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史时,总有一个幻想,觉得如果崇祯帝当时选择南迁,明朝局势会怎样呢?会不会出现一个南明,然后就像南宋一样再延续个一二百年呢


多撑十几二十年还是有可能的,让明朝国祚过三百年,不过明朝国家机器已经烂透了,最终还得亡。


可能性依然不大。当时明朝可战之兵也就江北四镇了,边军不可能携家带口跑到南边去,这样的力量,根本不是满清的对手。崇祯当然明白这个局势,所以直接投缳了,再折腾也没用。


绝对不会的,明朝的政治体系决定了文臣和东林党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决定了他们从来不会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小团体的角度思考国家的未来。

从崇祯十年(1637年)起,东林党和复社联起手来陆续干掉了温体仁、张至发、薛国观。这时,推举谁为首辅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崇祯和复社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人选,那就是曾经的首辅周延儒。对于崇祯来说,周延儒是自己信任的对象。时至今日,这种信任仍然没有衰减。对于复社来说,崇祯四年(1631年)的会试,正是首辅周延儒的袒护,才使得复社领袖张溥、吴伟业等人高中,所以周延儒也是复社人能够接受的对象。

倒掉薛国观的吴昌时也给张溥写信,让他帮忙运作周延儒复出。此时张溥也清楚地认识到,从东林或复社体系内部推举人选担任内阁首辅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力量集中在周延儒身上。于是乎,张溥、吴昌时四处为周延儒复出活动。涿州冯铨、河南侯恂、桐城阮大铖等六人各出资白银1万两入股,一共筹集白银6万两作为周延儒复出的活动资金。

复社对周延儒复出不遗余力地支持不是没有条件的。张溥跟周延儒达成的条件主要有三项:一是减免东南税粮;二是任用东林党和复社的人员;三是减少宦官对政治的参与力度。周延儒以这几项条件作为复出的条款向崇祯提出,而且崇祯都接纳了。就这样,因为周延儒的复出,暂时缓和了皇帝跟东林、复社清流之间的矛盾。东林和复社人又暂时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在大明王朝已经进入生命垂危的时刻,周延儒的复出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根本无法挽救这个王朝,对于复社来说也无法将开放的言路长时期延续下去。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周延儒复出后不久,复社的领袖人物张溥病逝。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廷对农民军的招抚政策失败,李自成和张献忠大举转向进攻。而周延儒内阁和被启用的东林党人刘宗周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阉党」路线卷土重来。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崇祯十五年(1642年)都是崇祯一朝的转折点。

事实上,在国家濒临崩溃之际,复社的主张并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减免钱粮使得本就破产的财政雪上加霜;广开言路也终究会丧失政权的凝聚力。到了这个关头,已经是如何扑灭内忧的时刻,党派的征伐、赋税的免征、言路的开放与否,根本不是这个破败的帝国所应该考虑的议题。

赋税的减免必须建立在国家财政充裕的基础之上,官员的任用也必须建立在被任用官员能够为国家大计出谋划策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帝国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它绝不会因为某项人事任命会突然变好或者突然变坏。

此时的状况对于崇祯来说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因为东林党和复社人的复出,一群碌碌无为、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僚占据了朝堂。朱由检放眼望去,竟没一人可用,没一策可出。

历史进入南明,党争仍在继续,甚至比前朝更加激烈。为了斗倒对手,他们甚至不顾皇帝的声誉。到了此刻,也许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王朝该亡了,也许应该尽快亡掉。

崇祯三月十九日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是四月十二日的事情。南京作为帝国的陪都,自有一套班子系统。就这样帝国的首都在王朝运转200多年后又回到了这里。

南京的官僚一方面在举办崇祯的丧事,另一方面则在准备拥立新的继承人。崇祯的儿子们都不知去向,天启又没有子嗣,所以继承人只有从万历的子嗣中找。按照伦序规则应该是福王朱常洵的长子朱由菘。在洛阳城破的时候,他逃了出来,如今正在江苏淮安。但万历弟弟朱翊镠的儿子潞王朱常淓也从卫辉逃了出来,此时也在淮安。按照伦序规则,皇位当然应该由朱由菘来继承。但很不幸,东林党人和复社的人反对,他们提名朱常淓继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万历初年东林党人依托儒家继承规则发动对万历的政治攻击,到如今他们自己又违反这一继承规制,可以说是自抽耳光。无论这个团体的人是怎么想的,我们知道了又一场国本之争在帝国的南方政治版图上上演。

