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400年的時候,有一個叫邁雷託士的年輕人起訴蘇格拉底。他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第一,蘇格拉底不敬神;第二,蘇格拉底教唆年輕人,把年輕人都帶壞了。

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

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詳細地記錄了蘇格拉底在審判過程中的辯護詞。

蘇格拉底說,我沒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聽從神的旨意,神說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實是要告訴世人,只有知道自己無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辯論,就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啊。這是神給我的差事啊。我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雅典好。蘇格拉底說,我就像是一隻牛虻,去叮馬的屁股,因為馬已經變得太懶太肥了。

蘇格拉底說,我也沒有帶壞年輕人啊。我怎麼可能有意地帶壞年輕人呢?誰願意跟一幫壞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輕人帶壞,又天天跟年輕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嗎?

當時,如果你是一名雅典公民,就有資格擔任陪審員。當然不可能開會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參加,每次都是來一部分人。在審判蘇格拉底的時候,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是陪審團的成員。這501位雅典公民聽完了蘇格拉底的申辯,有281票認為蘇格拉底是有罪的。根據當時的法律,接下來要進入二辯。被告人要承認自己的罪過,並自己提出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懲罰。

你要是願意,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這501個陪審團的成員之一。你看到一個體胖身矮、衣服邋遢的老頭,晃晃悠悠地走了出來,站在廣場中間,搖搖頭,嘆口氣,用悲憫的眼神掃了一下你們大家,好像值得同情的是你們,而不是他。

蘇格拉底不僅不承認自己有任何罪過,相反,他說自己是個有功之臣,雅典人民應該把他供養起來,跟打了勝仗的將軍或是奧運會冠軍一樣,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費喫飯的特權。從打官司的角度來看,不得不說,蘇格拉底的辯護詞是史上最爛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審團成員,最後,陪審團判處蘇格拉底死刑。

這個案件的疑團在於,起訴蘇格拉底的那個年輕人跟蘇格拉底並不認識,無冤無仇,他幹嗎要起訴蘇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覺得蘇格拉底是個危險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為什麼非要判一個70歲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幾年呢?

這個案件的背後有更複雜的政治背景。當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輸給了斯巴達。雅典公民心情鬱悶,總覺得之所以喫了敗仗,一定是因為有階級敵人在搗亂。有一位雅典老人憤憤不平地說,都是像蘇格拉底這樣的知識分子把人心搞亂了,這樣的人要是去了斯巴達,早就被驅逐出境了。還有一個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達的操縱下,雅典出現了一場政變。一幫對民主政治不滿的貴族成功奪權,歷史上把這夥人叫做「三十僭主」。據說蘇格拉底和這些人關係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牽連。

先別著急下結論。這一解釋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復了民主政治,但上臺的民主黨人相當剋制,對「三十僭主」的成員實行了大赦。要是對奪權的貴族都能赦免,幹嗎要迫害在政治上毫無威脅的蘇格拉底呢?再說了,蘇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為民主政治允許言論自由,他就能到處跟人辯論了。

你覺得真相是什麼呢?雅典人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場審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託士,他是一個平民政治家。不過,安匿託士在政治上是溫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熱分子。貴族政府垮臺之後,安匿託士一直主張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和解。他要求判蘇格拉底死刑,不是為了讓蘇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為了讓蘇格拉底知難而退,同意被流放。哪裡想到蘇格拉底這麼倔強。

這事兒最後鬧大了,誰也沒有好下場。蘇格拉底在獄中服毒自盡。雅典人民又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大錯,於是,他們為蘇格拉底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那個起訴蘇格拉底的青年邁雷託士被判處死刑,而安匿託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我的看法,蘇格拉底被處死,在當時,幾乎是一個必然結局。原因在於蘇格拉底提出的學說對城邦這個共同體的延續構成了極大的危險。

蘇格拉底非常知名的一個觀念是:我知道我自己不知道。

這個觀念會把人引向無止境的反思,這反思又會把人引向質疑傳統,而城邦之所以能夠延續,根本原因在於共同體作為一個抽象存在,這個抽象存在有傳統觀唸作為支撐,就是在共同體內幾乎每個人都認同這些傳統觀念,這些傳統觀唸作為紐帶,把分散的人整合為一個整體。

蘇格拉底打破了這個「認同平衡」,他衝擊到了城邦存在、延續的基礎,而當時城邦對於這種情形,應對方式是要麼流放這個人,要麼處死這個人。這樣,城邦不變,但由於驅逐或者殺死了觀念破壞者,「認同平衡」得以恢復。

所以,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毒害青年」什麼的、「不信本邦崇敬的神靈,另奉新的靈機」什麼的,根本上是在指控蘇格拉底危及城邦延續。不客氣地說,就是在指責蘇格拉底是傳統的叛徒,是城邦的叛徒。

是讓城邦死?還是讓蘇格拉底死?陪審團選擇了後者。

蘇格拉底真的不信神嗎?顯然不是,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說:「天神在召我了。」


根據古代史書的記載,是兩大罪名,褻瀆神靈,毒害青年

蘇格拉底自己說像一隻牛虻不斷的叮咬雅典市民,在市集上以詰問的方式不斷和雅典公民對話,讓別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無知,從而尋求智慧,但在此過程中容易讓別人出醜,得罪他人,而遭人忌恨,這是蘇格拉底不受雅典人喜歡的原因,所以下獄判罪乃至處死也是可以預料的

根據柏拉圖的解釋,雅典的民主已經淪為暴民政治,而非理想的政治模式,所以即使是像蘇格拉底這樣的哲人,也不免於被判處一死


一、從柏拉圖的記載看來,蘇格拉底罪名是:1.不虔誠。2.敗壞青年。3.顛倒黑白(把小的觀點說成大的)。

二、當時政治鬥爭中,掌握話語權的一夥人看來,蘇格拉底與政敵關係密切,需要解決(這可能是主要原因)。

三、雅典傳統:審判犯人時由控方提出一個比較重的刑法(死刑),再由辯方提出相對輕的處罰(如罰款、監禁),最後由法官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案(如流放、刑罰)。但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只應該被獎賞,拒絕提出一個所謂「合理的懲罰」,以至於最終只能依照控方所提出的方案,判處死刑。


因為他的詭辯犯了眾怒,做出處死的決定已經不是因為最初的原因了。這種普通人對知識分子的嫌惡哪怕現在都有,只看這些人有沒有足夠的權利去判決。有說民主走入極端就是暴民政治,確實是這樣的,民主需要民眾有足夠高的素質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現實的差距是民眾不僅沒有足夠的素質,還容易被煽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