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史時,總有一個幻想,覺得如果崇禎帝當時選擇南遷,明朝局勢會怎樣呢?會不會出現一個南明,然後就像南宋一樣再延續個一二百年呢


多撐十幾二十年還是有可能的,讓明朝國祚過三百年,不過明朝國家機器已經爛透了,最終還得亡。


可能性依然不大。當時明朝可戰之兵也就江北四鎮了,邊軍不可能攜家帶口跑到南邊去,這樣的力量,根本不是滿清的對手。崇禎當然明白這個局勢,所以直接投繯了,再折騰也沒用。


絕對不會的,明朝的政治體系決定了文臣和東林黨人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決定了他們從來不會從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小團體的角度思考國家的未來。

從崇禎十年(1637年)起,東林黨和復社聯起手來陸續幹掉了溫體仁、張至發、薛國觀。這時,推舉誰為首輔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崇禎和復社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人選,那就是曾經的首輔周延儒。對於崇禎來說,周延儒是自己信任的對象。時至今日,這種信任仍然沒有衰減。對於復社來說,崇禎四年(1631年)的會試,正是首輔周延儒的袒護,才使得復社領袖張溥、吳偉業等人高中,所以周延儒也是復社人能夠接受的對象。

倒掉薛國觀的吳昌時也給張溥寫信,讓他幫忙運作周延儒復出。此時張溥也清楚地認識到,從東林或復社體系內部推舉人選擔任內閣首輔已經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力量集中在周延儒身上。於是乎,張溥、吳昌時四處為周延儒復出活動。涿州馮銓、河南侯恂、桐城阮大鋮等六人各出資白銀1萬兩入股,一共籌集白銀6萬兩作為周延儒復出的活動資金。

復社對周延儒復出不遺餘力地支持不是沒有條件的。張溥跟周延儒達成的條件主要有三項:一是減免東南稅糧;二是任用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員;三是減少宦官對政治的參與力度。周延儒以這幾項條件作為復出的條款向崇禎提出,而且崇禎都接納了。就這樣,因為周延儒的復出,暫時緩和了皇帝跟東林、復社清流之間的矛盾。東林和復社人又暫時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在大明王朝已經進入生命垂危的時刻,周延儒的復出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根本無法挽救這個王朝,對於復社來說也無法將開放的言路長時期延續下去。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周延儒復出後不久,復社的領袖人物張溥病逝。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廷對農民軍的招撫政策失敗,李自成和張獻忠大舉轉向進攻。而周延儒內閣和被啟用的東林黨人劉宗周卻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應對策略。在這種情況下,「閹黨」路線捲土重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崇禎十五年(1642年)都是崇禎一朝的轉折點。

事實上,在國家瀕臨崩潰之際,復社的主張並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減免錢糧使得本就破產的財政雪上加霜;廣開言路也終究會喪失政權的凝聚力。到了這個關頭,已經是如何撲滅內憂的時刻,黨派的征伐、賦稅的免徵、言路的開放與否,根本不是這個破敗的帝國所應該考慮的議題。

賦稅的減免必須建立在國家財政充裕的基礎之上,官員的任用也必須建立在被任用官員能夠為國家大計出謀劃策的基礎之上,但是,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帝國已經是積重難返了。它絕不會因為某項人事任命會突然變好或者突然變壞。

此時的狀況對於崇禎來說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崇禎元年(1628年),因為東林黨和復社人的復出,一羣碌碌無為、惶惶不可終日的官僚佔據了朝堂。朱由檢放眼望去,竟沒一人可用,沒一策可出。