此时南京掌权的主要是两个人,一是兵部尚书史可法,另一人是凤阳总督马士英。史可法作为左光斗的门徒是典型的东林党人。马士英作为周延儒的门人则属于阉党体系的,而且马士英掌握兵权。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即便是到了南明王朝,东林党人复出的希望仍然很渺茫。

如果在立储问题上,历史再站在东林系文人的立场上来说话,那么,就显得比较无聊了。无论如何,所谓的「阉党」分子这次的确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马士英的提议得到了江北四镇四位将军的支持。他们是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他们聚集在太监韩赞周家宣布了效忠朱由菘的誓言。当然了,还有那位阉党的骨干分子阮大铖。

五月份,马士英用军队将朱由菘送至南京城。到了此时,东林党人不得不低头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三日,朱由菘即位监国。十五日,即皇帝位,是为弘光皇帝。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兼内阁首辅。此时内阁还有三人,分别是户部尚书高弘图、翰林院学士姜曰广、凤阳总督马士英。这样看起来内阁四人除了马士英外其他三人都是东林党,似乎成一边倒之势。但事情并不是这样,因为此时帝国已经重回勋贵和武将时代。

马士英在朝中得到诚意伯刘孔昭、忻城伯赵之龙的援助。这都是手握兵权的勋贵。当帝国重回南京后,你会发现这里突然有很多跟朱元璋一齐打天下的人的后世子孙。他们继承著先辈们的爵位,经过200多年的养尊处优,在当地已经是树大根深,成为一支左右政局的力量。这些都会给东林党的执政带来麻烦。虽然力量的对比有利于非东林人士,但吏部尚书张慎言是东林党人。这就意味著东林党人掌握著会推大权。

马士英自然不甘于在外面晃悠,他要进入朝堂掌握大权。而东林党人也希望史可法去外面带兵。可以说双方各有所需。当马士英进入朝堂担任首辅的时候,史可法便去了江北总督兵马。

当帝国重回南方的时候,在江北设立了四镇,四镇总兵分别为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每镇士兵的编制为3万人,每位士兵年饷20两白银。此外,还有左良玉在湖北的5万军队,以及南京京营的6万军队。这样算下来帝国在南方总共有兵力23万。史可法所需要去督促的就是驻扎在江北的四镇兵马。

六月份,马士英、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刘伯温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带著阮大铖见到了弘光皇帝。弘光让马士英票拟任命阮大铖为兵部侍郎。此举遭到了东林党人内阁阁臣姜曰广的强烈反对,他说任命大臣必须得到六部九卿会推才行。接著,东林党的在朝官僚纷纷反对阮大铖入仕。甚至有人将崇祯二年(1629年)定的阉党名单重新递上,以提醒阉党名单里有阮大铖的名字。与此同时,在崇祯朝已经被销毁的《三朝要典》也被人递了上去。到了此时,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此事已经越搞越大,搞不好要对崇祯朝所钦定的逆案进行全面翻盘,帝国的政治版图再次扑朔迷离起来。

在南明王朝的运作中除了无休止的党争外,它的军队也出现了很大问题。江北四镇加上湖北左良玉的一镇,都成了不让文官控制的地方军阀。士兵不仅缺军饷,而且还缺粮食。江南的粮食已经需要湖广供给。弘光王朝跟崇祯王朝一样,面对羸弱的财政,只好让士兵们自己筹措补给。士兵们的纪律开始涣散起来。他们公开骚扰城市和乡村。这样一来,官兵已经成了半官半匪。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百姓的鄙视。地方官员甚至紧闭城门,禁止他们入城。

为了让这些军队能够继续为南明政权效命,朝廷将江北四镇的统帅连带左良玉都授予爵位,而且还允许他们绕开兵部直接提拔军中将领。到了此时,无论是江北四镇,还是湖北的左良玉军镇,无疑都成了不受文官系统节制的藩镇。到了南明,文官政治的副作用和藩镇政治的副作用一起显现。虽然南朝出现了五大藩镇,但这五大藩镇既没有强大的实力来对抗清兵,也没有凝聚在一起的可能性。

在整个崇祯朝对付农民军的过程中,左良玉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农民军跑到哪里,他打到哪里。但到了最后几年,他总是被李自成打歼灭战。所以,他一直龟缩在荆襄之地不敢出来。在左良玉的仕途中,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东林党人侯恂。左良玉的提拔得益于侯恂。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属于东林党派系,所以,自然受到南京方面的打压。

