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元朝清朝的制度模式,对比的看待各自的差异好坏。


看巴菲尔德的名著《危险的边疆》,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不止元、清,所有入主中原的外族政权有一个定律:凡是来自东北地区都比较长治久安,而纯草原帝国统治都较短暂。最早从鲜卑系统的北魏孕育了隋唐帝国,继而辽、金长期统治中国北方地区,这个传统最后被清-后金继承。而纯草原帝国,从匈奴到突厥、回纥、元蒙古对中原地区的入侵和占领都是短暂的。

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森林村落、草原营地和农耕村镇的混合物,在部落联盟建立军事优势之后,自然会形成一种混合的、二元制的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体—-「草原部落无法长久实施集权管理,而汉人官僚缺乏军事实力,两者正好可以互补。在汉人军阀和军事化的草原部落同归于尽之后,在华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国家就最有可能实现稳定。」

在所有草原帝国中,元蒙古是唯一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统一的,由于其二元制并不彻底,在汉地仍建立了很多实施草原联盟/分封制度的飞地,且由色母人把持经济命脉,实施贸易和包税制,实际上仍是将欧亚帝国的统治体制凌驾于汉地郡县编户齐民制度之上,因此绝不能取得长治久安。

而反观清朝,在大的内亚帝国,也就是满蒙联合管制汉民的这个框架下,汉地的治理严格遵循了汉地的传统,郡县、里甲、赋税,软的如儒家宗族控制,颇有点一国两制味道。而且,清廷对其盟友蒙古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长期输送汉地资源供养蒙古贵族,严格划分旗、盟,限制游牧,也比较有效解决了来自草原的叛逆威胁,这种管制经验与汉武帝的推恩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得,这种驯服草原的妙计没有来自汉地的智慧,抑或缺乏原始军事力量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拉菲尔德的这本名作很多观点来源于或受启发于拉铁摩尔1940年的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可以说是「内亚」学派的鼻祖。长期以来,中国本土学者惯常于以「中原中心论」和「汉化」论角度出发,换个角度,把中国的边疆族群试著放到与中原平等的角度去分析看待,视角自然焕然一新。


清朝的制度上是明朝2.0(主体文官制度)+金国2.0(同族贵族谟安谋克)+契丹2.0(旗汉分治)+唐朝2.0(保证职业军人权益类似府兵)+蒙古2.0(黄教)+宋朝2.0(统兵指挥权分治)+康雍干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堪称封建帝国集大成者,封建国家中的战斗机。宗室干预不存在,宦官乱政不存在,后族势力做大不存在,武官造反不存在,流民造反你打得过骑兵大炮么?


看元史总是经常感到诧异,那就是元代对原南宋地区统治的松散。元代似乎对广大南方地区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计划,只要税收的上来,具体怎么样不大在乎。我估计元代南方的经济应该非常两极化,江南大量富商,但是很多贫苦农民也是经常生活在温饱线上。以至于只要一点火,很快烧起来。你看朱元璋的造反历史,花多大精力是和汉人争天下,蒙古人似乎一副打酱油的表情。

清代对全国都是严密监控,只要一发生事件马上派兵弹压。

当然元代蒙古人和汉人上层合作也没有那么紧密。


元朝没有对蒙古族底层的生活保障,后期沦为赤贫。蒙古贵族在享受地主阶级的甜头后也不管蒙古族底层。失去了政权暴力的基本支撑。

而清朝在八旗制度上具有一定优越性。

艾尔肯江讲的是一大原因,很对,上面我说的这个作为补充。


一个太松,一个太严!

这是本质!!!

元朝的统治力说实话,属于最松散的那种结构。又没有致力于价值观导向,又没有文字狱的管控。

清朝则过严。在封建帝国时代,思想控制其实是一种高技术手段,清朝玩的是最好的。也是最严格的,所以就很稳!

其实讽刺的地方就这。

清朝严的时候稳如泰山,一旦变的开明了,有言论自由了,立刻就土崩瓦解。谁能想得到,革命党的歌名小歌谣能在清朝新军中流传,还没人制止?

同样,路易十六也是如此,最严的路易十四稳的一逼,反而开明的路易十六就上了断头台!

跟谁说理去?