歷史進入南明,黨爭仍在繼續,甚至比前朝更加激烈。為了鬥倒對手,他們甚至不顧皇帝的聲譽。到了此刻,也許所有人都覺得這個王朝該亡了,也許應該儘快亡掉。

崇禎三月十九日自殺的消息傳到南京是四月十二日的事情。南京作為帝國的陪都,自有一套班子系統。就這樣帝國的首都在王朝運轉200多年後又回到了這裡。

南京的官僚一方面在舉辦崇禎的喪事,另一方面則在準備擁立新的繼承人。崇禎的兒子們都不知去向,天啟又沒有子嗣,所以繼承人只有從萬曆的子嗣中找。按照倫序規則應該是福王朱常洵的長子朱由菘。在洛陽城破的時候,他逃了出來,如今正在江蘇淮安。但萬曆弟弟朱翊鏐的兒子潞王朱常淓也從衛輝逃了出來,此時也在淮安。按照倫序規則,皇位當然應該由朱由菘來繼承。但很不幸,東林黨人和復社的人反對,他們提名朱常淓繼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萬曆初年東林黨人依託儒家繼承規則發動對萬曆的政治攻擊,到如今他們自己又違反這一繼承規制,可以說是自抽耳光。無論這個團體的人是怎麼想的,我們知道了又一場國本之爭在帝國的南方政治版圖上上演。

此時南京掌權的主要是兩個人,一是兵部尚書史可法,另一人是鳳陽總督馬士英。史可法作為左光斗的門徒是典型的東林黨人。馬士英作為周延儒的門人則屬於閹黨體系的,而且馬士英掌握兵權。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即便是到了南明王朝,東林黨人復出的希望仍然很渺茫。

如果在立儲問題上,歷史再站在東林系文人的立場上來說話,那麼,就顯得比較無聊了。無論如何,所謂的「閹黨」分子這次的確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馬士英的提議得到了江北四鎮四位將軍的支持。他們是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他們聚集在太監韓贊周家宣佈了效忠朱由菘的誓言。當然了,還有那位閹黨的骨幹分子阮大鋮。

五月份,馬士英用軍隊將朱由菘送至南京城。到了此時,東林黨人不得不低頭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三日,朱由菘即位監國。十五日,即皇帝位,是為弘光皇帝。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兼內閣首輔。此時內閣還有三人,分別是戶部尚書高弘圖、翰林院學士姜曰廣、鳳陽總督馬士英。這樣看起來內閣四人除了馬士英外其他三人都是東林黨,似乎成一邊倒之勢。但事情並不是這樣,因為此時帝國已經重回勛貴和武將時代。

馬士英在朝中得到誠意伯劉孔昭、忻城伯趙之龍的援助。這都是手握兵權的勛貴。當帝國重回南京後,你會發現這裡突然有很多跟朱元璋一齊打天下的人的後世子孫。他們繼承著先輩們的爵位,經過200多年的養尊處優,在當地已經是樹大根深,成為一支左右政局的力量。這些都會給東林黨的執政帶來麻煩。雖然力量的對比有利於非東林人士,但吏部尚書張慎言是東林黨人。這就意味著東林黨人掌握著會推大權。

馬士英自然不甘於在外面晃悠,他要進入朝堂掌握大權。而東林黨人也希望史可法去外面帶兵。可以說雙方各有所需。當馬士英進入朝堂擔任首輔的時候,史可法便去了江北總督兵馬。

當帝國重回南方的時候,在江北設立了四鎮,四鎮總兵分別為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每鎮士兵的編製為3萬人,每位士兵年餉20兩白銀。此外,還有左良玉在湖北的5萬軍隊,以及南京京營的6萬軍隊。這樣算下來帝國在南方總共有兵力23萬。史可法所需要去督促的就是駐紮在江北的四鎮兵馬。

六月份,馬士英、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劉伯溫的後人誠意伯劉孔昭帶著阮大鋮見到了弘光皇帝。弘光讓馬士英票擬任命阮大鋮為兵部侍郎。此舉遭到了東林黨人內閣閣臣姜曰廣的強烈反對,他說任命大臣必須得到六部九卿會推纔行。接著,東林黨的在朝官僚紛紛反對阮大鋮入仕。甚至有人將崇禎二年(1629年)定的閹黨名單重新遞上,以提醒閹黨名單裏有阮大鋮的名字。與此同時,在崇禎朝已經被銷毀的《三朝要典》也被人遞了上去。到了此時,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此事已經越搞越大,搞不好要對崇禎朝所欽定的逆案進行全面翻盤,帝國的政治版圖再次撲朔迷離起來。

