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类比欧洲的话,典型意义上的所谓封建社会在春秋末年就已经结束了。「封建」这个词本来在古书中就指的是西周分封后的社会形态,近代日本人在翻译feudalism时发现中国古文中所描述的「封建」社会形态和欧洲的feudalism很类似,于是就用了这个词,本意指的就是贵族世袭、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依附于土地和领主等这样一种社会形态。西学东渐,以日为媒,中国近代又从日本引入了封建这个词,类似的从日本引进的词还有警察、护士、政党……之所以中国后来把商周春秋称为奴隶社会,反而把战国开始直到清末称为封建社会,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分析欧洲史认为顺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序列,中国政府和学者硬要把中国的情况套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以就罔顾了中国战国之后的中央集权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诸多差异,硬是指鹿为马,沿用至今。
谢邀,666的答案很不错。比较而言,中国的封建制是一贯的中央集权制,但经常改朝换代,统治家族也随之更替。而欧洲的封建制是分封制为特点,虽然也改朝换代,但一直由原统治家族或其亲族统治,很少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称帝模式。


首先解释一下「封建」这个词,浅显而言,即是分封建制,从社会结构来理解,主要指社会构建的组织形式。除君主直辖的王几,一般以分封的形式管理同一王权下的其他土地。这种分封,君主与领主之间可以视为一种契约关系,君主分封土地与领主,领主在自己统治区域内具有绝对的权力,包括税收权,征兵权,管理权,世袭权等等,而只需要在政治上认可君主的法统权力,将部分税收上交君主,战时为君主作战,但从现代国家的角度看,可以将封建领主与王权君主的关系理解为霸权帝国与臣服于其附属小国之间的关系。造成这种分封统治的原因,一般理解为生产力水平和通讯技术的落后,以及无力中央集权统治。以中国西周武王伐纣为例,虽然西周王室拥有伐纣的能力,却没有伐尽天下部族与方国的能力。所以,只要各个部族方国表示臣服于周王室,便可得到自己原本统治区域的法理统治权,而所尽的义务与付出的代价其实非常小,而拒绝臣服的代价非常大,所以大家基本上选择臣服于周王室。而对于周王室而言,却是无力逐个剿灭天下部族方国,而且,即便有力剿灭也无法直接统治,还是只能分封出去,便没有必要。

分封制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也有其优势,相比于中央集权,分封更容易发展壮大一个民族。可类比于如今快递行业的加盟体制,总部只有一个空壳,各地区的分公司网点都是加盟的,有的甚至连转运中心都是加盟的,这样一来,虽然总部对于基层的管控能力有限,但却可以极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至全国。西周初封姜尚于齐,方百里,东夷围之。东周初封秦于岐山,戎狄海洋。周王室不费一兵一卒,齐灭东夷尽有东地,方千里;秦平戎狄,夺回西周故地。

分封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层层分封,西欧尤甚,一般君主也好,领主也罢,直接统治区域往往只有他的居城及其附近。中国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除了分封关系外,家族概念更为浓厚。所以,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在分封结构上,没有西欧那么多级。爵位名称,公侯伯子男,在西欧是有上下级关系的,比如公爵下面的分封领主称侯爵,侯爵下面的领主称伯爵。而在中国西周时期,只有诸侯级别的领主才能称公侯伯子男,大家都是周王室直接认可的诸侯,只是规模大小,与周王室关系等不同,是同一级别有高低之分。如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晋国领主称晋侯,秦国领主称秦伯。但秦国与晋国都是同一级别的国家。中国西周时期,诸侯之下,有卿大夫,一般卿大夫之下,便是家族内部自治。

在土地所有权上,西欧一般是通过层层分封到骑士这一基本爵位,然后在层层向上缴纳税金,土地之上的农民作为土地的附属。而中国西周时期,则是卿大夫以下,多是一个家族或部族,自行耕种或用奴隶耕种,奴隶属于土地之上的财产。造成这一差别的,还是因为宗法制。中国西周时期的家族可以理解成部族要好一点,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家庭,而可能是人口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大家族。

