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无疑是康熙。因为作为封建君主,最重要的事情是选择合格的接班人。雍正和乾隆都是他选的。


康熙最有魄力

雍正最有理想

乾隆最有能力

论功绩,首推康熙。废除了清初的野蛮统治方式,消除隐患,巩固入关成果,开疆拓土面积清朝第一。

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雍正会义无反顾去做。

乾隆一面开创不世武功,一面给百姓免税两三亿两白银,使人口翻倍。同时还维持了奢侈的个人生活。


康熙帝。

因为清代的开国皇帝其实是四任,即: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


康熙第一,乾隆第二,雍正第三


多点康熙只希望他能过得好些,不行雍正也能接受,如果是乾隆,其实本性不坏,要跟他多讲道理,多多帮助他。可能讲得通,讲不通就完蛋了,如果没有被拉去撞柱子。就提早移民吧。


按惯例,「祖」为开创,「宗」为守成。康熙(圣祖)>儿孙两位

雍正庙号世宗,乾隆庙号高宗。字面上半斤八两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复帱同天曰高庙号世宗的帝王有:汉武帝、司马炎、柴荣庙号高宗的帝王有:慕容冲、李治、赵构整体来说,「世宗」要比「高宗」硬挺一些这三位也是各有毁誉的人物,按照功绩惯例:拓土>改革>守成圣祖>世宗>高宗

从历史角度看,开疆扩土的功劳肯定最大

虽然乾隆这几年被无知网友封为败家子

但是毫无疑问,历史功绩上依旧是康熙》乾隆》》雍正


谢邀,不怎么了解清朝历史,但是大部分历史线还是清楚的。

我觉得康熙比另外两个强一些,一个是在位时间,古代在位最长的皇帝。

另外一个是在位经历的事情,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收台湾,其他不太清楚。

这仅仅是和他的儿子孙子比较,和其他朝代大部分皇帝比,也算得上层档次的皇帝了。


康熙,因为他从完全意义上消灭了清朝最大的死敌:明朝残余势力和汉人最主要的反抗心理 康熙二年大陆明军最后一只生力军在湖北重庆交界的山区被消灭,康熙二十六年三藩之乱被平定,复明势力基本告别大陆,康熙三十一年,台湾沦陷,最后的明军投降,汉地十八省完全平定……


这个问题就和扁鹊三兄弟的问题类似。

康熙的功绩并不仅限于平三藩收台湾,这是他份内的工作,就好比环卫工人天天扫马路就立功了?份内人干份内事,天经地义。康熙真正的功绩是清汉一体化,甚至汉化,这就很有利于清对汉的长久统治了。

康熙刚上位时,由于统治者的简单粗暴,天下并不归心,有文化的汉人出来考功名者甚少,如康熙不改变这一切,那么,类似的元朝就很可见了。因此,就这康熙在皇帝位上就干得很出色,他让天下归一了。

而雍正的主要工作就是搞体制改革、发展经济。体制不改革,二极分化会越来越大,贪腐现象也会越来越多。而民生经济搞不上去,那么百姓就会贫困,国家财政就会困难,这也是很不利于统治的。

而乾隆干得却是表面活,大搞基建,大搞表面繁荣。这样搞是热闹,也很风光,三个皇帝中他算是最出彩了,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有了十全皇帝,大清帝国开始诞生,极度风光加荣耀,但却不是老实活。极端荣耀的背后,崩下来也会很快。


当然是雍正皇帝。

在九子夺嫡+康熙大帝控盘的大局面下,淘汰10人胜出,这就是真正的吃鸡王者。


康熙功劳最大,因为他是第一个开始大规模汉化的皇帝,为后面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很多很聪明的统治手法也是从他开始弄的,到了乾隆的时候开始成熟。

单论统治手段,康熙&>乾隆&>雍正

当然,肯定有很多人要喷,劝他们一句,正视历史永远比忽视历史有价值,清的绝大多数制度直接沿袭明,这都是有明确资料证实的。


自我吹嘘数乾隆

不过以前都觉得是康熙

近年来大家发现 要不是雍正 大清怕不是也活不过百年 这爷三就都是罪人了


创业之主,改革之主,败家之主,哪个功劳更大?

别看乾隆十全武功,疆域划线基本还是康熙定下的


康熙,大捍卫者。

康熙的统治背景是满汉深度矛盾下,明清两军刚制造了举世大屠杀。清军中的大多数军队是汉军,满兵顺治五年后只剩五万多点。可不妨碍当时的民族矛盾。

鳌拜在元明四百年圈占土地的基础上率旗人变本加厉。更加使当时的矛盾加重了。

少儿皇帝,太后垂帘,权臣环伺,强大的内藩,大分裂,反叛,北方游牧,小冰期顶峰,黄患,党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内斗的军队,不安份的外敌。

除了太监和外戚,一切大型考验全落在他身上,属实是困局。

他既没有奋七世余烈大秦上百年几代秦王稳扎稳打的雄厚基本盘,也没有刘邦身边的兵仙谋神,也没有李世民乱世之中青年力强,更比不上有红巾军顶著元朝的朱元璋。

这次,全天下内奸反贼都是各种旗号冲他来的。

他能战胜吗?