随著清军逐渐打败了陕西的义军,李自成为了跟四川的张献忠会合,便于弘光元年(1644年)三月南下荆襄。加上湖广巡按御史黄澍说弘光皇帝不认太子朱慈烺,就这样左良玉为了避李自成锋芒,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弘光的不满,便以「清君侧」为由,顺江而下,直往南京奔去。

左良玉来到九江后见到了驻扎在这里的江楚总督袁继咸。袁继咸告诉左良玉那个太子并非真太子的时候,左良玉才意识到自己上了黄澍的当。但这个时候,无论是左良玉的部队,还是袁继咸的部队,都不听两个人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年老多病的左良玉忧愤而死。接著,他们的部下合兵一处拥戴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新的统帅,继续沿江东下,连克彭泽、东流、建德、安庆,最终抵达南京的外围太平府。

此时,长江防线从西到东是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清泽。其中高杰和刘良佐都是原先李自成队伍的成员。由于黄得功和刘良佐防守西线,故而朝廷将黄得功的军队调到江南防守,刘良佐的军队调到江北防守。这样南北同时夹击左军,迫使左良玉大军退回九江。

虽然左军退回去了,但此时清军已经开始南下。东线清军进踞山东,西线清军进踞河南。朝廷立刻派高杰进驻开封,阻止清军从中原南下。高杰来到开封后便前往河南东部的睢县,去督促那里的守将许定国。许定国这个时候已经投降了清廷。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高杰也知道,但他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督促能够让许定国转变立场。高杰带了5000兵马来到睢州城外。许定国亲自出城迎接。他对高杰毕恭毕敬,并邀请高杰入城。高杰根本就不将许定国放在眼里。他似乎想大摇大摆地进城。同行的河南巡抚劝高杰不要进城。高杰根本就不将这种劝诫放在心里。他带著几十名随从进了城。

无论许定国开始有没有杀心,但当高杰在宴席上斥责许定国投降清廷并规定开拔日期的时候,许定国的确起了杀心。当天夜里,高杰和他的几十名随从被杀死。第二天清晨,得到消息后,高杰的5000兵马攻破了睢州城。这些士兵进城后乱杀乱砍。睢州城顿时便陷入一场浩劫。

正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得到高杰被杀的消息后,顿时明白中原已无险可守。虽然朝廷重新让高杰之子高元爵承袭高杰爵位,但高元爵已经无力约束高杰的数万兵马。高杰手下士兵顿时作鸟兽散,只剩高杰部将李成栋退守徐州。

最能打仗的高杰既死,等于明廷在西路失去了抵挡清军的门户。西路清兵分两路,一路攻徐州,一路攻亳州。徐州守将李成栋和江北四镇之一的亳州守将刘良佐尽皆投降清廷,转而充当清军进攻南明的马前卒。就这样江北四镇已去两镇。

紧接著驻守淮安的刘清泽也降清。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发生,则会发生连锁反应。这样,江北四镇很快就只剩黄得功一镇。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悬念。清兵四月破扬州,六月破南京,接著又围攻黄得功驻守的太平府。黄得功在江上与清兵作战时被箭射死。逃到黄得功这里的弘光皇帝被俘后被送到北京处死。

至此持续一年时间的弘光王朝正式覆灭。虽然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隆武、鲁王、绍武、永历、宁靖王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明朝宗室政权,但由于大明是两京一十三省,弘光王朝又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所以我们认定当南京被攻破,277年的明王朝基本上就结束了。

了解明朝历史,请看阮景东作品《大明权力场》


感谢邀请

续命是肯定的,但是续多久是个问题。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难以言表的黑暗一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宣布建立大顺国。此时,大同,宣府,居庸关,北直隶仍在朝廷手中,顺军的大规模攻势要等到三月才会展开,我们假设此时崇祯帝放弃北京,拉下面子南行,他将有足够的时间放心跑路。

抵达南京以后,明王朝面临的局势是:明朝丧失大面积国土;北直隶、河南、湖北、云贵将成为战场;清军由主要敌人退化为次要敌人;北方成为农民军内耗、农民军与清军拉锯的战场。北京易主以后,北京周边曾经数次兴起反清高潮,与南宋一样。如果接手北京的李自成可以迅速调拨部队接管山海关,那么关内将与满清没什么关系。但是李自成就是李自成,他打心底看不起八旗兵。我更倾向于他不会立马控制山海关,这样清军入关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李自成将直接面临来自关外的压力。在来势汹汹的八旗兵面前,李自成一时将难以无力应对,南明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明朝在南方可以获得喘息的时间。家边上有义军,同时还要两线作战,扩张速度一定会慢下来。而在清军的打击和内部摩擦下,农民军能够选择的就是合流,只有合流才能够在三方角力中活下来。此时形势翻了个,农民军成为了夹缝中求生存的那个。