继承方式,皆为世袭制,皆有嫡长子优先继承制。区别在于嫡庶,西欧是一夫一妻制,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如婢女也,与正妻的地位有天壤之别)西欧除正妻的子女外,皆称私生子,没有任何继承权,即便没有嫡子,从上一辈亲戚里面找也不会让私生子继承。中国西周时期,妾生子女为庶出,一般没有继承权,除非没有嫡子,而且,庶出子也可以被分封出去,继承权方面比西欧强很多。这一差别也是因为宗法制。


一点拙见:

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一种「中央集权」,在于权力的集中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分封制度」,在于权力的分散

ps:教权凌驾于皇权,教皇是最大的封建地主。


其实封建这个词用在秦以后不合适,从秦到清中国其实是帝国制,而欧洲的封建制就比较类似于,西周的分封制。

西欧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帝国制都快都已经是近代的事了,当时欧洲君主联合资本主义打压宗教,但是欧洲的教权和皇权绑定太久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宗教被打击后没几年,皇权就嗝屁了,英国的中央集权好像就达克威尔到光荣革命那几年,法国大概是路易十四到十六


中国是王朝体制,他最大的能耐就是中央集权,思想领域由儒家掌控。国家分封诸侯贵族是虚封,此制度在三国时期开始,诸侯贵族拥有封地的赋,这个赋是代表税款的一种,但是行政管理权力却是受到皇帝指派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至于军事权力方面,在明处是可以拥有卫队的,这个卫队类似于现代安保人员。安保人员和古代诸侯贵族卫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公司盈利性质,另外一个就是家臣。在明代以前,土地管理属于双重领导,诸侯贵族和地方官员同时管理,大多数情况下,是地方官员说了算,这种情况与中央王朝的力量影响有关,或者说与皇帝有关。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只有千把年的历史是分封制,这段历史时期,我们称作上古先秦。因为当时的国家生产力很弱,并且国内行政机构是由血亲为主,国家人口大多数是本地公族。一直到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时候,这个局面才开始改变。各国人才流通,国家逐渐由松散城邦血缘行政制度变为国家公族举荐官僚制度。

大规模变革是由于普通民众参军,这个变革由秦国带来。他的制度是为了吞并天下而生,所以一切制度都是为军事服务。

西汉可以说已经是分封制最后的高光。因为越到王朝后期,越可以看出来中央皇帝集权的特征。

西方我了解比较少,罗马时期好像跟中国类似,幅员辽阔,平民大规模参与军事活动。建立了多个地方军镇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拜占庭将之后,就是贵族分封制度了。

比较能代表的一个特征就是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作为最高国王无权过问,贵族精英治政,平民无权参与到国家管理。

具体的经济和军事方面我就了解的比较少了,但大体上来说有那么一点王权不下乡的感觉。

可能是欧洲每个国家版图都比较小,所以后期没有建立起中国类似的官僚行政机构。

另外维持这一环节的思想领域也没有,中国自汉后,一直有一套儒家思想,公羊儒的大一统论:元年正月,王,大一统。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管怎么分裂,中国最后都要恢复秦朝的大一统版图,特别是接连继承汉家思想的后几个国家,很重视文治武功,皇帝能够名留青史的最好方式就是武功,这一点被光武帝表现出来后,中国之后的皇帝都是这个思想。

由乱统一,那么必然面临庞大的古代军队开支维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扩点边,这样每个地方都有军队驻守,分摊下来不会让地方压力太大。我个人觉得这是古代皇帝的想法之一。毕竟军队太多会影响市政开支,重建开支。


谢邀。

1.欧洲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神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教廷权力远远大于国王的权力。特别是教会进行宗教改革之后,教权迅速膨胀,到达巅峰时期甚至可以废黜国王,另立君主。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本没有出现什么宗教组织来禁锢人的思想,都是君权至高无上。

2.欧洲封建社会有一个特征就是各大小封建主都只能管理自己的附庸,而不能管理其他不属于自己的附庸。但中国封建社会可不是这样的。虽然也是等级划分,但中国最大封建主皇上却可以统治各附庸。显然虽同为封建社会,但后者要更加森严,封闭,保守,王权更加绝对。这也是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的原因之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