满人汉化和蒙古人不汉化并不是最重要原因,统治比自己庞大的民族只能跟他们自己的上层结盟。英国治理殖民地也没有靠当地化,而是拉拢一派制衡另一派,拉拢优待贵族压迫百姓,充分利用当地贵族。

我觉得最主要原因是蒙古人没有跟汉族地主士绅和读书人等结盟,重用色目人和底层汉人,大大削减了这些地方上有势力有影响力汉人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当发生民乱时这些地主士绅读书人等立马加入起义军反抗蒙古人。蒙古人没有按汉族习俗执政导致对百姓的控制效率下降。有些地区的蒙古或者色目统治者没有尊敬当地习俗,经常引起民变。没有中央集权过分的放权自治,导致地方势力庞大,发生民乱后纷纷自立为王或者拒绝服从命令去镇压而观望。

满族人刚好相反,入住中原后高官爵位厚禄安抚前朝军人官员,没有动摇地主士绅的地位和利益,所以这些地主士绅等利益集团立马拥护满族皇帝。通过恢复科举,继续保留儒家思想的统治定位,给读书人种种特权和荣誉拉拢读书人,使其为自己效忠。

用拉拢来的汉人势力消灭抵抗者,等坐稳江山后慢慢的逐渐的用满人和自己信得过汉人取代他们,排除了隐患。

满人没有放权反而加强集权,通过满汉两派互斗皇帝做裁判员的方式,用汉族大臣制衡满族大臣,用满族大臣制衡汉族大臣,确保皇权的绝对威望,两派相互制衡不会出现那一派做大到威胁皇权。

所以清朝时发生民乱不仅满人拿命效忠皇帝镇压,汉人地主士绅等利益集团也会坚决的拥护满族皇帝。

当然了满族的主动快速汉化也使得满人统治者更能了解汉地的游戏规则,按著汉人的套路出牌。


补充一条,元朝皇帝太短寿,自元成宗以死后的1307年到惠宗1333年,短短26年换了6个皇帝——换的速度也太快了,估计民间很本分不清到底是谁在当皇帝,这会儿到底是再给谁卖命?这情况根本没法谈政权组织度。

清朝就不说了,康熙一甲子,乾隆一甲子,就不说了,其余少于10年的(溥仪就不算了)就没有,至少知道上头是谁在当皇帝,这会儿是在给谁卖命。

所以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能站得住,自然就有输出,要多养身(清朝入关后无不通晓汉学,热爱读书、书法、诗文、养身,自然身体好些),少饮酒、暴饮暴食(蒙古的诸位皇帝,酷爱滥饮,酒不喝的死去活来,都是没喝舒服吃饭也是好吃的尽管上,各种猛吃,所以早死很正常)。


清朝各方面就是一个打满了补丁的大明。在后金时代,皇太极用的就是大明会典治国,皇太极认为万事依大明会典,最为稳妥。这说明明朝许多方面不是政策问题,是执行问题。清朝的制度构架基本就是明制。明朝能维持小300年,清朝用这个架构在农业时间维持小300年也没啥问题。


元是包税制,征税水平是低于其他朝代的,农民负担非常重,因为中间抽成环节过多。

清是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实现了对家庭的直接征税,农民负担轻很多因为提成环节少了。

雍正其实做到了朱元璋想做没做成的事情。


清:好不容易稀里糊涂的捡了大顺的漏,搞经济我这大酋长也不会,怎么办?没办法,只有抄大萌的了……

元:我懒得管你们,建立南宋汉族自治区给交税让我吃香喝辣就行了……

简单点说清其实是个勤政(且典型)的中华帝国,这意味著它既能够更好的处理政务,也能更好的应对各方起义。

而元则是一个与网路谣言的「皇权下乡的老大哥」形象完全不符的,懒政的,不那么典型的中华帝国……皇权低的不像话,文字狱都懒得搞,在应对天灾和起义时的能力也很不咋地……


满族八旗是人工阶级民族,并非是自然形成的民族,满族在建立后吸收了大量的东北杂胡蒙古人还有汉人 ……

爱新觉罗家族总管帝国,八旗军户负责军事镇压各地,汉人上层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助手掌管汉地不到一半的行政权(实际上有清一代,五品官以上的地方长官汉人一直都没到一半),汉人下层作为种地生产的主力。

大家觉不觉得我清和阿三的种姓制度很像啊……

元朝四等人本质上也是一种种性制度,不过元朝统治阶级太智障,政治制度太粗暴了,与元朝相比,吸收明朝政治制度的清朝甩元三条街都不止。


那是因为清朝在制度建设与汉化方面都做出了比较好的表现。

先说制度化建设,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化建设是非常早熟,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非常领先的。