君主直接镇到头上了,没法跑了吧,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南明的士大夫们多少也会团结一些,崇祯面临这样的局面,看著南行路上王侯公卿们的,崇祯第一次明白了大明朝原来是藏富于官,按照崇祯的性格,他从来就是不敢杀人,一旦他认为某人该死,那这个人就绝对没有机会活下去。例如袁崇焕、厂公。恼羞成怒的思宗一定会抓几个人来死啦死啦地,剩下的还是得安抚,这样怎么说也能敲出一大笔钱来。而果断南迁的明思宗至少能够取得东南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明朝的延续成为了可能。如果朱由检脑子清楚,他就有必要重新整顿一下土地兼并的问题,和江南的士绅们斗一斗,如何解决左良玉的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左良玉直接控制著长江中游的重镇,不过按照历史的剧本,左良玉不到一年就会over,届时派一名新的主将就能够拿下武昌了,毕竟中央还在,左良玉的儿子如果率军反叛,他不一定能统帅住大军。明军有了防守之力,应该会在国力相对强的时候发起北伐。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北伐,仅有的两次成功就是明朝建国之初与民国时期。所以明朝会有大一统政权退化为割据政权,并最终失败。

面对复杂的形势,清朝将不得不选择妥协,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三方对立的局面,而根基最不稳的农民军一方无疑会是最吃亏的一边。农民军最终的结局恐怕会是分化,大部分投降南边,一部分投降北边,而清朝为了巩固局面,将被迫采取一些挽回民心的措施,剃发应该还会进行,但是应该会采取分批次分年限进行,投充、逃人、圈地将不会这么激烈,但是进行是一定的。南下受挫,清朝或许将会选择西进统一蒙古高原、进窥新疆(明末清朝并没有实质上统一蒙古)。继而统一整个长城以北地区。这一过程可能会花费数十年。长城以北落入清朝之手,暂时无主西藏可能会成为明清双方争取的重点。

正在明清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一只熊爪已经探入了满清的后院。1624年,一支海上舰队在南台湾靠岸,开启了台湾长达39年的被殖民历史。未发育完全的清是否有能力抵抗住俄罗斯的侵略?偏安东南的残明是否有决心与实力收复殖民者盘踞的台湾呢?不好说,但是我对两场保卫领土与主权的战争都持乐观态度。17世纪,自然条件已经难以阻挡侵略者了,虽然这时中国还有能力抵御外来入侵,那么两百年后的历史周期律后期呢?统一的清王朝尚且灰头土脸。这样的结局,对中华民族将会极其不利。领土面积将会缩水不说,我们将很难预料在19世纪,一个分裂的中国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悲惨境遇,再次鞭尸历史发明家们,延续下来的南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不会容忍一个具有流动性的社会,一群郑芝龙那样的人。他们必将面临明朝政府的剿抚政策,你们渴望的资本主义只是一个梦想。最终,三方势力或者说两方势力进入对峙状态。统一王朝面对外敌入侵至少能组织力量反抗,分裂的国家呢,,,印度了解一下?


南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等于是军阀割据,谁也不服谁。如果崇祯或者他的太子在南京监国,能够统一全部的力量,不说反推大清,我觉得偏安一隅几十年是很有机会的。

李定国这样的人才,是被自己人坑的啊!


除非能熬到发生了两点,同时自己必须具备两点,才能够逆转。

首先就是八旗兵被关内的生活腐蚀,战斗力迅速下滑,这在历史上用时是18-20年左右。

其次就是李自成失去北方民心或被清军击败,同时无论谁赢,都得不到北方的合理补充(要是纵兵抢那没得法子),而且北方的反抗武装起事,牵制清军或者李自成军不能发挥全力南下作战。

这些都只能是在外部条件安定情况下保持明朝在南方的统治,要是想要复制老祖宗朱元璋的创举,还需要以下几点

首先:皇帝和大臣必须同心同德,能够将收复故土当做长期国策,并且全力执行,集合全国的财政(对,包括文官集团的家当),进行政府改革,重视武官集团。

其次就是改革军备:说实话,别看清军的骑兵厉害,人家的火器也不弱,皇太极开始执行的重视火器政策,让清军也有当时十分强大的火器部队,而南方缺马,如果要想逆转局势,在大平原和清军作战而胜利,就必须得改革火器部队,让火器部队的作战效能彻底释放(这不单单是装备刚面世不久的燧发枪能解决的,包括训练火器阵法,面对骑兵时能有效压制射击,在野战时的步炮协同等等)