在南明王朝的運作中除了無休止的黨爭外,它的軍隊也出現了很大問題。江北四鎮加上湖北左良玉的一鎮,都成了不讓文官控制的地方軍閥。士兵不僅缺軍餉,而且還缺糧食。江南的糧食已經需要湖廣供給。弘光王朝跟崇禎王朝一樣,面對羸弱的財政,只好讓士兵們自己籌措補給。士兵們的紀律開始渙散起來。他們公開騷擾城市和鄉村。這樣一來,官兵已經成了半官半匪。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受到當地百姓的鄙視。地方官員甚至緊閉城門,禁止他們入城。

為了讓這些軍隊能夠繼續為南明政權效命,朝廷將江北四鎮的統帥連帶左良玉都授予爵位,而且還允許他們繞開兵部直接提拔軍中將領。到了此時,無論是江北四鎮,還是湖北的左良玉軍鎮,無疑都成了不受文官系統節制的藩鎮。到了南明,文官政治的副作用和藩鎮政治的副作用一起顯現。雖然南朝出現了五大藩鎮,但這五大藩鎮既沒有強大的實力來對抗清兵,也沒有凝聚在一起的可能性。

在整個崇禎朝對付農民軍的過程中,左良玉一直戰鬥在最前線。農民軍跑到哪裡,他打到哪裡。但到了最後幾年,他總是被李自成打殲滅戰。所以,他一直龜縮在荊襄之地不敢出來。在左良玉的仕途中,有一位關鍵人物,那就是東林黨人侯恂。左良玉的提拔得益於侯恂。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也屬於東林黨派系,所以,自然受到南京方面的打壓。

隨著清軍逐漸打敗了陝西的義軍,李自成為了跟四川的張獻忠會合,便於弘光元年(1644年)三月南下荊襄。加上湖廣巡按御史黃澍說弘光皇帝不認太子朱慈烺,就這樣左良玉為了避李自成鋒芒,同時也為了表達對弘光的不滿,便以「清君側」為由,順江而下,直往南京奔去。

左良玉來到九江後見到了駐紮在這裡的江楚總督袁繼鹹。袁繼鹹告訴左良玉那個太子並非真太子的時候,左良玉才意識到自己上了黃澍的當。但這個時候,無論是左良玉的部隊,還是袁繼鹹的部隊,都不聽兩個人的指揮。在這種情況下,年老多病的左良玉憂憤而死。接著,他們的部下合兵一處擁戴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為新的統帥,繼續沿江東下,連克彭澤、東流、建德、安慶,最終抵達南京的外圍太平府。

此時,長江防線從西到東是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清澤。其中高傑和劉良佐都是原先李自成隊伍的成員。由於黃得功和劉良佐防守西線,故而朝廷將黃得功的軍隊調到江南防守,劉良佐的軍隊調到江北防守。這樣南北同時夾擊左軍,迫使左良玉大軍退回九江。

雖然左軍退回去了,但此時清軍已經開始南下。東線清軍進踞山東,西線清軍進踞河南。朝廷立刻派高傑進駐開封,阻止清軍從中原南下。高傑來到開封后便前往河南東部的睢縣,去督促那裡的守將許定國。許定國這個時候已經投降了清廷。這一點大家都知道。高傑也知道,但他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督促能夠讓許定國轉變立場。高傑帶了5000兵馬來到睢州城外。許定國親自出城迎接。他對高傑畢恭畢敬,並邀請高傑入城。高傑根本就不將許定國放在眼裡。他似乎想大搖大擺地進城。同行的河南巡撫勸高傑不要進城。高傑根本就不將這種勸誡放在心裡。他帶著幾十名隨從進了城。

無論許定國開始有沒有殺心,但當高傑在宴席上斥責許定國投降清廷並規定開拔日期的時候,許定國的確起了殺心。當天夜裡,高傑和他的幾十名隨從被殺死。第二天清晨,得到消息後,高傑的5000兵馬攻破了睢州城。這些士兵進城後亂殺亂砍。睢州城頓時便陷入一場浩劫。

正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得到高傑被殺的消息後,頓時明白中原已無險可守。雖然朝廷重新讓高傑之子高元爵承襲高傑爵位,但高元爵已經無力約束高傑的數萬兵馬。高傑手下士兵頓時作鳥獸散,只剩高傑部將李成棟退守徐州。