现在的世界各国在内,或多或少的都有所借鉴,包括我们现在的制度,也都是在三省六部这套制度上更细化,更专业化分工的体现。

元朝,就远远地不能够驾驭,也完全没有心思驾驭这套,技术难度超高和实施复杂的制度。

第二就是元朝的汉化程度不能用低来形容了。

忽必烈还行,但是他儿子更好些,后来的就都不行了,有的连汉语都完全不会说。

制度建设方面,元朝更是倒退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个文献记载啊文章数及比较多,就是自由放纵。第二,制度建设和汉化做的不好,这就导致啥呢,你们看一下元朝90来年换了多少个皇帝,去了开头的,不算最后的元顺帝,基本都短命,没几年。

这在汉族政权或者汉化比较好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不见的现象,在元朝都发生过,皇位继承权问题,皇权相权的争斗问题,权臣的问题。

导致元朝政局不稳定,短命的重要原因。

清朝则反之,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入关以后),基本的政治制度是沿袭明朝的,继承人制度因为清朝前期的特殊情况就没继承下来,康熙一度是想恢复的,但是失败了,后来的所谓秘密立储制度,其实也并没实际实行多久。也就是说从原来的公开,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汉化方面,清朝在保留民族性和汉化方面做得比历史上的其他民族更好,所以很好的解决了自身的定位,也解决了绝大多数的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汉化其实是个非常棘手的大问题,汉化的好了这个民族就没了最典型的就是——鲜卑。孝文帝汉化,在历史上评价很高的,但是我们看看其结果就是其死后几年国家就乱了,不到三十年国家就彻底没了。

汉化的不好,就是元朝,胡虏无百年之远。要么回草原继续放羊,要么就被消灭消散融合。

别的方面不谈,这两方面来看我认为是清朝能够长达268年的主要原因。


满清之所以没有成为短命王朝,雍正可以说居功至伟。

清代著名的摊丁入亩政策,在雍正年间得以执行。这一政策废除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是以广受赞誉。那么,此事真的有清吹所说的那么伟大吗?

其实,摊丁入亩,实在是清朝不得已的选择。

古代政府因为「皇权不下乡」,对于人口的掌握能力极差。在征收人头税时,地方会隐瞒大量人口,来避免税收。

就明代而言,洪武26年人口账面数据为60545812人,在此之后,明代人口账面数据很少增长,甚至还往往下降,有明一朝,人口一直在6000万这个值上下徘徊,至明后期账面人口亦仅是六千余万。

这当然不是明代人口的真实数量。据学者估计,明代人口巅峰当在1亿两千万以上,至少也是账面数据的两倍。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遗漏于黄册之外,无法收上赋税。

明末清初因为饥荒、混战和满清的屠戮,人口损失严重,但绝不至于十不存一的地步。然而清代前期的户口数令人咋舌,顺治8年仅为1063万,康熙52年也才有2359万(以上数据全部来自于清史稿)。

盖清承明季丧乱,户口凋残。经累朝休养生息,故户口之数,岁有加增。约而举之:顺治十八年,会计天下民数,千有九百二十万三千二百三十三口。康熙五十年,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口。六十年,二千九百一十四万八千三百五十九口,又滋生丁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口。雍正十二年,二千六百四十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口,又滋生丁九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口。乾隆二十九年,二万五百五十九万一千一十七口。六十年,二万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嘉庆二十四年,三万一百二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道光二十九年,四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万六千六百四十九口。咸、同之际,兵革四起,册报每缺数省,其可稽者,只二万数千万口不等。光绪元年,三万二千二百六十五万五千七百八十一口。

当然,经过学者研究,实际上是《清史稿》没有搞清楚口数和丁数的区别。乾隆朝开始才统计口数。按2400万丁计算,康熙朝纳税口数接近6000万。但即便如此,这个纳税户口数相对清初人口,一样少得可怜。

相比于朱元璋在元末混战之后,能够以铁腕统计出6000万人口(当时全国实际人口不到7000万),康熙大帝的表现实在让人笑掉大牙。三无历史魔幻剧《康熙王朝》里康熙居然敢自吹彼时的大清远胜大明,我康熙远胜朱元璋,也是非常自信了。