然后就是训练海军部队,打造战舰,训练陆海协同战法。

---------分割----------

如果能同时做到这四点的话,明军反击的机会很大,而且这支明军也有称霸世界的资本。战法就是可以选择多点登陆,主力渡江北上,然后进行包围作战。

---------分割----------

但是一切都很美好,现实是残酷的,这四点,尤其是第三点,除非是一次性的消除文官旧集团,打造听命于皇帝的新文官集团,否则文官集团和皇帝的对立便永无止境,别说反攻,保命都做不到。


1644年

崇祯南迁,在北京就被文官限制的皇帝,去到了文官和江南地主的大本营 ~

恩?在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南明可以团结对外,但北伐无望

甚至崇祯还要和南方的大佬们斗一斗

再来看北方

李自成、吴三桂、八旗旧事,大抵如期上演

毕竟吴三桂这个危机触发点,依然存在

李自成不会让吴三桂卧榻之侧,必然北上

八旗崇祯在的时候都能到北京打秋风,此时此刻必然南下

至于吴三桂、腹背受敌、两面夹击、跑又跑不掉、战有战不赢

...

历史线在这个节点基本不会变,还极有可能形成一个僵持局面,而不是如正史,一面的兵败山倒。

出处。。见水印

对正如上图,四分天下。大萌有可能会重新统一天下,但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东方神州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正史清朝1644年入关,1652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1689年尼布楚条约。

这个最大的变数就是毛子的野心,以及不完全体清朝的战力了。

三国混战,屯重兵南方的清朝,被毛子背刺空虚的东北,不知大萌可会效仿大怂旧事?

看崇祯和东林党的智商???恩,懂得自然懂。。

长城以北皆归俄毛,塞外西域皆是毛疆

给清朝做狗的东林党,是否也会给毛子做狗呢?

留给崇祯,留给大萌的时间不多,只有半个世纪。

留给毛子的时间也不多,1700年的大北方战争他还打不打

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神州土地选哪个?

答案其实很简单

....


谢谢大爷点我。

崇祯南迁,有利有弊。

好处是避免了大量内耗,

坏处是崇祯在,李定国等人不会投降。

结局还是不好说的。

最后是三国争霸??


不会!老歪脖子树的时候,明朝在内忧外患的折腾中早已耗尽国力(财力物力军力)……

一枚崇祯南下能解决任何问题吗?什么也解决不了……因为顺天府(南京)小朝廷几乎把明朝两百年来的所有积弊(党争内耗、贪污腐败、经济崩溃、杀良冒功……)一同给继承了下来,甚至相比应天府(北京)有过之无不及。更何况崇祯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

赵构虽然怂是怂了点。但最起码人家不会在首都被围时撤下首都城防,放一堆江湖术士到阵前作法召唤「六丁六甲神兵」阻挡金军。你要让宋钦宗南下……

搞不好翻起车来连南宋都不用存在了,直接大金一统华夏的节奏。


文官会放主子逃往南京?他们谁敢负这个责啊?


没用的,崇祯是心不够黑,宁愿自己穷死也不知道抄富济贫的主!

盐商,晋商,江南地主,皇族亲王,武勋,文官,这些全他妈是趴在明朝尸体上的吸血鬼

抄一半人崇祯都会富的流油

崇祯就死在没钱上!

一个皇帝都穷的要借钱也是千古奇葩


迁都需要早迁,1644年再想迁都就不太可能了。南下的交通都无法保证安全。


估计会死在那群士大夫和地主们手里吧


明末中央势弱,已渐渐失去对地方上的控制力

就算南迁,崇祯应该也是和隆武帝一样,被手下军阀与官僚架空控制。

剧烈内斗依旧不可避免

各军阀撕逼内斗时,甚至还非常可能强行不承认南下的崇祯是崇祯,而拥立自己手里的「真崇祯」来打击异己、吞并地盘、争权夺利。


崇祯皇帝南迁的话,明朝将有望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代以后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


总是有人扯什么历史必然性,什么事都能套马列史观论成败。但问题是明朝的敌人又不是拿几十个县人力物力打几十个市的瑞金根据地,也不是天顶星人,不过是区区十万鞑子和若干伪军,还有李自成十万老营而已。按中国五千年历史,这不过是小场面吧。