最能打仗的高傑既死,等於明廷在西路失去了抵擋清軍的門戶。西路清兵分兩路,一路攻徐州,一路攻亳州。徐州守將李成棟和江北四鎮之一的亳州守將劉良佐盡皆投降清廷,轉而充當清軍進攻南明的馬前卒。就這樣江北四鎮已去兩鎮。

緊接著駐守淮安的劉清澤也降清。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旦發生,則會發生連鎖反應。這樣,江北四鎮很快就只剩黃得功一鎮。事情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懸念。清兵四月破揚州,六月破南京,接著又圍攻黃得功駐守的太平府。黃得功在江上與清兵作戰時被箭射死。逃到黃得功這裡的弘光皇帝被俘後被送到北京處死。

至此持續一年時間的弘光王朝正式覆滅。雖然隨後在各地又建立了隆武、魯王、紹武、永曆、寧靖王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明朝宗室政權,但由於大明是兩京一十三省,弘光王朝又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所以我們認定當南京被攻破,277年的明王朝基本上就結束了。

瞭解明朝歷史,請看阮景東作品《大明權力場》


感謝邀請

續命是肯定的,但是續多久是個問題。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難以言表的黑暗一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宣佈建立大順國。此時,大同,宣府,居庸關,北直隸仍在朝廷手中,順軍的大規模攻勢要等到三月才會展開,我們假設此時崇禎帝放棄北京,拉下面子南行,他將有足夠的時間放心跑路。

抵達南京以後,明王朝面臨的局勢是:明朝喪失大面積國土;北直隸、河南、湖北、雲貴將成為戰場;清軍由主要敵人退化為次要敵人;北方成為農民軍內耗、農民軍與清軍拉鋸的戰場。北京易主以後,北京周邊曾經數次興起反清高潮,與南宋一樣。如果接手北京的李自成可以迅速調撥部隊接管山海關,那麼關內將與滿清沒什麼關係。但是李自成就是李自成,他打心底看不起八旗兵。我更傾向於他不會立馬控制山海關,這樣清軍入關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李自成將直接面臨來自關外的壓力。在來勢洶洶的八旗兵面前,李自成一時將難以無力應對,南明的壓力就會小很多,明朝在南方可以獲得喘息的時間。家邊上有義軍,同時還要兩線作戰,擴張速度一定會慢下來。而在清軍的打擊和內部摩擦下,農民軍能夠選擇的就是合流,只有合流纔能夠在三方角力中活下來。此時形勢翻了個,農民軍成為了夾縫中求生存的那個。

君主直接鎮到頭上了,沒法跑了吧,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南明的士大夫們多少也會團結一些,崇禎面臨這樣的局面,看著南行路上王侯公卿們的,崇禎第一次明白了大明朝原來是藏富於官,按照崇禎的性格,他從來就是不敢殺人,一旦他認為某人該死,那這個人就絕對沒有機會活下去。例如袁崇煥、廠公。惱羞成怒的思宗一定會抓幾個人來死啦死啦地,剩下的還是得安撫,這樣怎麼說也能敲出一大筆錢來。而果斷南遷的明思宗至少能夠取得東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明朝的延續成為了可能。如果朱由檢腦子清楚,他就有必要重新整頓一下土地兼併的問題,和江南的士紳們鬥一鬥,如何解決左良玉的問題也很重要,因為左良玉直接控制著長江中游的重鎮,不過按照歷史的劇本,左良玉不到一年就會over,屆時派一名新的主將就能夠拿下武昌了,畢竟中央還在,左良玉的兒子如果率軍反叛,他不一定能統帥住大軍。明軍有了防守之力,應該會在國力相對強的時候發起北伐。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北伐,僅有的兩次成功就是明朝建國之初與民國時期。所以明朝會有大一統政權退化為割據政權,並最終失敗。