《清实录》吹嘘康熙,说康熙大帝【六十余年、孜孜如一日。户口繁增。风俗淳美。远过唐虞之世】。如果清史稿显示的人口数为真,无疑是抽康麻子脸到肿。这个人口数当然不可能为真,根据学者估测,康熙末期的实际人口应该已经有1 亿以上。

这也就意味著当人丁作为赋税单位时,在大清王朝两个人只有一人能收上赋税,相当于已经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的明末的情况。原来清初为了快速稳定局势,采取了极为纵容豪强的做法,任由八旗子弟和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人口,这些人口的繁衍,仍然挂在豪强名下;这一点,顾诚先生在《南明史》当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圈地、投充也是如此,虽然圈地没有继续扩大,但已有的满洲八旗子弟圈地,皆肥美土地,其上人口繁衍迅速,却都沦为八旗子弟的佃农,人口不在国家户口统计上,以至于国家的收税基础极为薄弱。

虽然康熙永停圈地,避免了清朝快速崩溃,但从康熙朝的人口统计来看,已经产生的土地兼并仍然触目惊心,为历朝历代所未有。

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心说老头你不是扯淡吗,毕竟未来吾儿弘历治下可是有著三亿的人口,也就是1.2亿的丁口,是两千万的六倍,哦不好意思我穿越了……总之如果真的这么一直执行下去,朕的大清就丸了!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并不是减少了赋税的征收,反而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胡无百年国祚」这句话其实非常有意思,蛮族奴隶主和汉奸地主的合流,往往带来时代的倒退,尤其是剥削的加剧。清朝的建立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那个时代最反动的一批人的集合体,清朝政府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为反动背书,因而康熙统治期间面对一个极为荒诞的人口数据,却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可是就好像再大的下跌趋势都会有一个反抽,再精密的网在收网之前都有逃出生天的机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虚弱的表现和清准战争时清政府的被动让雍正深深的知道留给大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而财赋是涉及到满清政权的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于是凭借其铁腕,改人头税为田亩税,豪强地主来不及隐瞒已有的田地,税收基础极大增加,税收的不公平性降低,缓解了社会矛盾。

只是摊丁入亩之后,豪强地主由隐瞒人口转为隐瞒田地。摊丁入亩并没能解决封建时代土地兼并的问题,终清一朝田亩面积账面数据从未超过明代巅峰,就可见一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摊丁入亩的话,以清朝区区2000多万的缴税丁口,能不能糊弄到120年都是一个问题,说不得要步元朝的后尘。也就是说,摊丁入亩更多的还是起到了为清朝续命的作用,其时代进步的意义,不宜高估。


主要原因在于汉化程度吧。

努尔哈赤本身汉化成就很高了,

满族贵族也不是纯粹的少数民族 ,前期民族的汉化过程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千万别被努尔哈赤上山打猎挖人参的童年给骗了。

可以说满族在建立后金以后已经是一个地方高度汉化后的割据政权了。而且军民政体八旗制度比较适合战时的社会情况,是非常先进的封建社会体制。

入主中原后马上接管明朝的治理架构,

当然 清朝的对整个中原的统治 也经历很多波折,前期也摸索 犯了很多的错误 但是总体而言 得益于 优秀的汉化水平与对接班人的全方面的严格教育使得清朝统治相对顺利很多。

没有出现党争与皇帝懒政的现象,

再加上 康雍干三朝分别解决了领土分裂,土地改革,税收改革,帝位传承等重大问题

避免了明朝末年国家政府崩溃的危险,与元朝党争帝位争夺的悲剧。

这一点上也算是清朝运气不错。

并且 康熙 ,乾隆活的时间都很长,等于一个朝代出现了两个朱元璋的寿命般的皇帝,而且这俩皇帝并不是昏君恰恰全是承前启后的帝王,其手段老辣,整个时间与寿命占王朝整体寿命的三分之一以上。

清朝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集中的最高峰。

(天下第一 福 康熙御题)


答案在财政里。元朝一建国就是苛捐杂税,竭泽而渔,还玩通货膨胀,这种玩法注定不会长久,100年不到。清朝继承明朝制度,再加上康乾盛世的人口激增,经济底子就好,税收相当厉害,财政收入屡屡刷新记录,鸦片战争后财政依然有盈余,晚期又有了新的财源:外债、海关税及商业税,依旧能强撑,总共276年,是中国寿命最长的朝代之一,要知道,清朝受到的打击可是历史之最。