最大问题在于崇祯是个沙雕

当时的时局大家都不容易,做事很难。

袁崇焕这种说假话的被崇祯弄死,洪承畴那种说真话的崇祯又不信

当皇帝的又没人治你罪,还总是想甩锅给大臣,谁犯错弄死谁,不犯错又嫌你不做事。兵部尚书的死亡率说不定比一线炮灰都高

换成完颜苟也比崇祯这三蛋强

只要皇帝别作死,大明还是很有希望的。

首先明朝盈利虽然低,但是也有每年上千万两银子的营收,没有一文钱的贷款和负债,更没有资产抵押和赔款。而且还控制著全部的国内市场份额,以及海量的国外市场额度。

这怎么能算是烂到骨子烂到根子了呢?无非是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按照欧陆风云的设定,当时全国地区自治度都超过90%,甚至很多地区维稳费用超过当地收入。

如果崇祯带著几万部队到南京(理由可以说御驾亲征保卫凤阳祖坟,谁敢拦著就是不忠不孝立马抄家),在丢掉北方几省的包袱后,经济情况应该好转才对。

单纯直辖江南十几个府每年至少也有上千万的营收(明朝财政本来就依赖江南,没道理直辖后反倒税收下降吧)。江南盐商抄一波至少又是几千万进账。

专卖权(盐商、海商)再卖一波

经济情况不说比南宋有钱,至少碾压敌人没问题吧

三饷免了,至少老百姓稳定度上升一点吧

最好能拉辽军一起跑路,辽军投降大顺和满清都是要当炮灰的,而且没有辽饷可拿。带著几千家丁家眷跟著皇帝去南京作为嫡系部队享福多好。如果当初新军是南下作战,而不是北上打凶残的鞑子,那他们100%不会兵变,爬也会爬到南京的.....

跑路的时候还能卖一波委任状:交钱→你是贪官/忠臣→贬/带去南京;不交钱→忠臣/清官→留守北京。逻辑没问题。

再看南京朝廷勋贵和东林党后来的表现,不是一般的弱。部队恐怕得有八成空饷。到时候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杀人抄家分地(罪人和军田),肯定会叩谢饶命之恩的,不会有人质疑皇帝正统性。

多尔衮没儿子,就一个闺女,说不定能联姻结个娃娃亲呢。将来多尔衮死了说不定两白旗直接投降了呢。至少也能获得宣称权。

李自成打平满清(至少得坐稳几年天下才可能打赢),哪怕割地赔款,也能坐稳跟大明南北朝,要是打输了丢下北京跑路,那就是不抵抗的罪人。天命还在我大明嘛。

然后你看,没有人质疑皇帝的正统性,国家的稳定度没问题,经济收入大幅提高,甚至还增加了几个朝廷的商人团交钱,连外交也可能解决了,剩下的就有军事问题了

军事问题也很单纯,不过是科举士绅、藩王勋贵作为统治阶级不能手持刀剑保卫自己的特权而已。

那朝廷就贯彻「封建」国家的本义——「封邦建国」。各种改流归土,封地爵位专卖权大放送

士绅包税团练,实封藩王(明朝也是有病,藩王不能掌兵保卫朝廷的话,直接养在京城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封出去),实权总督(包括郑芝龙)

为什么部队投降后就生龙活虎,还不是因为在后勤补给赏罚分明方面,官僚政府连抢劫团伙都比不上。

可能又有人喷我开历史倒车。可问题是全世界都这样啊。整个封建时期,社会财富都在土地上,官僚政府花钱养兵就是打不过分地养兵。除非那种类似雇佣兵团的承包商。

马穆鲁克当年打赢蒙古前锋,到奥斯曼时期保住自己特权,甚至到了拿破仑口中也能跟法国骑兵小规模作战五五开。这个战斗力保持确实很不错呀。手持刀剑保卫自己特权才能长久,弱如印度土王,美洲酋长都能抵抗殖民侵略,大家听过豪强起义,农民起义,可曾听过官僚士绅起义?只要有科举能当官,士绅根本不在乎是不是鞑子的科举。

鸦片战争时英国买官卖官,类似小承包商,士兵地痞无赖,不照样打赢满清

另外历史上的南明简直是右倾投降派和左倾盲目乐观派的合体,要么不敢跟鞑子打,要么准备北伐,唯独没有组织防御的。前面没有防线根据地,后面没有像样的水师,再加上没有强正统性的皇帝服众团结所有人,输了并不代表南明实力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