面對複雜的形勢,清朝將不得不選擇妥協,從而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三方對立的局面,而根基最不穩的農民軍一方無疑會是最喫虧的一邊。農民軍最終的結局恐怕會是分化,大部分投降南邊,一部分投降北邊,而清朝為了鞏固局面,將被迫採取一些挽回民心的措施,剃髮應該還會進行,但是應該會採取分批次分年限進行,投充、逃人、圈地將不會這麼激烈,但是進行是一定的。南下受挫,清朝或許將會選擇西進統一蒙古高原、進窺新疆(明末清朝並沒有實質上統一蒙古)。繼而統一整個長城以北地區。這一過程可能會花費數十年。長城以北落入清朝之手,暫時無主西藏可能會成為明清雙方爭取的重點。

正在明清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北方,一隻熊爪已經探入了滿清的後院。1624年,一支海上艦隊在南臺灣靠岸,開啟了臺灣長達39年的被殖民歷史。未發育完全的清是否有能力抵抗住俄羅斯的侵略?偏安東南的殘明是否有決心與實力收復殖民者盤踞的臺灣呢?不好說,但是我對兩場保衛領土與主權的戰爭都持樂觀態度。17世紀,自然條件已經難以阻擋侵略者了,雖然這時中國還有能力抵禦外來入侵,那麼兩百年後的歷史週期律後期呢?統一的清王朝尚且灰頭土臉。這樣的結局,對中華民族將會極其不利。領土面積將會縮水不說,我們將很難預料在19世紀,一個分裂的中國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悲慘境遇,再次鞭屍歷史發明家們,延續下來的南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不會容忍一個具有流動性的社會,一羣鄭芝龍那樣的人。他們必將面臨明朝政府的剿撫政策,你們渴望的資本主義只是一個夢想。最終,三方勢力或者說兩方勢力進入對峙狀態。統一王朝面對外敵入侵至少能組織力量反抗,分裂的國家呢,,,印度瞭解一下?


南明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等於是軍閥割據,誰也不服誰。如果崇禎或者他的太子在南京監國,能夠統一全部的力量,不說反推大清,我覺得偏安一隅幾十年是很有機會的。

李定國這樣的人才,是被自己人坑的啊!


除非能熬到發生了兩點,同時自己必須具備兩點,纔能夠逆轉。

首先就是八旗兵被關內的生活腐蝕,戰鬥力迅速下滑,這在歷史上用時是18-20年左右。

其次就是李自成失去北方民心或被清軍擊敗,同時無論誰贏,都得不到北方的合理補充(要是縱兵搶那沒得法子),而且北方的反抗武裝起事,牽制清軍或者李自成軍不能發揮全力南下作戰。

這些都只能是在外部條件安定情況下保持明朝在南方的統治,要是想要複製老祖宗朱元璋的創舉,還需要以下幾點

首先:皇帝和大臣必須同心同德,能夠將收復故土當做長期國策,並且全力執行,集合全國的財政(對,包括文官集團的家當),進行政府改革,重視武官集團。

其次就是改革軍備:說實話,別看清軍的騎兵厲害,人家的火器也不弱,皇太極開始執行的重視火器政策,讓清軍也有當時十分強大的火器部隊,而南方缺馬,如果要想逆轉局勢,在大平原和清軍作戰而勝利,就必須得改革火器部隊,讓火器部隊的作戰效能徹底釋放(這不單單是裝備剛面世不久的燧發槍能解決的,包括訓練火器陣法,面對騎兵時能有效壓制射擊,在野戰時的步炮協同等等)

然後就是訓練海軍部隊,打造戰艦,訓練陸海協同戰法。

---------分割----------

如果能同時做到這四點的話,明軍反擊的機會很大,而且這支明軍也有稱霸世界的資本。戰法就是可以選擇多點登陸,主力渡江北上,然後進行包圍作戰。

---------分割----------

但是一切都很美好,現實是殘酷的,這四點,尤其是第三點,除非是一次性的消除文官舊集團,打造聽命於皇帝的新文官集團,否則文官集團和皇帝的對立便永無止境,別說反攻,保命都做不到。


1644年

崇禎南遷,在北京就被文官限制的皇帝,去到了文官和江南地主的大本營 ~

恩?在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南明可以團結對外,但北伐無望

甚至崇禎還要和南方的大佬們鬥一鬥

再來看北方

李自成、吳三桂、八旗舊事,大抵如期上演

畢竟吳三桂這個危機觸發點,依然存在

李自成不會讓吳三桂臥榻之側,必然北上

八旗崇禎在的時候都能到北京打秋風,此時此刻必然南下

至於吳三桂、腹背受敵、兩面夾擊、跑又跑不掉、戰有戰不贏

...