具体回答如下:

一、元朝财政「学坏」

出于掠夺的习惯,元朝政府的税收思路一直是扩大税源,提高税率,税收非常严苛。老百姓的负担一直较重。

农业税上,各种苛捐杂税;商业税上,税目有30多种,元朝享国不到100年,盐税增加了20倍,茶税增加了240倍,商业税增加了10倍

然而,元朝很快就出现财政赤字。公元1292年,距离南宋灭亡才13年,政府财政收入300万锭左右,财政支出360万锭,属于明显的入不敷出。

元朝学习两宋,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敛财方法—纸币贬值,方法与宋朝一模一样。元朝的纸币,始于忽必烈在位时的1260年,以丝绸为本位,以银两为单位,发行元宝钞,发行量7万3千锭。1265年,发行量为11万6千锭。1276年,处于南宋、日本的战争需要,发行142万锭,通货膨胀出现苗头。1287年,发行新纸币「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兑换比例为5:1,中统钞直接贬值80%;1302年,攻打泰国造成财政负担,发行至元宝钞200万锭,立即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1310年,发行至元宝钞145万锭,纸币贬值80%;1350年,为挽救财政,宰相脱脱发行新纸币取代旧纸币,兑换比例不合理导致货币贬值更加严重,纸币更加泛滥,甚至出现了用笔画出来的钞票,纸币如同废纸。

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北伐,元朝财政崩溃,调动不了军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京城告破,元朝灭亡。

二、顽强的清朝财政

清朝继承了明代改革的「一条鞭法」,将税赋摊入田地,以银两缴纳税款。

同时,清代在财政上还做了三项改变。「新增人口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除了土地税,清政府仍实行一定的食盐专卖,占总收入的12%左右;另设关卡征收商业税,占总收入的11%左右。

清前期,财政收入4000万两左右。财政支出上,军队支出占一半,剩下为养官成本及各种公共支出,财政支出3500万两。

漂亮的财政数据

清初,人口1亿左右,康熙年间达到2亿,乾隆年间达到3亿。人口激增,清代前期的财政盈余成为常态。康熙末年,国库盈余800万两,雍正末年国库盈余6000万两,刷新历史记录,乾隆中期国库盈余7000万两,再次刷新记录。

由于财政丰盈,政府多次推行全国性免税。乾隆时期的战争花费总共1.5亿两,相当于5年的财政支出。即便这样,乾隆退位时(公元1796年),国库依然盈余1900万两

从财政角度看,清代是集权财政制度的高峰,经济繁荣超过汉唐。若不是西方侵略,这个王朝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财政「新三驾马车」

公元1840年,英国叩响了中国的大门。中英战争花费1000多万两,赔款2100万两,总共不到一年的政府收入,并非大麻烦。中英战争之前,镇压大小和卓叛乱,花费1800万两;乾隆征服大小金川,花费1亿两,远多于中英战争费用。1850年道光退位时,国库仍盈余800万两

太平天国击碎了政府粮仓,再加上北方的捻军起义,一共耗费了4亿两,相当于10年的财政收入。这要是以前的王朝,早就崩溃了,但清朝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走加税这条老路,因为有了外债、海关税及商业税这三驾马车。

1891年,财政收入8900万两,财政支出8800万两,实现了财政平衡。财政收入中,海关税达到1800万两,商业税达到1600万两,土地税则降到了2300万两,财政结构日趋现代

最后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赔款的剧增导致财政失控。1900年,财政收入8800万两,财政支出1亿两,赤字1200万两;1904年,财政收入1亿两,财政支出1.3亿两,赤字3000万两。1910年,量出为入,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是3亿两,10年增加3倍!清朝也走到了尾声。

答案来自于本人文章《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四)——明清》

更多正宗的历史知识,请在微信公众号「拿破仑小炒」上阅读。


唐以后的四个外族王朝,辽金元清,在起家的时候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政治体制从部落式贵族共和体制转向中原的中央集权制,家族势力干预皇权。其中,后者又是阻碍前者的重要因素。

就比如辽代,辽太祖阿保机死后,述律平太后废太子耶律倍,改为由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辽太宗死后,述律平太后又主张三子耶律李胡继位,与耶律倍儿子耶律阮爆发内战。就在辽国内斗不停的时候,大宋逐渐起家壮大,使得辽再次逐鹿中原变得不可能。

