分子的嫌恶哪怕现在都有,只看这些人有没有足够的权利去判决。有说民主走入极端就是暴民政治,确实是这样的,民主需要民众有足够高的素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现实的差距是民众不仅没有足够的素质,还容易被煽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