歷史線在這個節點基本不會變,還極有可能形成一個僵持局面,而不是如正史,一面的兵敗山倒。

出處。。見水印

對正如上圖,四分天下。大萌有可能會重新統一天下,但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時代正在發生變化,東方神州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正史清朝1644年入關,1652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1689年尼布楚條約。

這個最大的變數就是毛子的野心,以及不完全體清朝的戰力了。

三國混戰,屯重兵南方的清朝,被毛子背刺空虛的東北,不知大萌可會效仿大慫舊事?

看崇禎和東林黨的智商???恩,懂得自然懂。。

長城以北皆歸俄毛,塞外西域皆是毛疆

給清朝做狗的東林黨,是否也會給毛子做狗呢?

留給崇禎,留給大萌的時間不多,只有半個世紀。

留給毛子的時間也不多,1700年的大北方戰爭他還打不打

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和神州土地選哪個?

答案其實很簡單

....


謝謝大爺點我。

崇禎南遷,有利有弊。

好處是避免了大量內耗,

壞處是崇禎在,李定國等人不會投降。

結局還是不好說的。

最後是三國爭霸??


不會!老歪脖子樹的時候,明朝在內憂外患的折騰中早已耗盡國力(財力物力軍力)……

一枚崇禎南下能解決任何問題嗎?什麼也解決不了……因為順天府(南京)小朝廷幾乎把明朝兩百年來的所有積弊(黨爭內耗、貪污腐敗、經濟崩潰、殺良冒功……)一同給繼承了下來,甚至相比應天府(北京)有過之無不及。更何況崇禎還真不是個省油的燈!

趙構雖然慫是慫了點。但最起碼人家不會在首都被圍時撤下首都城防,放一堆江湖術士到陣前作法召喚「六丁六甲神兵」阻擋金軍。你要讓宋欽宗南下……

搞不好翻起車來連南宋都不用存在了,直接大金一統華夏的節奏。


文官會放主子逃往南京?他們誰敢負這個責啊?


沒用的,崇禎是心不夠黑,寧願自己窮死也不知道抄富濟貧的主!

鹽商,晉商,江南地主,皇族親王,武勛,文官,這些全他媽是趴在明朝屍體上的吸血鬼

抄一半人崇禎都會富的流油

崇禎就死在沒錢上!

一個皇帝都窮的要借錢也是千古奇葩


遷都需要早遷,1644年再想遷都就不太可能了。南下的交通都無法保證安全。


估計會死在那羣士大夫和地主們手裡吧


明末中央勢弱,已漸漸失去對地方上的控制力

就算南遷,崇禎應該也是和隆武帝一樣,被手下軍閥與官僚架空控制。

劇烈內鬥依舊不可避免

各軍閥撕逼內鬥時,甚至還非常可能強行不承認南下的崇禎是崇禎,而擁立自己手裡的「真崇禎」來打擊異己、吞併地盤、爭權奪利。


崇禎皇帝南遷的話,明朝將有望成為中國歷史上三代以後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


總是有人扯什麼歷史必然性,什麼事都能套馬列史觀論成敗。但問題是明朝的敵人又不是拿幾十個縣人力物力打幾十個市的瑞金根據地,也不是天頂星人,不過是區區十萬韃子和若干偽軍,還有李自成十萬老營而已。按中國五千年歷史,這不過是小場面吧。