金代在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死后,皇帝又成了问题。完颜女真的传统是兄终弟及,而阿骨打和吴乞买儿子一辈中,有能力的太多,最后的结果就是扶立阿骨打16岁的长孙完颜亶登基,宗翰,宗干,宗弼轮流摄政。然而完颜亶亲政才两年,就被完颜亮(阿骨打庶长子)弄死。完颜亮继续著完颜亶的汉化改革,触动宗室利益,加上自己得位不正,最后大开杀戒,诛戮上百完颜宗室,太宗一脉被他直接杀了个干净。最后,完颜亮南征的时候,完颜雍带著早已经不满完颜亮的宗室子弟称帝,使其腹背受敌,加上完颜亮南征不顺,最后被将士杀死。金国也由此实力大损,无力灭宋。

元朝就更乱了。蒙古人的传统是立幼子,但成吉思汗考虑到儿子才能特性,选择了立三子窝阔台为继承人。忽必烈推行汉法治汉,让蒙古保守派相当不满,先后爆发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和西北海都之乱。忽必烈决定采用汉法,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太子真金死在了他前面,依照礼制立(还活著的)长孙铁穆耳,然而铁穆耳继位,死后无嗣,元朝皇位从此陷入你争我夺之中,加上汉化派和蒙古保守派的争斗,可以说是热闹非凡。除去忽必烈和元顺帝这一头一尾,平均一个皇帝在位刚四年出头,其中还有天顺帝,明宗这样一个月就被杀的。

辽金元三代,毁就毁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的内斗。其中看似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假如阿骨打的嫡长子完颜宗峻没有战死,比如真金没那么短命,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其内斗的根源还是立国之初过于仰仗家族势力,培养了过多的宗室子弟和「世家大族」,而当时的汉法却恰恰是为了维护统一,以强干弱枝为目的而设置的,因此只要推动汉法改革,那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争斗一定会发生。如果改革派手段不够厉害,那国家就会陷入长久的内斗之中,最后,一方面国力在内斗中不断消耗,另一方面高层斗争还传播到民间,搞得天下大乱。

而清朝,在皇太极突然死亡之后本来也面临相同境地,到了崩盘的节骨眼上,却出了多尔衮这个政治强人完成了权力重整。后面再经历康熙雍正两朝努力,终于解决了辽金元三代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起辽金元,清朝自身的权力结构问题比较少,其高层相对稳固,皇权之强势更是达到两千年来之最高峰,自然可以比辽金元持续更长时间。

红巾军大起义的时候,元顺帝还得忙著和他弟弟他儿子斗智斗勇,内斗延续到外面,就是各方实力以及墙头草之间的军阀混战,整个大元顷刻间土崩瓦解。

反观清朝,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高层却可以做到齐声打压。


元朝没有一个稳定的皇位传承制度,自元成宗以后皇室纷争不断,武仁明文四帝系相继纷乱,外加个泰定,天顺乱插一脚,朝政混乱权臣当道,哪里顾得上安心治国,最后一个顺帝是权臣扶植,自己掌权后又不上心,居然和自己儿子干起来了,导致国政更乱,碰巧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大元就完了。其实顺帝要是坚持任用脱脱贤臣,自己注意修身,元不至于那么早完蛋,搞不好顺帝还可以成为元纯帝 ,别扯啥元没汉化之类民族狭隘的话,元帝没汉化的说法挺扯蛋,元帝自世祖都有意识与汉人接近,世祖会写汉诗,虽然挺烂的,成宗直接被汉法派拥护上位,武宗继位一定程度上是汉人之幸,打败信阿拉的阿难答上台,不然搞不好我中华要绿了,仁宗更是推行汉化,实行了科举制,只是寿命太短挺可惜的,英宗也是积极汉化,正是因为汉化改革过了头丢了命,泰定帝大概是元帝汉化最差的一位,但人家起码挺尊重汉文化的,还天天坚持开经筵,文宗,顺帝两位更是汉水平高的,别说人家烂,人家的书法字画水平,一般小皇汉还真不定比过他们,元完蛋原因说白了还是因为统治阶级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所至,民族矛盾因素有但不是绝对的,君不见朱元璋前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脚就「天生圣人于沙漠以入中国」,大力收揽蒙古人为他效力?至于清朝能长寿点,说到底还是得感谢雍正,如不雍正改革,缓解阶级矛盾,乾隆估计就成顺帝了。政治上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那些肉食者操心,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想当曹刿,搞不好那些老爷会来句"你也配姓赵?」,所以说如果是真心喜爱历史,喜欢讨论研究历史还罢,如果是为搞出大新闻,抓住元清搞出民族矛盾论的依我看不是蠢就是坏,现在是汉族搞不好你祖宗就是鞑子,至少在清朝是汉奸,你祖宗不剃头投降活下来能有你吗?历史教科书还真不是胡说八道的,封建王朝完蛋大多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所至的,我见过许多就是喜欢讲那些奇谈怪论的历史爱好者,大多是初中历史考不及格的,你要反驳他们,他们会说历史教科书瞎编的,厉害了!