事实是康熙赢了,不止是武功维护中国统一。他还废除了顺治的开海,停止了四百年圈地,还地于民,废匠籍,亲自培育杂交水稻,赐江南数学家同进士岀身改变了数学家地位,历制改为西制,创造了中国沿海炮台防线,制火炮几十种,大规模推广了人痘,首次供奉历代大一统皇帝。

所以康熙大捍卫者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康熙时代对民人还是有防备的典型封建社会,贵族在当时仍是超脱存在,他本人虽然试废科举,创蒙养斋,也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情况。

雍正,大改革者。

古代税制的改革早在宋朝就开始了,王安石开展了变法。结果失败了。

后来明朝张居正也推行一条鞭法,他死后旋即又失败了。

元明两朝如脱脱、张居正者改革失败,一来是因为两代都奉行圈地建皇庄赶杀流民,二来是因为两代都对下方地主、富商难以管控。三来是用各种籍户控制压迫百姓。

康熙将这三条化解,又永不加赋缓和矛盾,晚年试点新政,是为雍正打下了的基础。但康熙算不上大改革者,因为几百年前的社会没有这些缺陷。康熙只能算是改正者。

雍正上台后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完成了王张未竟的心愿,这种税制领先一些西方国家一百多年。他还废除了贱籍,可能领先一些国家几百年。我们不妨来假设历史,奴隶和贱籍在当时的人口占20%左右,乞丐世代为乞丐,渔民世代为渔民,在顺康之前,各种工匠也是世代固定在一个职业上。而皇室,在明末有几十上百万。其次是固化的世绅阶层。这简直和种姓制度差不多,农民、劳动强度大的职业、低贱危险的活记、世绅、贵族都几乎固化。这种制度延续到今天就完蛋了。所以雍正的这轮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

还有一点是,雍正大义觉迷录明确指满洲是中国一个地方。这和当年五胡鲜卑自称汉人,金称北朝,元以蒙古为主不同。彻底将满洲由春秋肃慎以来的藩属地位改变了。

所以,雍正大改革者的称号名副其实。

但是,先进的制度带来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更深的盘剥,实际是给百姓带来了先进的阵痛。

雍正也没有解决八旗生计的问题。旗兵绿营兵做为新的不种地的军户,一方面避免了与百姓的直接解触,一方面实际上消耗大量丁银,是封建王朝的双刃剑和吸血蝠。

而且雍正虽然使清朝火器有了巨大改观,却使康熙晚年的封闭情况更加扩大,造成中国开始走向封闭。所以其只能是大改革者,而非大开放者。

乾隆,大奠定者。

乾隆即位后废掉了士绅一体纳粮。因为这种先进的制度实际使士绅更加压迫百姓,造成了社会暂时不稳定。

他规划了全国炮兵统一编制、炮制,加大了火器列装率,平掉了准噶尔,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的致命威胁。他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将封建中国历史灾害最多的时代打造的治下人口空前,经济规模空前的时代。将宗藩制度达到空前,可称为大奠定者。

也正是他,倒退了康雍以来大力重用汉臣的趋势。他本人为了维稳大兴文字狱,制造各种冤案。他无法接受拜上帝而不让拜牌位的传教士,也就打消了传教士向中国传播科学的动力。他还进一步缩关,虽然一定程度保证中国不受觊觎。但是,先进产物的流入也被大程度阻碍了。

人口大国的地位不仅没有促使国家科技进步,反而让人们认为人力足够,没有动力去推广发现科技。

马戛尔尼访华,他一方面否了英人想占中国沿海岛屿的狂妄要求,一方面否了英人的先进技术。他本人见识过燧发枪,却固执的相信这玩意儿和几十年前的大火绳枪差不多。这种老年人的经验说,老人治国的弊端非常明显。他治下贪官规模空前,岀现过甘肃官场集体塌陷的奇观。

当然,乾隆也绝说不上是败家子,这个国家怎么说在他手中没有到败掉的地步。

清朝最大的基本盘就是关外,关内外的人不受调动是严格禁止流通的,实际上和明朝的籍贯流动限制是差不多。但目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关外王公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乾隆明明知道,还是默认把流民放出关外。而不是像自古一样将流民赶杀掉。

有人说乾隆国库不盈,他为民生五次豁免全国农税,这笔钱如果不免,恐怕也能攒个一二亿两,留个好名声。

所以,乾隆也只能是个大奠定者。


站在清朝角度,我个人认为清朝第一皇帝是多尔衮,没有他抓住极短的入关战略机遇期,也就没清朝了。而且黄太吉死后政局不稳,是存在济尔哈郎联合豪格控制顺治,直接跟多尔衮兄弟翻脸内乱的可能性的。多尔衮控制住局势,抓住机会入关,完全称得上是大清第一皇帝。

康雍干三者很难说谁好谁坏,康熙的主要功绩是给予这个立国合法性很低的王朝以合法性,雍正则是拔高他的合法性,乾隆则是让这个王朝能够在千年之后,可以在史书中冠以「伟大」(假如中国依然统一延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