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很多年前台湾卜学亮的歌词抄下来给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他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come on everybody一起来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1.人人皆有道德心性

2.人可通过此道德心性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净化

3.社会中一切行政施设应以此道德心性为基点建立

4.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


核心思想是不染浊初心,即仁


礼/仁


仁、知、勇。因为人的原始状态是:野蛮,因为需要自我保护;愚昧,因为困锁于眼识;懦弱,的确卑微渺小。所以言:克己复礼。礼的核心是:中和。乐的价值在:和美。故训诂: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扭曲偏执的经典:Steve Jobs掌中的科技和艺术完美演绎的Apple呢?也许正是中执至极的典型吧?多少人将「中庸之道」误解成左右逢源两边讨好八面玲珑的太监型人格?其实问题在我,不在人。


去喜恶;得失之心,透过学习,来「明白事理」,以增进人类生活。

是故!

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是故!

大学开宗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渔民


等级天注定,各人安其命。

三纲统五常,听父服从君。

万代吃土地,工商乱人心。

活著似动物,不知有魂灵。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将「人类」视为一个整体,认为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进化!

其实儒家思想就是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仁」的观念,就是「互助共生」的意思,这体现在很多民俗俚语上,比如「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都是这种「互助共生」观念的体现,只不过中国自汉以来,一直都是人口大国、地域大国,对组织管理的需求太强大,导致了自我进化的不足!

其实,如果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汉唐宋元明清,中国一直都是全球经济进化的主要动力!


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天下太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养浩然正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保民而行王道。

其实《孔子家语》中有一篇儒行解,孔夫子回答鲁哀公什么是儒。不懂的可以去看看。

礼者,履也,理也。使万物各安其道,各成其长。

礼以节人情,在克己,在适度。非为虚礼,诚于中,发于外。以正己正心,敬人敬事。使人举止有度,亦为保生之道。所以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如果从汉书艺文志来看,到战国末期可分为两个统:孟子之统和荀子之统。

孔子当然是仁礼(有些教材直接总结为仁,不全面)。理解孔子的话,论语和五经不可偏废(教材多从《论语》理解孔子)。

孟子道仁义,言必称尧舜。

荀子隆礼重法。

仁义与礼法,是儒家的双轮,不可偏废。


礼。

为什么?仁。

如何做?立公心,舍利取义。


「仁义礼智信」,

让我说的再详细点啊,再详细一点就是「温良恭俭让」,

肯定还有犟嘴的,说怎么没有「孝」,一个人要是深深认可并终生施行这几个字,没有不「孝」的。

倒是,天天把「孝」挂在嘴边,天天为了一个「孝」字,闹心闹事的,竟然全然不记得前边那十个字。不过,这种现象现在以及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

家家只有一个孩儿。连争执的机会都没了。

所以,很多人不光不记得前边那十个字,连后边那一个字也不记得了。

山东老一辈农村人,大部分人是知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天天挂在嘴边的,骨子里更是有的。诺,就那十个字,前五个字,基本上人人皆知。

如果这些老人家还活著,现在应该都快90多了。


格物而致知,致知而明理,明理而意诚,意诚而修身。


不要在这儿如饥似渴地等待干货满满的答案,那都是扯淡……要我说你就得去看书!

你这个问题提得就有问题

现在社会科学做学术科研的一个思潮是颠覆过去几十年认识的,即与过去几十年被思想意识形态与苏联模式笼罩的研究思路有巨大差异。

比如说我们上完高中,一说杜甫就是现实主义、一说李白就是浪漫主义;一说李清照、苏轼就这派那派......贴标签、扣帽子

可实际上不是这样,你读到的几首或十几首的诗词选或许没问题,可他们很多人都是一辈子几万首诗词,一个这主义那派就能概括的了?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核心思想是什么?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凭什么就说「某某某」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过去两千多年总结出来的核心思想难道没有受到过很多偏颇的影响?

比方说,汉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董仲舒的儒学后世程朱理学因政治需求又有诸多不同之处(我并非是说程朱理学和董仲舒是因政治需求才出现)

所以我推荐你去看一些书

葛兆光先生是思想史研究学界的重要人物

钱穆先生《中国文化精神》

这些都是范围比较大的书,解决你的疑问还需要一些内容更具体的书……但这个领域我不太了解,你可以自己去找一些书去读。一定要选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如社科院)的学者写的书,不要选社会上那些「国学大师」、「半吊子」!

当然这些老先生的研究也为必然就完全正确。一个是人无完人,谁都不能避免出错;再一个,老先生们过去那种「做卡片」的方法和现在学者利用各种资料库、检索比起来,物质基础差太多了……还有就是各种老先生们没见过的材料也在被不断发掘


道家的核心是天道,效法天地自然。而儒家则因天人分离,而以人的标准代替天地大道。只是努力去模仿天地,但实际是人的标准。所以儒家是以人伦定天伦的退而求次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教化对君子有用,但对小人及恶人无效,所以法家登场。法家对小人恶人则是病人用药,乱世用兵的原则,。法家之后则天下大乱。这详细讲解脉络清楚的有一人-白云先生,可以看看。


由于人类是蛋白质撞击糖类化合物形成的,所以现代人对于未来普遍秉承不服从的态度。但中华民族与高丽民族却是例外。这两个民族人性上强调对于未来的服从。所以其他民族把这种服从未来的例外人性称之为「儒家思想」。现在让我们回到过去,探究这种服从未来的人性。

不服从未来的人性转变为服从未来的人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其一是古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中华民族与高丽民族长期处于饥饿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这也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第一,东亚与东南亚地区人民进入文明社会前长期欠缺摄取蛋白质,容易疲劳。由于非洲是现代动物发源地。而东亚和东南亚距离非洲很远,能够迁徙到此地的动物凤毛麟角,所以东亚和东南亚古人类摄取的蛋白质必定很少。动物蛋白质几年到几十年摄入不足会容易疲劳。几百年至上千年摄入不足更会导致爆发力指标降低。现代普通的东亚人与东南亚人爆发力指标稍低于欧美人,远不如非洲人则很能说明问题。另外,东亚人与东南亚人由于长期缺乏动物蛋白质摄入,导致普遍比欧美人苗条或纤细。第二,地处中国南方的越南与菲律宾等国气候炎热,盛产热带水果。由于水果有促进睡眠作用,所以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人民进入文明社会前并没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除了海南省,进入文明社会前的中国基本不盛产水果,所以古中国人会由于缺乏深度睡眠更显疲劳。

其二是古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时中华民族与高丽民族处于一天中最疲乏的下午至黄昏时间段。电子群洗礼古人类,让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少持续了几分钟。强大的电流冲击古人类大脑,持续几分钟后离开地球表面进入地球内部那一刻,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民族与高丽民族人民大脑必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听天由命,服从未来」。这与地球上其他民族人民大脑所处状态完全不同。而同样地处东亚的日本人民当时已经快进入梦乡了。他们已经休息了一小段时间。所以现代日本人也不具备儒家思想。(即人性上也强调对于未来的不服从。)

现在儒家思想的核心指什么想必你已经很清楚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