最大問題在於崇禎是個沙雕

當時的時局大家都不容易,做事很難。

袁崇煥這種說假話的被崇禎弄死,洪承疇那種說真話的崇禎又不信

當皇帝的又沒人治你罪,還總是想甩鍋給大臣,誰犯錯弄死誰,不犯錯又嫌你不做事。兵部尚書的死亡率說不定比一線炮灰都高

換成完顏苟也比崇禎這三蛋強

只要皇帝別作死,大明還是很有希望的。

首先明朝盈利雖然低,但是也有每年上千萬兩銀子的營收,沒有一文錢的貸款和負債,更沒有資產抵押和賠款。而且還控制著全部的國內市場份額,以及海量的國外市場額度。

這怎麼能算是爛到骨子爛到根子了呢?無非是以成敗論英雄。

如果按照歐陸風雲的設定,當時全國地區自治度都超過90%,甚至很多地區維穩費用超過當地收入。

如果崇禎帶著幾萬部隊到南京(理由可以說御駕親徵保衛鳳陽祖墳,誰敢攔著就是不忠不孝立馬抄家),在丟掉北方几省的包袱後,經濟情況應該好轉才對。

單純直轄江南十幾個府每年至少也有上千萬的營收(明朝財政本來就依賴江南,沒道理直轄後反倒稅收下降吧)。江南鹽商抄一波至少又是幾千萬進賬。

專賣權(鹽商、海商)再賣一波

經濟情況不說比南宋有錢,至少碾壓敵人沒問題吧

三餉免了,至少老百姓穩定度上升一點吧

最好能拉遼軍一起跑路,遼軍投降大順和滿清都是要當炮灰的,而且沒有遼餉可拿。帶著幾千家丁家眷跟著皇帝去南京作為嫡系部隊享福多好。如果當初新軍是南下作戰,而不是北上打兇殘的韃子,那他們100%不會兵變,爬也會爬到南京的.....

跑路的時候還能賣一波委任狀:交錢→你是貪官/忠臣→貶/帶去南京;不交錢→忠臣/清官→留守北京。邏輯沒問題。

再看南京朝廷勛貴和東林黨後來的表現,不是一般的弱。部隊恐怕得有八成空餉。到時候想怎麼捏就怎麼捏。殺人抄家分地(罪人和軍田),肯定會叩謝饒命之恩的,不會有人質疑皇帝正統性。

多爾袞沒兒子,就一個閨女,說不定能聯姻結個娃娃親呢。將來多爾袞死了說不定兩白旗直接投降了呢。至少也能獲得宣稱權。

李自成打平滿清(至少得坐穩幾年天下才可能打贏),哪怕割地賠款,也能坐穩跟大明南北朝,要是打輸了丟下北京跑路,那就是不抵抗的罪人。天命還在我大明嘛。

然後你看,沒有人質疑皇帝的正統性,國家的穩定度沒問題,經濟收入大幅提高,甚至還增加了幾個朝廷的商人團交錢,連外交也可能解決了,剩下的就有軍事問題了

軍事問題也很單純,不過是科舉士紳、藩王勛貴作為統治階級不能手持刀劍保衛自己的特權而已。

那朝廷就貫徹「封建」國家的本義——「封邦建國」。各種改流歸土,封地爵位專賣權大放送

士紳包稅團練,實封藩王(明朝也是有病,藩王不能掌兵保衛朝廷的話,直接養在京城不就好了,為什麼要封出去),實權總督(包括鄭芝龍)

為什麼部隊投降後就生龍活虎,還不是因為在後勤補給賞罰分明方面,官僚政府連搶劫團夥都比不上。

可能又有人噴我開歷史倒車。可問題是全世界都這樣啊。整個封建時期,社會財富都在土地上,官僚政府花錢養兵就是打不過分地養兵。除非那種類似僱傭兵團的承包商。

馬穆魯克當年打贏蒙古前鋒,到奧斯曼時期保住自己特權,甚至到了拿破崙口中也能跟法國騎兵小規模作戰五五開。這個戰鬥力保持確實很不錯呀。手持刀劍保衛自己特權才能長久,弱如印度土王,美洲酋長都能抵抗殖民侵略,大家聽過豪強起義,農民起義,可曾聽過官僚士紳起義?只要有科舉能當官,士紳根本不在乎是不是韃子的科舉。

鴉片戰爭時英國買官賣官,類似小承包商,士兵地痞無賴,不照樣打贏滿清

另外歷史上的南明簡直是右傾投降派和左傾盲目樂觀派的合體,要麼不敢跟韃子打,要麼準備北伐,唯獨沒有組織防禦的。前面沒有防線根據地,後面沒有像樣的水師,再加上沒有強正統性的皇帝服眾團結所有人,輸了並不代表南明實力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