统治者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武力」,是统治者力量的基础。

一种是 「意识形态能力」,是统治者力量的延申。

前者解释统治的原因,后者解释统治的合理性。

作为同样是前身是边疆民族政权的王朝,双方在武力上的差别,最大的可能是火药武器的应用。元代火药武器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清代火药武器极大地改变了战局。火炮让破城变得轻而易举,火枪则提高了步兵在战场上的输出能力。

至于意识形态上的差距,满州人对于儒家思想中「理学」的尊崇拜丝毫不亚于明人,而相比之下,「外中原而内北国」的元朝人对于儒家思想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

这一点很重要,在清代,比较强大的反清起义,例如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运动」,得到儒家知识分子的响应很有限,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还是站在了朝廷的一边。

「武力」和「意识形态能力」上的改变,让满州人打破了「胡运百年穷」的预言,成为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


因为元朝没开科举,读书人不认帐,就挑唆群众造反。事实就这么简单,爱信不信。


劣势往往是成为优势,优势往往会成为劣势,祸福总是相伴相生。如果想维持长久的统治,统治者就要适当的分些利益出来。

满清统治时间更长是因为满洲比蒙古实力弱,人口少,文明程度低。满清在中国建立统治以后,就必须要拉拢原住民中的精英,采用原住民的政治制度,蒙古就不用这个样子。那蒙古的统治就一定长期和原住民有冲突。

新征服一个地方,要想成功长久的控制住。就要做三个事情,驻节,殖民,军队。如果新征服地区的居民有反抗,就一定要彻底的摧毁他们,使他们以后不能也不敢再反抗。实际上无论蒙古还是满清,都是抱著捞一把就走的心思统治中国的,因为中国人口远多于他们,他们不愿意做中国人,只想做征服者,享受征服者的特权。

蒙古先不说。

满清对中国强制剃发易服,那些不服从的中国人都被杀死了,或者逃出中国了,这样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不会有原住民进行有效的反抗了。

满清搞文字狱杀人毁书,使被征服者忘却被征服的历史,和自己族群的历史。

当清国灭亡时还有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剪辫子呢。

满清在全中国重要的城市驻守满洲兵,满洲兵在驻地城池把原住民赶出去,形成鞑靼城,里面不能有原住民居住,作为征服者的满洲人唯一做的就是军事训练,不从事任何生产,完全由汉人供养。满洲人是维持清国统治的核心,满清皇帝不止一次强调满洲为本,整顿旗务,以使满洲兵保持战斗力。

绿营兵,绿营兵是当初满洲征服时期,中国变节者组成的军队,大部分是原来的投降明军,绿营兵是世袭的,代代相传的。绿营是维持统治的基础,这个绿营兵的待遇比满洲兵要差些,武器,粮饷都不如满洲兵。忘了从哪看过清和缅甸作战的时候,满洲兵有 ,绿营兵无 。绿营兵受满洲兵的监视和威慑,绿营兵的基层单位是塘汛兵。塘汛兵是维护统治的罗网。凡大一点的村镇都设置这塘汛兵,目的是对原住民形成监视,维护最基层的统治。比如清代湖南益阳县34个市镇中,「有汛」者多达11个。这个很厉害。如果真能有效维持,造反第一时间就会被发现,立刻被扑灭。

随著时间推移,满洲兵和绿营兵腐败了,只能靠地主的团练来维持统治,那权力就要被汉人地主分出去了一部分。再以后靠新军,新军很多都受了革命党影响,直接埋葬了大清国。

满清沿袭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拉拢原住民的知识份子,分一点利益出来,这样原住民中的精英们就不会去参与反叛。

先写这些。我对元清的历史不太了解,算是答著玩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